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法初探--发言稿_第1页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法初探--发言稿_第2页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法初探--发言稿_第3页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法初探--发言稿_第4页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法初探--发言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法初探 资阳市雁江区第四小学 罗敏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师从教学出发,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实际,针对某一学科而提炼的相对稳定的、典型的教学形式。好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它能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校坚持以新课程理念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为指导,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关键词:有效课堂 激趣 品读感悟 互动好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它能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校坚持以新课程理念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为指导,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一、提出依据-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生动的、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给孩子留下的应该是鲜明的形象、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感悟和真诚的交流。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中构建“导读议-练”四步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研究。二、具体做法、 (一)、导-引趣激疑,唤起学生探究热情重视每堂课的开场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用具有人性化,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运用贴近儿童生活与心灵的情景拉近师生的距离,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取得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让课堂上真正出现“小手常举,小脸常笑,小口常开。”的喜人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中童心也随之飞扬。 之前要认真编写导学案也是导的展示。 (二)、读-品读感悟,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自读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应该自由地读和感悟,自主地读、感、悟,自信地读、感、悟。一个“自”字,集中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读、感、悟”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读、感、悟”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圆融整合、三位一体的,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而不应该是读感悟互为隔离,读归读、感归感、悟归悟,读后再感、读后再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其中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可以说,“读、感、悟”是一个感知、思维、灵性、直觉、情绪多因素同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和独创性的阅读。教育家朱作仁曾经说过:“由于同一语言文字对各人产生的内心视像不同,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激发起的情感倾向和想象形象也就随之而异。如树木这个词,在阅读者的想象中不可能是同一棵树,它或是在月光下,树影婆娑,发出沙沙声响,或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它可能是满天风雪傲然挺立的翠柏,它或许是枝叶干枯暮暮垂死的松”所以正是由于学生的各人内心体验的互不相同,这样才使树木这个简单的词语显示出迥异的姿态。课堂中我们也往往会有这样的发现:当学生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一个动人的情节时,会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伤神。就是因为他们在阅读时带有强烈的个体特征,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对文本重新进行了重构,而这种二度重建的基础,恰恰是个体对文本的不同领悟。如,在教学鲸新型玻璃这类知识型说明文时,学生可用平常的语气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这类反映快乐童年的文章,可指导学生带着愉悦幸福的语气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这类描景的课文,学生们就可带着欣赏赞美的语气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慈母情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类感情浓厚的课文,学生们却要带着沉重悲痛的语气朗读,感悟文中人物的品质总之,只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感悟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我就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法,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很快便把学生带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意境,使学生很容易便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从而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教学结束时学生们还沉浸在中朝两国人民在火车站难分难舍的气氛中,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把学生的自主读书作为阅读教学最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导学案里的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好好读,仔细感,认真悟提供思路。 (三)、议-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互动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自读感悟的唤醒、启发、激励、调控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动态的。开放引导的起点,正好是学生自读感悟的终点。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读意识、自读能力和自读习惯各不相同,对同一文本的意义建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终点上表现出来的自读收获、自读困惑和自读兴味肯定各不相同。面对学生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自读表现,教师除了选择多元、立体、动态的引导策略,别无它途。而开放引导的终点,正好又是学生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起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的发展结果同样也表现出多元、立体、动态的特点,它一方面意味着学生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可能将变得更加多样。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交流彼此的感受,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通过互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认知过程,使学生体味到与人合作的喜悦,“互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1、针对问题,小组展开讨论根据教学需要小组形式可以多样化,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固定的几人都可组成小组,我们校采取的是固定的小组,全是捆绑式考核:卫生、安全、礼仪、学习全是一个组。分组时全面考虑小组成员性格特点。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有记录的、有主持的、有发言的,有大组长,小组长,安全委员,劳动委员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学生的机会均等,有利于调动参与热情,使大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而不乱,而且各组之间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2、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根据需要,让学生编排一些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关的小品、相声、舞蹈、演唱,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参与表演的学生有了展现和锻炼自己才华的机会,又能从同学热烈的掌声和欢乐的表情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而观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将相和武松打虎打电话等课本剧孩子们异常兴奋。孩子们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诗歌那个单元每位学生都模仿写出了自己的诗。还进行了深情的朗诵和表演。3、“互动”还表现为学生的动手操作 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画一画等活动形式,来完成某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趣,不仅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身,更主要的是通过“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学习伯牙绝弦这一课孩子们就展开想象,画出了伯牙所念。在学习月光曲一文,孩子们就自己编自演当时的舞蹈,虽很稚嫩但孩子们动手了,动脑了,开心了,学习了,收获了。4、“师生互动”是构建此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表演,与学生感同身受,教学相长。尊重并关注学生的需要,会使学生体会到自由、民主、和谐、关爱,同时受到鼓励、鞭策、欣赏、指导,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编写的导学案里明确写着交流展示,这就为学生提供议论的题目,明确了展示的内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讨论掌握最关键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掌握了方法,可以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每次小组展示的时候其余学生都会认真倾听,及时反问和补充,如果老师发现孩子们都没有掌握会及时予以更正和提醒。完全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再加以强化,效果远远大于以前的一言堂。 (四)、练-感悟提升,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其中包括:1.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2.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突破原来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的狭窄范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创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能指导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自觉地担负起学生的责任。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语文课不只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每学完一节课,都应使学生的思想有个感悟,有个升华。孩子们的写作水品就在每节课后的小练笔得到提高。不论是什么样的作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