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近三年高考命题 认识高考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决胜高考 谈08年高考物理备考 历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相关性分析 08年高考物理试题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一 选择题备考 二 实验题备考 三 计算题备考 历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相关性分析 每年高考物理试题中真正的 原创题 不多 大部分试题属于 旧题改造 或 陈题翻新 而这些旧题 陈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年 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因为这些试题经过足量的人群测试 有大量的测试数据和优劣分析 这样的试题经过改造或翻新后 试题的难度容易准确判定 并且能保证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和区分度 所以 历年的高考试题是高考备考最好的例题和训练题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并悟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以指导高考备考 是改善高考备考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08年高考物理试题结构的变化 一 选择题 所有考生必做 1 12题 共12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涉及内容 力学 电学 原子物理 涉及模块 必修1 必修2 选修3 1 选修3 2 选修3 5 可能包括5道力学题 5道电学题 2道原子物理 难度系数约控制在 0 8 08年高考物理试题结构的变化 一 选择题 12题 48分 二 选做题 选考3 3的考生选做第13题 选考3 4的考生选做14题 13题 11分 涉及内容 选修3 314题 11分 涉及内容 选修3 4每题可能分多小题 题型可能涉及选择 填空 和简单计算 难度系数均约控制在 0 8 08年高考物理试题结构的变化 一 选择题 12题 48分 二 选做题 13 14题 任选一题 各11分 三 实验题 15题 16题 共24分实验题第一题以常规实验为背景 考察基本实验原理 方法 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难度不大 尽量区分考生是否真正做过实验 实验题第二道题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能力 有较高的难度和区分度 08年高考物理试题结构的变化 一 选择题 12题 48分 二 选做题 13 14题 任选一题 各11分 三 实验题 15 16题 共24分 四 计算题 17 20题 共4题 共67分 计算题前两道题要保证该送的分能送到位 第三道题有些新意和创意 比较灵活 中等以上层次的学生基本能拿六成以上的分 最后一道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难度 但会注意分层设问 让中等以上层次的考生有不同的收获 08年高考物理试题结构的变化 一 选择题 12题 48分 二 选做题 13 14题 任选一题 各11分 三 实验题 15 16题 共24分 四 计算题 共4题 共67分 整卷难度 0 6 全省平均90分 几个关注点 奥运 探月题材 探究 辨析问题 试题信息呈现的多元化 物理学史 传感器 最新科技 联系生活 生产 社会实际的问题 一 选择题备考 二 实验题备考 三 计算题备考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 单复选统计 特点 选择题注重基础 难度低 区分度低 单 复选题数趋于平衡 启示 各种层次的考生都必须重视选择题 增加得分率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 单复选统计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5年高考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6年高考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7年高考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 单复选统计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考查 类知识和少数实验 计算题中没考到或没考足的 类知识 许多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 单复选统计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选择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选择题专项训练 常考题多练 注意知识覆盖 不留死角 进行定时训练 做好统计分析 收集错题反复练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 单复选统计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选择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选择题专项训练 解选择题 审题 仍然至关重要 同时也蕴藏着大量的方法有待提炼 还应尝试挖掘原题内涵 进行变式训练 2 有意进行审题训练 方法提炼 变式训练 例1 07上海第8题 光通过各种不同的障碍物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衍射条纹 衍射条纹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相对应 这一现象说明 a 光是电磁波b 光具有波动性c 光可以携带信息d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有意进行审题训练 答案 b c 加强方法指导 例2 07全国理综第18题 如图所示 在倾角为30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 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 力f可按图 a b c d 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 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 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已知此物体在t 0时速度为零 若用v1 v2 v3 v4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况下物体在3秒末的速率 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a v1b v2c v3d v4 加强方法指导 例2 07全国理综第18题 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a v1b v2c v3d v4 前3秒 由动量定理 列式比较法 对 a 对 b 对 c 对 d 答案 c 进行变式训练 例3 07广东第8题 压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有位同学利用压敏电阻设计了判断小车运动状态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如图6 a 所示 将压敏电阻和一块挡板固定在绝缘小车上 中间放置一个绝缘重球 小车向右做直线运动过程中 电流表示数如图6 b 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从t1到t2时间内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 从t1到t2时间内 