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 The Department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Engineering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应用中心) (The Applied Centr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Engineering)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应用中心)的前身是老地理学系的测绘教研室,由缪鸿基教授于1978年创建,1996年扩展为地图学与GIS教研室。2002年成立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时,与1989年建立的遥感应用中心合并,建立了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和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应用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系为实体,面向教学;中心为虚体,面向科研。 本系(中心)现有人员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工程师2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6人。目前有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理科)本科专业、一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科)硕士点和一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科)博士点。500平方米的GIS实验室现有120台IBM高档微机、国内外主流GIS软件、遥感图象处理软件、相应的测绘、光谱分析仪器等。 地学应用是本系(中心)的主要科研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地方应用项目,在许多方向上具较高的学术水平,如:城市发展CA模拟、模糊对象的动态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海洋遥感、大气污染遥感探测、自适应结构化地图自动概括等。本系教师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位于全国前列。/lab/introduce.asp/lab/introduce.asp中心简介: 上海大学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是依托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的一个科研机构,中心于2005年10月正式批准成立(见上大内2005254号文件)。中心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融合为特色,以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 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发扬科学与民主精神、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学术民主、既有公平竞争又有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科研教学环境。在多学科共同支撑下通过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凝聚、锻炼、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实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科研队伍,在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提供远期的科研储备和发展平台。 本中心的主要学科研究方向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以激光对地综合探测为主的空间信息科学是国家“十一五”的重大需求。本学科研究方向在开展遥感与GIS领域的常规研究的同时,在未来三年内将把研究重点放在机(星)载激光雷达和多光谱数据的对地成像综合立体精确探测系统研究上,开展本项研究是国家对大气、陆地和海洋精确立体综合探测的迫切需求,也是遥感技术自身发展进步的要求。对于构建先进的空、天基激光雷达对地立体探测系统至关重要,其研究成果在丰富和扩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内涵和外延,在空间信息的获取理论和实践上均有较高价值,可满足国家和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深层次空间信息的不断增长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SIRC),是福建省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计划“数字福建”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开放实验室,主要从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与信息服务。中心依托于福州大学。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科技厅厅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研究员兼任工程中心主任。 中心瞄准信息、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在区域和城市数字化体系建设中的深度应用和服务,以“数字福建”工程建设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及其产业化为目标,开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将其与新型数据库、计算机互联网、软件工程和现代通信新技术融合,开发区域和城市数字化信息应用技术体系和共享服务体系,并形成若干自主产权的软件和数据产品,建立各类空间信息动态监测系统、空间信息数据(仓)库、信息共享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展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为福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输送优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人才,推动福建省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心始终秉承研究、开发、服务三位一体的持续发展理念,凝聚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和计算机应用、网络通信等领域一批国内一流的资深专家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博士(后)、硕士等高素质人才。其中特聘教授4人,博士、副教授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14个人,应用研究和开发人员64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4人,以及客座教授、兼职研究人员和博士学位以上流动研究人员近20名。组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多学科交叉融合、敢于思考、勤于实践、善于协作、乐于奉献的信息集成技术研究、软件开发队伍和管理队伍,致力于从国家级项目研发到为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事业。中心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工学,联合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理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硕士点(工学)。中心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等研究和开发任务,在研项目19个。 近年来,中心科技成果共有4 项获国家级奖励或鉴定,有7项或省或部级奖励或鉴定。所属学科研究方向-地球信息工程已纳入福州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空间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数据挖掘和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单位,是国家遥感中心福建分部的依托单位。中心还是“中国国家空间信息网”的区域分中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区域示范研究的承建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中心 目录隐藏发展概况研究方向设备条件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理论成果开发的应用系统科研奖励业务范围 东北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中心是东北地区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领域重要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主要承担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等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教学工作,负责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硕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与发展,开展遥感信息机理和应用模型研究、大型GIS应用系统开发、电子地图制作等科研技术工作,为政府部门、生产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信息工程与技术服务。