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II》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生物化学II》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生物化学II》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生物化学II》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生物化学II》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化学II教学大纲Biochemistry II课程编码:27A11409 学分: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 104 其中讲课:56 实验或实践:48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推荐教材: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张丽萍主编,简明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Garrett and Grisham: Biochemistry (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张楚富主编,生物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黄熙泰等主编,现代生物化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杨荣武主编,生物化学学习指南与习题解析,刚等教育出版社,2007.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类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代谢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生物化学中有关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同生物化学有关的科学活动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课程基本教学任务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及分解代谢。实验课程是生物化学理论课的课程内实验课,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操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和学会生物化学技术应用,为今后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实验技能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转氨酶活性的测定;血糖含量的测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脂肪酸的氧化;饱食、饥饿、肾上腺素、胰岛素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糖酵解中间产物的测定量的影响;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比较;细胞色素C的提取制备与含量测定等。课程的基本要求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技术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大分子在机体代谢的过程和特点,了解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药物研究以及人类疾病产生的的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除为验证理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外,要求学生掌握围绕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代谢的基本路径和实验基本实验原理,要求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该实验主要为操作型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自己动手完成各项实验,并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每次实验课结束学生要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作出相应的讨论。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糖酵解作用 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糖酵解的概念,糖酵解途径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ATP生成、作用部位及生理意义;掌握糖酵解调控。了解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讲述化学过程及调控。识记糖酵解的概念,糖酵解的反应过程,ATP生成及细胞内的作用部位;领会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酶;果糖-2,6-二磷酸对酵解的调节作用;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对糖酵解的调节作用;能熟练计算,分析糖酵解的产能状况。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 1.1 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1.2 糖酵解过程概述 1.3 糖酵解和酒精发酵的全过程图解 1.4 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机制1.5 酵解第二阶段:放能阶段1.6 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1.7 丙酮酸的去路1.8 糖酵解作用的调节1.9 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第二章:柠檬酸循环 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糖的有氧氧化概念,糖的有氧氧化途径中丙酮酸氧化脱羧及三羧酸循环的基本 反应过程、限速酶、ATP生成、作用部位及生理意义。熟悉糖的有氧氧化的调控;了解柠檬酸循环的发现历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述化学过程及调控。识记糖的有氧氧化概念,丙酮酸氧化脱羧及三羧酸循环的基本反应过程;领会柠檬酸循环的反应机制和调控;能综合分析柠檬酸循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 2.1 丙酮酸进入柠檬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形成乙酰-CoA 2.2 柠檬酸循环概貌2.3 柠檬酸循环的反应机制2.4 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2.5 柠檬酸循环的调控2.6 柠檬酸循环的双重作用2.7 柠檬酸循环的发现历史 第三章: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熟练掌握线粒体的两条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理解化学渗透假说,ATP合酶的结构,ATP合成的机制和胞液中NADH氧化的两种转运机制。