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庸 原是 礼记 中的一篇 一般认为 中庸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 前402 的著作 现存的 中庸 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 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 程颐极力尊崇 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 中庸集注 并将 礼记 中的 大学 中庸 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 和 论语 孟子 合为四书 据 史记 孔子世家 记载 孔子生孔鲤 字伯鱼 早卒 伯鱼生孔伋 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 儒家分为八派 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 孟子学于子思 所以后世也把子思 孟子学派称作 思孟学派 并尊称子思为 述圣 孟子为 亚圣 关于子思 现代汉语词典 儒家的一种主张 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 调和折中的态度 如 中庸之道 指德才平凡 如 中庸之才 何谓 中庸 程颐 程颢 子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何谓 中庸 朱熹 中者 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 平常也 朱熹认为 中庸 是 四书 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何谓 中庸 课文注释 中 折中 调和 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庸 平常 普通 循常规常理而不变 何谓 中庸 毛佩琦 参考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 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 把道德修明 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 道 是不能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 就不是道了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 非道也 参考译文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 也恐慌惧怕 幽暗之中 细微之事 虽无踪迹出现 但动机已成 人虽不知 而自己却很清楚 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 更容易显露的了 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参考译文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 叫做中 向外表露的时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 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 和 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 达到 中和 的境界 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参考译文 仲尼说 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 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 君子对于中庸 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 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 任性妄为 肆无忌惮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 久矣 参考译文 孔子说 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 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 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 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 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 中庸之道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 我知道了 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 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 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 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子曰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 努力实行 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 就接近于勇敢了 懂得了好学 力行 知耻三件事 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 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 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 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 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 修身也 尊贤也 亲亲也 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 子庶民也 来百工也 柔远人也 怀诸侯也 参考译文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常规 这就是 修养自身 尊重贤能 亲爱亲属 敬重辅政的大臣 体恤文武百官 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 招来各种工匠 善待远方的来客 安抚分封的诸侯 修身 则道立 尊贤 则不惑 亲亲 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 则不眩 体群臣 则士之报礼重 参考译文 修养自身 就能确立中庸之道 尊重贤人 做事就不至于迷惑 能亲爱亲属 叔伯兄弟就能没有怨恨 和睦相处 敬重辅政的大臣 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 体恤文武百官 受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 子庶民 则百姓劝 来百工 则财用足 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 则天下畏之 参考译文 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 老百姓就因为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招来各种工匠 就会财源茂盛百货充足 善待远方的来客 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顺 安抚分封的诸侯 就能四海一家 天下畏服 参考译文 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 而努力达到 诚 则是人道 诚的人 不用努力就能符合 诚 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 这样的人是圣人 努力达到 诚 的人 选择至善的道德 并且坚守不渝 广博地学习 详细地询问 慎重地思索 明晰地辨识 坚定地履行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 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有弗学 学之弗能 弗措也 有弗问 问之弗知 弗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 弗措也 有弗辨 辩之弗明 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弗笃 弗措也 参考译文 有的知识不学 也就罢了 但只要 学了就要掌握 如果还不能学会 那就不要放弃 有的问题不问则已 问了 不到完全理解就不放下 有的事情不思索则已 思索了 没有所得就不放下 有的疑难不分辨则已 分辨了 不明晰就不放下 有的事情 不做则已 做了 坚持得不彻底就不放下 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参考译文 别人一遍就行了 我即使一百遍也要做好 别人十遍就行了 我即使一千遍也要做好 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 那么即使愚昧的人必能变成聪明的人 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成刚强的人 一 修齐治平 四者的关系如何 要达到身修 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 是 大学 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 它是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它是治国 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四个步骤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 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二 大学 和 中庸 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大学 中说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请将两篇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 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 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 子曰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四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 小人闲居为不善2 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3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4 莫知其苗之硕5 其机如此作用 1 小人闲居为不善独处2 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显露3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有偏向4 莫知其苗之硕大 引申为茂盛的意思5 其机如此作用 性 道 教 的含义及其关系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天与人是一体的 天命者 天所赋之正理也 朱熹 论语集注 季氏 天不仅化育了万物 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 所以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 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 性 率性之谓道 率性 的意思并不是任由本性为所欲为 而是说 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 道 难点解析 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 性 是相同的 但是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 性 的情况不一样 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 这样就需要 修 通过 修道 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使其完善 人之性 是上天所赋予的 道 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 教 教化 使道得以修明 性 道 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 