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字词句,读懂课文,会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结合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和结构上三层排比的手法理解战国策长于叙事的特点。3.体会本文朴素生动的语言特点。4.理解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及委婉劝谏的好处。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文言词语,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2.体会选材的详略得当与运用类比推理委婉劝谏的好处。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剪裁对渲染策士功绩的意义。2.类比推理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应用。课时数:2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要求:进入教学情景内容:回顾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的形象。熟悉战国策齐策一中邹忌与公孙闬设计逼走田忌的故事(见课后)。过渡到本课的学习。方法:讲解、默读、诵读、师生问答1.教师课前阅读熟悉关于唐雎、邹忌的故事。2.课上以唐雎导入,要求默读理解课后短文成侯邹忌为齐相。之后抽一学生讲出故事,然后指正。之后组织学生齐读一遍。3.引出本课内容并板书课题。听老师讲,进入教学情景。默读成侯邹忌为齐相,理解其大意。要求:掌握关于战国策的知识内容:1.由西汉刘向整理。2.主要内容为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略或辞说。3.长于记事,喜欢渲染夸张;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方法:讲解介绍战国策,结合唐雎不辱使命和成侯邹忌为齐相简要分析。关注识记战国策知识点,勾画或做笔记。要求:解题,了解人物内容:1.“讽”的含义(讽谏,委婉地规劝),题目意为“邹忌讽谏齐威王,让齐威王采纳其谏言”。2.邹忌,战国时期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方法:师生问答1.提问学生对邹忌的了解,然后作适当的补充。2.提问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进行指导、纠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关注老师和同学的发言,进行理解记忆,勾画或作必要的笔记。要求:读顺课文内容:1.读正确“昳”“谤”“间”“期”“燕”等字的音。2.把握“今/齐地/方千里”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停顿。方法:朗读、交流、指导1.指定一生读课文,仔细听读,辨认学生读音有误的字词、读破(?)的句子。2.针对诵读情况予以指导、纠正。3.组织齐读。1.一学生读,其余学生仔细听。2.老师纠正时做好笔记。3.参与集体诵读。要求:读懂课文内容:1.重点词或短语:修、昳丽、服、孰、窥、旦日、明日、孰(视之)、美、私、面刺、谤讥、市朝、闻、间、期年、朝于齐2.重点翻译:“A孰与B”句式。忌不自信。王之蔽甚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方法:小组讨论,师生问答,朗读背诵,练习(呈现与练习本或学案呈现)1.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重难点字词句,准备小组发言。2.展示重难点字词句,以提问的练习的方式巩固重要知识点,明确涉及到的古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做好总结。3.组织指导完成课后二。1.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重难点字词句。2.积极思考回答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3.教师总结时,认真听,作勾画或笔记。4.完成课后练习二。要求:概括各段文意与全文内容,进一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内容:第一部分(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推,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第三部分(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本文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除弊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颂扬了像邹忌那样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敢谏善谏和像齐威王那样从谏如流、勇于革除弊端的贤臣明君。以对联总结全文内容: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虚怀若谷善纳言。方法:师生问答,朗读背诵1.提出问题:文章各段内容是什么?全文记叙了什么事?写作意图是什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2.给出对联的上联,让学生对下联,点评。3.分析本文和唐雎不辱使命成侯邹忌为齐相一样都重在记策士言行,渲染其功绩。(唐雎凭借一夫之勇摄住秦王和齐国凭邹忌的一条建议就大治,“战胜于朝廷”显然是夸张了,对此略作分析。)4.组织背诵课文。1.思考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握全文内容,理解战国策长于记事,喜欢渲染夸张的特点。2.朗读、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要求:以本文为例理解战国策长于叙事的特点内容:1.体会作品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妙处。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威王进谏这两件事占了70%的篇幅,可算写得详细;之后,用不足100字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属略写。作者这样处理材料的意图是突出邹忌关心国事、有自知之明、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形象,从而达到渲染其功绩的目的。2.体会三层排比的手法的好处。本文结构层次很别致,问美有三次,思美有三层,进谏有三比,赏谏有三等,纳谏有三期。这使得文章结构上富有对称美,有排比的效果和递进的作用,故事更加曲折生动。方法:师生问答,朗读1.