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慈禧: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_第1页
光绪与慈禧: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_第2页
光绪与慈禧: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_第3页
光绪与慈禧: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_第4页
光绪与慈禧: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绪与慈禧: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文|张晓波公元1908年,戊申,清光绪三十四年。放在动荡不安的清季大历史之中,1908年并非突出的年份。往前八年,是整个华北攘攘不安的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往后三年,是天翻地覆的辛亥革命。最值得一说的是,该年11月13日与14日,帝国象征性的主宰光绪皇帝与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时间相隔不到24小时。因此前的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瀛台,虽名为君主,实为囚徒。光绪之死,为一大历史疑案,百年间史家笔墨官司不断。几年前,科学家经过对光绪帝头发的研究而得出光绪死于毒杀,为这桩百年公案做了一个了结。从各种迹象来看,毒死光绪帝的幕后主使者,慈禧太后难逃干系,甚至是被怀疑最多的人物。君主制帝国的命运,与不同于现代政治国家,它与最高的政治权威(君主或僭主)的身体状况、权力传承有着深刻的联系。1908年,清帝国的命运交给了三岁的小皇帝溥仪、平庸的摄政王载沣,以及那位幽处深宫的隆裕太后。留给摄政王载沣的清帝国,本已千疮百孔,更由于权威人物的去世,他缺乏对于政治的整合能力。更因为缺乏政治整合能力,载沣的用人施政,只能限于皇族本身,改革终于成了捍卫皇族小集团本位利益的冒进之举。终于在之后的三年中,将整个汉族改革派推向了革命党人一边。晚期清帝国的最大命题,是为改革。改革,是上层的共识。但怎么改革,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如何推荐改革这一命题上,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并最终导致光绪被囚瀛台的悲剧。 “祖宗之法”不过是个幌子1898年,慈禧太后的懿旨中出现最频繁的词汇是“祖宗之法不可坏”。什么是祖宗之法?简单说,就是老祖宗定下的法。清室是三祖一宗,清太祖努尔哈赤钦定的政治制度是八王议政;到了皇太极手里,就南面称孤了;入关之后,主少国移,于是有了多尔衮“皇父摄政王”;顺治驾崩,四辅臣为政。实际上,清代的政治制度最终定型是在康熙手里,康熙诛鳌拜定三番之后,才算是完成了乾纲独断。但这并不是结束,“祖宗之法”还在变,康熙朝本实行嫡长制,太子两废两立,雍正神秘上台,这之后就有了秘密建储制。由此可见,清一代的“祖宗大法”,变化无常,但惟有后宫不预政事、太后不得临朝称制一条,为清朝祖训,始终没变。以此而论,恰恰是口口声声“祖宗大法不可坏”的西太后坏了“祖宗大法”。1861年祺祥政变慈禧上台,是皇族近支反对大臣势力的产物,同时也是皇族近支权力妥协的产物,恭亲王本有意仿多尔衮而称摄政王,迫于舆论压力,最终在政变后退居总理王大臣一职。两宫垂帘,本身不具备合法性,仅是作为“主少国移”、“日后还政”权宜之计而被接受的政治安排。未料同治帝十八岁就因为嫖娼染梅毒而丧命,亲政未两年而龙御归天。此时慈安已死,两宫只剩一宫太后垂帘了,后党势力垄断中枢,以四岁的光绪帝继承大统,这一招,深得中国传统僭主政治之妙。可见,所谓“祖宗之法”,不过是个幌子,真的厉害之处,还是权力之争。 康梁无提出“君主立宪”的勇气“戊戌变法”,光绪帝欲变祖宗之法而为近代新法,但所谓变法也未有触动清室统治的根本性的问题,即君主专制。“戊戌变法”的条款几乎全部集中在教育、工业、邮电、铁路之上,康梁根本没胆量提出“君主立宪”的勇气。但和所有改革一样,变法难免触及人事,然而人事问题恰恰就是最刺痛中枢神经的尖刀。西后本支持光绪变法图强,固然对于某些“冒进”她懿旨频出以求保守,但并未有阻拦,真正使西后恐慌的是光绪帝要在人事上面大做手脚,革除西后数十年间培植的老部下。变革人事,就是革西后之命,这才引发了政变。有趣的是,西太后废新政的口号依旧是“祖宗之法”。再说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南海圣人康有为。康有为,号长素(长素者,长于素王孔子,或修正素王。这个号在传统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社会,本身就有僭越犯上的嫌疑),一生以帝王师自诩。南海圣人康有为平生最恨慈禧与革命党,流亡海外之际,常借“伪衣带诏”以自矜,招揽徒众,收聚钱财。大抵而言,伪圣人康有为自戊戌年之后,大部分是活在自我想象与自编历史之中,戊戌年的事实是,光绪帝根本没重用康圣人,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康梁维新。相反,真正推动变法的是张之洞、陈宝箴等手握重权的封僵大吏,几个新拔擢、实际操作变法的军机处章京,幕后撑台的还是外省大员,只有谭嗣同勉强可算康党中人。“戊戌变法”,康圣人不过六品小吏,连直接递折子的权力都没有,上达天听尚需人转奏,何谈掌舵变法?后世有史家考证,所谓“公车上书”也是被康有为大大地夸大了。值得一提的倒是,变法者的变法理由和西后反对变法的理由都是依据了“祖宗之法”。康氏变法,以孔子改制为理论依据,不过古文经学大师钱穆却直呼孔子改制考“仅有新闻纸宣传功用”。无论保守派还是维新派的“祖宗之法”,大约都靠不住。 皇帝之死没什么稀奇的西后颟顸误国固然不假,康梁一言兴邦亦难为真。晚清的问题,究其实质,是“祖宗大法撞上礼崩乐坏”,大清帝国这架破旧的战车撞上了盾坚矛利的洋枪大炮,购买西洋兵刃而自强,以中国为皇家私产而假君主立宪之名,病急乱投医,臭招频出,以致国亡。1908年11月13日与14日,光绪与慈禧先后死去,第二日,纽约时报评论这一新闻时介绍了中国人的观感,“在清国百姓中间,鲜有迹象表明人们对正发生着的事有什么情绪化的反应。