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导言1、文化的概念在东西方的探讨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西方: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952年,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2、文化的涵义和一般特征涵义: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一般特征:(1)人化或人类化;(2)后天习得;(3)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国度性 )与共同性;(4)伸展性。第二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基础:历史地理环境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第三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类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第四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基础:伦理与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2、宗法制度的内容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2)封邦建国制;(3)宗庙祭祀制。3、三礼、五礼、五服三礼: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五礼:(1)吉礼:祭祀神祗、祖先;(2)凶礼:丧礼、哀悼礼(天灾人祸);(3)宾礼:外交(会盟、朝见);(4)军礼:军事活动时举行的仪式;(5)嘉礼:婚礼、冠礼等。五服:丧服制是古人居丧期间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服饰。共分五个等级,俗称“五服”。五服是丧礼生人给死者穿孝,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穿孝,称为“遵礼成服”。孝服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4、丧礼背后的原则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第五讲 上古思想世界的探索与殷商鼎革夏文化的考古证明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商文化的考古证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第六讲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延续与哲学的突破1、儒家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先秦儒家哲学是先秦“显学”之一,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2、孔子的学说孔子的主要学说 “礼”、“名”、“仁”、“中庸”等概念,是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体系。其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为后来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基本的方向和道路。(1)仁学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仁”的内涵 “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仁”的外延仁与礼的关系: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要通过对上下尊卑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乱”。 仁民与德治:仁是统治者自觉地从被统治者的立场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的结果,目的在于由“我欲仁,仁斯至矣”(述而)引出“得众”“使民”,从而实现“忠君”而“弗畔(叛)”。(2)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反对“过”与“不及”。主张“君子和而不同” ,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3、孟子的学说(1) 民本与民权思想民本思想在孟子最为典型的表述,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可换而民不可换 民意取代天意而决定君主的选择 “诛一夫”非为“弑君” (2)性善说孟子认为,善源于人内在的“不忍人之心”,即一种排除了任何外加因素的不忍人遭受痛苦的爱心。如果将此心扩展开来,则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仁义礼智既为人所固有,所以说人性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上)。至于现实中人不能皆善乃至为恶,则是因为受环境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本性的缘故。性善论肯定人的本性即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肯定善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歌颂了人性的美好,同时也能对恶的社会存在作出解释,因而在先秦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独树一帜,并成为后来中国文化关于人性思考的基本线索和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基石。4、荀子的学说之性恶论与性善论性恶论与性善论一起构成为先秦、也是整个古代人性学说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柱,后来的不同人性理论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做是性善与性恶的不同程度的折衷调和。性伪之分 “察乎性伪之分”是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在人性论上的推广和运用。天人之际在宏观上是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人的先天本性(性)和后天人为(伪)的关系。 性恶与化性起伪 荀子将人的生理需要和感官快乐划归于人的本性,实际上就承认了这些属性的合理和必然的地位。但在同时,荀子又给它们以否定的恶的评价,因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国家制定礼法,通过人为的教化作用促使人性转化为善,即所谓“化性起伪”。明分使群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研究了社会的起源问题。