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饮食宜忌.doc_第1页
春夏秋冬饮食宜忌.doc_第2页
春夏秋冬饮食宜忌.doc_第3页
春夏秋冬饮食宜忌.doc_第4页
春夏秋冬饮食宜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17 of 23春三月饮食宜忌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界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尤其是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对一年四季的养生规律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 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燥、冬藏的养生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秋冬之季,收藏之气,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当然,在谷、肉、果、菜四大类食物中,很多都是可供春夏秋冬四季服食的,如人们常年食用的粳米、麦面、番薯、玉米、黄豆、花生、高粱、芝麻、赤豆、扁豆等粮食,青菜,萝卜、胡萝卜、菠菜、芹菜、香菇、黑木耳、山药、土豆、海带、紫菜等新鲜蔬菜,大枣、胡桃、苹果、梨子、山楂 、橘子等水果干果,猪肉、鸡肉、鸡蛋、鹌鹑、牛奶、酸奶、鲫鱼、鳊鱼、鲢鱼等肉食,一年四季均可服食。在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各季节的饮食宜忌时,有些就不一定重复细说了。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地跨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气候类型复杂。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炎热,雨水充沛,气候潮湿,冬季气温基本在零度以上。而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处亚热带,四季不甚分明,基本上无秋季冬季,全年可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年内四季分明,温差亦大,温度和湿度对人体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读者亦当根据各自的年龄、体质、病情和生理特点的不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掌握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宜忌。春三月饮食宜忌春三月是指立春后的正月,惊蛰后的二月,清明后的三月。春季到来,气温转暖,处处生机蓬勃,春意盎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和自然界生物一样充满生机,这时,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机休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宜忌原则春季气候开始转暖,然而风多物燥,人体发散现象比较明显,如皮肤口舌干燥,口唇干裂,故宜多吃些新鲜蔬菜或多汁水果或饮料,以补充人体的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所以忌食油腻辛辣爆炒之物,以免助阳外泄。中医认为,肝木应春,春三月肝气生发,肝阳易升,容易引起头昏头晕症,故宜吃有清肝养肝作用的食物。肝木不宜生发太过,肝木太过则克伤脾土,所以,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肝属木,味为酸,五行木胜土,土于五脏为脾,味为甘,所以,明代养生学家高濂也认为,春季的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育脾脏之气,些外,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是一部道教类书,其中有道教养生的不少内容,认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禁吃热物。”宜食物品春季除了宜吃一年四季均可服食的清淡滋补食品之外,还宜食下列物品。韭菜 每当清明前后,民间有“吃头吃尾”之说。“吃头”即指清明韭菜,“吃尾”是指重阳韭菜,也就是刚刚新上市的韭菜和即将下市的韭菜尤为好吃。唐孙叫邈云:“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宋苏颂曾说:“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葱、薤、蒜、姜也。”宋代名医寇宗奭亦云:“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清代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韭以肥嫩为胜,春补早韭尤佳。”香椿头 为春季香椿的嫩叶,属春令时菜。生生编认为香椿头“嫩芽瀹食,消风祛毒。”