编辑本段发展概况东北师范大学遥感应用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979年即参加了我国首次“云南腾冲遥感综合试验”和其后的“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研究”,张力果教授、周占鳌教授等老一辈地图、遥感专家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在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GIS理论、技术和应用、地图学与数字地图制图的现代理论与方法、资源与环境遥感信息机理和应用研究、大型GIS应用系统等领域完成了具有较高水平并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自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开始,在山西太原农业资源遥感研究、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研究、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研究、SPOT卫星资料系列成图规范化研究、松辽平原玉米遥感估产研究、农业信息化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有代表性成果,其中一些被认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电子地图制作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研究工作,具有开发大型GIS应用系统的丰富经验,研制了吉林省玉米遥感估产信息系统、东北地区科普旅游信息系统、吉林省汛情预报信息系统、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车载导航系统等,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工程技术服务,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用户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编著地图学、新编地图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球信息科学导论等教材,出版了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地图集、吉林省国土资源地图集、吉林省普通地图集、山洪灾害评估的系统集成方法等多部大型图集和专著。 多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和罗德岛大学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人员互访交流及项目合作研究频繁。编辑本段研究方向l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l GIS理论、技术和开发应用研究 l 地图学与数字地图制图的现代理论与方法研究 l 资源与环境遥感信息机理和应用研究 l 地学数学模型与 “3S”集成应用编辑本段设备条件配备GIS专业机房,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高档微机、服务器、图形工作站、A0、A3幅面彩色扫描仪,A0数字化仪,绘图仪、彩色合成仪、GPS、光盘刻录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能够实现大容量空间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传输。Arc/Info、MapInfo、Mapgis、方正智绘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PCI、ERDAS等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为开展各种研究提供了优良环境。 科研队伍 拥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在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资源环境遥感应用模型、自然灾害遥感监测、预报与评估研究、地理图形信息理论与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开发研究等方面作了很多创新性和富有特色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一定知名度。现有教职工11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编辑本段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 全数字化多维农业信息集成处理技术及其在精准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GIS与环境过程模型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型式与驱动机制研究 无级比例尺GIS数据库技术研究 典型地面目标偏振光谱反射特征研究 松嫩平原湿地退化图谱研究 精准农业系统建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与电子地图研究 吉林省荒地资源开发潜力遥感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图形信息地学机制研究 地面目标偏振反射特性数据库的建立研究 东北地区综合农作物遥感估产农情调查 吉林省东部生态环境遥感评价研究 吉林省沙化土地动态遥感研究 邮政报刊分拣设备控制软件系统编辑本段理论成果编著了地图学、新编地图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球信息科学导论等教材,出版了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地图集、吉林省国土资源地图集、吉林省普通地图集、山洪灾害评估的系统集成方法等多部大型图集和专著。在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检索论文10余篇。编辑本段开发的应用系统吉林省玉米遥感估产信息系统 吉林省汛情预报信息系统 东北地区科普旅游电子地图 车载导航系统 邮政报刊投递与电子分发台控制 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辑本段科研奖励山西太原农业资源遥感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遥感在内蒙古地区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东北平原农田林网区遥感调查研究,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内蒙古草原牧场保护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SPOT卫星资料系列成图规范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遥感农情现代化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吉林省主要气象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吉林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生态安全空间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松辽平原玉米遥感估产研究,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江流域水体环境背景值研究图集,长春分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数字化多维农业信息集成处理技术及其在精准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优秀骨干教师奖.编辑本段业务范围软件开发 拥有一批专业软件开发人员,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系统设计、开发经验与强大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软件开发工具(VBVC C+Builder Delphi),结合二次开发平台(ArcObject、MapObject、MapX),开发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GIS应用系统。 