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doc_第1页
《背影》教学案例.doc_第2页
《背影》教学案例.doc_第3页
《背影》教学案例.doc_第4页
《背影》教学案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全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情景的叙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是感受亲情的好文章。学情分析:背影是以“爱”为主题的代表课文之一,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博大力量。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父母对我们的爱,课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化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以更舍身处地了解自己的父母。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教学方法(1)找好切入,立足文本,触摸语言,感受人物。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易懂,教师可以牢牢抓住文章语言上的这一特色,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层层铺开,在咬文嚼字中品味细节,透晰人物形象,感受浓浓亲情。(2)品味美文,同题赏析,情感延伸,深化主题。好文章可以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憾。在感受来自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形象之后,借助这种“爱”的氛围,教师准备好三毛的同题文章背影,继续让学生在比较赏析中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而更进一步感受来自于父母最真切的爱。教学思路课内学习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步:导入新课目标展示作者简介前提测评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赏读探究,合作交流品味细节,感受深情生活链接,情感迁移练习巩固,感情升华这几项。主题语文阅读:主要选取了三毛的同名作品背影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不同的人物形象及情感体现来巩固学习的效果。内容包括:主题讨论和阅读练习两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优美的音乐缓缓想起,想必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二、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四、前提测评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交卸(xi)差使(chi)奔丧(sng)簌簌(s)狼藉(j)踌躇(chngch)迂腐(y)琐屑(suxi)拭干(sh)蹒跚(pnshn)颓唐(tu)举箸(zh)(下面我们来进行课文的学习。)五、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二年前的冬天,徐州。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3、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六、赏读探究,合作交流:望父买橘1、赏读这一部分,根据提示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体会这浓浓的父子深情。提示:()感情基调的把握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要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文段是通是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用的好,因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参考性答案:(1)感情基调的把握(舒缓、深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感情,教师给学生展示“望父习橘”这个片段的视频朗读。(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蹒跚”、“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维艰、行动不便。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根据对前面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面对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现状,外貌描写中提到的“黑”、“深青”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这一点。说明他的境遇极为糟糕。在如此情况之下父亲还亲自来送我,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实的爱。七、小结课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聆听父亲,感悟艰辛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