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分析_第1页
企业成长分析_第2页
企业成长分析_第3页
企业成长分析_第4页
企业成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成长(Firm Growth)分析,什么是企业成长?企业生存:破产、被兼并收购企业发展:产量增加、规模扩大、范围扩大、产品更新、组织变革、制度创新(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制度变迁)企业成长是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松下幸之助早年创办松下电器公司时,是靠100日元起家的。无数企业不能长期生存,什么是企业成长的因素、途径、机制、规律,3M公司发展历程,惠普公司发展历程,3M公司,全称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她成立于1902年,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市,是世界著名的产品多元化跨国企业, 并且是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成份之一。在1997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19家行业领袖中占据一席之地。截至1999年底,3M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员工总数达到 7万多人,年销售额超过156亿美元。,惠普公司全球拥有88,00名员工(截止到2001年10月31日),在全球120个国家设有540个销售及支持办公室。如需了解惠普与其产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惠普全球网站:,第一节 企业成长分析历史概要,一、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分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企业成长,市场范围限制分工企业成长的早期分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及其著作国富论。他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分工使更高的产量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因此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同时,随着分工的自我繁殖,新企业会不断形成,因此一国经济中产业和企业的数量也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同时,他又指出这种作用不是无限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进程受到市场发育和市场规模的制约,因为正是交换的力量为劳动分工提供了可能,劳动分工始终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就此,形成了亚当斯密的“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的著名论断,即“斯密定理”。,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市场均衡决定企业成长,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就是企业规模调整理论,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个生产函数,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组件,企业内部的复杂安排均被抽象掉“代表性企业”概念排除了实际企业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别,因此该理论中不存在独立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 在新古典理论中企业成长的基本因素均是外生的,如果企业面临的成本或需求曲线变动了,企业就会扩大规模。成本变化的原因通常来自技术变革或要素价格变化;需求变化则是由于收入变化或偏好变化所致。,三、产业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从被动性企业到主动性企业,贝恩(Bain,1959)针对“斯密定理”的逻辑矛盾,在吸收和继承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SCP分析范式。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缺乏现实性,企业之间不是完全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而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后来,马里斯(R. Marris,1963,1991)以经理控制型企业为考察对象,对新古典经济学有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进行了质疑,他以稳态方法论(steady-state methodology),即考察长期的增长趋势、所考察系统中所有的企业特征都被假定为在长期内以一稳定的速度增长,从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及其结合视角建立了一个经典的企业增长最大化模型。,四、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边界的扩展,在科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也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分析企业成长因素也就是探讨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因为企业组织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交易费用与组织协调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确定了组织的边界,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考虑是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的边界可以分为纵向边界、横向边界、多样化经营边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主要分析纵向边界的扩展。