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_第1页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_第2页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_第3页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_第4页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摘要:本设计主要完成了基于AT89S51单片机控制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计以及相应的软件设计。硬件部分介绍了多路转换开关设计,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A/D转换电路的设计,显示和控制电路的设计;还介绍了单片机的选择,以及单片机AT89S51的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软件部分设计主要包括编译器的选择,各部分的流程图以及程序的设计。本设计中还分析了系统的误差。关键词:数据采集,AT89S51单片机,A/D转换IMulti-channeldataacquisitionsystembasedonsinglechipdesignAbstract:ThedesigniscompletedthehardwaredesignisbasedonAT89S51MCUmulti-channeldataacquisitionsystemandthecorrespondingsoftwaredesign.Hardwaresectiondescribesmulti-switchdesign,preamplifiercircuitdesign,theADconversioncircuitdesign,thedesignofthedisplayandcontrolcircuits.ItalsodescribestheMCUselection,aswellassingle-chipAT89S51theclockcircuitandresetcircuit.Thedesignofthesoftwarepartincludethechoiceofcompilerdesignofeachpartofaflowchartandprogram.Thedesignalsoanalyzetheperformanceanderrorsystem.Keyword:Dataacquisition,AT89S51,A/DconversionII目录1前言.11.1数据采集系统的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3本设计的主要任务.22系统硬件设计.32.1硬件设计思想.32.1.1多路开关的选择.32.1.2A/D模数转换的选择.32.1.3单片机的选择.42.1.4显示部分.42.1.5键盘.52.2多路开关及前置放大电路.52.2.1多路转换开关CD40前置放大电路.72.3模/数转换电路.92.3.1AD通道的选择.92.3.2逐次逼近型12位模/数转换器AD16AD1674引脚说明.102.3.4AD1674与单片机的接法.112.4元件与单片机AT89S51的连接电路.122.4.1AT89S51单片机简介.122.4.2引脚说明.132.4.3单片机外接时钟电路.142.4.4复位电路说明.142.5显示与控制部分电路.152.5.1数码管7SEG-MPX4-CA介绍.152.5.2键盘.163系统软件设计.18III3.1KEILC51编译器简介.183.2系统流程图.183.3A/D转换流程.203.4数码显示管程序.214系统误差分析.234.1CD4051误差分析.234.2AD620误差分析.234.3系统的误差.235结论.24参考文献.25致谢.26附录1.27附录2.2801前言1.1数据采集系统的意义数据采集系统,顾名思义,是产品或过程中用于收集信息文档或分析一些现象。在最早的时候,一个技术员的日志在一张纸上执行数据采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类型的过程进行了简化,更准确,并且更加可靠。设备范围从简单的录音机到复杂的计算机系统,数据采集产品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焦点,一起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如传感器之类的元器件,温度、流量、级别或者压力之类的数据联系到一起。在过去的30到40年间数据采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飞跃。例如,40年前,在一个典型的大学实验室,跟踪温度的方法就是坩埚,一个查找表,垫纸和一支铅笔。现在我们更可能在电脑上使用一个自动化设备来观察的过程和分析数据,有众多选择可用于收集数据。