l 水资源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l 地下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l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l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l 电力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l 自来水与污水处理系统 l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l 政府综合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l 交通管理和运输调度地理信息系统 l 校园管理信息系统 l 水情监控地理信息系统 l 专业网站建设 数据处理 各种类型地图数字化、委托加工、更新,遥感图像处理,电子地图制作,GPS数据接收及处理等业务,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国家技术标准与规范、现势性好的各种格式数据产品。 l 图纸、影像扫描 l 地图矢量化与编辑 l 综合空间数据建库 l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 l 遥感数字图像与光学图像处理 l 各类工程项目用图编辑处理 l 文献、音像数据录入与建库 方案设计 提供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行业解决方案,内容涵盖总体概述、结构设计、系统功能、特点、系统实际效益分析等,能为各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多专业、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服务。 l 政府部门 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电子政务”、网络化办公系统方案设计。 l 城市规划建设 为城市规划,公共信息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l 公共基础设施 为电力、电信、水务等公共基础设施管网系统提供框架设计、规划与实施方案。 l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 为国土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保护、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l 房地产、物业 为房地产交易,物业管理等提供解决方案。 l 校园管理 为校园信息化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l 水情监控 为水情监控与综合业务提供解决方案。 l 交通 为公路计划,统计,养护,管理与高速公路监控提供解决方案。 专业培训 具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完备的师资力量,提供系列培训项目与在线服务,定制满足多层次客户需求的培训资料。 l ArcGIS、ERDAS、PCI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专业大型软件培训 l Oracal、SQLServer、DB2、Informax等大型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开发培训,VB、C、C+、Delphi等语言程序设计培训。 l 多媒体网页制作、WIN2000网站构建、ASP网站编程和网络管理培训。 l Office商务办公软件和Internet网络基础知识培训。 地图编绘 主要利用ArcGIS和MapInfo等国内外专业制图软件进行数字地图的制作。按照客户要求,设计、制作各种形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定位准确,版面规范,制作精美的电子地图、纸质地图。 基础地理底图 行政区划图 土壤、植被、降水等专题图 土地利用图 水资源综合规划图 旅游交通图 遥感应用 承担农业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国土资源、城市综合调查、生态环境评价等领域应用研究项目,进行遥感图像判读、解译与处理及遥感制图等科学研究。 l 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遥感估产 l 农作物生长状况及其生态环境监测 l 土地资源调查 l 土地资源变化监测 l 为城乡规划提供卫星遥感影像专题解译评价图 l 城市遥感调查/p-49785086.html河南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1 组建意义信息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也为信息产业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空间信息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通讯技术的总称。作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空间信息技术,其发展与应用是20世纪最有冲击力的科技突破,受到极大重视。据统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信息总量中百分之八十与空间信息相关联。尤其是那些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其信息化的大部分内容乃是与地理空间相关联的信息,以及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重大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因此,人们对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不开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遥感、GIS和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为代表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已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遥感、GIS和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区域规划、灾害预报和农情动态监测等领域,同时也渗透到社会及其管理的诸多领域。它们以其特有的空间特征,将人们的视野从点扩展到面、扩展到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又以简明、直观的可视化效果,而成为信息产业中倍受关注的技术领域,3S技术研究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1世纪以来,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断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国土资源整治全面展开,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日趋突出,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改变目前我国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决策滞后,城市管理手段落后,多部门、多领域、多项目的整体决策缺乏协调等局面,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通过遥感等手段及时获取区域时空变化信息,并应用空间信息综合分析技术,进行区域与城市发展辅助决策。人们正以地学、生态学和信息学等基础理论作为依据研究和分析地球系统、地球资源环境的演变,以及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等。建立河南省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为开展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技术研究提供一个开放运行的合作研究平台, 是我省从区域层次上实施“数字地球”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能够引导地球信息科学及其产业的发展,并将推进河南省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提高我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的水平,成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突破口。2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实验室以地理科学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重点方向是:多源遥感数据获取与识别、环境遥感应用基础、GIS软件平台研究与开发、地学信息图谱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多源遥感数据获取与地物识别模型研究多源传感器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典型地物波谱特征与影像解译标志体系研究;航空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空间位置定量化和空间地物识别定量化)。(2)环境遥感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资源、环境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研究;环境遥感考古,重点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历史动态过程,古人地关系的演变;基于3S技术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3)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时空数据库及信息产品研发开发和建设河南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时空数据库,完成河南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地图和专题电子地图和Internet版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研究和研制内容包括元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字典制定、地图的数字化和格式改造、数据库的整体协调和集成以及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挖掘、数据集成和共享建设、数据应用等。