所谓“明分使群”,也即是荀子的社会历史观。荀子指明,人的力气速度不若牛马,但牛马却为人所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能群(组织为社会),彼不能群也”(王制人们依据圣王所制定的礼义,在明确上下职分的基础上协作分工,组织为社会,并利用社会的力量来战胜自然,这是人类最为可贵的品性。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亦“重法”,法制是礼义的必要补充和保障。故他主张礼法双行、王霸并用,这不仅是他的政治思想,也是他的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孟荀人性说的比较(自己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认为:“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孟子强调“知天”,荀子不求“知天”,一个偏重自养,一个强调教养。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6、墨家墨家在先秦是与儒家并称的“显学”。墨家的主要思想(与儒家针锋相对的思想):(1)兼爱 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分差别彼此而普遍相爱的“兼爱”思想。墨子赞同仁但反对礼,认为儒家讲礼是“糜财而贫民”,“伤身而害事”,亲亲尊尊之礼制正是维护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故要求打破等级任用贤才。墨子“兼爱”观的实质,在思想上是以博爱取代自私之爱,在政治上则是以任人唯贤代替任人唯亲,要求打破君臣父子的上下尊卑和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的桎梏,这就与儒家的亲亲尊尊主张形成了正面的冲突,所以遭到了儒家的激烈反对。 (2)兴利除害儒家从重义轻利出发,肯定爱人的高尚情感,而贬低物质利益对人的意义。墨子的兼爱则与此相反,十分注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墨子的仁义绝不是道德的清谈,“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仁义所以值得倡导,正在于它的价值就是对人有利。“兴利除害”在墨子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兼爱主张能得以实现的利益保障。在他眼中,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是一致的。(3)非命、天志与明鬼注重人力的作用,认为人可以以强力战胜天命。社会政治的好坏,在他看来与天命无关,而在于人为。但同时又倡导“天志”和“明鬼”,肯定天有意志和鬼神的存在。(儒家不倡导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7、道家倡无为而冀逍遥是道家学派的显著特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著作:老子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构成;庄子8、法家讲求法律和法治是法家的显著特征。代表人物:先驱:春秋时期的邓析、子产等人; 学派的形成:以战国初中期的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和商鞅等人掀起的的变法运动为代表。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 集大成者:战国末期的韩非第七讲 秦汉普遍知识背景与两汉经学体系1、西汉今文经学(1)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统治者最看重的是公羊学,发挥微言大义,讲究义理,其核心思想符合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当时凡博士教弟子的经书,都是用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今文经”。汉武帝所尊崇的儒术,就是儒家的今文经学派,于是今文经学盛行。(2)汉武帝元、成时期经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大讲阴阳灾异(3)西汉末年哀、平时期经学进一步发展到讲谶纬。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封建迷信的混合物。所谓“谶”,就是”图谶”,即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冥冥之中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它通常用荒诞不经的文字或图像编造,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所谓“纬”,就是以神学理论附会儒家经典,以解经为比附的纬书。2、东汉古文经学(1)古文经学兴起: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得尚书、礼、论语和孝经等数十篇,都是用汉以前的小篆所写,这些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传授古文经的学说叫古文经学。(2)东汉中叶,古文经学大盛。(3)东汉后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融合,今古文之争终结。东汉后期,出现了“严守师法、家法”的经学研究现象。相比而言,西汉比较重视师法,东汉重家法,所谓师法,就是指所从受业的经师,家法,是指立于学官设有博士的某一家。东汉重视家法与其设立了许多博士有关,发展至后期,变成束缚新思想的枷锁,党同伐异的门户之见。第八讲 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1、魏晋玄学的定义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2、自然与名教玄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自然(自然之道,具体表现为一种自然观和人生观)和名教(封建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的总和)是否对立统一。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3、魏晋玄学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1)正始时期:何晏、王弼 240-249(2)竹林时期:阮藉、嵇康、向秀 250-290(3)元康时期:裴頠、郭象 291-299(4)东晋时期:道安、张湛 300-4204、魏晋风度清谈嘲戏所谓“清谈”,指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嘲戏:嘲家族、嘲祖考、嘲生理容貌特点、自嘲。(例子看PPT)第九讲 佛教征服中国1、大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至7世纪乘是梵文yna的意译,梵文本义是乘载(如车或船)。大乘教认为原与部是小车辆,是小道,是释迦牟尼为小根器的人所说的教法,小到只有一个人渡到彼岸的天国。