提出问题: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然后组织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问题。2.与学生对话交流,启迪学生理解作者处理材料的意图。3.指导学生找出与“三”有关的内容,体会其妙处。1.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思考交流,体会文章详略安排和三层排比的妙处。要求:体会本文语言之简练生动内容:以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和齐威王的一个“善”为例分析。邹忌问其妻的话用“我”,称谓口语化,显得亲昵;问其妾用“吾”,显得庄重,端着点架子;问客人用“吾”,但句式更通俗,感情色彩平淡。由此可见作者用词的讲究,也见出邹忌生活中严谨细致,处事有分寸的个性。妻的答话语气强烈,对邹忌的偏爱之情溢于言表;妾的答话仍是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但较之妻的话略显勉强,隐约可见其低微的低微和顺从的心理;客人则用平淡的陈述句回答,可见应酬之态度。齐威王的一个“善”字的回答可谓恰到好处。“善”既是对邹忌敢谏善谏的首肯与激赏,也表现了君王的矜持与尊贵,紧接着的“三赏”便是对这个“善”的最好注解。本文繁处不惜多层次铺陈,简处则惜墨如金,做到了整体上行文简练生动而重点突出,很好地达到了颂扬贤臣明君的目的。方法:师生交流,教师讲解1.提示学生感受本文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交流。2.以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为例分析本文语言的生动性。3以“善”字为例分析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注:视学生交流发言情况来确定2和3如何补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适当笔记。要求:理解类比推理,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的好处,学习运用类比推理内容: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本课邹忌的推理是“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以妻、妾、臣都没有说真话,认为邹忌比徐公美。同理,对齐威王来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所以,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都没有人说真话,从而“王之蔽甚矣”。邹忌的讽谏之辞有三个特点:由我及君,用家比国,以小见大。因为使用了类比说理,所以更委婉,优点是充分尊重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方法:讲解,师生问答1.引导学生理解类比推理的概念与本文邹忌推理的思路。2.启发学生理解本文类比说理的好处。3.训练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列举“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俗语加深理解。要求学生自己举例。)1.思考并解答老师的提问,理解类比推理及其好处。2.思考,举出生活中运用类比推理的例子。拓展:掌握刘基说虎一文的文言词语和类比说理的方式。附说虎全文与练习: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一、解释加点的词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3.则人之食于虎也()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二、翻译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三、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说理的?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以学案形式呈现说虎文本与练习阅读、思考、练习。【设计反思】文言文教学除了积累字词,掌握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感情外,其余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确定?王荣生教授关于文言文“一体四面”的认识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一体四面”即一篇文言文中有“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本课教学内容即围绕“四面”来确定。另外,本人所在的学校为拓展学生阅读面,着力推行“群文阅读”,其理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也有体现。本课教学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文言”与“文章”,第二课时侧重“文学”与“文化”。课的开始部分以介绍战国策为中心,先回顾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然后引导学生对课后附录成侯邹忌为齐相作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结合两篇文章介绍战国策的内容和长于记事、喜欢渲染夸张人物形象的特点。此部分也意在为后面学习理解“文章”“文学”“文化”作好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文言知识的学习。由于难度不大,采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总结等方法,结合诵读,边读边理解,力求简洁。第三个环节是对内容主题的理解概括,意在为下节课学习“文学”“文化”两个方面做准备。第二课时以诵读始,进行文学鉴赏。先思考关于本文详略的问题,理解材料的取舍取决于作者写作意图。之后,引导学生关注结构上三层排比的特点。最后是语言鉴赏,以邹忌与妻、妾、客的问答和齐威王的一个“善”字为例进行分析,以点带面。此三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战国策语言简练、叙事生动、善于渲染夸张的特色。第二方面是属于“文化”的类比推理的学习,他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劝谏、说理的常用技巧。这里,先明确什么是类比推理,再结合概念分析本课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思路与这样进谏的好处,然后再举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俗语以加深理解,最后设计巩固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