皇帝的驾崩以及皇太后在很短时间内也可能薨逝这件事对清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则评论大致可靠,见识了甲午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耀兵北京,皇帝之死,没什么稀奇的,至于可能谋杀丑闻,也是民国年间稗官津津乐道以嘲讽清廷腐朽的话柄。不过,时任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驻华记者的HenriBorel在参加完慈禧太后葬礼之后,做了如此评价,“慈禧太后是神圣和古老理念的最后一位代表当另一个新的黎明降临在这个已经成为世界未来一部分的奇妙王国时,上述理念就会已经随她一起死去了。”确实,“祖宗之法”就像风烛残年的西太后一样,经不起稍稍颠簸就被辛亥革命捅破了。清末的变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失利而告失败;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光绪被囚瀛台而终;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以及1906年开始的预备立宪,以皇族内阁的组成宣告立宪失败。这三次变革都没能阻止大清帝国灭亡的命运。1908年11月13日与14日,光绪与慈禧先后辞世,时间相隔不到24小时。光绪帝驾崩后,由于崇陵工程未竣,暂安于河北易县梁各庄行宫。图为1909年3月12日,光绪帝的灵柩从北京到达易县。虽贵为皇帝,光绪只是大清帝国象征性的主宰,政权的真正掌权者是慈禧。光绪名载湉,生于1871年,是醇贤亲王奕譞与慈禧的胞妹之子。作为慈禧的外甥兼侄子,他被过继给身后无子嗣的咸丰帝,以获得皇子身份。在同治驾崩后,执政多年的慈禧指定载湉继位。于是亲王的儿子当上了大清的皇帝。图为幼年时的载湉。光绪四岁继位,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慈禧太后手里的玩偶,即使在17岁亲政之后,遇到大事也要向慈禧请示。图为光绪皇帝最常见的一张照片。戊戌变法失败后,唯一留下来的变法成果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京师大学堂,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图为1901年丁韪良等人在京师大学堂(和嘉公主府)前合影。传统的教科书认为,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动者。而戊戌年的事实是,光绪帝根本没重用康有为,自然也谈不上康梁维新。图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到美国芝加哥的康有为。真正推动变法的是张之洞、陈宝箴等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图为湖南巡抚陈宝箴。他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行新政。先后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等。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被革职、永不叙用。戊戌变法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袁世凯。当时他在天津编练新军,谭嗣同希望他出兵围攻在颐和园避暑的慈禧,反遭告密。图为1903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中)视察京师大学堂,与管学大臣张百熙(左)、译学馆监督朱启钤合影。戊戌变法失败的最直接原因是慈禧的阻止。光绪帝要在人事上面大做手脚,革除西后数十年间培植的老部下。这让慈禧难以容忍。于是,她星夜将光绪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图为在宫中的慈禧。与反对光绪的戊戌变法不同,慈禧从垂帘听政伊始,就开始支持晚晴最早的变革洋务运动。尽管她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她是站在洋务派这一边的。图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事务衙门。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近代工业。恭亲王奕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是洋务派的首领。图为奕。摄影|约翰汤姆逊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还有文祥、沈桂芬等人。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兵部尚书沈桂芬、户部尚书董恂、工部尚书毛昶熙。摄影|约翰汤姆逊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在他们的支持和推动下,各地纷纷建立工矿企业。图为1879年,美国总统格兰特访华,与李鸿章合影。图为1903年5月14日,河北保定,清廷湖广总督张之洞与英国军官合影。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图为金陵机器制造局场景。摄影|约翰汤姆逊江南制造局也是由李鸿章创办的,是当年上海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除了发展军需工业,洋务派也大力发展民用工业。为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在李鸿章的支持下,1885年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矿务局铁路公司成立。1881年11月,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