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宁县河畔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导学案 主备教师:王瑞娜辅备教师:车宝江 王晓军 张学明 学案编号:3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导学案 _年级_班 组号_ 姓名_ 号数_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教学重难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方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4) 、完成课文17页“活动”1、2题(5)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学习任务(二)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探究结论】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感受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表面积是中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若某同学步行速度为4,他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绕地球赤道一周?反馈练习:1. 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B.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C. 太阳、月亮是球体的,所以地球也是球体的。D. 直到有了地球卫星照片,人们才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2. 我们看远方驶来的船出现的过程是( )A.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B.先看到船身,后看到船帆C.同时看到 D.以上说法都错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D.地球是一个圆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板书设计: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学习目标: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自主研学: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自转公转方向转动一周所的时间旋转中心转动特点运动的意义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4、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合作探究:一、1、教师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提问:观察实验,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 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攀登高峰:1、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 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 时针。2、地球自转是( ) A.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B. 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C.绕着太空不停地旋转D. 绕着北极星不停地旋转3、地球自转产生 现象。4、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B. 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旋转 C. 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旋转D. 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旋转板书设计: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 方向:_ 自转 周期:_ 产生现象:_三、地球的运动 方向:_ 公转周期:_产生现象:_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导学案 _年级_班 组号_ 姓名_ 号数_教学目标:1.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2. 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3. 了解特殊的经纬线,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4、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5、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教学重难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3、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4、经纬网的使用。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1.地球仪的作用。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时针。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 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经线思考并总结规律:(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由此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 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2)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赤道。2、东西半球的划分,东经160度(160E)和 度( )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为什么不用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习任务(三)用经纬网定位 阅读课本23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经纬网?(2)经纬网有何用途?(3)给出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位置: 40N120E、 25S90W、 72N20W、 55S120E(4)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悉尼【探究问题】肥城某中学李明同学想分别邀请巴西、法国和美国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的地方一同度假。他们能聚会在一起吗?【教师精讲点拨】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错。【探究结论】不会聚会在一起。可能会有(40N,160E)、(40N,160W)、(40S,160E)、(40S,160W)四个地点。拓展练习:1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点。2.假设你在北极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3.假设你在赤道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赤道为中心的经纬 线图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赤道是( )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呢?3、【想一想】如果一架飞机从济南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又回到济南。方向改变了吗?如果一直向西飞呢?4、【是真是假】家住北京的小民,一天接到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电话。爸爸说:“我们的轮船正停在 这样一个地方;轮船的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小民的爸爸电话所说的地方是真的吗?请说明你的理由。5、地球上的某点,其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东侧为东半球,西侧为西半球,该点是( ) A、30N,160E B、30N,20W C、30S,20W D、30S,160E 6、与60W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A、60E B、120W C、120E D、07、关于右图中A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BA点的纬度是20N,经度是15EC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东半球 D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南半球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8、知识串连: (1)经线 A、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2)纬线 B、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地轴 C、地球自转轴 (4)南极 D、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5)北极 E、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9、判断: (1)南极和北极是穿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地球上也存在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 (3)过地球上任一点只经线和纬线各一条穿过。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与50E经线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