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以“马”为主题,选编了三篇课文:天马、古诗二首、巩乃斯的马。天马是一篇说明文,作者通过对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的记叙、描写、想象,提示了它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借“马”抒发诗人的情怀;巩乃斯的马描绘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学情分析: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学生对马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以加深提高欣赏水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设计思路: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边感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把课文的学习与畅所欲言、初现身手、笔下生花有机地整合起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上。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本单元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能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语段,积累语言。3、学习艺术品介绍和场面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5、总结和综合训练。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8课时,“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1课时,“拓展阅读”1课时,“笔下生花”3课时。 天马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出土的时间。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第七自然段,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4、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设计思路:采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读写结合,拓展提升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天马”奇特的艺术想象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天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以及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教具准备:课件、电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你知道有哪些马?能向我们介绍你知道的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各类马的画面。)2、有一种马叫“天马“,这是怎样的一种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天马,了解了解它。(播放课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纠正读音。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写才漂亮?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请你尝试给课文分段。(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第二段:(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天马”这件艺术品的形态和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一、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二、 精读研讨1、 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把“天马”加上双引号?2、 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1) 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2) 你从“震惊”“轰动”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3) 课件出示句子:“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指名学生朗读,思考这个句子介绍了什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3、 学生默读3、4、5、6自然段,思考:(1) 课文描写了天马的哪些部位?如何描写的?(2)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知道了什么?(3)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4) 课件出示天马图片,学生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天马的形象。4、 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1)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2)出示课件: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5、 自学第7自然段。三、 总结全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五、作业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板书设计:历史悠久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严谨旅游标记艺术品杰作生动、力量、联想细致含义深刻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负责名称的由来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能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内容,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4、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领悟诗中借物言志的写法。设计思路:采用“读议想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教学重难点: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不知道有哪些关于马的诗?能不能背给大家听听?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二、学习新诗:(一)学习房兵曹胡马1、用不同的方式读熟这首诗,思考:2、指名朗读,齐读。3、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二)反复品味,了解诗歌内容。1、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字典,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2、小组交流诗句意思。3、全班交流诗句意思。(三)再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1、学生齐读古诗。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诗的哪些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4、作者的心情如何?5、古诗的后四句,作者写了什么?6、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四)教师小结,朗读体会1、配乐朗读。2、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意境。第二课时一、学习马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默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3、学习小组试讲,感知诗意。4、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山顶挂着一弯新钩似的新月。骏马呀,什么时候能套上镶金的络头,任意驰骋在秋天的原野上。5、自读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说说诗句的意思,(2)从金络脑、快走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渴望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四、比较两首诗的异同。1、学生交替互读这两首诗。2、交流讨论这两首诗的异同。五、作业: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四、板书设计:古诗二首房兵曹胡马马诗唐朝杜甫唐朝李贺巩乃斯的马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2、积累“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临危不惧”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4、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设计思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解内容,想象场景有感情地朗读、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马群飞奔的壮阔场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描绘了什么场面?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三、小组活动课件出示交流内容: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新词。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想想什么内容作为重点写?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 复习引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二、 细读课文1、指名读第1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读懂的?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诗的猛烈急促。2、默读2、3段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栽树的旁边做批注,可以使自己的感想,可以使自己的疑惑等. (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4、出示句子:“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你体会到什么?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三、 你有什么感受?(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四、回顾全文: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五、作业:小练笔: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夏日雨中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 语文天地教材简析: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拓展阅读马背小学、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教学目的:1搜集带“马”的成语,讲讲有关马的成语故事。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4、从三道与马有关的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道写一写,提高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具准备:有关资料、图片等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填写关于马的成语。将搜集的关于马的成语填在书上、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二、学习“畅所欲言”。1.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马的民间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生动、流利地讲述给小组同学听。2.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三、初显身手。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3. 评选最佳小骑手。第二课时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3、小组交流。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4、全班讨论。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分小组朗读。第三课时笔下生花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想象作文:马的未来。1. 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3. 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4.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第四课时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选编了三篇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红树林。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极为优秀的说明文。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之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是一篇古文。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写景文章以前也学过很多。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优美壮丽,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设计思路:教学本单元课文,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优美壮丽,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要注意知道学生积累词句,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课文的学习与语文天地有机地整合起来。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景色的优美壮丽,受到美的熏陶。3、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4、指导学生注意积累词句。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8课时,“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1课时,“拓展阅读”1课时,“笔下生花”3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材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极为优秀的说明文。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语段,精读细品,充分感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游览好不好?