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 烂漫无邪蕴真知.doc_第1页
童谣: 烂漫无邪蕴真知.doc_第2页
童谣: 烂漫无邪蕴真知.doc_第3页
童谣: 烂漫无邪蕴真知.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童谣: 烂漫无邪蕴真知韩丽梅童谣,被誉为“婴幼儿专用的精神食粮”,是婴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文学形式。中国是“诗谣”的国度,经历了时代变化而流传下来的童谣无不折射出人类的智慧、美德与思想。童谣自古有之,发展至今仍不断增加新鲜语素,锤炼艺术形式,提升审美能力,塑造艺术品格。它以求真求善的理想信念、深入浅出的知识内涵、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与自然和谐的艺术魅力,传递出质朴而隽永的生命智慧。1、涵养品德塑造人格童谣涉及精神层面的各个领域,勤俭、善良、友爱、诚信、知礼都是童谣永恒不变的追求。这些面目严肃的道德教化经过童谣艺术的重铸,变为形象化、易接受的智慧之花。优秀的童谣是生命、伦理、道德修养的天然教科书。鹞儿放得高,回去吃年糕。鹞儿放得低,回去叫爹爹。这首童谣是小儿放风筝时唱的,旨在鼓励儿童从小要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表现出精神与能力,激发儿童奋发向上的内驱力。童谣传承着儿童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爱与美的追求,它演绎了一个以最小的容量包容最博之爱的神话。童谣是爱心传承的信物,是童年美好时光的见证,优美的童谣在生命的情感时空中永恒。童谣如一叶满载着爱的扁舟,带领着儿童驶向成长的港湾。如童谣草原夜歌:流水淌夜歌,晚风轻轻摇白杨。羊儿归来了,夜莺在歌唱。解放军巡逻队,已经出营房。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呣呣,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夜露湿军装,马蹄阵阵散花香。红星映草原,雪莲在开放。你长大也参军,去守卫边疆。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呣呣,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呣呣呣呣。这首温馨、柔和的摇篮曲,给婴儿创造了一个安全可信赖的环境,让婴儿一来到世界上就从内心感知到温暖与快乐,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童谣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能起到涵养品德、升华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功效。童谣以其单纯活泼的形式、朗朗上口的音节,令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善与美的熏陶。寓教于乐是童谣教育性的最高体现。待儿童稍长以后,能够理解童谣中的寓意,童谣的内容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传递知识增进智慧童谣语调诙谐、充满童趣,集民俗生活、天文地理、古今历史、自然世界等丰富的知识于其中,犹如肥沃的土壤,慢慢地涵养着儿童的人文积淀。儿童有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童谣是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事物、社会生活的有益渠道之一。湖北童谣中有一首锣鼓打得咚咚响,对于启蒙儿童的数字概念有奇妙的效果,创作者将数字顺次嵌在歌词中,不乏文学的韵律美:锣鼓打得咚咚响,听我唱个巧姑娘:一学梳妆巧打扮,二学裁剪做衣裳,三学庭前会洒扫,四学走路莫轻狂,五学知人会待客,六学做饭满口香,七学抛梭会织绢,八学描龙绣凤凰,九学重阳会做酒,十学贤惠李三娘。也有将自然规律蕴于其中的童谣:十七八爬更挖,十八九坐等守,二十亨亨,月上二更,廿一及廿二,渐到半夜底,廿三四,月上山头四更四,廿五六,月上山头煮饭熟。这首童谣是总结月亮升起时间早和晚的规律,即阴历每月十七、十八日,不到一更月亮就出来了;十八、十九日,坐着等一会儿月亮就出来了;二十日,月亮二更天才出来;二十一、二十二日,月亮到半夜才出来;二十三、二十四日,月上山头就得四更以后;二十五、二十六日,待月上山头,勤劳的农家把早饭都煮熟了。更有教会儿童在自然中保护自我的童谣:风也来得好,雨也来得好,只怕石岩倒。若是石岩倒,压做扁窄佬。这是一首流行于山区的童谣,短短几句话,便把在岩石下藏身的危险性直白地告诉了儿童。数目、时间、日月星辰、四季变化这些浅显的自然规律、生活常识,均是通过童谣自然流露出来的,对丰富儿童知识,增进儿童智慧大有裨益,可谓虽浅犹厚,虽俗但博。3、兴趣启蒙自然天成童谣的启蒙作用是在“有趣”的前提下实现的,是儿童在快乐中欣然接受的。优秀的童谣作品都有着快乐明朗的色调,充满童趣。童谣的快乐特征,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取材、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上,更表现在“游戏精神”上。天上下雨,地上冒泡儿。蘑菇出来,顶个草帽儿。小兔看见,乐得直跳。挎个小篮儿,边采边笑。这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家薛卫民创作的蘑菇出来戴草帽。其中“冒”“顶”“乐”“跳”“挎”“采”“笑”等一连串动词,极富感染力地传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彰显着生活的美丽和劳动的快乐。童谣中的谜语、绕口令、问答歌、数数歌、连锁调、颠倒歌、游戏歌等,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游戏形式,使幼儿在美的欣赏中手、脑、口并用,在快乐的享受中受到启蒙。例如一抓金儿谣:一抓金儿,二抓银儿,三抓不笑,是好人儿。大人用手抓孩子易痒发笑的地方,边抓边唱,引逗孩子玩耍。童谣与游戏互补,有着增强作品趣味性的作用。小孩子,你在哪里来?我在外婆家里来。吃的什么菜?井水菜。什么井?麻石井。什么马?大头马。什么大?天大。什么天?黄沙天。什么黄?鸡蛋黄。什么鸡?尖嘴鸡。什么尖?犁头尖。什么犁?耕田犁。什么耕?糯米耕。什么糯?红壳糯。什么红?月月红。什么月?中秋月。什么中?堆桩!这首童谣用游戏问答的形式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童谣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是反映儿童生活体验、从儿童心里流出来的诗,是儿童心中纯洁无瑕的歌。童谣让儿童浸润在诗化的人文精神中,成为儿童语言栖息的快乐家园、放飞想象的自由空间。4、音乐韵律艺术之美童谣在韵律艺术上同样表现出独特的规律和艺术个性。具有韵律美的童谣对儿童而言是一种有趣的语言启蒙方式。正如周作人所说:“凡儿生半载,听觉发达,能辨别声音,甚感愉快。儿初学语,不成字句,而自有节调,及能言时,恒复述歌词,自能成诵,易于常言。盖儿童学语,先音节而后词意,此童谣所由发生,其在幼稚教育上所以重要,亦正在此。”正因为儿童对声音特别敏感,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所以儿童对音乐性强的韵语特别喜爱。例如传统儿歌菊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剩下那朵给白鸽。这首童谣明白如话,节奏鲜明,音乐流畅而不失单纯,简洁工整又错落有致,音乐性极强。开头两个六字句,各切为三个整齐的两字音节,押清脆的“怀来辙”;然后转为三字句,并随韵接合,换韵;最后是“三三七”句式,形成新的节奏变化。童谣是一种韵文艺术,韵律在童谣中的重要意义绝不亚于语义。即使有些童谣在语义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其和谐的韵律美、明朗的节奏感、铿锵的音响效果同样是吸引婴幼儿的最佳审美对象。童谣离不开孩子们的听赏吟唱。活在儿童口头上的童谣,才能真正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童谣是我们最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