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_第1页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_第2页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丁树栋1,管恩兰2(1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262200;2山东省诸城市和平药店总店,262200)【摘要】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亦有脾阴脾阳。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旦出现阴阳偏颇就会发生病变。然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脾虚证的论述较少,即或论述,亦不详尽,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替脾阴虚证,存在医家不重视、缺乏系统论述。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和临床辨证论治方面,重视脾阴虚,正确认识脾阴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医;脾阴虚;认识;重视1脾阴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脾阴乃相对脾阳而言,它为脾脏功能活动的内在物质基础。是滋养濡润脏腑的精微物质,在运化、升清、统血之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的作用。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脾气不濡”的的提法;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张仲景对脾阴论治较多,伤寒论指出胃热不仅伤胃肠之津,还能制约于脾,使脾不能正常为胃行其津液,传输它脏,致脾不得其养,是为脾约证。朱丹溪认为:“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丹溪心法)。张锡纯指出:“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医学衷中参西录)。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辅助脾阳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有脾阴的滋养脾阳方能发挥其升运功能。二是濡养脏腑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阴在脾阳的推动下输布于其他脏腑。“肝得此阴心血得济,心神得养,心火得降。”“肺得此阴肃降有权,以保清肃。”“肾得此阴,肾精得充,生生不息”1。2脾阴虚的病因脾阴虚乃机体阴虚的表现之一。其成因复杂,归纳如下:2.1饮食不当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过度,暴饮暴食等致积热渐生,耗伤阴液。过饥,摄入不足,致脾阴乏源而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2.2劳倦过度诸虚劳损可化火,耗伤阴液,伤及脾阳。“劳倦伤脾,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顾松圆医镜)2.3情志因素思则气结,气结则郁而化火,火盛则伤阴,故忧思伤脾。2.4他脏损脾脾为孤脏,五脏皆由脾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他藏阴虚必波及脾脏。2.5乱投医药过用辛辣刚燥之品,或误用汉、吐、下法耗伤胃阴,进而损及脾阴,导致脾胃阴虚。2.6阳病及阴脾阳虚也可导致脾阴虚。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阳水谷无以化生阴精,可致脾阴亏虚。3脾阴虚之临床表现3.1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纳食不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偏废不用,或手足烦热、溺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涩等为特征。现代名医蒲辅周曾概括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3.2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湿郁化热,损伤胃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医者误治,耗伤脾胃阴津。临床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细或细数。3.3脾主四肢,脾气充则肉盈,脾阴足则肉活,周身肌肉红活充盈,乃后天健旺之征。若胃有伏热未解,食尽脾阴,临床常见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纳亢,多见于体弱抑郁之人或小儿因饮食损伤脾胃,日久元气日落,或食生冷鲜物,停滞于内,邪热丛生,服药未当,渐渐而成。3.4脾阴既亏,化源不及,则不能滋润肺金,导致肺阴亏虚,肺阴素亏,或久咳久嗽,哮喘久作,子盗母气,又耗脾阴,而致脾肺阴虚。临床常见:纳食减少,食后腹胀,手足烦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燥失音,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舌光少津,脉细而数。3.5肺气行,则津液流通贯注,百脉增荣;肺气燥,则津液不行,百脉失养。脾阴既亏,化源不及,则上不能滋润肺金,肺失宣降,郁热内生,阴虚肺燥,不能行津液于下,久则产生痿癖。局方发挥有言:“肺金体燥而居上。脾土性湿而居下,肺热(燥)则不能管摄一身,脾(阴)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临床常见两足冷如冰,不能步履,乏力,纳减食少,腹胀,口干,便结,舌干少津,脉细而数。4脾阴虚治疗脾虚的治疗内经中早已明确提出其治疗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确定补脾当以甘味为主,而甘又分为甘温、甘平、甘凉、甘寒、甘淡等。又因脾恶湿,故滋脾阴不能与滋他脏之阴同法。唐荣川在阴阳水火气血论中说:“李东恒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脾胃,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2。其具体治疗方法归纳如下:4.1甘淡实脾法甘能补脾阴,伍以淡药以渗湿,可防其助湿,使补而不腻,滋阴不助湿,渗湿不伤阴。用于脾阴不足证。此法为胡慎柔所倡导,并誉为“养脾阴之秘法”。常用药物有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4.2甘寒滋阴法此法为繆仲淳所提倡。甘可滋阴,寒可清热,二者结合,滋阴清热效尤佳。适用于脾阴亏虚显著兼见虚热内生者。常用石斛、麦冬、沙参、生地、玄参配伍使用。4.3酸甘敛阴此法适用于因吐泻而阴伤津亏者。甘可滋脾阴,酸可敛阴。常用药物有山药、大枣、莲子、太子参、山楂、乌梅、白芍等。4.4芳香甘平此法曾为清代吴澄所倡导(然其方中未能体现)。此法对脾阴虚兼有脾胃湿浊之证尤宜。清叶天士曾用荷叶、玫瑰花、香豉、广皮等芳香醒脾之品,治疗脾胃阴虚。5讨论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亦有脾阴脾阳。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旦出现阴阳偏颇就会发生病变。然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脾虚证的论述较少,即或论述,亦不详尽,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替脾阴虚证,存在医家不重视、缺乏系统论述。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和临床辨证论治方面,重视脾阴虚,正确认识脾阴虚,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杨玉辉.中医是比西药更完美的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2蔡子徽.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