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媒体课堂亦精彩_第1页
没有多媒体课堂亦精彩_第2页
没有多媒体课堂亦精彩_第3页
没有多媒体课堂亦精彩_第4页
没有多媒体课堂亦精彩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没有多媒体课堂亦精彩科目:数 学姓名:朱 远 香单位:奉 师 附 小时间:二00九年 十一月没有多媒体 课堂亦精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不少老师误认为:新课程改革必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否则就会“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于是在形式上设计得五花八门,不管有没有必要,什么东西都要用多媒体展示,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学得热热闹闹,然而往往因过于注重表面形式的热闹而影响了内容本身的学习。诚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根本无钱购买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事。没有多媒体就不能跟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吗?没有多媒体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吗?实践证明:只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课改理念,善于运用合适的教法,没有多媒体的数学课堂依然可以上得十分精彩!一、 利用简笔画激发兴趣没有多媒体,很多画面不能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只看书上的情境图,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常常因找不到地方而和多数同学一起“和稀泥”,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为此,运用简笔画将主题图迁移到黑板上,让学生有美丽、谐趣的画面可观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这个内容时,由于书上的情境图中出现了学生的多种算法,但考虑到我班的学生自己能想出多种算法,如果看书上的情境图,一是有些同学利用看主题图的机会东翻西翻,注意力不够集中,二是书上已有的算法会影响同学们的思考,致使有些同学不去思考而照搬书上答案,或思考不够深入,这样搬的知识不是学生自己思考所得,学生不会学得深刻、牢固。于是我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简笔画技能,运用彩色粉笔在小黑板上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花园里鲜花盛开,漂亮极了,小鸟儿也飞到花丛中玩耍,其中有4株花,每株花开了3朵。一阵风吹来,有一株花被风吹落了一朵(将其中一朵画成虚线,并用箭头标示落到地上),小鸟儿问:现在还剩几朵花?出示这幅图后,我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一边用声情并茂的优美语言加以叙述。这样的情境创设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用心观察,独立思考。事实证明,孩子们非常有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思维活跃。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孩子们想出了多种解法:3+3+3+2=11(朵)3+3+3+3-1=11(朵)33+2+11(朵)34-1=11(朵)并分别说出了各种解法的理由,理解得非常透彻。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看书上的解法,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做的方法比书上还多时,他们无比兴奋,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也更有信心。二、 利用身边事物将数学融于生活运用简笔画虽能将教材上的主题图形象地展示出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却不能动态地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将这些内容以动画的效果展示出来。然而没有多媒体时怎么办?我认为老师可以利用身边事物作为教学的材料,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后的运用数学这一内容时,我将书上“3只大象各运2根木头,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的情境改编成生活情境:指定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做计算题,每人做两道。然后问:“刚才老师叫了几个同学做题,他们每人做几道,一共做了多少道?”然后由学生完整地叙述:3个同学每人做2道题,一共做了多少道题?运用这个情境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要求一共做几道题就是求3个2的和是多少,而且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了数学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运用练习时,我也设计了类似的题目:“我们教室天花板上每把电扇有几片扇叶(3片),有几把电扇(4把),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片扇叶吗?”“今天早上老师买了4斤桔子,每斤2元钱,你能帮忙算算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等等,利用身边事物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就会学得有趣,就会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以致用。三、 利用自制教具让数学直观形象自制教具的设计是应用科技知识与教学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任何一件教具的设计者都是经过一番思考,然后出现创意、构思和设计。运用自制教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自制的教具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实际动手制作教具,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锻炼,并从中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从而通过自制教具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形象直观。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师生一起动手,用一颗图钉和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一特点的认识。在认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老师通过把活动角变大变小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越大,角越大,叉开越小,角越小”这一知识。通过两个大小一样但边长不一样的活动角的重叠做比较,让学生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非常形象直观,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有趣,自然掌握得好。四、 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投入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学生就能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这是运用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我把教材上的“16盆花”变成“16粒大米”(因为大米家家都有,材料好找),先让每个同学拿出16粒米,每5粒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大米图(图上米的粒数不相同,从16粒到25粒),让大家按“每5粒分一份”动手圈一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大米,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一圈,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数学课因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精彩。总之,我们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