在实际中,工程师通常必须监控几个信号在较长一段时间,然后画图和分析结果数据,需要监控和分析数据出现在各种情况下,包括产品开发的设计验证阶段,环境室监控、组件检查、台式测试和处理故障。比如在岩土工程中,我们有时遇到一些困难,如监测仪器分布在一个大的,危险的区域中,人工测量记录数据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方可能采用远程控制,将大量的测量数据将传送到一个观察房间,完成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处理。1.2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中小容量机组(200MW及以下)在火电厂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机组的监控模式为模拟控制系统加以常规仪表为主的数据采集系统。这种监控模式存在着检修维护工作量大、没有可靠的历史记录等缺点。而且常规模拟仪表也进入老化淘汰期,设备可靠性明显降低,某些仪表的备品备件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中小型机组监控系统的技术改造工作已势在必行。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内类似系统的研制经验,开发出一套经济实用的FDC-型分布式发电厂运行实时数据监测系统,既可用于中小机组技术改造,又可应用于变电站、供电局等电力生产、管理部门。该系统已在1山东省某150MW火力发电厂投入实际运行。无论是何种的研究方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数据采集系统将逐渐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实现完智能化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1.3本设计的主要任务本次设计完成了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硬件与软件设计,本设计的主要组成如下:(1)多路数据输入单元。(2)采样保持电路的A/D转换单元。(3)硬件和单片机的连接电路。(4)单片机输出的数据显示。整个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模拟多路开关电路、运算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单片机的连接电路、显示和控制电路;软件设计主要完成控制整个系统的应用程序与调试。包括主程序、A/D转换程序、多路开关控制以及I/O接口控制等程序的设计。系统总框图如图1.1所示。传感器传感器传感器传感器多路开关路开关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单片机键盘显示器图1.1系统总框图22系统硬件设计2.1硬件设计思想2.1.1多路开关的选择多路转换开关在模拟输入通道中的作用是实现多选一操作,即利用多路转换开关将多路输入中的一路接至后续电路。切换过程可在CPU或数字电路的控制下完成。常用的模拟开关大都采用CMOS工艺,如8选1开关CD4051、双4选1开关CD4052、三3选1开关CD4053等。本设计是实现8路数据采集,所以选择8选1的模拟开关。模拟多路开关中,由于导通电阻RON的存在使信号电压产生跌落,跌落量与流过开关的电流成正比我希望在设计中RON对系统的影响尽可能小,但RON越小的组件,价格就越高。所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元器件。多路开关的主要参数是精度和速度两个方面。精度以传输误差的大小来表示。速度以信号通过率来表示。传输误差是由导通电阻RON来决定的,所以在实践中一般是设法减小RON来降低其影响。通过率是衡量多路开关的另一个指标,是多路开关从一个通道切换并使下一个通道建立到规定精度所能达到的最高切换率。在确定多路开关的通过率时,要跟据系统的采样速率来考虑。根据上面的分析,本设计选用的是采用CMOS工艺的8选1开关CD4051。2.1.2A/D模数转换的选择A/D转换器的种类很多,就位数来说,可以分为8位、10位、12位和16位等。位数越高其分辨率就越高,价格也就越贵。逐渐逼近式A/D转换器:它是一种速度快、精度较高、成本较低的直接式转换器,其转换时间在几微秒到几百微秒之间。3双积分A/D转换器:它是一种间接式的A/D转换器,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精度比较高,缺点是数度很慢,适用于对转换数度要求不高的系统并行式A/D转换器:它又被称为flash(快速)型,它的转换数度很高,但它采用了很多个比较器,所以电路规模很大,价格也很贵,只适用于视频A/D转换器等数度特别高的领域。根据本次设计的具体要求,选用逐渐逼近式A/D转换器AD1674。