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消风,解毒 ,入馔甚香,亦可瀹热腌焙为脯。”医家认为它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之功,民间常作凉拌菜,或炒鸡蛋食用。然香椿头为大发食品,故有宿疾者勿食。百合 据遵生八笺中收录:“二月,取百合要晒干,捣为面服,能益人。”认为百合适宜春季二月份食用。清王孟英也认为:百合可煮粥、煨肉、澄粉食,并补虚赢,不仅充饥也。汪颖还曾介绍:“百合亲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为有益。”枸杞头 又称枸杞菜,为春季时令性野生佳蔬。能补虚益精、清肝明目。本以逢原亦说它“能降火及清头目。”春季阳气发越,尤其是肝阳偏旺之人,以及高血压 病和高脂血症,春天容易头昏脑胀,或头晕目眩,或止赤红肿者,食之更为适宜,或作凉拌时菜,或煮汤代茶饮,颇有裨益。马兰头 又名路边菊或田边菊,闽南民间称毛蜞菜,浙江群众称马兰表,是一种时令蔬菜,常于春天摘其嫩茎叶作时菜食用。春天肝木易旺,或患有肝胆疾患和黄疸型与无黄疸型急性肝炎,食之最宜。随息居饮食谱中还说:“马兰甘辛凉,嫩者可茹、可菹、可馅,蔬中佳品,诸病可餐。”豌豆苗 俗称豌豆头,民间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的梢头,作为时令性蔬菜食用。尤其是高血压病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常豌豆苗一握,洗净捣烂,包布榨汁,每次半杯,1日2次,最为适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还说:“豌豆苗作蔬极美,固始有患 疥者,每摘食之,以为能去湿解毒 ,试之良验。”荠菜 为春令时菜,过去民间常于初春采其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现代市郊菜农有用人工栽培。食之有明目、养胃、利肝、止血的作用,尤其是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如慢性肾病、乳糜尿患者,每到春季常食荠菜,更加适宜。大蒜 春天气候转暖,各种病菌也开始活跃 ,人们因细菌感 染性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食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所以,春季宜常吃大蒜,这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道传染病,均有益处。菊花脑 是江苏南京地区常食菜蔬,当地民众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炒烽作菜,或煎汤食用。对高血压头昏,或肝火偏旺之人每于春季眩晕目赤、头脑昏胀、性情暴躁者,食之尤宜,可以起到降低血压、清肝明目的效果。茼蒿 富含挥发油、脂脑、蛋白质维生互及磷、铁、钙等。明李时珍云:“九月份下种,冬季及明年春季采食,茎叶肥嫩,微有蒿气,故名茼蒿。”随息居饮食谱说它能“清心养胃,利腑化痰。荤素咸宜,大叶者佳。”近代有学者认为,茼蒿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所含的氨基酸和挥发精油能令头脑清醒,兼有降压补脑的作用,常吃茼蒿对记忆力减退、血压偏高者尤宜。又因含丰富的维生素A原、钙和食用纤维,故春季常吃茼蒿,对贫血、骨折和习惯性便秘之人,亦多裨益。山药 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胃的作用。明高濂遵生八笺云:“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喷水 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山药味甘补脾,故春季宜食之。由此推之,其他味甘而又能健脾之物,如扁豆、饭豇豆、番薯、大枣、芡实等,春三月皆宜服食。春笋 即竹笋产于春季者,以鲜采鲜食为优。竹笋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 少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钙、铁、草酸的含量亦多,还含食物纤等。刚采挖的春笋,没有涩味,经过数小时后,水分和香味将会逐渐消失,肉质变硬,涩味增加。民间有“早上采,当天吃”的说法,清代著名食医王孟英也曾说过:“毛竹笋,味尤重,必现掘而肥大极嫩,坠地即碎者佳。”因此,新鲜的竹笋宜尽快烹调食用。荸荠 春季温暖,风多物燥,荸荠多汁,能生津养阴、清热除烦、止渴润燥。人体每于春天阳气发泄,水分体液亦易耗散,出现口干唇裂,皮肝干燥,故宜生食荸荠,亦可煮熟食用。甘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蔗,脾之果也,其浆性寒,能泻火热。”春暖季节,宜吃甘蔗,有清热、生津、润燥的作用。本草经蔬中还说:“甘蔗,为稼穑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气,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玉楸药解亦云:“蔗浆,土燥者最宜。”土者,脾土也。古代不少医家均认为,甘蔗能“补脾”,或曰“健脾”,或称“大补脾阴”,这些都符合唐代食医孙思邈所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春季饮食宜忌原则。清明茶 清明前后,是品尝“明前茶”的季节。