而宣称自己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大小乘在精神和实质上的区别:对佛的看法不同 修行的结果与境界不同 修行方法不同教义不同小乘提出“我空法有”;大乘认为“我法皆空” 2、佛教传入中国(1)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西汉末年哀帝传入说;一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说。综合这两种说法,则佛教的初传当在两汉之际,约公元1世纪的时候。(2)统治者的态度:佞佛与灭佛佞佛代表:梁武帝舍身;制断酒肉;建寺造像,举办斋会,讲经说法;撰写佛教著述,宣扬神学理论。灭佛代表:北魏太武帝多次限制打击佛教,甚至下令尽杀沙门,为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法之始。3、隋唐佛教宗派(1)天台宗(法华宗)最早创立的佛教宗派创始人:智顗大师(智者大师)(2)唯识宗最完备、繁琐、短命的宗派创始人:玄奘(三藏法师)(3)普法宗(三阶教)创始人:信行(4)三论宗最印度化的宗派(5)律宗创始人:道宣(6)华严宗武则天支持的宗派创始人:法藏。(武则天赐号其创始人法藏为贤首,又称“贤首宗”)(7)净土宗流传最广、相对来说教义最粗俗的宗派(8)密宗创始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被视为创始人(9)禅宗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创始人:达摩禅宗的根本主张就是强调精神的领悟,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境界,所谓成佛就是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单刀直入。禅宗认为佛性是清净的,因此要求净性才能成佛,根本内容是要心绝妄念。禅宗又强调自悟,认为,成佛靠自己,须向内心追求,要求一切皆空,能净能悟,顿时成佛。心传的快速成佛法,强调心心相传、心心相印。禅宗的影响:推翻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绝对权威,出现“呵佛骂祖”之风,晚唐五代以后更加盛行。推翻了佛教经典的神圣地位,主张不要学习、研究佛经,由此公案大兴,从而把禅学变为公案学。破坏了佛教传统的僧侣生活,抛弃佛教宗教仪式,反对坐禅,反出家,可在家修行,娶妻生子,反对建立寺庙、宝塔,反对遵守戒律,吃荤饮酒。第十讲 儒学权威的重构与道教的文化1、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发展行卷、纳省卷、道举、宾贡进士、明经、进士(1)行卷和纳省卷:参加考试的学子,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2)“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所谓“宾贡科”,并非是指与进士、明经等并列的科举考试科目,而是指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3)明经:明经与进士二科为构成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4)道举:唐代科举门类之一。唐代帝王崇尚道学、设立崇玄馆和道学校。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5)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陆质学派敢于怀疑前人的传和疏,提出“以经驳传,自出新解”,开了宋儒疑传说经的先河。考核三传,舍短取长,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从经学发展史上来看,陆质学派是汉学向宋学过渡时期的产物。3、道教的思想渊源及方术理论(1)思想渊源:巫术、神仙方术、黄老思想、谶纬思想、墨家思想(章太炎提出的,明鬼,天志)(2)方术理论:丹鼎派讲究守一、行气、辟谷、外丹、内丹等。符箓派讲究符箓、禁咒、斋醮、祈禳等。符箓方术外丹烧炼服食内丹修炼。第十一讲 理学的诞生与延续1、理学代表学者:理学五子、程朱理学 (一共有六人)程朱理学:二程(程颐、程颢)、朱熹理学五子:程颐、程颢、周敦颐、郝雍、张载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以正心诚意为核心;以格物致知为前提;以修身为根本;以复性为归宿;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以始终持敬的态度去存天理灭人欲。2、王守仁的心学(1)心即理本体论理是心的表现,心发而为理理在心中,心外无物。“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2)发明本心方法论重德不重智。强调整体上的明了,不求逐一理解。主张易简功夫,不重读书讲学等等。3、知行关系问题(P260)执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广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难易、分合及格物致知的方法与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问题。(1)程颐、朱熹强调“以知为本”、“知先行后”。这里所说的知行,主要属道德范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录卷九)朱子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是: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穷理与履践应兼备。也就是说,知与行之间有了时间上的距离;要征服时间上的距离与阻隔,需要努力方可达到或实现。(2)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草原昆虫生理适应策略-洞察及研究
- 肝癌介入栓塞术后护理-洞察及研究
- 数字艺术作品版权保护2025年政策法规解读报告:创作与交易合规指南
- XX手术器械XX2023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报告:NGO与学术机构共同监督的XX医疗ESG表现
- QQ医用装备生产商2022-2023ESG综合报告:与供应商协同提升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 建设用地租赁合同协议书
- 沥青混合料运输合同范本
- 劳务派遣甲乙方合同范本
- 租赁合同未交付解除协议
- 2002年购房合同范本
- 手机拍照技巧大全课件
- RBA(原EICC)ERT应急准备与响应培训课件
- 工业建筑钢筋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河西走廊课件
- 2023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诊疗常规
- 新人教版必修1丨化学第一课(绪言)
-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护理查房
- 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考试(单选题题库)
- 嘉兴华雯化工 - 201604
- (完整版)初一英语完形填空(2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