,五、演进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以纳尔逊(Nelson)、弗里曼(Freeman)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演进经济学理论,吸收了奥地利学派、制度经济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熊彼特主义以及管理主义和行为主义等众多西方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其中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充分接受了达尔文生物演进论的核心“自然选择”这一思想,认为经济中的情况与自然界相似,企业(生物学中物种的类比物)在市场上也存在相互竞争,赢利的企业将不断增长扩大,不赢利的企业将收缩衰落直至被淘汰出局。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以扩大自己的优势和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因此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纳尔逊和温特,1997)。这一点决定了市场经济必然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均衡只可能是暂时的而不可能是长期的。,1、主要研究内容,演进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经济变迁,从经济当事人的学习活动、对潜在获利机会的发现和实施、以及环境中的淘汰机制这三个方面入手,考察技术变迁、组织创新及经济转型。演进经济学将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有机体,从以下三方面对经济组织行为进行分析:(1)解释经济组织的动态过程,研究经济组织“从哪儿来?”,随着时间推移,又将怎样变化?(2)分析经济组织产生的随机因素及其作用过程,(3 )分析在淘汰机制中“生存”下来的经济组织维持其连续性的内在力量(Nelson,1995)。,2. 基本假设,(1)正利润假设或赢利可能性假设不确定性使利润最大化假设下的理性计算十分困难(2)有限理性假设(3)企业的能力团队性质假设(4)企业的目标是取得竞争优势(5)组织能力是异质的组织能力是指由经济当事人的个人能力构成但又大于个人能力的简单总和。不同能力的经济当事人在组织的“共同知识”基础上形成一个“能力团队”,这就是演进经济学所认识的企业性质。组织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有异质性和不可竞争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企业的组织资本。二是具有同质性和可竞争性的附属能力 。,3. 企业的演进:核心能力的积累和扩张,(1)企业边界的确定 企业的能力团队理论强调的企业核心能力及其活动只产生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在市场上无法购买到。但是,仅从企业核心能力及其产生的赢利可能性来解释企业的“生存”,也难以界定一个明确的企业边界。演进经济学认为,企业通过市场提供的通道获取与其相互补的其他企业的能力(包括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信息交流和正式的合作研究与开发等活动中的能力互补),使其成为企业的附属能力。然而企业的附属能力的形成又取决于两个企业在进行能力互补时的特定交易成本和拥有附属能力后产生的成本。因此,从能力观点看,企业的边界部分地取决于在企业内部形成附属能力和以合约形式从其他企业购买附属能力的相对成本(Langlois,Roberterson, 1995)。,(2)企业边界的变迁 由于企业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将产生大量的学习机会,企业能力会得到提高和扩张,呈现出两种演进方式:第一种是从能力的供给方面看,表现为潘罗斯式演进。即作为一系列不可分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组成的能力束的企业,其成长是由这些能力的过剩引起和推导的(Penrose, 1959)。第二种是从能力的需求方面看,表现为熊彼特式演进。为了实现新发现的获利机会,企业家除了克服心理或文化上的障碍之外,还必须克服信息或能力上的障碍,即企业家必须对与创新相关的能力所有者进行劝说、协调和交流信息,打破已形成的不利于创新的组织惯例,以改变他们的活动,形成新的组织能力。企业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付出的成本,又称为动态交易成本(Langlois,Robertson, 1995)。企业家一旦付出这种动态交易成本,就获得了创新所需的能力,或者创新取得成功、推动了企业成长。,(3)核心能力积累与企业成长,如果把潘罗斯式演进和熊彼特式演进结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能力获得和增加的过程。如图,回路1表明企业内部能力的内生性增长过程。从回路1开始,首先是企业对市场中潜在获利机会的创新性反应,通过实施“新组合”,形成了新的获利机会,吸引了新消费者和“进入者”从而改变了市场环境,各个企业相互竞争和合作在市场中形成了一个外部能力网络,用回路2表示。回路2形成之后,市场对企业进行反作用,即企业利用这个网络,挖掘出所需的能力,形成新的能力,同时力图避免被其他企业“淘汰”掉,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比安奇(Bianchi,1995)指出,这种“企业能力图”的形成取决于在市场和企业内部能否形成有效的激励结构。与不同的激励结构相适应的是不同的学习性质、路径依赖性和选择机制的性质,进而决定了企业的不同的演进路径(Teece, Rumelt, Dosi, Winter, 1994)。,企业能力演进图,六、潘罗斯和其思想发展者的企业内生成长理论,1. 企业异质性假说潘罗斯(Penrose,1959)认为企业就是由一系列生产性资源组成的集合,这些资源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工人和经理等。每个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尽管企业有相似的资源,这些资源提供的服务这是她特别强调的企业成长因素依赖于使用它们的历史、过去的经验和当前企业的运营等等,后者在各个企业之间是不同的。而利用特别机遇的能力、甚至分别机遇的存在,都取决于上述历史因素,这些因素赋予每个企业独特的生产性机遇。,2. 分析框架,潘罗斯始终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具体涵义如下: (1)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内部物质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及其质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知识拥有量,二者共同创造每个企业特有的“主观”生产机会。