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SNPs与龋病易感性的研究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SNPs与龋病易感性的研究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SNPs与龋病易感性的研究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SNPs与龋病易感性的研究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SNPs与龋病易感性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 第一章 前言 病概述 龋病是多因素影响下 , 牙体硬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敏感的宿主、口腔内滞留的食物和致龋微生物经过一定的时间后 导致 龋病的发生 1。龋齿 不仅会 造成牙体及牙列的损害 、 导致 咀嚼功能丧失 , 还 可能与 其他系统性疾病 ( 例如心脏病、败血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等等 )相关 2 龋病 为 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 无论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在不发达国家 , 龋病都危害 着 人们的健康 。美国 2儿童乳牙患龋率为 42%, 20人群有 92患龋率 , 65岁以上老年人患龋率为 93%5。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我国 5岁儿童乳牙的患龋率为 66%, 龋均 35岁 44岁人群患龋率为 龋均为 65 岁 74 岁老年人患龋率为 龋均为 。 由此可见,龋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龋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病 的发生过程 1)要产生有机酸 ,包括乳酸、甲酸、乙酸和丙酸) 。 2)生的酸扩散到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溶解部分牙矿物晶体(由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组成 ) 7。 3) ,磷)扩散出的牙齿 ,如果此过程随之继续发展 ,最终将导致龋损的发生。 4)及磷酸盐可以结合氟化物 ,扩散到脱矿的牙矿物质晶体表面并沉积下来 ,逆转脱矿的过程。 5) 矿 化矿物质 晶体表面更耐酸。 6)一般每天发生很多次 ,牙体组织在此情况下发生龋损、再矿化修复或者是维持现状 8。 目前认为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 ,即龋病的发生不仅要有口腔致龋菌的作用和适合的底物及底物在口腔内停留足够长的时间 ,还要求有易感的宿主。即龋病四联因素学说认为细菌、宿主、 饮食 、时间均是龋 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2 菌斑 龋病 是 口腔内细菌利用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产酸导致 的 牙体硬组织的溶解。个体反复摄取高浓度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 细菌 产酸 能力 ,降低唾液的缓冲能力及口腔内环境 。口腔内 降低 更 有利于耐酸菌种的生长 ,其他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因此 口腔微生物的 生态 平衡被打破 ,口腔微生物组成 成分 改变。耐酸菌 ,特别是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继续在酸性条件下产酸 ,继 而加剧牙 体 硬组织的损害。变形链球菌是 目前公认的 主要致龋菌 ,其致龋机制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口腔的菌斑生物膜结构相当复杂 ,除了变形链球菌和双歧杆 菌属的乳酸杆菌外 ,有学者发现 ,丙酸菌属和殊形双歧杆菌组成员也与龋病 显著 相关 9 龋病发生的过程不仅仅是菌斑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产酸 ,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氨尿素和精氨酸提高 13 ,缓冲由 产酸 细菌利用糖 所 产 生的 酸 性物质 ,有利于 保持局部动态平衡。 因此 ,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有缓冲酸性能力的细菌抑制龋病的发生。然而 ,口腔内 微生物 的代谢活动有很大的差异 性 ,环境因素 显著 影响细菌的 数量、表现及类型 ,环境因素是影响菌斑微生物组成、行为甚至龋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 14。目前菌斑微生物膜的致龋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单纯的 细菌因素不能阐明 龋病的发生。 食因素 饮食一般是指经常或习惯性地消耗的食物和饮 品 ,食物不仅对于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及各系统的正常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维护口腔健康也有重要的意义。 咀嚼产生的摩擦 力对 牙面 产生 机械清洁作用 ,刺激唾液腺分泌从而缓冲口内液体 生长发育期 ,良好的 咀嚼 力对 咀嚼器官及颌骨 的 发育 都起到良性 刺激 作用 。 