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理解的费尔巴哈.doc_第1页
课堂上理解的费尔巴哈.doc_第2页
课堂上理解的费尔巴哈.doc_第3页
课堂上理解的费尔巴哈.doc_第4页
课堂上理解的费尔巴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解在杨金洲老师的具体讲解和指导下,我对马克思早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解如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1-2部分为总论,3-10为分论部分,11部分为结论。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束缚。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批判和扬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 一、关于对第一、第二部分的理解“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尤其是作为唯物主义顶峰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其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的主要缺点就是抛弃了人的能动性,人的实践性。对于有主体和客体之分的东西(对象)、已经存在的东西(现实)、人们直观感受到的东西(感性),只是单纯的、机械的,凭直观印象来衡量,看待和理解。没有把客体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产物,忽视了人在客体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从另一方面理解,马克思认为,客体一定要与主体,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的观点、思想,通过实践活动,在客体上可以体现,可以看得见。客体的规律、公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人的主体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进而影响和完善主体。“因而,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虽然哈抛弃了人的能动性,并不代表着一些唯心主义的思想是正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一些唯心主义者所认知的能动方面是被抽象地发展。不管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认为人的主要观念和经验支配我们认识物体;还是谢林建立的“同一哲学体系”,认为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具有“绝对同一性”;还是黑格尔强调的把人的能动性归功于上帝的能动性等等,这些唯心主义所认为的能动都是在自我、思维、逻辑和哲学中抽象性的,概念性的,虚幻式的发展,还没有与现实相结合,没有成为现实的能动性,因而认识不到感性活动本身是实践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费尔巴哈想要研究的客体是感性客体,这个感性客体与黑格尔的思想客体是不同的,黑格尔研究的思想客体是指被看作是绝对理念的现实世界。而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是指能够被感性的自然界和感性的人。他认为“观察自然和人,都会找到哲学的秘密”。但马克思认为,这种感性客体因为没有联系到感性主体与感性客体之间的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主体需要改造客体的、客体对象有益于主体的活动,也就是对象化的活动。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而是理解为与人不相干的,与人无关的活动,因此他所研究的感性客体是僵化的,机械的客体。“因此,他在基督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理解感性客体,不理解人,把人的活动等同于生物的本能的活动,即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犹太人很会经商,斤斤计较,马克思认为这是卑污的活动),因此最终只能走向唯心主义。因而马克思得出结论,要把整个物质世界放进人和物的实践关系中来理解,这个物质世界是实践的、活动的物质世界。马克思既批判了唯物主义,又批判了唯心主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理论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问题。人能不能认识世界,是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形成的,从实践中得来的。人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看他是否源于现实、关于现实、作用于现实,是否能够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东西,即“力量”,这样人们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即康德所认为的思维的此岸性。因此,思维离开了实践活动,不管如何争论它是否具有真理和非真理性等等,这些话题都只能算作是一个脱离了现实的、引经据典的、繁琐的、无实际意义的话题。二、关于对第三至第十部分的理解(一)关于第三部分“人与环境”理解。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才智差别是因为人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机遇,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环境决定人有一定合理性,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者本人也是受教育者,一定也是受教育的。而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这种学说,把社会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下层民众,另一部分是社会精英(改变政治环境和社会制度的人),因而这类学说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被环境决定的人才是真正改变环境的人。因而,环境的改变包括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还有人的改变包括人的精神、道德的自我改变。二者只有一致起来,才是革命的实践的活动,才能做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统一,达到相同的改变。(二)关于第四部分“宗教”理解。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是“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即世界被宗教分割为两个世界,一个是宗教的想象世界;另一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费尔巴哈认为只存在一个世界,即世俗的人间世界,不存在宗教的想象世界。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自我分裂、自我矛盾,被二重化的一种世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贡献在于发现了宗教产生的秘密,即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但是没有深入研究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马克思认为,对于宗教世界的认识,应该从世俗世界自身、矛盾(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中来认识和理解,并提出解决这种的矛盾的途径在于实践的革命化的过程,即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世俗家庭本身存在的问题。(三)关于第五部分“感性”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的理性思维,而是喜欢感性直观的思维。但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认识论上仍然犯着错误,即他把感性的对象,感性的主体看作是机械的被动的活动,而不是实践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四)关于第六部分“人的本质”理解。宗教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联系,费尔巴哈推论两个人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的意思。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联系当作人的本质,因而当作是宗教,于是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对此作出了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由于费尔巴哈没有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得出两种结论:第一,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把这些东西看做脱离社会实践而自然发生的,即每个人固定的,独立的,生来具有的本性,没有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就必然撇开活生生的历史进程,从而把这种抽象的人性看作是超俗的,孤立的,永恒的。第二,由于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性去理解人的本质,就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即所有人具有的共性。而这种“类”是从生物学角度把人看做动物一样的自然物,因此马克思理解它们是内在的、无声的自然普遍性,而不是人们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五)关于第七部分“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错误观点”理解。马克思认为,由于费尔巴哈离开的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根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所以他根本不能理解宗教感情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人虽然具有一些“类”属性,但人不是纯自然的人,抽象的人,人是具有社会本质,是社会的人。(六)关于第八部分“社会本质”理解。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因为人类的物质性就是实践,人与社会分离、统一都是通过实践劳动形成,实践是社会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的内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社会意识又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因此一切神秘的观念、思想、意识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这些神秘的东西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人们在意识中清除。(七)关于第九部分“直观唯物主义”理解。直观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就必然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从而使旧唯物主义陷入唯心史观。这种唯物主义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看不到人的阶级利益斗争,因而只能达到对单个人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财产关系的认识。(八)关于第十部分“新旧唯物主义立场”理解。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他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即和私有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