2.1.3单片机的选择单片机是一种面向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微型计算机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性能由系统的处理要求来决定选择何种单片机运行速度单片机的运行速度首先看时钟频率,指令集,几个时钟为一个机器周期工作电压单片机的工作电压最低可以达到1.8V,最高为6V,常见的是3V和5V其他方面在单片机的性能上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比如存储器,IO接口围、工作温度等等。根据本次设计要求,以及自己对51系列单片机的了解,本次设计采用AT89S51单片机。2.1.4显示部分常见的显示器分为LED与LCD两种,LED与LCD相比,LED在亮度、功耗、和克服极端环境方面都更具优势。LED有更广阔的应用环境。LED数码显示管是一种由若干LED发光二极管组合起来,用来显示字符的器件。本次设计需要用到一根四位的LED数码显示管,其中3个用于表示字符,1个用来表示路数。4根据设计要求,可选用数码管7SEG-MPX4-CA。2.1.5键盘键盘是一种常见的输入设备,用户可以向计算机输入数据或命令。根据案件的识别方法分类,有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种。通过硬件进行识别称为编码键盘;通过软件来进行识别的就是非编码键盘。非编码键盘一共有两类接口方法:一类是独立式;另一类是矩阵式。在单片机中,如果所需的按键较少,可采用独立式键盘。图2.1独立按键接口在系统设计中如果需要的按键数量较多时候,就把键排成矩阵的形式,通过编辑软件来识别每个按键的功能,这样可以节省硬件资源。本次设计所需要的按键数量较少,所以采用独立式键盘就可以满足要求。2.2多路开关及前置放大电路5本次设计在硬件设计方面有:多路转换开关电路的设计,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模数转换电路的设计,显示与控制部分电路的设计。2.2.1多路转换开关CD4051(1)CD4051由电平转换电路、译码驱动电路和CMOS模拟开关电路三部分组成。表2.1CD4051的引脚功能引脚号符号功能124512131415IN/OUT输入/输出端91011ABC地址端3OUT/IN公共输出/输入端6INH禁止端7VEE模拟信号接地端8Vss数字信号接地端16VDD电源+(2)CD4051原理在用作8选1模拟多路开关时,CD4051有8个数据输入端,在3个选择输入端A、B、C的控制下,从8个模拟开关中选择1个模拟开关使之导通,将相应的输入数据通过导通的模拟开关送到公共输出端。CD4051有1个公共输出端,当该输入端为高电平时,不论数据输入端和输出端如何变化,在内部的8个模拟开关均为关断状态。表2.2CD4051真值表INHCBA所选通道0000S00001S10111S71S0s7均不导通67图2.24051引脚图2.2.2前置放大电路传感器检测出的信号一般是比较微弱的,不能直接用于显示、控制或进行A/D转换。因此,需要将信号进行放大处理4。所以本设计选用高阻抗、低漂移的AD620作为前置放大器。AD620放大器的原理如图23所示图2.3AD620原理图8工作原理:由Q1和Q2构成的前置放大器级提供附加的增益前端。通过Q1-A1-R1环路和Q2-A2-R2环路反馈使通过输入器件Q1和Q2的集电极电流保持恒定,由此使输入电压加在外部增益设置电阻器RG的两端。这就产生一个从输入到A1/A2输出的差分增益G,其中G=(R1R2)/RG1RG的值还决定前置放大器级的跨导。为了提供增益而减小RG时,前置放大器级的跨导逐渐增加到相应输入三极管的跨导。还有以下优点。第一,随着设置增益增加,开环增益也随着增加,从而降低了增益相对误差。第二,(由C1,C2和前置放大器跨导决定的)增益带宽乘积随着设置的增益一起增加,因而优化了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图2.4AD620典型的电路接法9表2.3AD620参数2.3模/数转换电路A/D(模/数)转换器是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器件之一,选择A/D(模/数)转换器时,要根据系统采集的对象性质来选择所需要的类型。2.3.1A/D通道的选择在数据采集中,要采集多个模拟信号,因此,应该根据所要采集的对象具体情况来确定选择何种A/D通道。目前,常见的系统A/D通道方案有以下几种。(1)不带采样/保持器的A/D通道对于比较平稳或者频率比较低的信号,可以不用采样/保持器,直接用A/D转换器来接收信号。(2)带采样/保持器的A/D转换通道当模拟输入信号电压最大变化率较大时,A/D通道需要使用采样/保持器。带采样/保持器的A/D转换通道分为:多路模拟通道共享采样/保持器的通道、多通道共享A/D。根据本次设计所需要采集信号的数量、特性、精度的各种情况以及工作环境要求等实际情况,使本系统既在性能上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指标,又可以造价低廉,性价比较高。所以选择(1)不带采样/保持器的A/D通道。