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史之先秦诸子.doc_第1页
批评史之先秦诸子.doc_第2页
批评史之先秦诸子.doc_第3页
批评史之先秦诸子.doc_第4页
批评史之先秦诸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o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总集,记载了唐尧至周朝的公文,主要是帝王诏命及帝王对臣下的训诫。o 先秦时也称书,汉代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因列于儒家经典,故又称书经。 一、“诗言志”说渊源:p9o “诗言志”说法,大约周代。o “雅”、“颂”作者,没有明言“诗言志”,但已显示“诗言志”的意义。诗经见P6o讽谏说与美刺说 o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诗大序o美刺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大序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将匡救其恶。” (东汉郑玄诗谱序)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提出,最早当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即“赋(读)诗言志”)。 “诗言志”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 尚书尧典中帝舜对夔说的这段话,可视为总结说。 二、“诗言志”内涵及演变。所谓“志”,最初是一浑沦的概念,是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概括,应包含情感和意志。诗,志也“志”有“情”的因素:o唐代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o故“诗言志”应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言志” 衍生先秦时代的若干诗学主张o其一,诗具有教育作用。虞舜命夔以诗乐“教胄子”,培养其敦厚的品德。-儒家诗教观念的起源。o其二,诗具有社会作用。夔说诗乐使“神人以和”,即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和谐关系。此未脱去上古巫文化的色彩。o其三, “赋诗言志”。先秦时代的诸侯卿大夫,在交往过程中“必称诗以谕其志”(汉书艺文志)。 “诗言志”在先秦主要意义是:第一、通过言志能对道德教育、社会政治产生影响(如舜帝要求夔用诗乐教育子弟,并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第二、强调诗歌表现诗人之志,即诗人的志向怀抱。这两点,表达了先民对诗乐的本质特征和教化功用的认识。战国中期后“志”含义的扩大战国中期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百家争鸣展开,“志”的含义扩大,庄子天下中说“诗以道志”含义扩大,“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离骚“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o怀沙“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o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也是发展变化的。三、“诗言志”说的影响:确立了中国诗学注重表现性的基本倾向。 o“言志”说强调表现志向抒发怀抱o西方文论中强调“摹仿”人的行动与自然。o中国诗学(艺术)重言志抒情、重写意、重表现,而不重摹仿、写实和再现。o中国的抒情文学(诗)比较发达,而叙事文学(戏剧、小说)成熟较晚。在绘画方面,长于写意而不长于写实。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第二节 孔子的文艺思想o孔子文论思想的逻辑出发点: 忧道意识(或者说是他的仁学思想)与人格精神 忧道意识 :o 所谓道指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价值观及天道等总体性的范畴概念。o 忧道意识指的是对于殷周以来社会礼乐文明、社会道德体系崩溃解体的总体性忧患。o 孔子基本肯定周代的礼乐文明o 春秋时代遗忘孝悌和仁爱精神o 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o孔子提倡一种知其不可而为的人格精神,唤醒人们的孝悌仁爱之心 。o对道的弘扬和传承要依赖强大的人格精神或者伟大的人格境界o从孔子开始,作为儒家思想主脉的,其思想之一以贯之之道,就是“内圣外王”。孔子的文学批评和他的道德、人格建设关系是什么:o 人格精神和审美修养、文学批评相贯通。o 文学批评思想、文学艺术是其整个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的体系中最重要部分。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和理想人格不仅了解道德,而且喜欢道德,不仅喜欢道德,而且乐以为之。 如何达到这种人格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除了人的社会实践之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主要是美育,具体来说主要是所谓“诗教”。o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把他的文学批评思想、文学艺术纳入他的整个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体系当中,非常接近今天的美育。 二、孔子的文艺思想 o 孔子文学理论批评以对诗经的评论而展开,所谓“诗教”其实也是从“乐教”而来,即是强调音乐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说,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诗教”:温柔敦厚(一)论文学与道德、才能的关系:o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秦伯强调文学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务: “授政”、“专对”o孔子把审美和文学作为人格修养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手段, 他鼓励人们从现实社会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审美的、解放的境界。 孔子最高的人生理想:咏而归的审美境界 o(二)论文学(文艺)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o “兴”,论文学的审美作用o均符合孔子想法。通过个体的感发志意来使人们举一反三, 产生一种审美联想的功能,来加深对于诗经特定内容的理解和升华。 “观” ,论文学的认识作用o “观诗知政”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为孔子以前论诗最完整的文艺(诗歌音乐)批评。季札用社会的、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将其看作是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毛诗序o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o(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 )o “群” ,就文学的团结作用论oo“诗可以怨” 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的价值观念。o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韩愈的“不平之鸣” o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 和文学批评优秀的一种批判的、抗争的这种精神。 (三)文学批评标准:中和为美o1、君子人格修养:文质彬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文质并重 、美善统一。(1)文质彬彬”o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o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文饰。彬彬,指文质配合适当。后用于讨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反对“质胜文”或“文胜质”两种偏向。 (2)“尽善尽美” o为什么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 武乐尽美而不够尽善?n韶,史称舜乐,据说是舜作乐歌颂尧禅让的美德。而武乐表现的是武王伐纣的情形。虽然纣王暴虐,但武王伐纣毕竟有以下犯上之嫌,不大合乎“礼”的规范。所以说它尽美而未尽善。 n 可见孔子评价艺术,不仅为审美判断,而且融入道德判断的因素,使二者统一。 n “尽善尽美”后用以评论文艺作品,指形式的美与内容的善达到完美地统一。 n (3) “绘事后素”: o o 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o 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 同犬羊,犀兕s 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o(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便能开放花朵: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和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有用,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 ) 2、文学批评的具体原则(1)文辞: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孔子不赞成浮华,要求文辞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意思就行了达意。 n有人认为孔子不注重“文”,其实不然。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内容:“思无邪”(为政)。o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多取前说,认为孔子要求诗歌内容雅正,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影响。(3)表达分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o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o何晏集解引孔安国云:“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o 朱熹集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季札观乐”的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唱各国诗歌。n有“乐而不淫”、“怨而不言”、“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等评语,体现“中和”的审美标准。对孔子思想有直接的影响。 论雅乐与郑声o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危险)。” 论语卫灵公)孔子文学理论批评突出特点: 孔子强调音乐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对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深刻影响。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兴、观、群、怨”说涉及到诗的感发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怨刺作用,是孔子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对后代文学思想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思考:分析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特征。一、孟子思想o主性善;由孔子的仁爱发展到仁政;o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孟子的思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二、“与民同乐”的文艺观 个体通过自觉努力,把他固有的四种本性,即仁义礼智“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形体之中;充实之所以为美,则在于高尚的人格内容使得人的形体具有一种灿烂的光辉,并能通过直观把握到。三、充实之美说四、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一)以意逆志 (见孟子万章上)o 在文学批评史上,孟子是第一次提出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 “志”,指诗人的意图、本意。“逆”,即“迎受”、推求。 “意”,有两种解释: 一是读者之意(后汉赵歧所谓“意,学者之心意也”);二是作品之意(清吴淇所谓“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 n讨论:你认为“以意逆志”的“意”指读者之意?作品之意?或者兼而有之?两种“意”是兼而有之o在理解作品时,这两种“意”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因为对作品不可能作纯客观理解,必然与读者的思想情感、审美态度相联系。所以两种“意”是兼而有之。o西方接受主义美学特别注重读者的参与,认为一部作品的完成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以意逆志”,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无疑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正确方法,故被后人广泛提倡和运用。2、“知人”、“论世”(见孟子万章下)孟子的原意是讲“尚友”的道理,即与古人交朋友,要通过“颂其诗”、“读其书”与“知人”、“论世”才能达到。 后人将孟子的这段话归纳为“知人论世”,作为研究、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所谓“知人论世”,是指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与处世态度,同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3、“知言”、“养气”(见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o 指人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o 一须“配义与道”,二须“集义所生”,孟子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n 所谓“知言”,是指能判断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等不正当言辞的错误实质所在。 讨论:孟子说的“知言”与“养气”之间有没有关系?为什么?小结 其一,文学批评的道德伦理化。 孟子一书论及诗43次,(论语18次)。他论诗“以意逆志”,要求的是以仁义道德之意去求诗人之志向的,因而诗人极其诗意伦理化了。告子下中的有关小弁、凯风两诗的理解也是以“孝”这一伦理纲常为尺度。