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38张).ppt_第1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38张).ppt_第2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38张).ppt_第3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38张).ppt_第4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38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主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是向西方学习 学习的内容经历了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的演变过程 在历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指引下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 魏源等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 顺应时代潮流 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成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崛起 先后提出了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等思想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以陈独秀 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并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开来 最终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指引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睁眼看世界 1 背景 1 鸦片战争前 清朝国势日衰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中国的统治者和读书人依然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 林则徐 编辑 四洲志 华事夷言 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3 魏源 1 主要著作 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2 主要思想 3 意义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4 洋务派 提出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口号 形成 西学为用 的思想 并以此指导了 中学为体 洋务运动 思维启迪 有人说 洋务派是林则徐 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提示 有一定道理 因为二者都主张 师夷长技 即引进西方技术 二者的区别是 林则徐 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 爱国色彩强烈 洋务派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抵御侵略是第二位的 二 维新变法1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 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 器物 的限制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2 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1 康有为 出版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2 梁启超 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 才是中国的出路 孔子改制考 3 谭嗣同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 严复 翻译 出版 宣扬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思想 天演论 3 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高潮是 百日维新 4 意义 1 具有爱国性 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 挽救民族危机 充满着 激情 2 具有进步性 维新派要求建立 发展资本主义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具有进步意义 爱国主义 君主立宪制 3 具有启蒙性 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观念 具有启蒙意义 4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 思想的传播 革命 思维启迪 在 孔子改制考 中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有的人称之为 挂羊头 卖狗肉 康有为为什么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提示 1 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3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 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他不可能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三 走向共和1 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 1 1894年 在兴中会誓词中首次提出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的主张 2 1903年 章太炎发表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发表 革命军 宣传革命思想 3 1905年 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的革命纲领 孙中山 创立民国 2 传播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大大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 实践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 创建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易错易混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最主要的区别是实现本阶级目标的方式不同 维新派主张利用改良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目标 而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鸦片战争后 中国各个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鸦片战争中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但并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既学习西方的技术 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并且均付诸实践 但结果都最终失败 洋务思想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史料 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 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西人立国 育才于学堂 论政于议院 君民一体 上下同心 务实戒虚 谋定而后动 此其体也 轮船 火炮 洋枪 水雷 铁路 电线 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无论竭蹶趋步 艰难勉强地跟着走 常不能及 就令铁舰成行 铁路四达 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 盛世危言 自序 探究问题 1 比较李鸿章与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方面有何异同 2 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提示 1 相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 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郑观应既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又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而且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首位 2 郑观应批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是舍本求末 无济于事 全面认识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 1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即 中体西用 的思想 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 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达到强化封建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 中体西用 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 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 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 纲领化 但是这一思想把西学的 用 嫁接到中学的 体 上 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 欲富而不强 的悲剧性结局 3 19世纪末 它与触及封建制度 体 本 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 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史料1 观大地诸国 皆以变法而强 守旧而亡 能变则全 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 小变仍亡 康有为 救亡决定 史料2 康有为建议 勿去旧衙门 而唯增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 而唯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 不必加其官 而唯委以差事 赏以卿衔 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 探究问题 1 史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 2 对比史料1和史料2 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提示 1 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2 史料1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 而史料2中却畏首畏尾 思想明显趋向保守 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 原因 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康 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形成原因及评价 1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2 形成原因 1 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 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 为了减少变法阻力 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 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2 主观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3 历史原因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采用披着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3 评价 1 进步性 康 梁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 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 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 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 局限性 康 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的同时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最佳型选择题的解题技法 解题技法 最佳型选择题也叫程度型选择题 在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 如 根本的 最突出的 主要 直接 等 解答最佳型选择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排除法 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 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 比较分析法 分析比较备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 更具体 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 注意不能入选的选项常有以下的毛病 以偏概全 范围过大 过于间接等 3 基本理论分析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如主观与客观 量变与质变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发展的观点 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进行比较分析 确定最佳选项 4 联系历史背景分析法 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 找出最佳选项 而错误选项 常有以下问题 范围过大 以偏概全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典题例证 2014 石家庄质检 康有为在 上光绪皇帝第六书 中提出了三条措施 一曰大誓群臣 以革旧维新 而采天下之舆论 取万国之良法 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 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 将一切政事制度 重新商定 三曰设待诏所 许天下人上书 日主以时见之 称旨则隶入制度局 此诚变法之纲领 下手之条理 莫之能易也 这说明康有为的主张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最大不同是 a 强调君主的地位和作用b 以制度局作为最高行政机构c 重视舆论的监督作用d 议会对皇帝负责 a 解析 康有为上书中的措施表明清朝的皇帝还有很大的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