食物 作为 影响龋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糖类 ,尤其是蔗糖 ,是导致龋齿最重要因素。糖与龋病的关系很早就已被人们所注意 ,1867 年 出糖对牙齿的危害性问题 , 人调查发现糖消耗多的儿童龋齿的患病率较高 15,16。 随后众多 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也均显示 吃糖多的人更易患龋病。有关于糖致龋 因素方面的研究很早就有涉及 ,20世纪 50年代瑞典 害更大 , 而两餐之间吃糖比在进餐时吃糖更 易致龋 。 学者发现用木糖醇代替蔗糖可以大大降低龋病的发病率 ,果糖的致龋力比蔗糖小得多。糖的种类繁多 , 从结构简单的单糖、双糖到结构复杂的多糖 (糊精、淀粉 ) , 致龋力也不一样 , 目前认 为单糖和双糖容易被口腔内的细菌所利用 , 多糖类则 因 分子量大 , 不易被细菌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糖类制品的层出不穷 ,近些年饮料的消费呈上升趋势。市售饮料的种类越来越多 ,大部分饮料的 在 2 2 4 9,且含有蔗糖和果糖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3 等 ,可引起釉质脱矿增加患龋率。 测定不同饮料可滴定酸度发现饮料引起脱矿和龋病的潜力顺序为:果汁 果汁类碳酸饮料 可乐 气泡矿泉水 矿泉水17。周学东等测定不同饮料对离体牙釉质的脱矿作用 ,发现饮料对牙釉质的脱矿作用 ,其强弱与饮料的种类有关 ,果汁类最强 ,钙奶类最弱 18。 利用菌斑发酵实验观察到 ,含糖量少的饮料不一定 比 含糖量多的饮料脱矿能力低 ,纯果汁对牙体有很强的 脱矿能力 19。 综上所述 ,饮食因素能够从多方面影响龋病的发生。 主 龋病的发生与宿主自身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牙齿在很高致龋条件也不一定会患龋 ,而敏感的宿主可在数月内发生多个牙齿的龋坏。龋相关的宿主因素主要有: 主 自身牙体的理化性质、矿化程度、微量元素含量等决定牙齿的抗酸、抗龋能力。牙体窝沟深、形态异常、牙列不齐等因素 会 不利于咀嚼时产生的 机械摩擦、唾液清洗缓冲作用 ,因此相对易患 龋病。 在龋病的发生过程中唾液可以清洗牙体、缓冲菌斑微生物产酸。唾液中的无机成分(例如钙、磷的浓度)可以抑制牙体脱矿促进再矿化 ,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龋病。除此之外唾液中所含抗菌蛋白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菌或者间接抑制细菌生长、粘附 ,口腔内蛋白缓冲系统也可以缓冲细菌产酸 ,从而达到防龋作用。 主可通过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抗龋 ,其中非特异性免疫属于机体先天的防御功能 ,其作用无选择性。而与特异性指机体接触抗原物质后产生的相应抗体。目前与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相关的免疫疫苗研究较多 ,但是效果均不理想。利用非特 异性唾液因子(例如乳铁蛋白、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等等)防龋的研究渐渐成为热点。 间 早在 1963年 儿童乳牙的调查研究中就发现牙齿萌出与患龋情况成正比 ,随后 1976年 962)的三联因素论上增加了一个时间因素20,时间因素影响龋病的理论已被学术界认可 。龋病的发生发展是 一个 相对漫长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龋病的发生时间也是从数月到数年不等 。 口腔内的无论是菌斑微生物 系统 还是 牙体的 脱矿再矿化、 的改变等 致龋 因素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致龋因素得到 改善时 ,龋病病程发展相对缓慢或者静止 ,致病因素加重或者是新致病因素的产生都会加剧龋 病 病程 进展 ,缩短龋病发生时间 。 病与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龋病有 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几十年前学者们就开始关注龋病的遗传易感性 ,他们认为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造成龋齿发生 21,22。 次对双胞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4 胎儿童龋齿的遗传进行研究 ,为龋病的遗传学因素提供了论据 23,随后学者们从研究中逐渐明确遗传因素在龋病中的重要地位。遗传因素 占 患龋风险 宿主因素的40 65 ,但是 目前被识别和验证龋易感性的基因只占极少数 ,特定基因对龋病的 影响在很大程度仍属未知。 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龋病易感基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釉质、牙本质形成 相关基因 : 牙釉质、牙本质形成的基因调控是龋病遗传学重点之一。目前有两种理论来解释釉质基因如何 影响 龋病 的 发生、发展: 从而增加牙体组织患龋机率 。 置、形态及釉质中含氟量 等因素 来保护牙齿免受龋病的侵害。 2005年 人对六个候选基因 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釉丛蛋白基因多态性与龋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联性 24。 2008年 人选定可能影响牙釉质形成的龋相关基因 ,并对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 研究 (成釉 ,釉原蛋白 ,釉 ,釉丛蛋白 ,发现 釉原蛋白基因的多态性 可能 与 龋易感性 相关 ,可 降低环境因素对龋病的影响 25。 