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从t2到t3时间内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 从t2到t3时间内 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本题属典型的传感器应用的新题 压敏电阻 压力传感器 例3 07广东第8题 压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有位同学利用压敏电阻设计了判断小车运动状态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如图6 a 所示 将压敏电阻和一块挡板固定在绝缘小车上 中间放置一个绝缘重球 小车向右做直线运动过程中 电流表示数如图6 b 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从t1到t2时间内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 从t1到t2时间内 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从t2到t3时间内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 从t2到t3时间内 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本题属典型的传感器应用的新题 压敏电阻 压力传感器 力 电转换 电 力 加速度 运动转换 答案 d 0到t1时间内 小车做什么运动 进行变式训练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 单复选统计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选择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选择题专项训练 3 回归课本 看书学史 2 有意进行审题训练 加强方法指导 尝试好题拓展 3 回归课本 看书学史 例4 06广东第1题 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 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b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c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 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d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 如果没有摩擦 在水平面上的物体 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 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答案 a 本题得分率 33 3 回归课本 看书学史 例5 06广东第3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康普顿发现了电子b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 贝克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d 伦琴发现了x射线 答案 b c d 本题得分率 58 3 回归课本 看书学史 例6 07广东第1题 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数b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c 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d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 a b d 本题得分率 76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 单复选统计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3 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选择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选择题专项训练 2 有意进行审题训练 3 回归课本 看书学史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5年实验题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6年实验题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7年实验题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实验题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2 理念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实验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实验题专项训练和实验操作训练 常规实验是基础 训练时要注意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不留死角 重点实验应进行操作训练 常考题多练 收集错题反复练 拿足该拿的分 分析 考试说明 中的 实验与探究 1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2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3 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4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5 探究动能定理6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7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8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9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0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11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12 探究单摆的运动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13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4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15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16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选择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实验题专项训练和实验操作训练 2 广泛撒网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7 05江苏第11题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 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 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 并逐个增加砝码 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 所得数据列表如下 重力加速度g 9 8m s2 1 根据所测数据 在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与砝码质量m的关系曲线 