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适应性研究 一、适应性、社会适应 理解“适应性”必须要从理解“适应”着手,适应,一词最早是以生物学术语的身份出现的,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0对于生物个体而一言,适应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是生物体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中,一般生物体对环境和现实的适应是被动的,是一种在不利环境和形势中体现出来的求生本能;而人的适应性却与之有本质上的区别: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动地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 。 适应性0则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活方式的能力0它一方面强调自身能力的改变,另一方面侧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适应性0主要侧重于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环互融合,使个体能够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从而使个体具有所谓的/适应性0反之,则表现为个体能力!功能等方面的缺失/适应性0的本质特征在于主体与客体,尤其是主体与外界境之间的协调和融合,在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其在功能!属性上更贴近现实环境,益于自身的发展随着自然学科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逐渐增多,某些概念的界线也越发地模糊,源于生物学的/适应0与/适应性0等概念亦逐渐运用到众多领域。 本文主要讲的是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还处在理论探讨与量表的初步制订阶段。根据笔者查阅近10年国内关于社会适应性的文献,以中国期刊网为例,专题研究的研究论文不足50篇,相关的述评文章也没有学者涉及,基于这现状,有必要对国内外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介绍,以使社会适应量表的制订和测试中有可靠的参照依据。当前国内外把低智商和适应行为缺陷两项指标作为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标准。这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将国外对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与国内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够将其应用创新,这必将能够为我们的社会转型期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 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关于社会适应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最先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利兰(Leland)在1973年,以及后来科恩(Cone)在1987年的研究,他们都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阿瑟#S#雷认为社会适应性(Social adaptiveness)是:/对促进和谐社会互动的无数技能的统称1。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799页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R)对社会适应性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或程度2,2 Grossman ,H.J . (Ed. ). Classification in mental retard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1983:1。在2002年对适应行为做了进一步说明:“个体的适应行为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 国内学者则以内在心理特征为切入点进行概念界定,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主动地反作用于环境。郑日昌认为社会适应性即心理适应能力,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2。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 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黄希庭在人格框架中研究社会适应性,认为其是个体适应社会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陈建文也提出可以用“社会适应性”来概括人们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它是人们在长期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3。3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1) 虽然国内外学者关注点不同,但是一致认同社会适应性有三种取向:一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应对系统;二是适应环境所需的各种技能 ;三是一种人格品质或心理素质。 但是,从心理与行为之间内在关系看,在研究社会适应性时不应该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作为一个多种取向的整合体进行研究。二、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 社会适应行为结构的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础,并且对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为此,许多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其 进 行 了 探 讨, 其 中 ,Greenspan 和Grandfield(1992)从交往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技能的角度提出, 社会适应行为概括地说包括社会理解和交往技能4。4Greenspans,Granfield JM Re 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of Metal Retardation: Implications of a Model of SocialCompetence J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1996(4)Caldarella 和 Merrell(1997) 从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性需求及角度提出社会适应行为包括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业技能、服从技能、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五方面内容5。5韦小满,王培梅关于弱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的理论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4(1)在社会适应的早期研究者Meyers等认为,适应行为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自我满足和社会责任。Mcgrew和Bruininks则认为,适应行为只有类似于一般智力( g因素)的一个维度。Greenspan等把适应行为描述为是实际智力和社会智力的总和,即适应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3。