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1页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2页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3页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4页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 1 1 课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 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 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 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 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一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原始农业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 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 1 的国家 2 距今七八千年时 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 2 2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 1 农具 商周时期出现 3 农具 但在农业中只是少量使用 木制的耒耜 和石锄 石犁 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 已懂得开沟排灌 除草培土 沤制绿肥 治虫 灭害等技术 2 作物 4 时期 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二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铁犁牛耕的发展 1 开始 5 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 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 6 7 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后来又出现 犁壁 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8 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 9 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 可以调节犁耕的 深浅 至此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一直为后世沿用 2 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10 已经使 用 西汉时 赵过推行代田法 2 耕作技术 11 时期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 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 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 耕作制度 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12 以后 我国经济重 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有些地方形成一 年三熟制 4 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农业灌溉 1 水利工程 有 13 时期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和龙首渠等 2 农业灌溉工具 曹魏时 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唐朝时创制了 14 宋 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 作用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及时测试及时测试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 的丰富的丰富 水利灌溉水利灌溉 的发展的发展 原始农业原始农业 商周商周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两汉两汉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隋唐隋唐 宋朝宋朝 明清明清 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 三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集体耕作 1 特点 商周时期 土地归 15 所有 工具简陋 劳动者集体耕作 2 作用 有利于提高工效 2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 1 形成时间 16 时期 2 形成原因 17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18 的确立 3 特点 以 19 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 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20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 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 剥削下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1 1 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和地位 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和地位 原因 原因 铁犁牛耕的普及 生产技术的提高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和地位 特点和地位 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的基本单位 具有分散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少有交换 具有封闭性 注重精耕细作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 理状态 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劳役的主要承担者 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破产 具有脆弱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 济基础 2 2 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影响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有利影响有利影响 小农经济之下 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 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具有生产积极性 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 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 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 产 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不利我国商品经济的发 展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也是近代中国迟滞不前 落后挨 打的根源之一 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 最终阶级矛盾尖锐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的过度开垦 导致人类生存环 境的恶化 3 3 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发展条件 有利发展条件 铁犁牛耕的普及 生产技术的提高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之下 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 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 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促进 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 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规模小 条件简陋 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 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 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 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 产 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 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 随着统治 的腐朽 每遇灾荒疾疫 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 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 爆发 随 着封建王朝的更替 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 封建王朝吸取教训 调整政策 小农经济又 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 存在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 4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从农业起源看 中国是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 从农业技术的发展看 借用牛力耕田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 重视水利的兴修 生 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 生产组织形式看 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 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 4 从土地制度看 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5 从农业生产结构看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 辅 训练训练 1 2009 枣庄模拟 枣庄模拟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 一 图 二 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 2008 广东实验中学热身 广东实验中学热身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 如 荀 子 王制 凡农之道 厚 候 之为宝 农书 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 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 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 麻黄种麦 以上 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3 2008 山东寿光现代二考 山东寿光现代二考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此 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耜耕 C 石器锄耕 D 铁犁牛耕 4 2009 淄博模拟 淄博模拟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 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 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 2008 山东莒南模拟 山东莒南模拟 宋朝范成大诗云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 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B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6 2009 佛山三水模拟 佛山三水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开始使用 牛力用于生产 是我国古代农 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 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A 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 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 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D 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 7 原创题 原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