齿、牙列、颌骨形态 相关基因: 牙齿形态与龋齿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大量的调查显示深的窝沟患龋率明显高于窝沟较浅者 ; 牙体大小外形异常也会造成 与邻 牙接触不良 ,而易患龋齿;患单个牙错位、牙列不齐 的人更易患龋 。有学者证明错颌畸形具有家族遗传性 26,研究表明下颌前突的发生率在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的高出六倍 ,也再次证明错颌畸形具有家族遗传性 27。甲状旁腺类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都与错颌畸形的发生有关 28,29。此外 ,全基因组扫描发现的染色体位点 1122能与错颌畸形发病有关。调控牙齿、牙列、颌骨形态的基因也是 影响 龋病易感因素之一。 液 相关易感基因: 在龋病的发生过程中 ,唾液具有冲洗、缓冲、促进再矿化等作用。 口腔唾液分泌量降低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龋病, 在对全基因组相关联研究中发现点可能与舍格伦综合症相 关 30。这些遗传编码可能会通过影响口腔内腺体等调控唾液分泌量 ,进而 影响 龋病的发生。 除了唾液流量流速外 ,唾液成分也与龋易感性相关。 究发现唾液中抗菌蛋白可以有效的抑制口腔细菌和微生物聚集 、 粘附 ,抑制其代谢和营养 ,从而达到抗菌效果 31。 1976 年用电泳 技术 研究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唾液蛋白质差异 ,结果 发现遗传是人类腮腺蛋白质变异的主要因素 32,随后与唾液成分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成为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5 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 防御素、过氧化物酶、乳酸脱氢酶 ,乳铁蛋白等基因的多态性与龋齿的关系相继都有报道。 味觉相关易感基因: 饮食习惯受多因素影响 ,饮食结构对菌斑微生物数量和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 ,口味偏好影响饮食习惯。有学者发现 6且低味觉灵敏度人群患龋的风险低于味觉灵敏度高者 33。 在 这 个 问 题 上 的 继 续 研 究 , 发 现 味 觉 通 路 基 因 的 遗 传 变异 ,基因的多态性 与龋齿的发病率相关 3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为 焦点 ,目前利用 定全基因组表达( 全基因组的变异( 龋病遗传学因素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 解开龋病遗传病因机制为龋病遗传病因学说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学者通过全基因组相关研究发现染色体 8 因与窝沟及平滑面龋病的发生呈高度相关性 35(图 1。 靠的手段 ,为龋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 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6 图 1窝沟龋及平滑面龋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7 病与 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 (F)是乳铁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一种 广发 分布 的多功能铁结合糖蛋白 ,广泛 存在于 生物体液中例如 乳汁、 唾液 、 泪液 、 精液 、 汗和鼻腔分泌液 等 。 人体内重要的铁结合阳离子蛋白 ,口腔内 要由中性白细胞及浆液性腺上皮细胞合成 ,嗜中性粒细胞分泌 ,唾液腺是口腔内 重要 来源 , 病毒、抗感染 等 作用。 度 ,达到抑制细菌 、促进细胞生长、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的作用 ,还可协同抗菌药从而增强药物杀菌作用 36。 有学者认为 直接杀菌活性 ,与细菌外膜的孔道蛋白结合 ,诱导细菌外膜脂多糖释放 ,增加了细菌胞外膜水通透性 ,有利于溶菌酶及其他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发挥杀菌作用 39。 降低口腔内 度 ,抑制细菌间粘附和菌斑生物膜形成 40,41; 人 发现 体内 为不饱和蛋白 ,不饱和 够结合口腔内 在菌斑生物膜形成的起始黏附、发展和成熟 3 个阶段均需 导 ,以通过结合 降低口腔内 度 ,抑制 细菌生长 42。 能降解细菌毒力蛋白 ,降低细菌毒力 43 学者认为 46。 很多文献报道 以有效抵抗致病菌侵害人体 ,现将一些有报道的抗菌种类及机理列出(图 11 图 1革兰氏阳性菌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8 图 1革兰氏阴性菌 呈单核苷酸多态性 , 47在研究 因结构与多态性时发现 3个 48发现非洲裔美国人和高加索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 个 往的研究发现 ,49卵巢癌 50,白血病 51等多种疾病的易感性、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相关 。 疱疹性口炎 、 口腔鳞癌 及牙周病的相关性也有学者报道 48,52。 但 至今国内尚无相关报道。 00 个氨基酸组成 ,构建为 17个外显子 ,约 23于人类3位置 ,基因的编码区的序列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蛋白 质的结构异常 ,从而导致 本实验小组前期对裕固族人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裕 固族除个别年龄段口腔疾病患病率略好于全国及西部水平外,其余状况均与全国及西部有明显差异,发病率较高 53。 