“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俗话说:“春眠不觉晓”,是指春意融融使人瞌睡。饮用清明茶,有醒脑提神之功,正如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所说:“茶苦而寒,使人神思意见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螺蛳 民间有“清明食螺,眼不生疴”之说。无论螺蛳或是田螺,功用相近。性寒,味甘,有清肝、养肝和明目的效果。清明前,螺未产子,体内壮实,且寄生虫少,故宜在清明前服食。本草纲目中记载:“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后,其中有虫,不堪用矣。”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过清明不可食。”由于螺蛳能清肝明目,善治目赤翳障。本草汇言曾说:“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因风因燥因火者,服用见效甚速。”尤其是对风火红眼病疗效更好,食螺最宜。鲚鱼 又名 鱼、刀鱼、子鱼、凤尾鱼。多生于海中,每年春季则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产卵洄游。随息居饮食谱载:“ 鱼甘温,补气,肥大者佳,味美而腴。大者尤胜,食品珍之,与病无忌。”但“多食发疮,助火。”姚可成食物本草也说:“有湿病疮疥勿食。”中国传统说法,清明以后鲚鱼不宜再吃,这是因为清明一过,鲚鱼体耗增大,肉质也转粗且老。此外,春三月还宜吃银鱼、藕、金花菜、金针菜、萝卜、百合、平菇、黑木耳、银耳、银耳、麦面、粳米粥、水煮花生、芋头、莲子,以及西洋参、沙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等。遵生八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千金翼方:“春二、三月,肝病宜食麻子。”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有三方:一日地黄粥,用以补肾。即取地黄捣汁,待粥煮至半熟时下汁,再用棉布包花椒五十颗、生姜一片同煮。粥熟后,去棉包,再下熟羊肾一具(碎切成条,如韭菜长),放少许盐,食之。二是防风粥,用以四肢之风。方法:取防风一分,煎汤煮汁.三是紫苏粥,取紫苏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报生论:“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二月肾气藏,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肾补肝。”真诰:“三月取百合根晒干,捣为面服,能益人。取出节约人力物力,去黑皮,焙干,作面食,大补虚弱,分赴脾开胃。”忌食物品春季气温转暖,人体阳气渐旺,故春三月忌吃羊肉、狗肉、獐肉、雀肉、鹌鹑、红参、川芎、肉桂、茴香、洋葱、花椒 、白酒、炒花生、炒瓜、炒蚕豆、炒黄豆等。千金翼方:春二、三月,勿食小蒜。”遵生八笺:“春三月,饮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才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千金方:“正月食虎、豹、狸肉,令人伤神损寿。不得食生葱、蓼子,令人面上起游风:勿食蛰藏不时之物。”又曰:“三月勿食鸟兽五脏,勿食小蒜,勿饮深泉.三月辰、寅日,勿食鱼,凶。”云笈七签:“二月勿食黄花菜,交陈 俎,发痼疾,动宿气;勿食大蒜,令人气壅,关隔不通;勿食鸡子滞气;勿食小蒜,伤人志;勿食兔肉、狐貉肉,令人神魂不安。”养生论:“二月勿食生冷。”白云忌:“二月九日,不可食鱼鳖,仙家大忌。”月令忌:“三月勿食血并脾,季月土旺在脾,恐死气投入耳。” 百一歌:“三月勿食鱼鳖,令人饮食不化,神魂恍惚,发宿疾。”法天生意:“三月勿食鸡子,终身昏乱。勿食大蒜,亦不可常食,夺气力,损心力。”随息居饮食谱:“雉,冬月无毒,春、夏、秋、皆毒,勿食。”崔禹锡:“鹌鹑,四月以前未堪食。”饮食须知:“獐,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动气,多食发消渴及痼疾。”医林纂要:“荞麦,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本划纲目:“鸭肉,重阳后乃肥 味美,清明后生卵,则内陷不满。”夏三月饮食宜忌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界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尤其是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对一年四季的养生规律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 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燥、冬藏的养生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秋冬之季,收藏之气,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当然,在谷、肉、果、菜四大类食物中,很多都是可供春夏秋冬四季服食的,如人们常年食用的粳米、麦面、番薯、玉米、黄豆、花生、高粱、芝麻、赤豆、扁豆等粮食,青菜,萝卜、胡萝卜、菠菜、芹菜、香菇、黑木耳、山药、土豆、海带、紫菜等新鲜蔬菜,大枣、胡桃、苹果、梨子、山楂 、橘子等水果干果,猪肉、鸡肉、鸡蛋、鹌鹑、牛奶、酸奶、鲫鱼、鳊鱼、鲢鱼等肉食,一年四季均可服食。