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资源及其服务的积累又为组织学习创造了一个基础。潘罗斯特别强调团队作业的经验积累,认为它是企业内部合作和协调的基础,可看作是企业的组织资本。因此,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管理团队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这些资源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能力。,(2)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潘罗斯效应”。企业在某时点所需的管理能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现在规模下经营所需要的,另一部分是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投资计划和人力资本等扩张行为时所需要的,通常这要视新产品和扩张情况而定。管理资源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它是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经验和能力。管理活动就是试图最有效地利用企业拥有的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有其它资源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制约企业成长的速度。,第二节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是有生命的。企业的生命过程表现出阶段特征,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征和问题,可以为企业谋求长期生存提供依据。美国经济学家爱迪斯(Ichak Adizes)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比照人的一生,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等10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特点。,一、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示意图,诞生的关键是有人承担风险,克服财务困难创业者意志,机会优先销售导向缺乏重点和连续性,创业者陷阱:创业者的自信和固执导致事必躬亲,阻碍企业发展家族陷阱:家族成员的无原则参与和控制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授权、转变领导风格(管理制度化)、转换目标从“更多即更好”到“更好即更多”,表现杰出,得心应手必须增加创新精神保持持续成长,丧失灵活性管理态度消极财务管理地位提高注重短期盈利目标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创新精神下降,形式主义盛行循规蹈矩浪费和奢侈,找不到人负责做事者往往成为替罪羊不管外部发展,只顾内部斗争,制度繁多墨守成规关节重重办事困难,二、企业成长的极限与大企业病,1、企业成长极限企业家极限:企业家能力衰减市场极限:市场容量限制、过度竞争、替代品出现、消费偏好改变技术极限:技术决定经济规模、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设备管理极限:管理内容多样化、管理协调复杂化、管理层次化、利益多元化员工素质极限:员工老化、组织老化自然资源极限:自然资源或原材料供应枯竭,2、大企业病,在企业成长进入成熟期后,在行业中往往规模巨大,如果不能及时超越,就会产生大企业病。主要症状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企业内部相互扯皮,本位主义严重企业家精神泯灭,缺乏进取,战略保守形式主义泛滥,会议繁多,效率低下真实信息传递困难,“听话者”吃香名门意识强化,过分自信,对环境的反映迟钝,三、超越极限与企业持续成长,1、不断超越极限而获得持续成长,超越极限的关键:保持效率、机制创新、不断学习,2、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能力,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快速反映和应变能力保持高盈利能力形成组织学习能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的公关和应付危机能力顾客导向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3、资本市场与大企业持续成长,根据企业成长的驱动力,可以分为需求拉动、投资推动、创新驱动三个阶段,资本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促使企业走向公众化、国际化。,DELL公司成立于1985年,销售收入1988年1.59亿美元,1991年8亿美元,1992年20亿美元,1997年就达到120亿美元。该公司1988年发行股票筹资3000万美元,1997年在那斯达克市场市值排名第6位,总市值321亿美元。,西门子公司:1847年由“德国电器之父”维尔纳冯西门子创办。1881年和1886年先后把英国公司和俄国公司改为股份公司,1897年公司成立50年之际,总部改为股份公司。股份化是西门子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索尼公司:1964年由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创建,当时创业资本19.5万日元(约合500美元),有员工20人。1955年在日本上市,1959年在美国上市,后来成了跨国公司的典范。,第三节 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一、纵向一体化的实质1生产的纵向链条生产的纵向链条vertical chains ,反映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加工顺序(价值链)相对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包括上游upstream、下游downstream和支持性服务企业的纵向边界取决于两种决策:make or buy ,决定后向一体化(向上游发展)的程度use or sell,决定前向一体化(向下游发展)的程度,其实是使用市场程度的决策,企业的周围存在许多(市场厂商)market firm,纵向一体化与“使用市场”using the market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使用市场的优点和缺点,帮助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决策,确定合理的纵向边界。