裕固族 人群属于甘肃特有少数民族 ,人口流动性小。其饮食结构、口腔卫生习惯、饮水中含氟量 ,口腔卫生设施等环境因素相似 ,符合传平衡 ,具有良好的遗传代表性。 本实验 从 利用 拟通过本 研究 ,分析甘肃裕固族和当地汉族人群基因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9 究内容及目的 究内容 1)F 基因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甘肃特有少数民族裕固族龋病的关联性。 2)F 基因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龋病的关联性。 3)F 基因 究目的 1) 2)3)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0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究对象 剂盒仪器 主要试剂: 微量 取试剂盒( o., ( 蛋白酶 K( 盛生物有限公司 ) 琼脂 糖( 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2凝管( 沧州永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 ) 合酶( , 上下游引物(北京博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 主要仪器: 酸飞行质谱仪(美国西格诺 司)。 ( 脂糖水平电泳槽 (北京六一 仪器厂 ) 高温高压消毒设备( 低温冰箱( , 高速低温 离心机( 810R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颗粒制冰机( 北京六一 仪器厂) 烤箱( 北京六一 仪器厂) 电子分析天平 (一次性口腔检查盘 400 个( 深圳市超今贸易有限公司 ) 低温冰箱( 海尔 , 中国海尔集团 ) 本采集 所有 血液 样本 在 2011年 11月 采集于 甘肃 肃 南裕固族自治县常 驻汉族及裕固族 人 群高龋 组 164例(汉族 85例,裕固族 79例); 低龋组 191例 (汉族 86例,裕固族 105例 ) ,年龄 30 本研究得到兰州大学以及西北民族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受检者由两位经过标 准 一致性培训 及检验 的口腔专业高级职称的医师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1 ( 按 纳入标准:龋病检查标准按照 行。 排除标准:有牙周病、黏膜病、口腔溃疡或智齿冠周炎反复发作等口腔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有系统性疾病,有嗜烟酒史,取口腔标本前 1个月内有抗生素使用史。 验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表 2 表 2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of 别 例数 裕固族(男 /女) 汉族(男 /女) 年龄 低龋组 191 86( 40/46) 105(48/57) 龋组 164 79(37/42) 85(39/46) :经过卡方检验两组之间裕固族和汉族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卡方值 =,男女性别在各组间和组内均未见明显差异( P 两组之间年龄也基本相近 ,以尽量 减少年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验方法 本采集 采集样本人群 前臂静脉血 2凝 ,超低温冰箱保存。 取 使用 微量 o., 方法提取 血液样本 整 之间 ,冰箱备用。 F 基因三个位点 物设计 点的选择: 实验 因的三个位点; 站 中下载上述候选基因在 的数据 ,采用的数据库为 7 36 外 ,分别在候选基因的 53端各扩展 5 件对数据进行单体型分析 ,确定 因的 中最终采用的标准为 将 因包括的全部 点中 ,在 5中的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2 点进行 核实 ,如果没有在 出现 ,则将其取代关联 时将外显子中的 点 点标记出来。 将每一个 基因的位置标记出来 ,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确定每一个位点的重要性 ,其中 的错义突变及 5域中的位点最为重要。 息核实:在 将每一个已报道过的 点在 的 及在相应基因的位置进行核实。 点序列 后 ,结合文献采用 件进行设计。 游引物 : 5- 下游引物 : 53; 游引物: 5- 下游引物 : 5- 游引物5下游引物 : 5- 3;序列由北京博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增反应 应体系: 10ng/10 5U/l 25 20 上下游引物混合物共 1离子水补足至4应条件: 94 预变性 10 94 变性 20s, 起始退火温度 56 30s, 72 延伸 1.5 45 个循环; 72 延伸 5 物经 化、延伸反应、去盐等操作后,点样进行质谱分析。 因型测定 采用质谱分析法( 美国西格诺 接检测 个 量控制及统计学分析 随机抽取 10样本进行重复实验 ,结果一致;基因频率用 用 2 检验计算两组基因型频率、优势比( 95 可信区间( 95% 第三章 结果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3 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中 认 两组 研究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 , 是达到遗传平衡的群体。 F 基因 点基因型的分布特点 (表 3。 