在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各季节的饮食宜忌时,有些就不一定重复细说了。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地跨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气候类型复杂。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炎热,雨水充沛,气候潮湿,冬季气温基本在零度以上。而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处亚热带,四季不甚分明,基本上无秋季冬季,全年可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年内四季分明,温差亦大,温度和湿度对人体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读者亦当根据各自的年龄、体质、病情和生理特点的不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掌握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宜忌。夏三月是指立夏后的四月,芒种后的五月和小暑后的六月,古人称为三夏,又作炎夏。夏季的天叫昊文,夏季的风叫炎风,夏季的节叫炎节。这些都说明,进入夏季,暑气渐盛,炎炎夏日,日光强烈,酷热蒸腾。农历六月,又称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唐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长夏炎热多雨,故有暑气挟湿的特点。宜忌原则夏三月暑性温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故宜吃些具有被祛暑益气、生津止渴、养阴清热作用的饮食,宜吃性凉多汁的新鲜瓜果蔬菜,宜适当饮水和清凉钦料;长夏暑湿之气容易侵扰人体,使人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腻无味、身重嗜睡的“苦夏症”,此时又宜吃些具有芳香开胃、健脾化湿作用的食品;炎夏季节,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故宜吃些清补食物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作用的食物和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护血管作用的食品;婴幼儿肌体器官组织娇嫩,正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的生长期,夏季炎热多汗,钙、磷代谢增强,以及锌、镁、钠等随汗丢失,故宜进食含钙、锌等微量元素丰富的清补食品,促使机体生长。在炎热的夏季,应当忌吃温热助火的食品,忌吃油腻黏糯、煎炸炒爆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忌吃辛辣香燥、伤津耗液的食品;素有脾胃虚寒之人,即使炎夏,也切忌多吃暴食生冷性寒之物;妇女在月经期间或产后期间,虽然天气炎热,亦忌食生冷性凉的物品;夏季微生物十分活跃,含蛋白质或脂肪丰富的动物食品,极易腐败变质,所以,夏季宜少吃荤腥之物,尤其是变质食品,尤当禁忌。宜食物品夏三月吃下列食品:白扁豆 性平,味甘,有清暑化湿、健脾益气的作用,尤其是长夏之时,暑湿吐泻,食少久泄,脾虚呕逆者,食之最宜。品汇精要说它“消暑和中。”明李时珍认为扁豆能“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会约医镜中还指出:“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曾介绍:“中暑发热,烦躁口渴,小便不利。或夏季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时,选用白扁豆3060克,煮汁分23次饮服。”健康之人,常用白扁豆煮粥服食,也颇适宜。绿豆 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消暑除烦,为夏季祛暑佳品。本草汇言中说得好:“绿豆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明代养生学家高濂遵生八笺中介绍:“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这是高濂的经验这谈。民间常于炎夏之季,用绿豆煮成稀薄粥食用,亦颇有益。梨子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甘露饮”,意思是梨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炎夏酷暑、津伤烦闷之时,食之最宜。明李时珍说“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重庆堂随笔中还说:“温热燥病,及阴虚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西瓜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白虎汤”,它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的功效。