2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 砝码质量在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 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 m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7 05江苏第11题 重力加速度g 9 8m s2 0 4 9n 1 根据所测数据 在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与砝码质量m的关系曲线 2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 拉力在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 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 m 25 0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8 05全国理综第22题 在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中 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 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 如图 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 并互成角度地拉像皮条 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 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 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 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 c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9 07重庆第22题 在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中 用导线a b c d e f g和h按如图所示方式连接电路 电路中所有元器件都完好 且电压表和电流表已调零 闭合开关后 若电压表的示数为2v 电流表的示数为零 小灯泡不亮 则断路的导线为 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 电流表的示数为0 3a 小灯泡亮 则断路的导线为 若反复调节滑动变阻器 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 但电压表 电流表的示数不能调为零 则断路的导线为 d h g 判断电路故障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10 07江苏第13题 如图 质量为 的滑块 放在气垫导轨 上 为位移传感器 它能将滑块 到传感器 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 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 的位移 时间 s t 图象和速率 时间 v t 图象 整个装置置于高度可调节的斜面上 斜面的长度为 高度为h 取重力加速度g 9 8m s2 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10 07江苏第13题 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现给滑块 一沿气垫导轨向上的初速度 的v t图线如图所示 从图线可得滑块 下滑时的加速度a m s2 摩擦力对滑块 运动的影响 填 明显 或 不明显 6 不明显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10 07江苏第13题 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现给滑块 一沿气垫导轨向上的初速度 的v t图线如图所示 从图线可得滑块 下滑时的加速度a m s2 摩擦力对滑块 运动的影响 填 明显 或 不明显 6 不明显 此装置还可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时通过改变 可验证质量一定时 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 实验时通过改变 可验证力一定时 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 斜面的高度h 滑块a的质量m和斜面的高度h 且保证mh不变 只有保证mh不变 才能保证合力不变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10 07江苏第13题 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将气垫导轨换成滑板 滑块 换成滑块 给滑块 一沿滑板向上的初速度 得 的s t图线 图线不对称是由于造成的 通过图线可求得滑板的倾角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滑块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滑动摩擦力 2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例10 07江苏第13题 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将气垫导轨换成滑板 滑块 换成滑块 给滑块 一沿滑板向上的初速度 得 的s t图线 图线不对称是由于造成的 通过图线可求得滑板的倾角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滑块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滑动摩擦力 arcsin0 6 0 3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实验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实验题专项训练 2 广泛撒网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3 集中收获 高考热点要突破 实验题高考热点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例11 07广东第14题 如图11 a 所示 小车放在斜面上 车前端拴有不可伸长的细线 跨过固定在斜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 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 开始时 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距离 启动计时器 释放重物 小车在重物牵引下 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 重物落地后 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图11 b 中a b c是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 纸带运动方向如图箭头所示 本题全省得分率为 30 13 例11 07广东第14题 如图11 a 所示 小车放在斜面上 车前端拴有不可伸长的细线 跨过固定在斜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 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 开始时 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距离 启动计时器 释放重物 小车在重物牵引下 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 重物落地后 