课件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板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把不理解的地方注上符号。)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3、师:读了课文,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问题:你认为文章的重点部分是哪些自然段?请你细读课文,为主要部分写提纲。3、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及时评价。四、布置作业课后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采蜜集”本上。 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2、同桌对读: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3、 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4、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5、课件出示:“仅存”、“至今”、“没有一人”,以及七个“最”字,这写都在说明这里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四、总结全文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3、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四) 小练笔:同学们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你到过哪些神奇的景点游玩吗?或者从课外书、电视、电脑等领略过哪些自然奇观呢?拿起你的笔,仿照雅鲁藏布大峡谷把你见到的奇观描写下来吧。板书设计: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世界之最世界最后一块密境浙江潮教材分析 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之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是一篇古文。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设计思路: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充分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文章词句的精妙,感悟修辞方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理解古文文意。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自然的奇观很多,昨天我们领略了神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今天老师又要带你们去参观一处天下奇观,你们想去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浙江之潮是一篇文言文,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1.课件出示古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2、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3、在学习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4、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5.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1. 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2. 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3. 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5. 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6. 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四、课堂小结: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五、布置作业:背诵浙江之潮。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用短短80字的文章,描写了钱塘大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千古传诵。同样的潮水,现代人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今天我们来受一下现代文观潮,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板书课题:观潮)二、检查预习: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4、学生质疑。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2、小组合作学习,写出这篇文章的提纲。3、分小组汇报、交流。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课件出示13段,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课件出示45节,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思考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四、本课小结: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第三课时一、自学课文第六节潮过后。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小结: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二、学习写作方法: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对比赏析: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四、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两篇文章,体会他们的异同。五、全文总结: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板书:浙江潮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平静声形色远闷雷一条白线稍远长粗横贯潮来时再近白色城墙更近千万坦克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来后平静红树林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设计思路: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3、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难点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把不理解的地方注上符号。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3、师:读了课文,你对红树林有哪些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提示: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3)试着写出这篇文章的提纲。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三、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评价总结。第二课时一、精读感悟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1)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4、 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回顾学法:(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6、 小组讨论、交流。7、 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四)总结全文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五)布置作业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语文天地教材简析: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日积月累、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教学目的: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日积月累部分中第一、二项练习,平时已穿插在教学中,这里就不再进行教学。第三项“读一读”让学生自读自悟。二、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4、全班讨论。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分小组朗读。第二课时一、畅所欲言。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3.小组交流。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二、初显身手。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第三课时笔下生花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主题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第四课时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第三单元教材解读教材简析:本单元围绕“变化”这个专题,选编了两篇课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唯一的听从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音乐教授用善意的谎言鼓励“我”拉小提琴的故事。学情分析:学生在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再加上学生耳闻目睹,时刻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学习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4、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合理想象,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过程与方法: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含义。4、开展综合活动,增强交际能力和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911课时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叙述性的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通过一座村庄昨天和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变化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验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的现代诗,针对学生情况,以读带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容易掌握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渺茫、焕然一新、翩翩起舞”等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找出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4、练习查阅资料,对照春天的故事歌词理解课文。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深圳发生奇迹般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磁带春天的故事、反映深圳今昔的录象带。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 导入激趣,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深圳吗?深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座繁华的城市,一座代表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二、自读诗歌,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自己解决或查资料在小组内解决。2、教师范读诗歌。自由朗读,同桌对读。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读后互评。(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3、学生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4、学生提出自读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1、全诗共有几小节,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2、让学生尝试给这首诗划分段落。3、让学生给每小节写提纲。 第二课时一、 听歌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听前要求:认真听,歌词内容讲什么?2、指名汇报。交流收集资料。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习第1、2节,提问:(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模样?你能想象出当时这儿人们的生活吗?(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不说过去?(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IG7-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湖南株洲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招聘中级雇员2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安全培训效果评估和改进课件
- 安全培训效果考评方案课件
- 乘风破浪初高中毕业季毕业典礼电子相册模板
- 2025春季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河子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兵团中医医院)校园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高性能钼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消防救援大队政府招聘专职消防员9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杭州淳安县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2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深圳市宝安区陶园中英文实验学校招聘精英教师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
- 装修公司审计报告范本
- IATF16949项目移交管理程序
- 第三节酒店业的演变-课件
- GB/T 8758-2006砷化镓外延层厚度红外干涉测量方法
- GB/T 6396-2008复合钢板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
- GB/T 35759-2017金属清洗剂
- ABB缠绕型干式变压器
- GB/T 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 第三讲:新闻真实性分析课件
- 《婚姻家庭法 (第三版)》第四章夫妻关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