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doc_第1页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doc_第2页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doc_第3页
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浅谈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内容摘要:罗素说过,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在课堂上把握时机激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通过注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体验;设置写作训练,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得以迁移、内化,提高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关键词: 兴趣 体验 自我实现 语文素养现行教育中,由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同,习惯不同,教师授课培养方向、方式不同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运用等方面差距明显。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就是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又恰恰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体验能力、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来实现。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途径是多种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本文仅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起。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把握课堂时机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感知的能力由于,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所处的状态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乐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缄默,甚至思维处于“休眠”状态。因此,笔者认为要在课堂形式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语文课堂的高度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求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如是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以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这句话为旗帜,构建以“趣”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于有着自己独特课程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必须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制造适当的契机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1、导入把握契机,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朱自清背影就可以抓住“背影”这一核心点,提出三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而印象最深刻,最感动人的是哪一次?为什么?”这几问看似简单却直指文章的精彩之处月台买橘的背影。这样入课时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背影的突破口是公认的。其他课文也可以制造适当的入课契机。比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就可以从文题入手制造契机“伟大的精神体现在哪里?既然是悲剧作者为何称之伟大?”这样一问,学生直奔“悲剧人物”洞悉其精神所在,以及探究作者的态度。西蒙诺夫蜡烛可以用一个填空题的形式来切入文章“作者以蜡烛为题讲述了发生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一件感人的事,快速浏览文章完成填空:( )老妈妈( )掩埋( )战士,点燃( )蜡烛。”以此为切入口,学生提炼文章完成填空,感受此处蜡烛“点燃”的情谊。老师联系当时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环境加以渲染,课堂上学生被感动了一大片受到一次人格的洗礼。许多文章都很容易确定切入口,设置几个简易而本质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由浅而深、层层推进。比如,行路难中的“难”。教师只要对文本把握透彻,就能找准突破口,继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过程把握契机,设置互动,吸引学生参与。45分钟的一节语文课在引人入胜的导入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大多有“不过尔尔”的想法,导致中途的情绪已低落反应迟钝。而在此时,老师若滔滔不绝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学生必定“过耳就忘”;若将课堂盲目的“还给”学生,必定造成中途闹场,许多重要的知识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前期的入课铺垫前功尽弃。此时如设置“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师生互动,对问题有横向、深入的探究则又能吸引学生参与。比如,背影中从“月台买橘”看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作者一个大男人几次流泪是否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此时的流泪应该是前文:惨淡家境,父亲赋闲,车站讲价层层点染之后情感的宣泄,此时心中有对父亲的理解、爱、愧疚、深深的自责,可谓百感交集。设置这样的互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老师适时点拨,宏观调控,就可以在沉闷的课堂上掀起波澜。此外,不从“流泪”做文章还可以发动学生找父亲“大爱无言”的细节及自己的理解。这样小小的“百家争鸣”形成了。课堂一下子掀起高潮,学生也从人物的描写中找到感情的流露,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细腻的描写含蓄的表达感情。一举而两得也。在赏析古诗文时尤其需要这样的师生互动,送元二使安西中辞浅义深的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可以讨论“更”字之妙。“红杏枝头春意闹”就赏析“闹”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出一幅画面再品味“闹”之妙处。这样的互动既激活了课堂给学生美的享受,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品质。尽管学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接受也有快慢,但是求知欲的驱使下,就能保持兴趣的温度保证语文课有实效创高效。3、结尾把握契机,设置知识超链接,尽显语文的魅力。语文知识体系像一张立体的、延伸的网,广博、深厚而相互关联。知识网的每一个节点既是知识的汇聚又是知识发源地。学生学习语文好比在织一张语文知识网。而课堂结尾设置知识超链接就能把新知链接到已有的各个知识节点,巩固新知的同时尽显语文知识网广博、深厚的魅力与超强的张力。 比如,学习完范仲淹岳阳楼记可以布置一道练习题:结合作者先忧后乐的抱负找出也有“济天下”情怀的“古仁人”。教师也要准备一些,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欧阳修“醉能同其乐”等。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授课结束时,可以请学生回忆所接触过古诗中写到“愁”的诗文如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让学生与原句作比较鉴赏,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名句,语文的广博、深厚又激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热情,让他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把握激趣的三个时机,让学生在有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的状态下轻松愉快甚至惬意的学习,提升文本感知能力。二、注重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提高体验能力“生活体验”就是个人的经历,阅历所涉世事的体会、认识和感想,是理解文本的仓库。萧乾认为“阅读就是生活的汇兑”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搭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包括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等。联系有限的生活阅历,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授课前教师要发现课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相似之处。如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与生活经历有关,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与身边的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端午的鸭蛋吆喝与自身日常生活相似。教学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时,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童年往事中找寻有关母亲的记忆,回想母亲对自己教育。此时学生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今天回想起来对母亲当时做法的理解。学生的记忆五花八门,欢声笑语居多,但也免不了挨打的经历,课堂上谈起来时又很认同母亲的严厉。而读到文中胡适先生的母亲责罚童年胡适时,又能对那种严厉的爱感同身受。也更加有助于理解胡适先生中年的感慨“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就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家乡是怎么过端午节的,通过美好的回忆学生就容易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感情。通过挖掘文本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结点,提高学生对文本深入感知的能力。反之,在教学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时,由于面对的这批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捧着蜜罐长大的,书中贫困的生活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此时不妨挖掘另一种联系自己是否有过和小伙伴分享的经历,这种朴素的思想美好的感情就能触及学生心中最柔软处。从而深入理解文章最后一小节“我的第一本是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明白作者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回忆他的“第一本书”是对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与苦难生活的抗争这些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的追念。李镇西老师认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语文课本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是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创设阅读的氛围,提高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能力。三、设置写作训练,满足学生需要,提高运用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假设了人的心理需要的五个层次,其中成长需要包括自我实现、认识与理解、审美等。满足成长需要可以实现导致惬意与进一步实现的愿望。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一旦处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写作 训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拓展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作拓展训练中阐明自己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所以应尝试着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结合多种形式来展开写作拓展训练。如通过写评价、述感悟、仿写、续写、扩写等,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1、写评价 在每一课文章授课结束时,都可以提出写评价的要求。教师所要做的是从旁指明一个大的方向,宏观调控:评价文章写作上(语言、构思、等方面)的成功之处,评价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思想、价值观,亦可与同一时代的作家进行横向比较,或与前人纵向相比加深理解,甚至可以谈谈自己写同题作文的设想。2、述感悟 在每一课文章授课结束时,都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写下阅读文本后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述感悟,使学生在和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之后与文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老师要做的是“肯定每一朵思维浪花存在的价值”。2、仿写 如,在授课列夫托尔斯泰时,针对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要求学生选取班内某一位同学,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写一段外貌描写,要求形象逼真,在下一堂语文课之前交流、互评。仿写是跨前人的步伐,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3、续写 如,在授课喂出来时,让学生结合情节“建筑工人忽然听到头顶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喂出来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个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展开想象续写一段文字。续写就像给一个立足点,让学生撬起整个地球。4、扩写 如,在授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假想自己穿越时空来到汉代西域描绘眼前罗布泊的绮丽风光,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要求让你的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扩写是展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遨游在理想的世界。写作训练是对文本理解迁移的有效途径。于漪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如是说。可见,在文本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对文本感知的能力之外,最终还要上升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运用的能力。语文教育历史悠久,教学思想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运作课堂更是“海纳百川”,而“百川归海”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运用的能力。从“把握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