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述传递过程及氧化磷酸化的机制。识记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等概念;领会线粒体的两条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和ATP合成机制;能分析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和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能熟练计算和分析糖的有氧氧化的产能状况。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3.1 氧化-还原电势氧化-还原电势生物体中某些重要的氧化-还原电势电势和自由能的关系标准电动势和平衡常数的关系。3.2 电子传递和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吸链概念的建立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链各个成员电子传递的抑制剂3.3 氧化磷酸化作用线粒体的结构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质子梯度的形式ATP合成机制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细胞溶胶内NADH的再氧化氧化磷酸化的调控葡萄糖彻底氧化的总结算的不完全还原第四章:戊糖磷酸途径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NADPH的功能及糖异生的概念、限速酶及其催化的反应和生理意义;熟悉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反应过程,调节和糖异生途径的调节;了解糖的其他代谢途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述化学过程及调控。识记戊糖磷酸途径,糖异生的概念;领会戊糖磷酸途径的主要反应过程、生物学意义,糖异生作用和乙醛酸途径的生理意义。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4.1 戊糖磷酸途径4.2 糖的其他代谢途径4.3 葡萄糖出入动物细胞的特殊运载机构4.4 乙醛酸途径4.5 寡糖类的生物合成和分解第五章: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糖原合成与分解的途径;理解糖原代谢的调控及激素对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作用;了解糖原累积症。教学重点与难点 概述化学过程,重点讲述调控。领会糖原合成与分解的途径;能结合激素效应分析糖原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调控机制;掌握肝脏中糖原代谢调控的特殊性。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5.1 糖原的生物学意义5.2 糖原的降解(glycogen breakdown)5.3 糖原的生物合成5.4 糖原代谢的调控第六章: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脂肪动员和脂肪酸的氧化的概念及过程。掌握脂肪酸氧化过程中能量的计算。掌握酮体的概念,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部位、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理解磷脂的分类、组成和结构。了解磷脂、鞘脂和甾醇的代谢。掌握脂肪酸代谢的调节。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记脂肪动员,脂肪酸的氧化,酮体等的概念及过程;领会脂质的消化、吸收,和传送,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领会磷脂、鞘脂和甾醇的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的调节。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 6.1 脂质的消化、吸收和传送6.2 脂肪酸的氧化6.3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6.4 酮体6.5 磷脂的代谢 6.6 鞘脂类的代谢6.7 甾醇的代谢6.8 脂肪酸代谢的调节第七章:脂类的生物合成 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脂肪酸的合成部位和过程,熟悉脂肪酸合成酶的特点;了解其他脂类的生物合成;掌握血浆脂蛋白的结构和载脂蛋白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脂肪酸的合成部位和过程;领会其他脂类的生物合成;能分析脂肪酸分解与合成的异同点。识记血浆脂蛋白的结构和载脂蛋白的功能。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7.1 贮存脂肪7.2 脂类的合成第八章: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小肠中氨基酸和肽的吸收机制。掌握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理解-酮酸的代谢去路。熟悉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的概念。熟练掌握转氨基作用的概念、转氨基作用的机制,尿素合成的部位、鸟氨酸循环的主要途径和生理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述二、三、六节,概述其余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识记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等概念,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及尿素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领会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和酮酸的代谢去路。了解氨基酸代谢缺陷症。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8.1 蛋白质的降解蛋白质降解的特性蛋白质降解的反应机制机体对外源蛋白质的需要及其消化作用。