下面是企业边界的交易费用解释,2使用市场的优点,1)专业化的市场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条件:市场足够大(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如教师的专业化市场具有竞争性(否则会出现“纵向价格压榨”vertical price squeeze)2)专业化的市场厂商可以积累核心能力,提供稳定的高质量产品“累计规模经济”:特殊的装置成本setup cost,如万向节;学习效果,如麦肯锡3)专业化的市场厂商接受市场的约束和激励,创新的积极性更高,相对于厂商内部的一个部门,市场竞争促进市场厂商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的努力。原因有,共同成本joint cost 和团队生产使组织内部的权责利关系不清代理成本(员工懈怠导致的低效率)agency cost 难以彻底消除,减少它需要加强管理控制,并产生成本影响成本influence cost,为了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和利益分配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有关活动成本、错误决策造成的成本以及对其他部门的消极影响成本,也可称为关系成本或内部寻租成本公平成本,在组织内部更需要公平,会对效率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教授的论文产量差别有50倍,但工资差别不可能如此之大。工资结构压榨导致最有创新能力者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在企业内部尽量“模拟市场”,将部门置于市场力量之中。,3使用市场的缺点,1)生产和市场流通的各个链条的协调问题流水线需要不间断运行,市场却是波动的,会造成“瓶颈”。有时独立厂商之间的契约协调比内部的控制协调成本更高,这主要取决于生产流程的“设计属性”。协调性要求越高,越应该内部统一控制2)商业秘密问题商业秘密是厂商市场优势的源泉,一旦泄露,会是厂商在竞争和谈判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但在市场交易中往往需要涉及厂商之间的内部信息,为了保守秘密,有时需要放弃合作转而内部生产3)交易费用问题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是指为市场交易而谈判、制定和执行契约的成本(时间和各种费用)。,二、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1市场交易、契约、交易费用市场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资产专用性)决定了有多种交易治理方式(Oliver Williamson)。契约是对交易条件和内容的共识。它用来保证交易的成功并保护当事人不受机会主义行为的损害。威廉姆森把契约和交易的治理结构分为:古典合同市场治理(如标准产品的交易)新古典合同三边治理(开放式规定和第三方仲裁,不经常发生的、有一定专用性的产品交易,如定制设备、工厂建设)关系合同双边治理或一体化治理(重复率高、专用性强,采取长期契约、战略联盟或干脆一体化)可见,随着交易费用提高,交易的契约和治理结构在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纵向一体化。,以资产专用性为例,随着专用性程度的提高,通用性降低导致机会成本下降,资产转移用途的损失可能性增加。因此,进行专用性投资的一方必须防范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被对方套牢hold-up。方法就是选择合理的交易治理结构。,2完备契约与不完备契约,契约促进交易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契约的完备性。完备契约complete contract 规定了交易进程中当事人的全部责任和权利,可以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但很难达到。不完备契约 incomplete contract 含有开放式或含糊内容,没有完全描述各种可能的事件和相应的权责利关系。几乎所有的契约都存在某种不完备性。因为:1)当事人的有限理想2)难以详细确认和衡量当事人的权利、责任和行为3)信息不对称:隐蔽信息逆向选择;隐蔽行动道德危险(如保险案件),3契约法的作用,完善的契约法(合同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完备契约的缺陷,促进交易的进行。如规定一些标准条款,明确法律责任。但契约法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1)契约法的一般性规定难以指导具体的交易;2)通过法律诉讼履行契约的成本高昂;(直接成本、时间成本、间接成本商业关系和品牌)契约的不完备性必然加大交易费用,4关系专用性资产与交易费用,(1)关系专用性资产 relationship-specific assets关系专用性资产是指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其基本特点是转移用途或交易对象需要付出代价(损失效率或追加投资,如专门人才)关系专用性资产是通过相应的投资形成的,提高了生产率,但造成了资产专用性。分为:地点专用性:只能在特定位置发挥作用,如码头,别墅物质技术专用性:工艺技术特点导致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如特定的生产线人力资本专用性:在专门领域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如经济学家等专家项目投入专用性:在特定项目上特定的投入,如房地产开发商,威廉姆森认为,在关系专用性资产形成的前后,交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关系专用性资产投资前,当事人可以有多种选择,交易关系具有投标状态的竞争性特点。在关系专用性资产投资后,投资被“锁定”或“套牢”在特定交易关系中,交易关系变为少数当事人之间的讨价还价状态,不信任和不合作随之出现。如业主在工程招标结束后被套牢,“低价买进”策略,钓鱼项目投资者在优惠政策吸引下被套牢,如开发区所以,对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决策,也即契约谈判和决策过程双方都十分慎重。,(2)租和准租 rent and quasi-rent,租指投资决策时(专用性投资沉淀前)的经济利润,在竞争条件下趋向于零。