参数绝对最大额定值电源电压18V内部功耗650mW共模输入电压VS差分输入电压25V输出短路持续时间未定工作温度范围40C到+85C102.3.2逐次逼近型12位模/数转换器AD1674模数转换电路的作用是把模拟信号转化数字信号。本系统的模/数转换电路选取逐次逼近型12位模数转换器AD1674,并用一片8位D锁存器74LS373构成系统控制寄存器,进行数据采集。地址译码器由一片74LS138(3-8译码器)以及门电路组成。AD1674的基本特点和参数如下:带有内部采样保持的完全12位逐次逼近(SAR)型模/数转换器;转换时间为10s;满量程校准误差为0.125%;四种单极或双极电压输入范围分别为5V,10V,0V10V和0V20V;数据可并行输出,采用8/12位可选微处理器总线接口;采用双电源供电:模拟部分为12V/15V,数字部分为+5V;功耗低,仅为385mW。2.3.3AD1674引脚说明AD1674的引脚按功能可分为逻辑控制端口、并行数据输出端口、模拟信号输入端口和电源端口四种类型。表2.4AD1674引脚分类及说明引脚功能符号说明12/8数据输出位选择输入端CS片选信号输入端R/C读/转换状态输入端。A0位寻址/短周期转换选择输入端逻辑控制端口STS转换状态输出端并行数据输出端口DB11DB8在12位输出格式下,输出数据的高4位;在8位输出格式下,A0为低时也可输出数据的高4位模拟信号输入10VIN10V范围输入端,包括0V10V单极输入或5V双极输入11端口20VIN20V范围输入端,包括0V20V单极输入或10V双极输入REFIN基准电压输入端REFOUT+10V基准电压输出端BIPOFF双极电压偏移量调整端VCC+12V/+15V模拟供电输入供电电源端口VEE-12V/-15V模拟供电输入表2.5AD1674控制信号CECSRC128A0执行操作0*无操作*1*无操作100*0启动12位数据转换100*1启动8位数据转换1011*允许12位并行输出10110允许高8位并行输出10101允许低4位并行输出2.3.4AD1674与单片机的接法AD1674的内部具有三态输出缓冲器,因此可以与单片机直接接口AD1674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如图11所示。该电路可以完成对-5V+5v或者-10V+10V模拟信号进行转换。调节端BIPOFF接至参考电压输出端REFOUT以取得10V的偏移电压。均为100欧姆电位器,用来调整零位和满量程。AD1674的状态信号STS与AT89S51的P1.0端相连,采用查询判断A/D转换是否结束。AT89S51的控制线RD和WR通过与非门接AD1674的CE端。AT89S51的P0.0通过锁存器74LS373和非门接AD1674的A0。AT89S51的P0.1通过锁存器74LS373接AD1674的R/C端来控制AD1674的转换状态和读取转换结果。AD1674片选端CS端由译码器74LS138的译码信号来控制。12AD1674的12/8接数字地。图2.5为AD1674与单片机连接电路。13图2.5AD1674与单片机连接电路2.4元件与单片机AT89S51的连接电路2.4.1AT89S51单片机简介AT89S51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的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bytes的可系统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89S51指令系统及引脚。主要特性:14(1)与MCS-51产品指令系统完全兼容。(2)4K字节在系统(ISP)Flash闪速存储器(3)1000次擦写周期。(4)4.0-5.5V的工作电压范围。(5)全静态工作模式:0Hz-33Hz。(6)三级程序加密锁。(7)128*8字节内部RAM。(8)32个可编程I/O口线。(9)2个18位的定时/计数器。(10)6个中断源。(11)全双工串型UART通道。(12)中断可从空闲模式唤醒系统。(13)看门狗(WDT)及双数据指针。(14)掉电标示和快速编程特性。2.4.2引脚说明VCC:电源电压输入端。GND:电源地。P3.2/INT0(外部中断0)P3.3/INT1(外部中断1)P3.4T0(T0定时器的外部计数输入)P3.5T1(T1定时器的外部计数输入)I/O口作为输入口时有两种工作方式,即所谓的读端口与读引脚。读端口时实际上并不从外部读入数据,而是把端口锁存器的内容读入到内部总线,经过某种运算或变换后再写回到端口锁存器。只有读端口时才真正地把外部的数据读入到内部总线。89C51的P0、P1、P2、P3口作为输入时都是准双向口。除了P1口外P0、P2、P3口都还有其他的功能。RST:复位输入端,高电平有效。当振荡器复位器件时,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15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编程脉冲信号端。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地址锁存允许的输出电平用于锁存地址的低位字节。