其二,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以人为本位,注重作家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提倡以充实为美,乃是儒家人学思想在文学批评的具体应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之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其三,注重文学批评的一般方法论阐述,“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文学批评和审美鉴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之建立,打下了基础。其四,仍属于孔子开创的语录体式,且多以问答形式出之,但较论语,孟子好辩论,孟子不再是只言片语,而是大段论述,表现出论说文特点,初具逻辑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著作形式影响颇大。o思考题:孟子对文艺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节 老子思想对文艺的启发和影响o一、老子生平与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共章,五千余言,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老子哲学跟文学批评关系:老子是一个哲学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是从哲学的和形而上的层面去讨论文学批评。 第一,老子从他的哲学思想出发,对礼乐文明的社会审美风尚与文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崇尚自然之道,提出“大音希声”的审美观念。第二,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深刻启迪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二、老子文学批评(一 )对礼乐文明的反思。孔子及儒家主要是一种从礼乐道德出发 去观察、研究文学和文学批评现象。老子主要从“反者道之动”的角度,从礼乐文明及文学现象的反面观察来深入的研究文学和文学批评问题。周代 礼乐文明是指以整套包含着典章制度、审美风尚和文学创作等综合要素在内的文明体系,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成熟的标志和里程碑。 o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o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老子认为夏商周礼乐文明在他的时代已经背离以人为本的宗旨,老子认为天道是本,礼乐不能违背天道,如果违背了天道,这种礼乐文明就是必须进行清理、进行反思。o 老子认为,当时的审美背离了人生。 真正的音乐与文艺应当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人类的生活方式应该保持在一种知足、素朴、清静、淡泊的基础上。( 二)“大音希声”与“ 有无相生”o 老子推崇自然无为的人生方式和审美方式 o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完美的音乐。大象:完美的形象。 “道”的特点:它幽微玄妙,不可以形体求见,不是人们的视听感觉所能完全把握的东西,而是要用“心”去体悟。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所以最完美的音乐是不能完全听得到其声的。同理,最完美的形象也是不能完全看到其形的。o 后世文论家指出“境生于象外”,要求诗歌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应是受到老子的启发。o老子不满当时的社会风尚:重有轻无。o 即重视物质的、有形的感观的美,而轻视那些精神的、形而上的意境和精神。 从审美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上来说,老子提出:美和丑、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都是相对的。 (三) “美言不信”与批评方法o老子的批判充满着辩证法的要素。善于从相反相成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论诗绝句金元好问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其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思考题:老子“有、无”、“虚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论述对文艺有何启发? 第五节 庄子的文艺思想 o他继承老子的思想,崇尚自然无为之道,批判仁义礼乐。 庄子的文学批评思想 :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尚朴贵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大美”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朴素”即尚未经过人工雕琢修饰的自然美。 “天籁”、“天乐” 二 、逍遥游与人格境界o赋予逍遥游的人格精神以一种美的形象,呼唤人们向着这种境界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庄子从精神自由的价值观出发,极大的张扬了文学的想象空间,使中国古代的文学想象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虚静与物化(一)虚静1、虚静:无欲、无智,内心摆脱人的一切利害关系,进入一种空明宁静的境界。庄子认为 水清静便明澈,心清静则可以做为天地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乃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的极致。他要求做到内心虚静、精神净化,去除一切聪明心智。 2、“虚静”方式:“心斋”、“坐忘”o “心斋”,就是心志专一,虚以待物。“坐忘”,就是摆脱过分的欲望和巧智,和自然之道融通为一。 3、实现虚静实例庄子通过一系列技艺创造的寓言故事,使得“虚静”成为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1) 达到虚静,必须排除浮躁和嗜欲。“解衣槃礴( 般礴)”讨论:为什么宋元君说后至的画史是“真画者也”?画史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即不受世俗观念的约束,在精神上是自由闲适的,可以画出最自然的画。所以宋元君说他是“真画者也”。 (2)达到虚静,要“以天合天”,抛弃聪明智慧。达生梓庆削木为鐻 :在“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中,庄子提出了“斋以静心”、“以天合天”的观点。问:“以天合天”,其中第一个“天”指什么?第二个“天”指什么?o第一个天指“人”的本性。第二个天指“物”的天性。庄子强调排除一切利禄、声名的考虑,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以“人”的本性合乎“物”的天性,才能创造出鬼斧神工般的艺术品(达生)。 庄子就认为,削木为鐻是以天合天,所谓以天合天,就是以虚静的天性来应合天道,然后,才能使器当中凝聚着神,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n庄子启发人们,不重外物(包括功名利禄),内心轻松、专一,以审美的心胸,观照审美的自然,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这就是“虚静”在文艺创作中的意义。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是创作之前心理上必要的准备功夫。物化 所谓物化就是消除了自我和客观的界限,o 达到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