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图11 b 中a b c是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 纸带运动方向如图箭头所示 1 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 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为m s2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11 07广东第14题 如图11 a 所示 小车放在斜面上 车前端拴有不可伸长的细线 跨过固定在斜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 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 开始时 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距离 启动计时器 释放重物 小车在重物牵引下 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 重物落地后 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图11 b 中a b c是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 纸带运动方向如图箭头所示 1 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 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 s2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 0 切记 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1 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 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 s2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 0 2 打a段纸带时 小车的加速度是2 5m s2 请根据加速度的情况 判断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在b段纸带中的 d4 d5 例11 07广东第14题 如图11 a 所示 小车放在斜面上 车前端拴有不可伸长的细线 跨过固定在斜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 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 开始时 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距离 启动计时器 释放重物 小车在重物牵引下 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 重物落地后 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图11 b 中a b c是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 纸带运动方向如图箭头所示 切记 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1 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 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为m s2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 0 2 打a段纸带时 小车的加速度是2 5m s2 请根据加速度的情况 判断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在b段纸带中的 d4 d5 3 如果重力加速度取10m s2 由纸带数据可推算出重物与小车的质量比为 本题容易产生 负迁移 由牛 二 a段 对小车 c段对小车 带入数据算出 不满足 例11 07广东第14题 1 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 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为m s2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 0 2 打a段纸带时 小车的加速度是2 5m s2 请根据加速度的情况 判断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在b段纸带中的 d4 d5 3 如果重力加速度取10m s2 由纸带数据可推算出重物与小车的质量比为 本题属于解连接体的问题 由牛 二 a段 对重物 对小车 c段对小车 带入数据算出 1 1 例11 07广东第14题 例12 07广东第13题 实验室新进了一批低阻的电磁螺线管 已知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电阻率 1 7 10 8 m 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测量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长度 他们选择了多用电表 电流表 电压表 开关 滑动变阻器 螺旋测微器 千分尺 导线和学生电源等 1 他们首先使用多用电表粗测该金属丝的电阻 操作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如下 请填写第 步操作 将红 黑表笔分别插入多用电表的 插孔 选择电阻档 1 把红黑表笔分别与螺线管金属丝的两端相接 多用电表的示数如图9 a 所示 将红 黑表笔短接 调节电阻调零旋钮调零 例题12 2 根据多用电表示数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并在实验中获得更大的电压调节范围 应在图9 c 中选择电路来测量螺线管电阻 测电阻 多用电表法 伏安法 变阻器 分压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大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 电流表 内接法 内大 大 外接法 外小 小 适合于测 大 电阻 适合于测 小 电阻 d 例题12 2 根据多用电表示数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并在实验中获得更大的电压调节范围 应在图9 c 中选择电路来测量螺线管电阻 3 他们使用千分尺测量螺线管金属丝的直径 示数如图9 b 金属丝的直径为mm 0 260 d 例题12 2 根据多用电表示数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并在实验中获得更大的电压调节范围 应在图9 c 中选择电路来测量螺线管电阻 3 他们使用千分尺测量螺线管金属丝的直径 示数如图9 b 金属丝的直径为mm 4 根据多用电表测得的螺线管电阻值 可估算出绕制这个螺线管所用金属丝的长度约为m 估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d 0 260 由电阻定律 所以 12 注意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与保留小数点后面两位的区别 例题12 2 根据多用电表示数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并在实验中获得更大的电压调节范围 应在图9 c 中选择电路来测量螺线管电阻 3 他们使用千分尺测量螺线管金属丝的直径 示数如图9 b 金属丝的直径为mm 4 根据多用电表测得的螺线管电阻值 可估算出绕制这个螺线管所用金属丝的长度约为m 估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d 0 260 使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位 接通电源 逐个测量各元件 导线上的电压 