在平时,ALE端以不变的频率周期输出正脉冲信号,此频率为振荡器频率的1/6。EA/VPP:外部程序存储器访问允许。当/EA保持低电平时,则在此期间外部程序存储器(0000H-FFFFH),不管是否有内部程序存储器。2.4.3单片机外接时钟电路AT89S51的时钟可以上两种方式产生,一种是内部方式,利用芯片内部的振荡电路,另一种方式为外部方式。本次设计采用的是内部方式,如图16所示。常用的内部时钟方式是采用外部接晶体(在对频率稳定性需求不是很高而希望尽可能廉价时,可以使用陶瓷振荡器)和电容并联起来构成的谐振回路。AT89S51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引脚XTAL1和XTAL2分别是此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这个放大器与作为反馈元件的片外晶体或陶瓷谐振器构成一个自激振荡器。该时钟电路由两个电容和一个晶体振荡器组成。两个电容的作用是晶体振荡器的微调电容。图2.6时钟电路2.4.4复位电路说明在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时,必须了解单片机的复位状态。因为单片机应用系统工作时,会经常进入复位的工作状态。16AT89S51复位输入引脚RESET为AT89S51提供了初始化的手段,单片机的初始化,其主要功能是把PC初始化为0000H,使单片机从0000H单元开始执行程序。除了进入系统的正常初始化之外,还可以在程序运行出错或操作错误使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时,按键复位可以摆脱困境。图2.7复位电路2.5显示与控制部分电路2.5.1数码管7SEG-MPX4-CA介绍七段数码管分为共阳极与共阴极两种,共阳极的七段数码管的阳极为八个发光二极管的共有正极,其他接点为独立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使用时只需要把正极接电,不同的负极接地就能控制七段数码管显示不同的数字。共阴极的七段数码管与共阳极的只是接驳方法相反而已。数码管7SEG-MPX4-CA是一种4位7段的LED数码显示管,它是四个共阳二极管显示器。在其的内部结构中,除各个公共端外,把其余的同名端并联起来的,所以数码管7SEG-MPX4-CA,是每个脚的同名端并联,所以还是有8个引脚。再加上4个公共端,就是12个引脚,其中1234为阳公共端,ABCDEFGDP为阴极。这种数码管显示,是要用到动态扫描的。17图2.8数码管与单片机的连接2.5.2键盘1.键盘结构。本次设计对键盘的要求不高,键位较少,所以采用非编码式独立键盘设计。独立式键盘的特点是各按键在电路设计上各自独立,每个按键控制一条信号线,只需要对次信号线进行判别就能完成对该按键的判别。每只按键接单片机的一条I/O线,通过对线的查询,即可识别各按键的状态。如图2.9所示。3只按键分别在单片机的P1.5P1.7I/O线上。无按键按下时,P1.5P1.7线上均输入高电平。当某按键按下时,与其相连的I/O线将得到低电平输入。18图2.9键盘2键盘消抖。通常的按键所用开关为机械弹性开关,当机械触点断开、闭合时,由于机械触点的弹性作用,一个按键开关在闭合时不会马上稳定地接通,在断开时也不会一下子断开。因而在闭合及断开的瞬间均伴随有一连串的抖动,为了不产生这种现象而作的措施就是按键消抖。方法:按键的消抖,可用硬件或软件两种方法。在键数较少时可用硬件方法消除键抖动,其中一种硬件消抖的方法利用电容的放电延时,采用并联电容法,也可以实现硬件消抖。如下图2.10所示。图2.10按键消抖193系统软件设计3.1KEILC51编译器简介KEILC51标准C编译器为AT89S51微控制器的软件开发提供了C语言环境,同时保留了汇编代码高效,快速的特点。C51编译器的功能不断增强,使你可以更加贴近CPU本身,及其它的衍生产品。C51已被完全集成到uVision2的集成开发环境中,这个集成开发环境包含:编译器,汇编器,实时操作系统,项目管理器,调试器。C51V7版本是目前最高效、灵活的AT89S51开发平台。它可以支持所有AT89S51的衍生产品,也可以支持所有兼容的仿真器,同时支持其它第三方开发工具。3.2系统流程图20单片机工作采集第一路A、D转换读入单片机采集下一路判断按键命令显示N是否有按键按下Y图3.1系统总流程图开始213.3A/D转换流程开始初始化CE=1启动A/D转换图3.2A/D转换流程图准备下一次A/D转换输出A/D转换结果STS是否为1等待A/D转换N223.4数码显示管程序显示数字从099自动跳转#includereg51.h#defineucharunsignedchar#defineuintunsignedintucharcodesmg=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uchardatayy2=0,0;uinta;sbitP30=P30;sbitP31=P31;voiddelayms(uintm)uchari,j;for(i=m;i0;i-)for(j=110;j0;j-);voidcalc()P30=1;P2=smgyy6;delayms(10);P3=0;P31=1;P2=smgyy7;delayms(10);P3=0;voidJS()a+;23if(a=10)a=0;yy7=a%10;/个位yy6=a/10;/十位voidmain()uinti;while(1)for(i=250;i0;i-)calc();JS();244系统误差分析4.1CD4051误差分析CD4051导通电阻小,CD4051在常温下的导通电阻为几百欧姆.