3 Greenspan & Granfield J .M.Re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 of mentalretardation :Implications of a model of social competence. American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992, 96:442-453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结构的研究大都是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框架下进行的,依据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来建构社会适应性的结构要素。 其中,王振宇(1992)认为,儿童若想要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能够独立掌握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的社会规范、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6。6王振宇,葛云,曹中平,俞伟,徐长宽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由于国内外学者界定社会适应性时关注点不同,因而未能就社会适应性结构达成共识。国外学者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个体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结合的产物。而国内学者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 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探讨其结构。虽然国内外对于社会适应性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从美国心理学家Buss在1989年提出大五人格理论(Big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中的因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维度后44马前峰,孔克勤.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1997,(1),国内学者根据大五人格理论和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把社会适应性解释为如下五因素55嵇宇虹.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2):60-63:社会交往;社会容让;责任心;稳定性;开放探索。这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良好社会适应性人格的主要内容。 关于社会适应评价最有名和最常用的是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编制的适应行为评定量表(AAMD-ABS)。该量表共有两大部分(正常适应行为的评定和不良适应行为的评定)和五个因子(个人的自我满足、社区的自我满足、个人和社会责任性、社会调节和个人调节)。 起初看是社会心理学较早的关注这一问题,慢慢的社会学的研究者们也逐渐的关注这一适应性的问题,其实不然,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在/社会学问题0一文中始用/社会化0来表示群体形成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适应性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适应性是指行动者通过继续社会化,调整其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使之适合于新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一个多维的、变动的过程,内涵既包括行为的适应,也包括心理的适应。社会适应这一次涵盖的学科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一词用在研究移民问题和人的社会化问题中是比较多的。在社会学上,英国社会学家Spencer认为,社会里每一种有机体总是在适应它的生存环境,适应是一个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适应性总是大致且总处在不断进行的状态中。” 2对于移民的社会适应来说,“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 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高斯席德如是说,他强调适应的变化性和适应的过程,倾向于把移民的适应理解为行为本身,适应是移民在变化的环境中所做出的一种不断调整的行为过程。早在18世纪美国学者John Crevecoeur就基于美国的实证经验提出了 “溶炉论”,以及之后衍伸发展起来的“边疆溶炉论”、“三重溶炉论”和“变形炉论”等等,都有着同样的认知:“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溶炉中溶化为具有同一性的美国人”4。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国是个强势文化民族,其他各移民族群相对而言都是弱势文化民族,最终都会逐渐舍弃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被美国文化所同化。随着19世纪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发展,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Robert E.Park提出了 “社会同化”的概念,“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 5 主张同化模式的学者大多认为,跨境移民在接受国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 6近年,中国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国内关于移民的社会适应研宄主要针对两个群体:一个是国内跨区域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包括非自愿移民(主要指工程迁移移民)和自愿移民(流动迁移人口),另一个是国外跨国移民在我国的社会适应问题。对于非自愿移民,国内学者将其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级阶段、容忍阶段、接纳阶段和同化阶段2,换句话说非自愿移民的社会适应经历了隔阂、磨合与融合的整合路径3。其适应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社区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生产劳动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4,搬迁前后经济收入的差异、迁入地治安状况、住房条件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非自愿移民在安置点的社会适应状况5。 (海外人才回流第174)建国之后,各类大型工程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催生了大批的工程移民。历经迁移和安置阶段之后,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问题幵始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就此展幵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按照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朱东惜等人所作的定义,“工程移民”指发展所引起的移民,这种发展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非自愿性(朱东借,2005)。而在本研究中,工程移民是指因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机场、城建、工业、环保等工程建设而进行非自愿迁移安置的群体。