租=收入其他成本事前专用性投资的机会成本准租指投资决策后(专用性投资沉淀后)的经济利润,由于资产专用性使其机会成本降低,所以准租大于零。准租=收入其他成本事后专用性投资的机会成本可见,吸引进入交易关系的最低价格(收入)高于阻止退出交易关系的最低收入,一旦关系专用性资产形成,准租就成了双方讨价还价争夺的“馅饼”,(3)要挟问题 holdup problem和交易费用,要挟问题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另一方由于关系专用性资产的弱点而剥削后者。实质是准租的重新分配。要挟问题的存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了交易费用提高契约谈判的难度,增加重新谈判的次数增加改善事后讨价还价能力的投资不信任和不合作降低对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积极性,如牺牲效率,增加资产的通用性,5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由于关系专用性资产导致的要挟问题使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提高,随着资产专用性水平的提高,厂商会倾向于选择纵向一体化来组织生产。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并可以缓解要挟问题。因为:1)组织内部的行政力量和权威关系具有更加灵活、有效的治理机制 governance mechanisms2)当事人之间的重复关系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3)组织内部的文化和价值力量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高层管理的任务是在组织内部平衡竞争性行为和合作性行为,使团队既有效率,又有凝聚力。,三纵向一体化的边界,1使用市场与纵向一体化的权衡在特定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下,使用市场与纵向一体化的替代关系取决于权衡各自的利弊得失,因而使企业的纵向边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1)技术效率:由生产过程的技术特征决定的成本水平,最高的技术效率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2)代理效率:由交换过程的治理特征决定的协调、代理和交易费用水平,最高的代理效率在这些组织成本的最低点3)经济化。技术效率与代理效率往往是矛盾的。整体而言,使用市场可以提高技术效率,但会牺牲代理效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代理效率,但会牺牲技术效率。威廉姆森认为,纵向一体化的最优边界存在于生产成本与组织成本之和最低的地方,这时实现了经济化。,经济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a.如果产品的规模经济效果显著,则利用市场的优势明显economies of scale hypothesis。如资本、技术密集的大规模生产产品不宜纳入纵向一体化;b.当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时,纵向一体化的益处增加firm-size hypothesis。如市场占有率高或产品线多的厂商,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更大;c.资产专用性越强,纳入纵向一体化的好处越多asset-specificity hypothesis。(如保险销售员的使用),2资产所有权控制与纵向一体化,格罗斯曼和哈特S.Grossmsn and O.Hart从资产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出发,对“生产或采购”决策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不完备契约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成为必要),即保留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的各项权利。因此,决策权分为两类:不可核实、不可缔约的关系专用性资产投资决策;可以核实;可以缔约的操作决策;纵向一体化决策实际上是前一类决策权(即剩余控制权)的归属决策。1)非一体化(使用市场):各自保留所有权,就操作决策达成契约;2)前向一体化:上游单位拥有下游单位的资产所有权;3)后向一体化:下游单位拥有上游单位的资产所有权;,究竟应该如何组织生产呢?,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拥有所有权有利于在准租分配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激励关系专用性资产投资,增加生产效率和利润总额。因此,所有权应该归属于投资对利润影响较大的一方,即在关系专用性资产投资方面有优势的一方。控制关系专用性资产的程度(所有权的分配)决定了纵向一体化的水平。该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所有权作为纵向一体化的核心,如制造业厂商通过拥有专用工具和模具的所有权,然后由独立厂商生产,就可以实现有效率的生产组织(纵向一体化与市场结合)。另外,在人力资本专用性为主的情况下,纵向一体化就难以通过所有权转移来实现。,3市场不完善与纵向一体化,以上的理论分析都没有认真考虑市场结构和竞争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现实中,纵向一体化与市场结构、垄断和竞争策略有很大关系。1)纵向一体化可以消除不完全竞争的不利影响如处于垄断地位的啤酒分销商可能压低小的啤酒厂的批发价格,使其均衡产量降低,导致社会福利降低。纵向一体化可以是产量提高到纵向链条利润最大化的水平。2)纵向一体化可以实现价格歧视差别定价的条件是市场之间不可以倒卖。否则,可以向弹性较高的市场前向一体化,降低最终产品价格。同时保持在缺乏弹性的市场高价销售。3)纵向一体化可以防止市场进入或回避封阻纵向一体化可以占有稀缺输入品的供应,或拥有加工与销售渠道,从而防止进入或回避封阻。如20世纪初的美国钢铁公司垄断铁矿资源。4)纵向一体化可以获取信息在组织内部信息的可得性、可靠性、及时性较高,4政策驱动与纵向一体化,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下,厂商可能产生纵向一体化的驱动。如节约税金,逃避监管,增加配额,行政驱动等。,5其他可能性:混合方法,在现实中,厂商可能采取使用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两个极端 之间的某种混合方式来组织生产。