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背 影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三、朗读训练1、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师】批注要点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2、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讨论讲解全文。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论讨讲解【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分析(理解记叙的要素)【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分析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分析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情念旧事,思念父亲。板书惦记背影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分析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板书悲哀之泪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板书感动之泪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板书不舍之泪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板书伤心之泪【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二、小结(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板书父子情深三、布置作业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2、思考课后第一题。课后心得: 第2课 永久的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第一课时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 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 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 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4 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四、完成课堂练习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3掌握相关知识。4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随堂练习设计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课后心得: 第3课 铁骑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教学准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教学步骤: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3抽学生复述课文。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课后心得: 第4课 苏珊安东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2准确认读文中字词。3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先由过去男女权利的对比导入课文,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顺本文结构,接着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举行一个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 2.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文中插叙的作用。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3培养学生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难点对时代背景的掌握。教学突破学生会对当年男女权利极不对等的现象不解,这对理解文意会造成一定障碍组织观看资料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主人公的基本资料。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影片。学生准备1搜集反映当时男女不平等的资料,并稍加分析,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定认识。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第1课时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2师笑道: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 1乱成一团,有些男生在窃笑,女生则七嘴八舌。 生:当然不行,凭什么 我们女生哪里不如男生2听教师讲述,均感不可思议,女生更是愤愤不平,下面窃窃私语。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她们毫无地位,要劳动,收人却归丈夫 所有,她们的儿子可以接受教育,女儿却只能在家学女红。这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是多么荒谬啊,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的事。3师: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 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 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 板书: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 先驱 3顺着教师的思路想着目前自己所享受的各项权利,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 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2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3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板书:顺叙-插叙-顺叙 4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5师: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6师: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不畏强权,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1师: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 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师: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师: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指名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 末板书设计) 1读课文的插叙部分,了解苏珊安东 尼的斗争历程。 2生:先概述了美国人权的基本情况, 使我们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 然后介绍了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方式、人们对她态度的转变及取得的 成果。3思考回答。 生: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4生: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加入争取女权的队伍。 5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及课后思考 与练习二。 6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苏珊安东尼在法庭上辩护的那部分内容。7引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5发挥主观能动性,赏析苏珊安东尼简短有力的宣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6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注意体会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出感情。7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四、组织小型讨论会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 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点几名学生发言。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3组织学生讨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1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基本上都会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 们应该珍惜。2在教师引导下对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地理解。 3积极参与讨论,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识。五、本课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就由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做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和深入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还会为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顺序-插序-顺序斗争方式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教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态度:鄙视。一些妇女开始喜欢并且帮助她,许多主妇加入她的行列,一些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苏珊安东尼们的奋斗取得了何种成就,今日的美国妇女地位又如何呢?可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美国民权的调查报告,这可锻炼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为加点字注音,并用下列词语造句。喋喋不休 文质彬彬 鄙视 轻蔑 讪笑 戏弄 呆若木鸡 顽固不化 不实之词个性练习设计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生应该如何自处?课后心得: 第5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教学目的:1、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崇高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女的品质。2、难点:叙事的典型细节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词语补释:*典押:典当,抵押。*凌侮:欺凌侮辱。凌:侵犯,欺压。侮:欺负,轻慢。*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不大方的样子。作者简介:艾青: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笔名谐音。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和同人组织春地画会,用画笔投入了战斗。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美术青年遭到逮捕, 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青年们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艾青在监狱里写了许多诗。正像他自己所说: 从那以后,我过的是囚徒生活。我和绘画几乎完全断了联系。我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诗。只要有纸和笔就随时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思考得更多,回忆得更多,议论得更多。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解题: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写道: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全诗13段,按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胳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诗节) :怀念与痛悼。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一节: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 没有姓名没有人生自由 悲苦低微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第二节:点明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回环往复强调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三节: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荒凉的坟墓 冷落的故居 典押的田地 长青苔的石椅联想、想象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 思念哀悼之情引出第二段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第二部分(48诗节) :眷恋与感激。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第四节: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第五节: 我离开大堰河。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第六节:我回到自己生活优裕的家中时,像陌生的新客一样忸怩不安。极力铺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 对比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看着、摸着、坐着、吃着表明我对这富丽豪华的一切的新奇,又忸怩不安,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第七节: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第八节: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典型细节: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儿的画;3.逢人夸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二课时第三部分(911诗节) :同情与控诉。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第九节: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 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第十节:大堰河的殡葬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第十一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第四部分(1213诗节): 讴歌与赞美。 第十二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结尾三个诗句,使大堰河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十三节: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小结: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排比: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氛酣畅。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课后心得: 第6课 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整体感知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欣赏一片槐树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三 赏析诗歌1 整体感知诗歌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3 讲析诗的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4 讲析诗的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5 教师总结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四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略附舒婷诗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心得: 第7课 致空气 一、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难点:巧妙的构思。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二)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三)悟(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