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阅读期待_提高阅读质量.docx_第1页
巧用阅读期待_提高阅读质量.docx_第2页
巧用阅读期待_提高阅读质量.docx_第3页
巧用阅读期待_提高阅读质量.docx_第4页
巧用阅读期待_提高阅读质量.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巧用阅读期待 提高阅读质量【内容摘要】强烈的阅读期待不仅能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能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阅读悬念,培养预测能力来强化学生的“期待心理”;通过不同的文本呈现方式和教学程序随机调整“期待要求”;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鼓励后续阅读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教师应着力创设学生的阅读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关键词】 阅读悬念 期待要求 后续阅读 期待视野 任何一位读者接触阅读文本时,都有一种自觉不自觉的阅读期待。这是由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驱使的一种心理指向。这种指向使读者面对文本时会因熟悉的召唤或陌生的诱惑而产生一种阅读的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自然,读者从阅读期待中产生的内驱力的强弱、有无,对其内在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学生阅读期待的差异:有的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新的课文,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而有的学生则无精打采,即使读的时候也是目光游移、心不在焉。课外,学生由阅读期待带来的差异更大:有的孩子借到一本新书就会埋头细读,决不会让它过夜;而有的学生仅仅看看封面、翻翻插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是语文老师能否让学生喜欢读书、持久读书的关键。 一、强化“期待心理”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文本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1、设置阅读悬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看画面比看课外书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因为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喜欢看电视,很少看书。是啊,让现代的孩子静心读书真难。我就琢磨着怎么让我班孩子主动去亲近书本,喜欢阅读。我一连几天在课前花三分钟时间讲窗边的小豆豆的故事:小豆豆被退学了,一个全新的学校“巴学园”接收了他,“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门,它是由两株矮树组成的,树上还长着绿油油的叶子,用小豆豆的话就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校门呀”。“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室,它们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是小豆豆的电车教室。“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讲述的过程中,我总是小心地用一本大练习本夹着这本书,以防止学生看到书的封面。每次都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戛然而止,当有学生好奇地问起是什么书时,我只是神秘地笑笑,说“请听下回分解。”一星期后,我“无奈”地告诉学生,老师实在没空余时间看书讲故事了。学生这个急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悬而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理,小学生尤其如此。只到有一天我“一不小心”把书遗漏在讲台上。于是第二天,第三天家长喜滋滋地告诉我,孩子从来没有这样的迫不及待地去买一本书,回家后孜孜不倦地看上好几小时。到校后,又与同学热烈讨论,后来的课前三分钟故事主讲人就成了我的学生。“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而后,我如法炮制,孩子们又读了小王子、爱的教育、长袜子皮皮的故事渐渐的,利用悬念的设置使多数孩子爱上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样的阅读期待一直到小说最后还处于保鲜期,这都归功于那魔棍般的悬念,不停地搅动学生的心湖,从心底荡开情感的涟漪,使他们好奇、兴奋、惊讶、激动,使他们一捧起小说便一读到底方才罢休。2、培养预测能力在阅读之前学生应该有一个阅读预测的过程。比如看到课题南京长江大桥就猜测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这座大桥的吧;看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猜测文章可能就是介绍与鲁迅有关的事,介绍他是怎么一个人等等。图式理论认为阅读预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果如所料,于是他的认知能力就得到强化,认知结构就得到进一步巩固(即同化);一种是不如所料,阅读对象在预测中没有出现过,于是他必须“回视”,必须检查自己的预测思路,对自己的预测进行修正,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即顺应)。阅读预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对文章的预测能力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是阅读能力一个重要的标志。预测能力越强,就理解得越好,阅读效率就越高。比如,美国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小型课”,每天有一小时让学生进“阅读作业室”进行自主的阅读活动。这一小时里,教师一般安排1015分钟进行阅读指导。请看其中的一个指导片段:(1)老师拿出一本名叫如果你把一块饼干给一只耗子的书。我们来看这本书。书中有些偏难的词,我已经用贴纸把它们贴住了。我们要注意自己在碰到这些难词时应该如何应对。生读:如果你把一块饼干给一只耗子,他会再要一( )牛奶。师:贴去了什么词?生:一杯?生:一瓶?生:一口?师:我看到你们其中的一些人一再地阅读和思考。我看到你,萨姆,在看图片。大卫,你在通过阅读下文来猜测结果。师在纸上写下:通过阅读下文来猜测结果。继续阅读并重复使用相同的方法获知下面两个被贴纸贴起来的词。 (2)老师总结:在碰到难词时我们能够使用很多的方法来理解。我们假设贴纸就是难词。(3)朗读纸上写下的理解词语的方法。(4)试着把这些方法应用于其他书本的阅读。不一会儿,学生们就分散到教室各处进行独立阅读。在这样一个预测、期待、验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学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阅读预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期待。