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学习目标定位 1 运用地图 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 结合实例 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 原因 一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 位置 特殊的地理位置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处 2 地貌 的地貌 3 地质 强烈的 4 气候 不稳定的 控制 2 主要灾害种类 地震 干旱 洪涝 台风 风暴潮 多山 地壳运动 季风环流 3 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东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台湾省 东北 东南沿海地区 1 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重要灾害有哪些 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且多地质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重要灾害有暴风雪 地震 冻害 第二级阶梯是我国平原向山地 高原过渡 农业向牧业过渡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区 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多地质灾害 二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 人员伤亡损失大 2 表现 成灾人口集中在山东 河北 湖北 安徽 和江西等省 众多 腾冲 东南 水旱 河南 四川 湖南 2 农业灾情严重 2 农业灾情的地域差异 农业历史 受灾体 耕地 畜牧业 洪涝 农业 三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空间分布 海洋 东南沿海 东部 青藏高原 2 我国东西部农业灾情表现有何不同 答案东部种植业灾情严重 主要表现为农作物成灾面积广大 西部畜牧业灾情严重 主要表现为牲畜掉膘或死亡 材料教材p25图2 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 1900 2000年 1 从图中看出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点位分布有何特点 2 图中反映出我国的自然灾害有何特点 3 我国的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 以黑河 腾冲一线为界 人口界线 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 西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稀少 2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3 黄淮海平原 春季 春季气温回升快 蒸发旺盛 而雨季未到 降水较少 形成春旱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地域分布及原因 迁移应用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广网北京2013年1月13日消息 自去年11月份以来 受几次寒潮降温和降雪天气影响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雪灾 内蒙古近八成土地被积雪覆盖 积雪最深处达到50厘米 900余万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受积雪影响的牲畜达6000多万只 材料二冬春季节 频繁南下的冷气团造成有些地区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 而上层气温仍然高于0 使得上层云中的水滴一直保持液态 当雨滴落入近地面空气层后冷却 并在较冷的地表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气象学上称为 冻雨 2013年1月10日开始 南方又迎来大范围雨雪天气 其中贵州中西部山区的部分地区有冻雨 1 材料一 二反映其所在的地区灾害的种类有何差别 2 材料二中贵州省是我国冻雨危害程度最严重的省份 形成该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什么 3 材料一 二中的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有何差异 答案 1 材料一 雪灾 寒潮 材料二 冻雨 2 准静止锋 3 材料一 主要危害畜牧业 牲畜 材料二 主要危害种植业 农作物 解析第 1 题 内蒙古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材料中反映的主要灾害是雪灾 寒潮 贵州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冻雨 第 2 题 冬春季节 受云贵高原的影响 贵州省易形成准静止锋 降水较多 逆温现象的出现 使该省形成冻雨 第 3 题 材料一所述灾害分布在草原牧区 主要对畜牧业造成危害 材料二所述灾害分布在农业 种植业 区 主要形成农业灾害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 1 地质构造复杂 构造运动强烈 多地震 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2 地貌类型多变 地势起伏大 大斜坡多 易发生滑坡 3 降水多 尤其是山区多暴雨 久雨天气 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 开发山区 破坏植被 建筑物 人 财产等趋于密集 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到位 诱发或加剧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1 这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a 灾害种类多样但灾次较少b 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c 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d 灾害发生频率高 强度大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20世纪全球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 我国占了8起 据此回答1 2题 2 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指 a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b 位于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c 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d 位于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答案1 d2 c解析第1题 提取题干信息 重大自然灾害 占了8起 等可知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频率高 强度大 第2题 我国的特殊位置是指在灾害带中的特殊位置 故应选c 其他各项虽然说法正确 但不能准确反映题意 3 我国不同地区的受灾体及其致灾因子 危害组合正确的是 a 西部 牲畜 洪涝 干旱 冷冻 风雹 掉膘 死亡b 东部 种植业 雪灾 旱灾 虫灾 鼠灾 减产 绝收c 东部 农作物 洪涝 干旱 冷冻 风雹 减产 绝收d 西部 畜牧业 雪灾 旱灾 地震 泥石流 掉膘 死亡答案c解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主体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不同 东部的受灾体是农作物 致灾因子主要是气象灾害 西部受灾体为畜牧业 灾种主要为雪灾 旱灾 虫灾等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 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 完成4 6题 4 下列自然灾害 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洪水 干旱 台风 泥石流 寒潮a b c d 5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 干旱与泥石流b 台风与干旱c 洪涝与干旱d 台风与寒潮 6 与其他地区相比 图中地区 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a 干旱b 台风c 泥石流d 洪水答案4 a5 c6 c解析第4题 紧紧抓住气象灾害发生的圈层 大气圈 而洪水属于水文灾害 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故选 第5题 洪涝和干旱因其影响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加上我国农业所占面积大 因此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第6题 地区 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这里地壳活动频繁 地形崎岖 降水变率大 因此是泥石流频发的地区 7 读 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的依据是 其中 是 灾害带 v是 灾害带 2 在 灾害带中 灾害类型多样 危害后果比较严重 其原因有 在该灾害带中 比较突出的灾害有 内蒙古的 黄土高原的 和 灾害 西南地区的 和 灾害 3 综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我国地质和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 1 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东部西北 2 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土地退化问题严重雪灾暴雨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 3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不稳定 洪涝 暴雨 干旱灾害频繁 国土面积广大 地形多样 地质条件复杂 滑坡 泥石流频发 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 地震多发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种类组合及孕灾环境等知识 我国位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自然灾害多发 又因为我国特殊的海陆位置 地形起伏大 故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具体灾害类型 可根据教材所述的六个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来回答 教材p25思考提示 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1 以黑河 腾冲一线为界 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 该线的西北部 自然灾害种类少 分布比较稀疏 主要原因 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 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 农业生产集中 城市密集 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 东南部季风区 受海洋影响大 而且多山 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2 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见下表 教材p28思考提示 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 以人口分界线 黑河 腾冲一线 为界 东南部受灾体受洪涝 干旱 冷冻 风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严重 由于这些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大 而且是以种植业为主 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 如山东 河南 江苏等省就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 西北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空作业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实操仿真考试题库及答案
- Umbralisib-hydrochlori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京安全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大计算能力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编导考试题目及答案
- 街道社工考试题及答案
- 高校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保安员考试00题题库及答案
- 蚌埠二中考试试卷真题及答案
- 麻醉师进修汇报
- 《推销实务》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基坑监测评审汇报
- 物业公司电瓶车管理制度
- GB/T 45875-2025精细陶瓷自然烧结条件下陶瓷粉体致密性的测定
- 肺占位性病变护理查房
- 中药足浴课件
- 新解读《水文资料整编规范 SL-T 247-2020》解读
- 广告创意与用户体验-第3篇-洞察阐释
- 幼儿园一日常规安全培训
- 5G基带芯片算法验证平台:从设计到实现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