8.2 氨基酸分解代谢8.3 尿素的形成8.4 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8.5 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8.6 由氨基酸衍生的其他重要物质8.7 氨基酸代谢缺陷症第九章: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物固氮的作用、类型,固氮酶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掌握脂肪族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和终端产物及激素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了解氨基酸转化为其他氨基酸及其他代谢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述二,三,四,五节,概述其余内容。识记生物固氮的概念;领会生物固氮的作用、类型,固氮酶的结构与功能及相关的基因工程;领会脂肪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芳香族氨基酸及组氨酸的生物合成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9.1 概论9.2 脂肪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9.3 芳香族氨基酸及组氨酸的生物合成9.4 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9.5 氨基酸转化为其他氨基酸及其他代谢物第十章:代谢总论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代谢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辅酶、辅基的递能作用;熟悉代谢中常见的有机反应机制。教学重点与难点 概述各节主要内容。识记代谢的基本概念;领会辅酶I、辅酶、FMN、 FAD、辅酶A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熟悉代谢中常见ATP在能量转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有机反应机制。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10.1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10.2 能量代谢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10.3 辅酶I和辅酶的递能作用10.4 FMN和FAD的递能作用10.5 辅酶A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10.6 新陈代谢的调节10.7 代谢中常见的有机反应机制10.8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第十一章:生物能学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和意义;掌握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类型及ATP在能量转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概述基本概念,重点解决第二、三节的难点问题。识记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高能磷酸化合物及其他高能化合物的类型,ATP的结构特性;领会细胞内影响ATP自由能释放的因素;ATP在能量转运中的地位和作用;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及其他贮能物质;ATP系统的动态平衡。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11.1 有关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11.2 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和意义11.3 高能磷酸化合物第十二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的终产物。理解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两种途径从头合成途径及补救合成途径的原料、主要步骤及特点。理解嘧啶核苷酸合成的两种途径从头合成途径及补救合成途径的原料、主要步骤及特点。掌握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和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 讲述各节重点和难点。领会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的终产物。领会嘌呤核 苷酸,嘧啶核苷酸合成的两种途径的原料、主要步骤及特点。领会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练习为辅。授 课 内 容12.1 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核酸的解聚作用核苷酸的降解嘌呤碱的分解嘧啶碱的分解。12.2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2.3 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黄素核苷酸的合成辅酶A的合成实验一:糖酵解中间产物的鉴定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利用酶活力抑制法研究代谢途径的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发酵过程中各试管产生的起泡有何不同;各试管最后生成的颜色反应有何不同。实验二:蛋白质的沉淀与透析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蛋白质沉淀和透析的基本原理2.掌握蛋白质可逆沉淀、透析的基本操作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蛋白质-盐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pH有关。当蛋白质-盐溶液透析时,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对立的离子可透过半透膜使膜两边的离子产生不均等的分布,引起pH的变化(Donnan效应)。故盐溶蛋白经透析后可能会出现沉淀或变性。2.本实验是用于蛋白质脱盐,若用于浓缩,可将透析袋包埋于吸水性极强的聚乙二醇或甘油中进行脱水。作透析洗脱液用的水必须不含Cl-和NH4+。实验三: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与方法。2.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操作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BCA法抗试剂干扰能力强,多种缓冲液、去污剂、SDS、Tween、Triron X-100、盐酸胍、尿素等对测定均无影响,但受螯合剂如(EDTA)、还原剂(如二硫苏糖醇巯基乙醇)、(NH4)2SO4和脂类的影响。2.由于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各不相同,因此在测定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时最好使用同种蛋白质做标准。3为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应控制吸光度A的读数在0.20.8范围内,为此可调节标准物溶液和样品溶液的浓度或使用不同的比色皿。