1)渐变一体化:生产和采购同时存在一个厂商往往同时使用市场和纵向一体化,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罐装厂;通用汽车的市场研究部门;埃克森和壳牌的原油生产;房地产开发商的施工、装修、销售部门好处:用较少投资扩展上下游的通道;用内部渠道的信息帮助外部谈判(不可用失真信息);用外部效率威胁和激励内部渠道;防止外部渠道的要挟。难题:规模经济;协调产量。,(2)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成为独立厂商之间组织复杂商务关系的重要方式,它处于使用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其可行性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类似于婚姻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相对稳定、内容松散、逐步展开的合作。合资企业是战略联盟的特殊形式。,(3)合作关系:日本的分包商网络和企业集团,与英美国家相比,日本的分包商网络给予分包商更多责任,并维持长期关系。与分包商网络相比,企业集团涉及更加正式的组织联系和控制。如6大企业集团(三菱、三井、住友、芙蓉、三和、第一劝业银行)各自拥有超过80名成员,并由一家核心银行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集团内部厂商之间交叉持股,相互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实现相互协调。,(4)隐含契约和长期关系implicit contract and long-term relationship,为了保持未来的长期合作利益,当事人之间没有明示的共识即隐含契约。隐含契约能够协调交易的原因在于双方都认识到转换关系的成本和损失很大,因而放弃了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第四节 企业的横向边界,横向边界horizontal boundaries 是指公司提供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为什么现实经济中有些行业是大规模企业占统治地位,另外一些行业则是小公司为主?经济学家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解释企业合理的横向边界。1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产量增加导致平均成本下降的效果,MC小于AC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产量增加引起平均成本提高的效果,MC大于AC平均成本一般是U型变化趋势,也有L型的,所以规模经济是有一定限度的。最佳规模表明企业的最小横向边界,如果规模不经济出现,可以多工厂横向扩张,规模经济的原因: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变动成本的生产效率提高,专业化和分工存货成本的性质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人工成本与公司规模的关系激励和官僚主义的影响专门化资源分摊过稀利用规模经济的限制因素:企业外部:市场容量、市场结构企业内部:投资能力、管理能力,2学习曲线与“累积规模经济”,学习曲线 learning curve 也叫经验曲线,指由于经验或专有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成本优势用进步比率 progress rate(累积产量增加1倍时,平均成本的比率)表示。国外学者已经估计了数千种产品的进步比率,平均为0。8。即累积产量增加倍,平均成本下降20对于学习效果为主的企业,短期的产量波动不会对成本有明显影响,但骨干员工的流动影响很大。接受新任务或制定新的计划时,应该考虑学习效果对平均成本的影响。对学习效果的利用必须与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3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结构,1)公司规模与公司成长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大公司比小公司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推论,公司要生存,就必须扩张规模到一定的水平。美国经济学家邓恩T.Dunne 等研究了1963年到1982年美国制造业的成长情况,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开业10年内关闭,生存下来的都占有重要地位。新开业的企业是当时存在的平均规模的1/3,5年后生存下来的企业规模增加1倍,10年后生存下来的企业规模增加2倍。可见,企业把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作为战略目标是有理由的。,(2)市场份额与公司盈利能力,随着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直观推论两者可能是正相关的(成本优势、稳定性和垄断势力),并得到美国汽车、香烟行业的实证支持。表1 市场份额和销售回报率之间的关系市场份额 销售回报率(ROS)40% 13.16%但是,并不能简单把扩大市场份额作为提高盈利能力的战略措施。,(3)规模经济、公司规模、市场结构,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追求规模经济会扩大行业集中度,导致市场垄断势力增强。因此,追求规模经济与市场管制往往联系在一起。,(4)“适者生存原则”的实证分析,在不同的行业,规模经济的潜力有很大差别。对一个具体行业而言,适合的规模怎样确定呢?可以通过成本函数分析;也可以实证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G.Stigler 提出了“适者生存原则”方法(即分组比较法,可以分析公司成功的许多因素)。在对行业的公司规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计算各类规模公司市场份额的动态变化情况,份额下降的规模相对效率低,份额提高的规模相对效率高。,表2 美国啤酒行业的适者生存测试,产能(千桶)1959 1963 1967197119751979198310100 68 54 36 21 10 10 15101500 91 72 44 33 19 13 125011000 30 33 35 32 13 8 210012000 18 17 18 21 13 11 1320014000 8 10 10 12 12 13 94001以上 2 3 4 7 15 20 23资料来源:Elzinga,k.j.: The Beer Industry,1990当然,在有效规模组内部,盈利能力的差别可能受到管理效率的影响。,第五节 范围经济与多样化经营,1范围经济及其来源范围经济 economies of scope 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