(4)3S 集成理论与软件平台开发GIS与RS集成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数据网络发布技术研究;专业GIS规范与软件平台研究。(5)地学图谱研究研究资源、环境、社会、人文信息的图谱信息特征与表现,建立综合和专题地学图谱。3 工作基础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8人, 客座研究员3人。 固定人员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占60%以上,45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占60%以上。实验室管理人员比例15%。我院地理研究所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是河南省唯一具备独立承担航空遥感数据获取的单位,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完成从航空遥感到影像解译及信息处理的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单位, 获得的航空摄影数据质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将地理科学相关的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机结合,以河南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为背景,在地图研制、资源环境监测研究、空间信息数据源获取以及行业信息化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明显的研究、应用与地理信息服务方向。在省有关部门支持下,实验室已经拥有500万以上软、硬件设备,在航空遥感数据源获取、遥感应用、地图制图、区域或行业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开发以及数字城市原型研究、组件式GIS平台等应用与基础应用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40余年来,先后承担地图、遥感与GIS研究与应用方面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约60项,其中近10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中(见附表),已有10个系统投入使用,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有8项成果已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梯队,建立了一支年轻、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的科研团队,为今后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重点实验室目前的房屋使用面积达800m2。拥有完善的航空摄影技术系统、网络计算机系统,彩色HPA4幅面扫描仪1台,彩色喷墨绘图仪1台。近几年新购置的有Imatzer专业航空影像扫描仪、JX 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A3扫描仪、Power Mac G4专业图像工作站、A0幅面HP绘图仪、多台GPS、Imagis系列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及MAPGIS、SuperMap等软硬件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总价值达500多万元,多为国内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正版软件,能满足研究工作开展的需要。这些仪器设备使用率高、状况正常。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含软件)的情况如上表。除此之外,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还拥有200m2以上的图书资料室,保存有不同时期河南省及周边地区航片10万余张。4 学术交流我所与美国Kansas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德国Karlsruhe大学、英国Sheffield大学有关遥感与GIS研究机构、德国Hansa Luftbild 航空测绘集团等有关遥感与GIS研究机构也开展了富有成效地国际合作,完成了“大坝环境影响的评价信息系统”、“英国东海岸环境监测系统”等科研项目。同时,我所还与国家GIS重点实验室、中国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上海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地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河南工作站。这些为河南遥感与GIS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 预期目标建成我国重要的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中心与人才培养基地;建成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时空数据系统;成为河南省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与开发基地、地理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为全省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更新与处理,以及环境遥感应用领域成为我国有一定影响的技术中心与学术研究基地。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简介CRSGIS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空间地理信息学科是涉及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包括: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国土安全、灾害预报管理、公共卫生、交通、全球变化等领域。而如何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手段展示和表达广大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中的遇到的诸如空间信息的许多问题,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资源环境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CRSGIS,以下简称中心)是在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而成立的,主要依托学院现有的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博硕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以及国家级实验中心和野外台站,旨在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学院现有的资源,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资源环境地学应用模型、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与评估、地理图形信息理论与方法、虚拟GIS以及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开发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科学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与培训,进一步推动空间地理信息学科的发展,为广大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服务。 中心现有的工作基础:1) 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了与地理空间相关信息的获取、处理、模拟、分析等功能。尽管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经过过去的四十年的发展已趋成熟,但是在空间信息的处理、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算法的研究中,特别是在分布式空间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已经开展了基于分布式网络信息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服务方面的研究,如网络特征服务(WFS)、网络地图服务(WMS)等,也和一些专家教授合作开发了一些基于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相关软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另一个涉及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空间地理信息在网络的表达。