实验四:血糖含量的测定(Folin-Wu法)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血糖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血糖测定的原理与操作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溶血后,再加入钨酸钠溶液,沉淀由鲜红色变为暗棕色,是因钨酸钠与H2SO4作用生成钨酸,在适当酸度时,使血红蛋白变性、沉淀。如血沉淀经放置后不变为暗棕色或重滤后仍混浊。是因为血中所加抗凝剂过多,多在钨酸与血混合液中加入10% H2SO4溶液12滴,待变为暗棕色后再过滤。2.使用血糖管可减少Cu+与空气的接触,防止氧化成Cu2+。如果实验室中没有血糖管,也可用大试管或锥形瓶来代替,但所测实验结果会受一定影响。3.血液中除葡萄糖外,尚有其他还原性物质,所以实验结果可能偏高20%30%。实验五: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还原糖和总糖测定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熟练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操作方法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离心时对称位置的离心管必须配平(2)标准曲线制作与样品测定应同时进行显色,并使用同一空白调零点和比色。(3)面粉中还原糖含量较少,计算总糖是可将其并入多糖一起考虑。实验六: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原理和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蒽酮试剂含有浓硫酸,用吸耳球吸取时应小心。加入该试剂时应缓慢加入,以免产生大量的热而爆腾,灼伤皮肤,如出现上述情况,应迅速用自来水冲洗。2.水浴加热时应打开或松动试管塞,以免造成危害。3蒽酮也可以和其他一些糖类发生反应,但呈现的颜色不同,稳定性也不同,因此加热,测定时间应严格掌握,当存在含有较多色氨酸的蛋白质时,反应不稳定,呈现红色。4.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试液浓度,以保持吸光度在0.10.8范围内。实验七:饱食、饥饿、肾上腺素、胰岛素等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验证影响肝糖原含量的几种因素。学习肝糖原的定量测定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不要戏弄动物,否则影响血糖水平,以致影响肝糖原含量。肝脏离体后,肝糖原会迅速分解,故在杀死动物后,所得肝脏须迅速用三氯乙酸溶液处理。实验八: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比较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淀粉酶活力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小麦萌发前后的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小麦种子萌发前须充分浸泡24h,然后均匀地放在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或解剖盘中,开始23d内须保证水分供应充足,根系发达后浇水不可过多,2.萌发情况不同,酶活力也不同;刚萌发出胚根的小麦,酶活力增加迅速,之后随发芽天数增加继续增加,但幅度减慢,同一天发芽的幼苗高株比矮株的酶活力略高。3.酶提取温度应控制在04,因为低温条件下易保持酶的活力4.几乎所有植物中都有淀粉酶,特别是萌发后的禾谷类种子淀粉酶活性最强,主要是-淀粉酶和-淀粉酶。-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钝化,而-淀粉酶不耐热,在70处理15min则钝化,所以在反应时要保证适宜的pH和温度。根据这一特性,还可以在测定时钝化其中一种酶测出另一种酶的活力。鉴定酶活力也可以将酶与淀粉的混合液于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后滴入23滴KI-碘溶液,混匀,观察颜色的变化。5.酶液中麦芽糖含量测定也可不用标准曲线法,而采用标准比较法。实验九: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测定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原理。掌握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技术。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制作标准曲线时,需加入一定量的GPT底物液(内含酮戊二酸),以抵消由于酮戊二酸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酮戊二酸2,4二硝基苯腙的消光影响。2.当酶浓度较低时,测定值与空白值相差很小,准确性较差。3.为防止测定中造成的误差,少量液体的加入最好用准确度很高的可调移液器代替移液管。4.实验用人血清的制取。供血者早晨空腹,由专业医务人员抽取血液57ml,放在干燥洁净的试管中,于3035的恒温箱中自然血凝,35h即得血清。5.一般正常人1ml血清中GPT的活力单位测定值小于40U。实验十:细胞色素C的提取制备与含量测定 建议学时8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制备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及分析方法。学习常用细胞色素C制备方法和操作技术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取材时要尽可能除净脂肪、血管及积血。2.调节pH=6及pH=7.2的主要作用为除杂蛋白,每次调整pH时要准确,氨水的浓度不宜过大,防止局部pH过高。3.吸附后的流出液若红色仍较深为其他血红素类物质,可弃去,不必做第2次吸附。4.注意调整吸附及洗脱时的流速,不可过大或过小。5.人造沸石再生方法:先用自来水洗去(NH4)2SO4,再用0.2mol/LNaOH-1mol/LNacl混合液洗涤沸石成白色,最后用水反复洗至pH=78,即可重复使用。6.因课时关系,可省略精致步骤。实验十一: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基本原理。掌握层析柱的装填技术。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撰写实验报告,全部解答实验教材思考题,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注 意 事 项 1.层析柱必须粗细均匀,柱管大小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般柱直径(内径)为1.01.5cm,如果样品量比较多,可用直径为2.03.0cm的柱。但要注意直径太小时会发生“管壁效应”,即柱管中心部分的组分移动较慢,靠近管壁的组分移动较快,影响分离效果。一般来说,柱越长,分离效果愈好,但柱过长,实验时间长而且样品稀释度大,易扩散,反而影响分离效果。2.凝胶溶胀所用的溶液应与洗脱用的溶剂相同,否则由于更换溶剂,凝胶体积会发生变化而影响分离效果。3.常用的洗脱液有:去离子水,多用于分离不带电荷的中性物质;酸、碱、盐及缓冲液等电解质溶液,用于分离带电荷极端的样品;去离子水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如水-甲醇,水-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