在目前中国的工程移民中,水利建设产生的移民数量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工程移民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规模日渐扩大、生存和发展诉求日益强烈、以及涉及利益面广泛等因素,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据统计,到20世纪末,中国己完成建设各类型水库85,288座,累计移民1,600余万人,其中1,000万人仍处于贫困中。包括再就业、社会适应、文化融合等在内的多种困难既是广大移民自身的现实问题,也带来局部地区的社会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牵涉多方面利益,同时也关乎众多社会经济问题和政策制定。移民从世代居住的生活环境中非自愿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进行落户,中断了维系着众多人际交往的社区邻里关系,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移民搬迁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种非自愿性迁移和分离不仅危及他们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而且削弱了移民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本)采取行动或解决家庭困难的能力。 因为国内关于工程移民多为水利工程移民,这方面对于工程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也多为水利移民,在此列出目前水利移民的研究现状对于其他的工程移民的适应性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1.2.2国内关于水库移民的研究(1)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现状研究 有关学者主要是从移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家庭经济以及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考察了移民的适应现状。 生活环境方面的适应现状。习涓、风笑天(2001)认为三峡移民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状况,是三峡移民适应性研究中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们将生活环境操作化为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治安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等几个方面,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移民已经适应了安置地的生活方式,移民总体对居住环境的主观评价和适应性都比较好,移民对治安状况的满意度比较低,主要原因是移民和当地居民的矛盾以及村干部的管理不善等。而在人际环境方面,对邻居关系和与当地居民的关系评价比较好,但是移民认为政府对移民的关心不够,千群关系不容乐观。3生产劳动方面的适应现状研究。雷洪,孙龙(2000)认为在三峡移民的迁移过程中,移民生产劳动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从而引起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收入和劳动人际关系的相应变化,即劳动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从移民主体的主观角度,对移民生产劳动适应的总体情况、差异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移民对安置地生产劳动条件的主观评价比较低,对生产劳动的满意度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人对搬迁后的生产方式尚不习惯,移民对生产劳动方面的关注度比较低。而且移民对迁后生产劳动适应的水平存在差异,而职业、社区、迁移安置方式及工程区位条件等结构性变量对其生产适应性有显著性影响。4罗凌云、风笑天(2001)则从主客观两个基本角度出发,通过对移民生产方式的适应和移民未来经济生产的发展两方面来考察了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并探讨了因迁置方式、搬迁时间、邻里关系的不同,在经济生产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就近后靠移民、搬迁时间较短的移民以及对邻里关系满意的移民在经济生产方面的适应性最好。马德峰(2005)对大丰市移民安置点的调查也有类似的发现,种植品种和劳动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劳动作业密度以及技术难度加大,移民在生产上一时很难适应。 家庭经济方面的适应现状。由于搬迁导致了移民失去了原来的收入来源再加上安置地各项开支的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移民在家庭经济方面的适应状况。在家庭经济方面,副业和手工业一直是移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搬迁导致了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人均耕地减少、失去在江边的地理优势、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丧失,移民发展副业、手工业所需的原料、资金和社会关系资源大为减少,移民收入急剧下降。(罗凌云、风笑天,2004;马德峰,2005;邵蕾、皮海峰2,2010)但是日常开销日益增加,教育成本和其他生活成本比以前高。而且移民迁移之后,把补偿款和以前的积蓄都用在盖新房,移民没有资金和技术,只能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基本的生活。(邵蕾、皮海峰,2010)叶嘉国、雷洪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县、姊归县的首批移民的调查发现,2/3的移民反应迁移后的收入比迁移前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并且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日常生活满意度里边最差的项目。通过对移民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归纳出了移民经济发展适应中面临的困境:第一,资源和环境变化大,短期内难以适应。第二,生产资金缺乏,家庭债务沉重。第三,不仅来源少,而且极不稳定。第四,收入农村型,消费城市化。第五,主体能动性比较弱,对政府依赖性强。3 人际关系的适应现状研究。杜健梅、风笑天(2000)认为三峡移民在迁入新的社区后,除了生产、生活和观念上有一个逐步调适的过程外,还有一个重新建立和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而移民能否适应动迁后的新的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稳得住”这个问题。对此,他们从移民主体主观的角度来分析了移民人际适应性的现状,在人际关系方面,一半以上的移民认为与当地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书法概述课件
- 离婚双方贷款房产分割及共同还款协议
- 生猪、菜牛、菜羊、家禽养殖基地养殖资金购销合同
- 离婚后特殊病患子女抚养权及医疗费用承担协议
- 生物质能源项目贷款合同附共同担保人及环保责任
- 电信IDC机房服务-移动数据业务标包合作协议
- 公务员面试培训咨询服务合同
- 化学工业新产品推广细则
- 物业管理矛盾调解手册
- 园艺工程:参与或观赏园林景观工程
- 眼科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
- 管理学基础(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
- 大润发供应商系统
- 红帽认证管理员RHCSA(习题卷1)
- 202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婚恋工作室交友计划书
- 经典安徒生童话故事100篇
- 冰箱温度监测登记表
- 08878动漫产业概论模拟试题答案
- 5G边缘云计算技术
- 现代市场营销(第四版) 课件全套 单元1-12 认知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计划、组织、执行与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