若某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12 5 他们正确连接电路 接通电源后 调节滑动变阻器 发现电流表始终无示数 请设计一种方案 利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并写出判断依据 只需写出简要步骤 使用多用电表的电阻档位 断开电路 拆下元件 导线 逐个测量各元件 导线上的电阻 若电阻为无穷大 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3 高考热点要突破 例13 07江苏第12题 要描绘某电学元件 最大电流不超过6m 最大电压不超过7 的伏安特性曲线 设计电路如图 图中定值电阻 为1 用于限流 电流表量程为10m 内阻约为5 电压表 未画出 量程为10 内阻约为10 电源电动势 为12 内阻不计 实验时有两个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 a 阻值0到200 额定电流0 3 b 阻值0到20 额定电流0 5 本实验应选的滑动变阻器是 填 a 或 b a 0 6 3 高考热点要突破 例13 07江苏第12题 要描绘某电学元件 最大电流不超过6m 最大电压不超过7 的伏安特性曲线 设计电路如图 图中定值电阻 为1 用于限流 电流表量程为10m 内阻约为5 电压表 未画出 量程为10 内阻约为10 电源电动势 为12 内阻不计 实验时有两个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 a 阻值0到200 额定功率18wb 阻值0到20 额定功率5w本实验应选的滑动变阻器是 填 a 或 b a 实验时用于测待测元件电压的有两个电压表可供选择 c 量程为8v 内阻约为8k d 量程为12v 内阻约为12k 本实验应选的电压表是 填 c 或 d 安全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 c 例13 07江苏第12题 正确接线后 测得数据如下表 a 根据以上数据 电压表是并联在 与之间的 填 或 b 画出流过待测元件的电流i随两端电压u变化的i 图 3 高考热点要突破 p 例13 07江苏第12题 定值电阻 1k 正确接线后 测得数据如下表 3 画出待测元件两端电压umo随mn间电压umn变化的示意图 无需数值 3 高考热点要突破 6v 6v 11 9v 5 5v 11 9v 6 4v 6 4v 3 高考热点要突破 似是而非的实验题 例14 07上海第16题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 a 所示电路研究电源输出功率变化情况 电源e电动势 内电阻恒定 r1为滑动变阻器 r2 r3为定值电阻 a v为理想电表 1 若滑动片p由a滑至b时a示数一直变小 则r1和r2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r1 r2 3 高考热点要突破 似是而非的实验题 例14 07上海第16题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 a 所示电路研究电源输出功率变化情况 电源e电动势 内电阻恒定 r1为滑动变阻器 r2 r3为定值电阻 a v为理想电表 1 若滑动片p由a滑至b时a示数一直变小 则r1和r2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r1 r2 2 若r1 6 r2 12 电源内电阻r 6 当滑动片p由a滑至b时 电源e的输出功率p随外电路总电阻r的变化关系如图 b 所示 则r3的阻值应该选择 a 2 b 4 c 6 d 8 b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实验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实验题专项训练 2 广泛撒网 覆盖 考试说明 中要求的所有实验 3 集中收获 高考热点要突破 4 挖掘原题资源 进行变式训练 第15题 3 带电粒子的荷质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 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 以求得电子的荷质比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 首先在m1m2区域内不加任何电场 磁场 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 发射电子束 调整相关物理量 在荧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 b 改变m1m2两极板间的电场 加如图13所示的电压 并逐步调节增大 直到荧屏上恰好看不见亮点为止 记下此时外加电压为up 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c 保持步骤b中的电压up不变 对m1m2区域加一个大小 方向合适的磁场b 使荧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 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 此时电子束在竖直方向的偏移为 使电子束恰好打在正极板的右端点 得出关于荷质比的一个方程 由左手定则知 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第15题 3 带电粒子的荷质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 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 以求得电子的荷质比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 同学们正确地推算出电子的荷质比与外加电场 磁场及其他相关量的关系为 一位同学说 这表明电子的荷质比大小将由外加电压决定 外加电压越大则电子的荷质比越大 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辨析题 说法不正确 因为电子的荷质比是电子的固有参数 与外加电压无关 第15题 3 带电粒子的荷质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 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 以求得电子的荷质比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 同学们正确地推算出电子的荷质比与外加电场 磁场及其他相关量的关系为 一位同学说 这表明电子的荷质比大小将由外加电压决定 外加电压越大则电子的荷质比越大 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辨析题 但他们的说法不正确 因为电子的荷质比是电子的固有参数 与外加电压无关 并认为 他们的推算和他们 他们的推算正确 因为由实验步骤b推知 由实验步骤c推知 联立解出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计算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三 计算题备考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启示 前两题志在必得 中间一题力争多拿分 最后一题绝不轻言放弃 拿到该拿的分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计算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三 计算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5年计算题 13 16分 能级 跃迁 制冷机与热机对比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6年计算题 2 考查的内容统计 07年计算题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计算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三 计算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计算题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计算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三 