供电电压范围较宽,速度相对较快,控制简单,适合作为量程转换模块中选择放大反馈回路的开关。但是,也有其不利的地方。其导通电阻不恒定,随电源电压的增大而减小;控制信号电平也随电源电压增大而增大,在使用时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添加必要的外围电路,保证其工作正常。在电源电压的选择上要结合实际需要,适当增大。4.2AD620误差分析AD620的增益是通过改变编程电阻RG来实现的,为了使AD620设计提供精确增益,应使用0.11%误差的电阻,同时为了保持增益的高稳定性,避免高的增益漂移,应选择低温度系数的电阻。4.3系统的误差单片机系统的误差主要由系统的电路布置、调整不当及测量过程中因温度、气压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引起。因此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减小其对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准确度。由于在电路中选用了很多电阻,由于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可能会使系统的误差变大,所以应该选用受温度影响比较小的电阻。其次,在数据采集,方面,由于传感器的性能原因,也会使系统误差进一步放大,所以应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选择适用的传感器。255结论本设计主要完成了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相应的软件设计。本系统有结构简单,实时性强,适用性广的特点,只要安装所需要采集数据相应的传感器,就可以完成对相应的数据采集。由于自己在软件编程方面的知识水平有限等原因,无法完成对所设计的整个系统进行仿真,因而也就没能做出实物出来。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所以以后应该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更进一步。26参考文献1付晓光.单片机原理与实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7-82.2张毅坤,梁莉,陈善久.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2353马明建.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65-71.4杨清亮.多路模拟信号的采集与输出控制系统J.电气自动化,1994,26(1):63-64.5王民.AD574A芯片的数据手册EB/OL./PUB,2006-05-13/2006-06-03.6李西前.基于单片微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1998,4(1):12-20.7王晓光.单片机与A/D转换器的接口设计J.仪表技术,2004,148(2):24-25.8沈国迅.数据转换器发展近况J.微电子学,1998,15(4):19-21.9何席德.数模转换通道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信息,1998,11(6):11-20.10胡伟.MCS-51单片机软件开发的C语言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1998,7(1):44-47.11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2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学习概要及题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13许泳龙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4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修订版15薛均义张彦斌虞鹤松樊波,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7致谢经过半年的忙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