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有感.docx_第1页
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有感.docx_第2页
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有感.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侧看历史的山峰:浅析近代中国的两大变革动力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有感王红革命与改良之于社会,如燕鹊之有双翼,舟车之有两轮。” 十五章的开头,陈先生用这样一句非常文学的话语引出了此章的内容及主题:近代中国就是在革命和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历史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一条线一直前进的,而是由很多阶段承接递进的,中间甚至还会出现相互交替的现象。近代中国的变革与改良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关系。最开始它们也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催化下升起,相互交替着,一时我强彼弱,一时彼强我弱。在欧风美雨飘打下的近代中国,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形成各派政治势力,再加上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洋务派30余年的“富强”设想也被击得粉碎,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思潮便形成一股富有朝气的政治力量便挺胸而出了。公车上书、强学会,举行了一系列旨在“变政改制”的政治运动。而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活动起来了,组织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这两条高举了革命与改良两面旗帜的道路,其实都是想给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 任何政治力量都要遵循新旧递嬗的逻辑。改良派在“公车上书”到戊戌政变的几年间在全国各地开展变法活动,确实给人开创局面、迎接富强的希望,被视为“新党”,而兴中会影响面非常狭小,被称为“乱党”,处于次要地位。维新运动代洋务运动而起,成为时代中心,正是历史运动的自身逻辑使然。这时的革命派自身又为时代主流所吸引,是与改良派不分泾渭的,还曾寻求过合作。这些都说明,革命一开头并不是改良的对立面,而是合作者。陈旭麓先生在书中说:历史阶段的交推,并不是按照尺度的阶梯。在有的历史阶段的交推中,是一种新的力量败阵下来,另一种新的力量在前者的败局下成长起来,接应上去;而前者在败退中寻找机会,经过新的组合,卷土重来,并与后者抗衡。很显然改良派最后因为戊戌政变败下阵来,而此时的改革派,在1905年成立了“同盟会”,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党。革命派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立宪派与革命派在20世纪初年主要表现为两种政治理想和分道扬镳的对抗形式,无非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的争夺。且竞争也由纵向的递嬗变为横向的对峙。而他们的对峙是不同于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或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峙,而是在资产阶级这个统一体中为建立资本主义国家而产生的分歧,因此是有较大的同一性的。但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活动上,又是有不同一性的。这一章的阅读学习我收获最大的并非是改良派与革命派他们的进程、思想主张、历史影响等等硬性的知识点,而是一种研究同一时期的两种政治形势的方法观念。将两者看做有联系的事物看待,在同一性中寻找不同一性,找出其中嬗变交替的规律与关系。也并非是这一章的内容给我启示,通读此书,也是着实受益匪浅。陈旭麓先生重视史实。“史识是治史的眼睛”,个人的“史识”态度决定其对历史的认知态度。然而培养出“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的治史的眼睛不是件易事。陈旭麓先生在此方向的探讨,对我们培养一双治史的眼睛做了重要的熏陶。就比如在“变革中的两大动力”这一章中,陈先生便是结合大量的史实,而非空谈。在史观上陈旭麓先生也做了很大的突破。 一、历史也存在新陈代谢陈旭麓先生可以说顺应了多极化史学研究的潮流,突破了传统的历史分析法,在研究方法上也表现了相当的开明和前瞻,跳出“自 50 年代开始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形成的一个以阶级斗争为轴心,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递进为主线的构架”(9)的局限,把历史看作生命体,提出历史也有其自身的新陈与代谢、嬗变与递进,而不是简单的条框结构。这种治史的方式,可以说让历史学家的眼界变得宽阔,也让为史者脱下了历史阶级性的外衣,在述史、论史方面表现的更为客观,还历史以真实。二、对历史人物再探析若想还历史以真实,首先我们要端正的是我们的治史态度和承认历史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所以我们要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给历史人物留下的烙印,因为这是该时期为后人所铭记的特征。三对近代屈辱的客观认知 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悲剧,不该归肇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不该归罪于资本主义对物质的贪婪追求,最该归咎的是我们自身的无知。当西方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还处于嚼笔吃字的蒙昧中,四、解放思想走出史识局限学习历史不能不深入到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去,中国要想改革必须要打碎精神的枷锁,打碎两千年的孔教束缚。所以我们看到在新文化运动前所有改革与革命最终走向了破产,其归根结底就在于反旧有意识的不彻底。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大解放,真正把孔教进行了彻底剖析,从袁世凯复辟祭孔,以往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当时却引起全国人民的巨大反感这一事实中,就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后孔教在中国一尊地位的丧失情况和新文化运动在反孔上的成效。这种对孔教的深刻、彻底的剖析,不仅动摇了孔教的地位,也让我们真正做到了对孔教的扬弃,实现了真正的思想解放与发展。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着重分析了中国近代以来各阶层的思想转变,并且找到了这种变化的内在实质:中国近代的过程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在打破传统的同时去寻找中国向何处去的理论支撑。从鸦片战争中出现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到洋务运动的洋务派,再到维新时期的维新派,以致走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的认识是逐渐深刻的,正是这种认识的深刻,才使我们“从戊戌的托古改制到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那时的中国,不排孔,不打到孔子这个精神偶像,历史就无法前进。” 新陈代谢这本书文笔精妙,叙述不僵硬死板,结合了文化和哲学的知识,是阅读者受益匪浅。所以我们说,历史的研究不能唯政治而政治,文化的研究会让历史充满活力,政治史是历史学的骨骼、经济史是历史学的血肉、而文化史才真的算的上是历史的点睛之笔,是历史学真正的灵魂。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