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详案.docx_第1页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docx_第2页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docx_第3页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第二课时一、作业检查1.翻译下列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3)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为下面写“移山”做铺垫。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的赞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来。二、合作探究(一)精读品味。1.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其妻献疑”是不是说明他的妻子不愿移山?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之情。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侧面反映出愚公意志的坚定。(2)写孀妻弱子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移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对比,寄托作者褒贬之意。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智叟立足现在,愚公放眼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智叟的疑问和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智叟和愚公妻子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妻子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愚公妻子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随后移山行动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被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二)人物赏析。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是“贬词褒用”。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2.你觉得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且令人尊敬的智者。(三)写法探究。1.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2.本文的情节安排有何特点?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故事短小,却情节完整,一波三折。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却要号召全家人“毕力平险”,使人初见其“愚”。开始移山了,搬运土石用“箕畚”,工具极为简陋;倒土石的地点在“渤海之尾”,路程非常遥远,如此移山更见其“愚”。直到河曲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把智叟驳斥得哑口无言。这时,愚公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才一下子充分显示出来。3.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遗男与智叟的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愚公目光长远而命名为“愚”,智叟目光短浅而命名为“智”,这一命名的颠倒不仅达到了对比的效果,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京城氏之遗男“助之”和智叟“止之”的对比,则进一步表明老于世故者对事情往往采取冷漠的态度。本文还巧妙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都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4.本文的细节描写有什么特点?本文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之遗男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这些描写都很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对话也很精彩,语言描写不仅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了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现了对移山的关心;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出其思想的固执,引出愚公的驳斥。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5.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三、拓展延伸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的行为,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请简要阐述理由。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失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环境。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四、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惩山北之塞(苦于)(2)吾与汝毕力平险(竭尽,用尽)(3)杂然相许(赞同)(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样呢?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