我们也开展了系统了研究, 初步完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虚拟漫游及其在网络上的表达,并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算法来提高其在网络上的表达能力。3) 综合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及其时空演变,开展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七五”至今,我们系统地开展了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研究,开发了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本底数据库软件,从不同尺度探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开展区域土地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随着中心的发展,期待获得来自各方面的支持,我们也期盼着在未来的10年中能够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7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领域。它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讯和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在地球系统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以及农业、林业、地质。水文、城市与区域开发、海洋、气象、测绘等科学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最近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技术为地球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导致了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内容、性质和方法的巨大变化,标志着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和传统的对地观测手段相比,它的优势表现在:提供了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影象,从而揭示了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诞生;扩大了人的视野,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等波谱范围,加深了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定量化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转移:空间上野外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地预测未来。遥感技术正在改变着地球科学研究的进程。 环境与资源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应用研究领域,也是以遥感技术为核心的对地观测技术最具有应用潜力的领域之一。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最为尖锐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遥感技术已被列为国家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的35项关键技术之一。遥感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是: (1)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资源与环境动态基础数据。 (2)为国家重大的资源、环境突发性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评估数据,保证国家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快速的反应。 (3)生物量估测。包括农作物产量、产草量、水面初级生产力预估和评价。 (4)为国家的重要经济领域提供信息服务。 遥感应用的综合性是其重要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遥感技术在地质矿产和水资源的勘探,森林,草场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渔场调查,城市的规划,气象,海洋预报等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技术发展将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技术进步,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决策服务。 发展趋势 在卫星遥感应用方面,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辩力和光谱分辩力的明显提高,扩展了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容量成数量级的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分析处理大数据量的遥感和地理数据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都为遥感信息系统的实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数学模型作为联系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纽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 遥感技术应用实践表明,服务于资源与环境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是由航天。航空、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于系统组成的,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定量数据能力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应当是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系统,这样才有可能对地球物理场、生物、地理、化学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从而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对地观测空间卫星子系统应是由大型极轨组合平台与小卫星系列、多高度、多种轨道卫星组合的观测体系。从资源与环境监测的需求出发,卫星发展的重点包括:连续地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长寿命化的观测技术;以定量化为目标的超多波段成像光谱技术;不受云层影响的微波传感器技术;以海洋和大气为主要对象的探测器技术和全球空间、全天候、全时域、连续、快速、高精导航定位的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遥感、全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应用遥感资料更新其数据库中的数据;而遥感影像的识别需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改善其精度并在数学模型中得到应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种关系受到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卫星分辨率和识别技术所限,遥感图像计算机识别的精度还不能满足更新较大比例尺专题图的要求;二是遥感图像与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不同的数据结构妨碍了数据间的传输。 展望今后十年,新一代卫星影像的分辨力将有大幅度提高;在专家系统支持下,计算机识别精度也将有明显的改善;同时,从遥感图像具有的棚格数据结构向地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矢量数据结构的转换已取得明显进展,新的数据结构不断出现,有的达到实用化水平。因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已是可以看到的前景。那时,再也不需要重复遥感图像一目视解译一编图一数字化进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式,整个过程将为计算机处理所代替,应用实时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将得以运行。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又称三s技术(RS、GPS、Gis),随着美国用于全球定位系统的24颗卫星在1993年6月最终全部发射成功已提到日程。