表 3 因 C/T) 位点高龋组和低龋组基因多态性分布 F in C/T) 因型 /等位基因 高龋组 n(%) 低龋组 n(%) 卡方值 P 5%C 47( 47( - T 68( 100( 30 (C/T) 9( 44( 162( 194( - T 166( 188( :表示 照组) n = 例数 R( CI(如表 3 C/T) 位点基因型频率在高龋组中的分布为 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 C= T=在低龋组中的分布为 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C= T=高龋组和低龋组之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P 以 高龋组突变型、 与低龋组 、 相比其基因型频率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R=5%T 5% 77) ;以 高龋组 5% 20) 。 F 基因 点基因型的分布特点 ( 表 3。 表 3 因 G/A) 位点高龋组和低龋组基因多态性分布 F in G/A) 因型 /等位基因 高龋组 n(%) 低龋组 n(%) 卡方值 P 5%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4 53( 61( - G 79( 97( 04 (G/A) 2( 33( 185( 219( - A 143( 163( 99 注:表示 照组) n = 例数 R( CI(如表 3 1126477( G/A) 位点基因型频率在高龋组中的分布为 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 G= A=在低龋组中的分布为 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G= A=高龋组和低龋组之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以 1126477位点 野生型 高龋组突变型 、 与低龋组 、 相比其基因型频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R=5%A 95%54) ;以 高龋组 5% 。 F 基因 点基因型的分布特点 (表 3。 表 3 因 C/T) 位点高龋组和低龋组基因多态性分布 F in C/T) 因型 /等位基因 高龋组 n(%) 低龋组 n(%) 卡方值 P 5%C 75( 91( - T 74( 81( 20 (C/T) 5( 19( 224( 263( - T 104( 119( 10 注:表示 照组) n = 例数 R( CI(如表 3 C/T) 位点基因型频率在高龋组中的分布为 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 C= T=在低龋组中的分布为 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C= T=高龋组和低龋组之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以 高龋组突变型 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5 ( 、 与低龋组 、 相比,基因型频率统计 学 无 明 显 差 异 ( R=5%T 5%13) ;以 高龋组 5% 。 F 基因多态性与龋相关性研究 利用 )函数描绘 性柱状图(图 3对照组 ) 利用 )函数描绘 3对照组 y=) 图 3因 相关性柱状图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6 3个等位基因与龋相关性柱状图 因 位基因多态性与龋病之间未见显著关联( ) 固族、汉族 F 基因 点基因型 在裕固族和汉族人群 的分布特点 ( 表 3 表 3F 基因 )位点在汉族和裕固族人群基因多态性分布 he F in ) in an 族 /因型 /等位基因 高龋组 n(%) 低龋组 n(%) 卡方值 P 5%C 23( 19( 汉族 1( 65( 28 T 31( 21( 75 (C/T) C 77( 103( T 93( 107( 44 24( 28( 裕固族 7( 35( 20 T 18( 23( 80 (C/T) C 85( 91( T 73( 81( 88 注:表示 照组) y=)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裕固族、汉族乳铁蛋白 龋病易感性的研究 17 n = 例数 R( CI(按民族分组后 ,汉族组中基因 10865941(C/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如表3果表明基因 P 。 10865941位点 低龋组中为 低龋组中为 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5%28,说明携带 群患高龋的风险降低了 ; 基因在高龋组中占 低龋组中占 5%7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高龋组 低龋组 无统计学差异( P 裕固族 组中基因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如表 3果显示该基因多态性分布在高龋组和低龋组中无明显差异( P 低龋组中为 低龋组中为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高龋组 低龋组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F 基因 点 基因型 在裕固族和汉族人群 的分布特点 ( 3。 表 3F 基因 )位点在汉族和裕固族人群基因多态性分布 F in ) in an 族 /因型 /等位基因 高龋组 n(%) 低龋组 n(%) 卡方值 P 5%G 28( 33( 汉族 2( 55( 14 A 15( 17( 52 (G/A) G 98( 121( A 72( 89( 04 25( 28( 裕固族 7( 42( 81 A 17( 16( 40 (G/A) G 87( 98( A 71( 74( 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