在阅读前通过自己的预测,期望在阅读过程得到验证,得到一种回归,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调整“期待要求”对同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更由于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学生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其大脑图式也是不断变更与重组的,表现在阅读上,其心理期待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原来不喜欢诗歌的学生,可能因为被迫读了几首诗词而对它产生了兴趣;对散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因为星期天不经意看到的电视散文而着了迷。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要求”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要求”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要求”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1、文本呈现方式常变。如虞大明老师在进行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一课教学时,他只把文章的前半部分呈现给学生,即小女孩收到有人匿名送来的一束芳香沁人是白色栀子花,她每天都在揣想送花人是谁,而妈妈又为她的揣测推波助澜,也许是你曾经帮助过的谁、谁、谁?学生通过前半部分的阅读,感悟到小女孩的付出与收获。文章读到这儿,学生包括旁边的听课老师都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到底是谁在小姑娘每年生日那天送给她一束白色的栀子花呢?音乐声中,呈现了文章的结尾:小女孩就在这栀子花中想象,在栀子花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妈妈不幸去世了,栀子花也在这一年的生日缺席了学生静静地阅读文字,在似乎凝固的空气里,有思考的花朵在绽放。学生又产生了新的期待要求,“既然是她妈妈,为什么还要帮她的揣想推波助澜呢?为什么这么做呢?经过讨论,大家都明白了妈妈用这种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时刻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样就会收获幸福。这样做是因为这是一位母亲,一位智慧的母亲。整一堂课,在一次次的阅读期待期待满足,新的阅读要求新的阅读期待期待满足,产生新的要求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也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课堂上的文本不一次呈现给学生,而后随着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刺激其阅读、探究的欲望。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文本。文本的一次次呈现促使学生保持较强的“阅读期待”,教师根据阅读期待的变化,随时调整学生的期待要求,使他们在期待满足后又产生新的阅读期待。课堂中孩子们思维活跃,火花灵动,阅读的欢乐在流淌,真正实现“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 2、教学程序常换。如果学生已经习惯了固定老师的固定教学模式,那么他们在课堂中就不会再存在好奇心理,对文本也就不发生兴趣。相反,“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因此,在教学中,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进行天才出自勤奋一课的教学时,因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我从孩子们积累过的名言引入,让学生找出了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作为激励大家的名言。这样一来,寻找到孩子们新的刺激点,充分调动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有些说明类的文章,可以当作一篇阅读材料直接给出习题进行自测,然后讲解阅读方法。此外,视觉、心理等的愉悦感也能促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如一些措辞精美的文本,配上音乐后,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去“赏”,从而在思想上达到和文本的共鸣。一首学生在课外烂熟于心的古诗,在课堂中如能利用课件衬托上一些背景图画,也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研读、吟诵,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感悟。三、拓展期待视野学生的期待视野是未来阅读的先导。当他们看到文本的题目、作者、体裁时就会引发他们种种的猜测,就像面对故事,就会期待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看到散文,就希望感受优美的语言、飞扬的文采;看到寓言渴望懂得深刻的哲理;朗读诗歌,就期望体验鲜明的意象、美妙的意境。南朝的文论家刘勰认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期待视野越广博,学生的阅读也就越深入。从阅读经验的角度看,面对同一文本,一个只有一般阅读能力的人和一个有丰富阅读积累的人,由于他们的“期待视野”的不同,因此产生的阅读质量也就不同。用弗兰西斯.格瑞莱的话说,就是“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还重要。”1、丰富阅读积累。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的形成特别要重视文学史上经典的名家名著的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特级教师窦桂梅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她规定:小学六年,学生要阅读100本书籍,背下200条格言、300首古诗。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窦桂梅与学生一道编写了诗词集锦300首精选格言200条精品寓言100则成语1000条。学生在接受汉语言文化浸染和熏陶的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实践证明,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倡后续阅读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笔者认为,阅读期待绝不能局限在课堂所呈现的文本上,必然延伸到课外学习以及生活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后续阅读,把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向教材以外。可以通过作品的节选拓展至整部作品;也可以通过某篇作品,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这种方法将这篇作品与该作家的其他作品相联系,能够较系统地了解作家的作品风格,从而站在更高的视野去审视作品(一般适用高年级);还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和进度,介绍与课文相关资料,作一些指导性推荐。总之,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