全球定位系统的组合技术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了准实时或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对地观测的海量波谱信息为目标识别及科学规律的探测提供了定性或定量数据;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将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获取准确、快速定位的现实遥感信息的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在分析决策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维、多元复合分析。因此,三5技术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形成快速、高精度信息处理流程,对遥感技术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速大容量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 当前,急待解决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较卫星研制和发射投入薄弱、时间滞后的问题。 环境与资源遥感监测特点要求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必须有较高的处理速度、处理能力和精度。 80年代以卫星图像目视解译为基础的大区域综合调查需要3年左右时间完成,和传统调查方法相比,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90年代以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为目标,这个周期必须缩短到一年而灾害评估、农作物估产等定量环境和资源遥感工程,则更需要数小时和数天内完成。在数据处理分析精度方面,考虑到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中要查清的季度、年度变化本身数值很小,因此对精度的要求更为严格,需要稳定在90以上,直至达到95,这是传统的计算机识别没有达到的目标。同时,未来空间遥感技术发展将导致传感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传感器投入运行的结果将使卫星图像的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运算量大幅度增加。据初步统计, 90年代末期,遥感卫星的数据量将增加100400倍,计算机处理的运算量将增加100017000倍。目前需要百万次级计算机解决的图像识别问题,将需要由10亿次170亿次计算机完成。上述处理速度、精度和处理能力问题如不解决,将造成大量遥感数据积压,处于数据爆炸状态,无法发挥遥感技术所具有的宏观、快速和综合的优势。因此,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建设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势在必行。在系统设计中,定量化遥感是重要的方向,主要通过绝对幅射校正研究解决(包括遥感器绝对定标和建立目标的地物波谱与遥感数据的相关模型)。此外,在处理技术方面,要解决多元、多维复合分析的智能化处理,以及新型传感器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关键问题。 神经网络计算机和专家系统将对高速大容量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神经网络计算机是尽可能模拟人脑超级信息处理系统的产物。它试图解决现代计算机无法根本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对各种图像信息的快速准确的识别。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现代计算机在冯诺伊曼体系下,按符号逻辑规则顺序串行运算,它不具备、人脑的智慧性、时空整合、思维联想等功能。尽管在现代计算机中人工智能获得了应用,但仍无法准确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若采用神经网络,利用其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联想功能等特点,解决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待大数据量、信息特别复杂的问题,表现出明显优于传统计算机方法的优势,从而解决遥感图像识别和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综合分析等问题。 专家系统已在遥感图像识别实验中得到应用,但远远没有达到实用阶段。当前一些遥感应用科学工作者开发了一批专家系统软件,但还很不成熟。应当指出,计算机研究人员已开发了一批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从理论完整性和实用性以及人力的投入上都远远超过了应用工作者开发的专家系统。因此,对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科学家来说,正确的途径不是良己独立开发专家系统,而是从众多的已开发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中选取适合于地球科学应用的模式,赋予地球科学内容,特别是在认真科学地总结专家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库应是地球科学工作者研究和应用专家系统的正确方向。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已是遥感应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将以更有效地支持数学模型为目标,在结构上进行调整。 (1)面向目标的设计思想 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较满意的输入、编辑、查询的展示空间信息的功能,但这些系统在执行空间分析的模型化方面有局限性。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应用模型使用不同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使得地球科学应用人员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解决计算机的问题,而不是解决地球科学问题。面向目标的结构和语言在过去的十年中,在程序语言、系统分析的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它将允许将空间数据类型加到语言中,它所定义的新的一级目标作为以前定义目标的扩展,可以减少数据的冗余。因而,它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2)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 当前,地球科学分析对计算机运算量有了越来越大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数学分析模型将面对日益膨胀的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大型空间数据库、对全球研究的日益浓厚的兴趣、决策系统对快速响应的迫切需要。因此,顺序处理已不能满足极大量的数据运算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并行处理技术,以更大幅度提高运算速度。 (3)新型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 当前,普遍认为基于矢量与基于栅格的数据结构都有局限性,数据结构的改造势在必行,方向是把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现在提出的线性四叉树的一元数据结构,R树结构,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在实际中应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中数学模型的进展 (1)数学地理模型的专业化研究 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普及,面向不同专业的数学模型将进一步分化,以物理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专业化模型将是近期地理分析模型的主流。例如,遥感图像识别中有关纹理的数学模型正在混和象元分解的基础上展开;估产模型的建立,则已深入到光合作用的机理研究;各种遥感水文模型,也是建立在降水与下垫面交互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诚然,统计分析在建立模型和参数分析上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单纯的数学分析模型的重要性正在相对减少。 (2)基于数据结构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员工廉洁协议书
- pe管焊接作业合同范本
- 危货车转让租赁合同范本
- 三大运营商协议合同模板
- 农用防寒布销售合同范本
- 全新家具买卖合同协议书
- 中介人分配佣金合同范本
- 公寓卖买合同协议书范本
- 5人合伙出资购房协议书
- 合作建公寓出租合同范本
- 酒吧mc教学课件
- 永辉超市激励机制案例研究
- 2025广东广州市从化区社区专职人员招聘3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建材买卖(橱柜订购类)合同协议书范本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题库1200道带答案可打印
- 托管老师岗前培训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机械加工的常用基础英语名词术语翻译对照大全
- Would-you-mind和Do-you-mind讲解学习
-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 客情关系维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