计算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计算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计算题专项训练 减少恐 计 心理 训练应试策略和得分意识 精选题型 把握难度 训练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 选择题备考 一 近三年高考计算题相关统计 1 得分率 区分度统计 二 实验题备考 三 计算题备考 2 历年考查的内容统计 3 近三年常考内容统计 二 计算题的备考策略 1 进行计算题专项训练 2 计算题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例16 05广东第17题 如图所示 一半径为r的圆形导线框内有一匀强磁场 磁场方向垂直于导线框所在平面 导线框的左端通过导线接一对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 两板间的距离为d 板长为l t 0时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从b0开始均匀增大 同时 在板2的左端且非常靠近板2的位置有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 q的液滴以初速度v0水平向右射入两板间 该液滴可视为质点 1 要使该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 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k应满足什么条件 2 要使该液滴能从两板间右端的中点射出 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应满足什么关系 1 认真审题 分析理解题意 字母运算要有耐心 1 认真审题 分析理解题意 字母运算要有耐心 例16 05广东第17题 得分率 35 1 要使该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 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k应满足什么条件 而 s r2 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的条件1 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的条件2 而 联立解得 即 1 认真审题 分析理解题意 字母运算要有耐心 例16 05广东第17题 得分率 35 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的条件2 而 联立解得 即 2 要使该液滴能从两板间右端的中点射出 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应满足什么关系 联立解得 所以 1 认真审题 分析理解题意 字母运算要有耐心 例16 05广东第17题 得分率 35 1 要使该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 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k应满足什么条件 而 s r2 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的条件1 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的条件2 而 联立解得 即 1 认真审题 分析理解题意 字母运算要有耐心 例16 05广东第17题 得分率 35 液滴能从两板间射出的条件2 而 联立解得 即 2 要使该液滴能从两板间右端的中点射出 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应满足什么关系 联立解得 所以 2 注重过程分析 分步列式 联立耐心求解 例17 07广东第17题 如图所示 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质量为2m的小球a静止在光滑斜面的底部 斜面高度为h 2l 小球受到弹簧的弹性力作用后 沿斜面向上运动 离开斜面后 当达到最高点时与静止悬挂在此处的小球b发生弹性碰撞 球b刚好能摆到与悬点o同一高度 球a沿水平抛射落在水平面c上的p点 测得o点的投影o 与p的距离为l 2 已知球b质量为m 悬绳长l 视两球为质点 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 求 1 球b在碰撞后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2 球a在两球碰撞前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3 弹簧的弹性力对球a所做的功 本题物理量较多 物理过程较复杂 要注意审题 分析物理过程 本题全省平均得分率为 55 31 1 b球上摆过程由机械能守恒 所以 例17 07广东第17题 1 球b在碰撞后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2 球a在两球碰撞前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3 弹簧的弹性力对球a所做的功 本题有一障碍是学生的思维惯性 总想通过a球做平抛运动求出 但碰撞点距平台的高度未知 1 b球上摆过程由机械能守恒 所以 2 a b两球由于发生弹性碰撞 所以碰撞过程同时符合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 动量守恒 动能守恒 联立 解出 只能得到 联立 解出 例题17 1 球b在碰撞后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2 球a在两球碰撞前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3 弹簧的弹性力对球a所做的功 1 b球上摆过程由机械能守恒 所以 2 a b两球由于发生弹性碰撞 所以碰撞过程同时符合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 动量守恒 动能守恒 联立 解出 3 对a球 从弹簧弹射到最高点的过程 由动能定理 联立 解出 带入数据得 3 增强分析 判断 讨论 得分意识 例18 07广东第18题 例题18 如图15 a 所示 一端封闭的两条平行光滑导轨相距l 距左端l处的中间一段被弯成半径为h的1 4圆弧 导轨左右两段处于高度相差h的水平面上 圆弧导轨所在区域无磁场 右段区域存在匀强磁场b0 左段区域存在均匀分布但随时间线性变化的磁场b t 如图15 b 所示 在圆弧顶端 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 与导轨左段形成闭合回路 从金属棒下滑开始计时 经过时间t0滑到圆弧底端 设金属棒在回路中的电阻为r 导轨电阻不计 1 问金属棒在圆弧内滑动时 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否发生改变 2 求0到t0的时间内 回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热 3 探讨在金属棒滑到圆弧底端进入匀强磁场b0的一瞬间 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本题全省平均得分率为43 83 许多同学是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走了许多弯路 浪费许多时间 本题没问为什么 但作为大题的一问 必须要讲清道理 例题18 如图15 a 所示 一端封闭的两条平行光滑导轨相距l 距左端l处的中间一段被弯成半径为h的1 4圆弧 导轨左右两段处于高度相差h的水平面上 圆弧导轨所在区域无磁场 右段区域存在匀强磁场b0 左段区域存在均匀分布但随时间线性变化的磁场b t 如图15 b 所示 在圆弧顶端 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 与导轨左段形成闭合回路 从金属棒下滑开始计时 经过时间t0滑到圆弧底端 设金属棒在回路中的电阻为r 导轨电阻不计 1 问金属棒在圆弧内滑动时 回路中感应电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