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六5班 冯彦丽一、说教材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我今天教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课时。二说教学目标1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所见到的幻象。2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四、说教法、1.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启发,引导学生读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2.情景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3.引导学生质疑法。五、学法: 1.读,悟结合,以读促悟。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在第一部分学习中,小女孩的处境却是怎样的?(悲惨)出示图片,批注当时女孩的处境(寒冷、饥饿、孤独、痛苦)。3、小女孩的命运如何?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质疑,走进今天所学内容。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1、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1、学生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2、学生反馈。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比较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2)指导朗读。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3)指导感情朗读。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1、配乐,师深情朗读。2、质疑: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3、再次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体会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5、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五、拓展延伸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5班 冯彦丽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在第一部分学习中,在本应高兴、欢乐、幸福的大年夜,小女孩的处境却是怎样的?(悲惨)出示图片,批注当时女孩的处境(寒冷、饥饿、孤独、痛苦)。3、小女孩的命运如何?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质疑,走进今天所学内容。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1、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总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2)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4)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5)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1、学生找句子。2、学生反馈。(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过渡: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比较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2)指导朗读。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3)指导感情朗读。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1、配乐,师深情朗读。2、质疑: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3、再次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5、教师引导,(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配乐朗读)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五、拓展延伸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虚) 幻景 现实 (实)(美好) (残酷)火炉 (温暖) 寒冷烤鹅 (食物) 饥饿圣诞树 (欢乐) 痛苦奶奶 (幸福) 孤独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六5班 冯彦丽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奠定学文的感情基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图片,相机介绍他的背景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三、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找出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怎样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我抓住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对句中的两个“幸福”谈谈自己的理解,再从整篇文章想开去,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幻想过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