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道 因为 道 是 性 的具体表现 而 教 是用来 修道 的 教是为 道 服务的 因而 中庸 强调 道 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中庸 论修道 也在 慎独 上下功夫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 一些与 道 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 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 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 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 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 杨震四知汉代华阴人杨震 通晓经文 风雅清正 志存高远 人称关西孔子 他曾推荐 贤人 王密做昌邑县县令 一次 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 晚下榻于馆驿 夜深人静之时 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 以谢杨震知遇之恩 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 此时深夜 无人知矣 杨震正声而说 岂可暗室亏心 暗地里做些亏心事 举头三尺有神明 此事天知 地知 你知 我知 何谓无知 一时传为美谈 三达德儒家把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并提 构成对知 仁 勇 三达德 的一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 知耻近乎勇 的勇是勇于改过 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 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 夸耀的品质 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 阖闾伤足 气病而死 夫差继位 每天必使人喊 夫差 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 夫差则涕泣说 不敢忘 后来勾践成为他的奴隶 这就是 知耻而后勇 勾践做了奴隶 含羞忍辱 当牛做马 舔食粪便 卧薪尝胆 访贫问苦 发展生产 那种形状 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 最终一举灭掉吴国 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 这也是 知耻而后勇 负荆请罪 廉颇欲羞辱蔺相如 争权夺名 被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 而负荆请罪 靖康之耻 岳飞牢记 靖康耻 犹未雪 精忠报国 屡立汗功 名扬千古 屡试落第 清代蒲松龄考科举一直考到70多岁 其间受尽嘲笑 矢志不渝 励精图治 终著 聊斋 流芳百世 诚者 诚之者 的含义及其区别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 诚 是真实不乱的意思 是天理的本来状态 圣人的道德 和天理是一致的 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道 难点解析 诚之 是不能真实不乱 但是希望真实不乱的意思 这是人力所能做的 而且是应当做的 不能达到圣人境界的人 不能没有个人的欲望 品德不能完全真诚 所以不能不经过思考就达到天理 而必须选择善 然后明了至善的道德 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中道 所以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 然后可以使自己达到真实不乱的诚的境界 这是一般人达到中道的方法 途径 可见 人为地达到诚 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 孟子 离娄上 中有孟子类似的话 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 人之道就应该思诚 思诚者 人之道 思诚就是追求诚 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天道是诚 人人都拥有天命所赋予的 性 但是 诚性虽然人人具有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即不经过个人努力而自发地实现 所以在追求诚的过程中 自身的努力 自我的完善就非常重要 择善 是要通过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来完成的 固执 是要通过不达到目的就 弗措 的坚定意志和 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的加倍努力来完成 择善 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告诉我们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 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 应该注意的是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虽然属于 择善 的方法 但也属于学习过程理论 程颐曾经说 五者废其一 非学也 朱熹则认为这是 为学之序 作为学习过程理论 五步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明确 具体 深刻 全面 系统的 中庸 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 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肯定了勤奋学习 多下功夫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 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 由懦弱变坚强 这套学习过程论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 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 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四 写法探究 大学 和 中庸 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大学 中说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请将 中庸 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 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 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解析 子曰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 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 把根本对立的立场 观点 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 不分主次 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 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 五 深化拓展 把它看成 折中主义 是不妥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 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 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 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 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 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 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 不管是好是坏 他都回答 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 他说 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 他也说 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 人家以为你有德行 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 你怎么反倒说 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 好 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明哲保身 但求无过 时下 像司马徽这样的 好好先生 多得可以扎成堆 他们的 光辉形象 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 不栽刺 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 留后路 说违心话 办违心事 该批评的不批评 该提醒的不提醒 该揭露的不揭露 前怕狼后怕虎 遇到矛盾绕道走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好好先生 把原则 正义 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 多了 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 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 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 是非分明 主持正义者受孤立 冷落 这样发展下去 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 我们坚决反对做 好好先生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 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 坏人讨厌的人 就是这个道理 中庸 适当平衡和谐 精神实质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4 试从 论语 中找些例子 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周而不比事君数 斯辱矣 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 孔子说过 质 朴实 胜文 文雅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意思说 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 便失之粗野 如果文雅胜于朴实 则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 互补其不足 方可成为君子也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银行行业趋势分析招聘考试热点预测题及解析
- 2025年中级碳足迹评价师面试题集与答题技巧
- 全球法秩序重构-洞察及研究
- 跨平台兼容性-第1篇-洞察及研究
- 跌倒预防策略研究-洞察及研究
- 3D全彩打印技术-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标准)加班折算工资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农村粮补协议书
- 2025年新撞坏树木和解协议书
- 施工质量控制岗前培训计划和措施
- 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 考公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库之选词填空公考公务员考试省考国考310题(含答案)
- 2021年度计算机审计初级网络培训测试题
- 康复科康复评定表
- 输液反应-完整版
- 【高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研修PPT文档
- 水泥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食堂安全培训-课件
- 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
- 制度编写书写规范
- 新员工质量保证考试(中软国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