日用本草就有西瓜“消暑热,解烦渴”的记载。本经逢原中还说:“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渴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但民谚说得好,“西瓜祛暑,多食伤气。”这是因为西瓜清暑力强,故脾胃虚寒之人,虽在三伏热天气,亦当少吃或勿食,否则积寒助湿,变生他病。若加入好酒数滴食之,或可消除此弊。故谚云:“西瓜一只,好酒数滴,味甜且香,寒温相宜。”甘蔗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复脉饮”。蔗冻甘寒,有解热、生津、润燥、滋阴的作用,通常作为清凉生津剂。在炎热夏季,对口干舌燥,津液不足,烦热口渴者,食之最宜。乌梅 在民间,有用乌梅同冰糖煎成乌梅汤放凉后当冷饮供夏天饮用的习惯。乌梅味酸,同冰糖煎汤,又甜又酸,非常可口。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炎夏饮用乌梅汤,有生津止渴,祛暑养阴的效果。不仅如此,乌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多种病菌都有仰制作用。因此,夏季饮用乌梅汤,不但是清凉饮料,并且可以防止肠道传染病。草莓 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的作用。草莓是一种鲜红色的浆果,果肉柔嫩多汁,每100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6080毫克,还富含磷、钙、铁等矿物质,果味酸甜适口,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夏季天然的清凉止渴剂。桑椹 性寒,味甘,是一种球形多汁的小浆果,每100知克新鲜桑椹能榨出果汁40多千克,有人用它制成桑椹汽水,甜酸适度,风味别致,是夏令理想的清暑饮料。桑椹有滋阴养液的作用。本草经疏载:“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四时月令还说:“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所以,每年46月桑椹紫熟时,食之最宜。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种多汁浆果,有补气血、开胃口的作用。古人对葡萄给予很好的评价,认为“葡萄当夏末涉秋,尚有余暑,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可谓是水果中的隽品,夏天食之颇宜。椰子浆 又称椰子汁、椰酒、为椰子胚乳中的浆液。中国药植图鉴云:“椰汁滋补,清暑,解渴。”所以,夏季饮用椰子浆,既能补充随汗丢失的体液,又有补虚、祛暑、止渴的功效。特别是对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水肿之人,食品更宜。据国外饮料称,饮用椰子浆,对311例心衰伴水肿睹者的观察,认为有良好效果。柠檬 味极酸,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的作用。食物考中记载:“柠檬浆饮渴瘳,能辟暑。孕妇宜食,能安胎。”所以,炎夏之季,宜用柠檬绞汁饮,或生食,尤以怀孕妇女食之更宜。西瓜皮 又称西瓜青、西瓜翠衣,为西瓜的外皮。有良好的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效果,对炎夏之季,暑热烦渴者,食之最宜。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能“凉惊涤暑”。饮片新参亦云:“西瓜皮清透暑热,养胃津。”或洗净凉拌,或煎汤代茶饮服均可。柿子 有清热、去烦、止渴的功用。清代食医王孟英曾说:“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故炎热夏季,肺胃阴伤,汗多津泄,燥热烦渴之时,食之尤宜。然柿属大凉之物,虽在三伏,宿有胃寒,或脾胃素虚,以及妇女经期,仍当忌食为妥,更注意不可与螃蟹一起食用,“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菠萝 又称凤梨,与香蕉、荔枝、柑橘同为华南四大名果。菠萝多汁,味酸甜可口,香气浓郁,别有风味。有消暑解渴、消食止泻的作用。马文飞食物疗法一书中还曾介绍:“治中暑,发热烦渴:菠萝1个,捣烂挤汁,凉开水送服。”尤其是肾炎病人和高血压患者,在炎热夏季食之更宜。荸荠 是夏季理想果品,它性寒多汁,无论生食或熟食,均属清热、祛暑、生津、止渴的佳品。对热天口渴、咽喉干痛、肺有热气、眼球红赤、口鼻烘热、咳吐黄痰时,食之更宜。若炎夏时容易发生暑热下痢,饮用荸荠,能清理肠胃热滞污秽,可收辅助治疗效果。苦瓜 俗称癞葡萄。性寒,味苦,有清火消暑,明目解热的作用。适宜夏季烦热、口喝多饮、甚者中暑发热时服食。滇南本草中就有“苦瓜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的记载。生生编亦说它“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民间都把苦瓜当作夏季合时的蔬食。烹调时把苦瓜纵切开来,去瓤后,用盐水稍腌片刻,即除掉一半苦味,再将苦瓜切片,可炒可拌,也可用来煮鱼、肉,不仅不苦,反而更鲜美。民间还有用苦瓜煮汤作凉茶饮用,更具有消暑、祛热、止渴的效果。冬瓜 性凉,味甘淡,肉质柔软,有独特的清凉感,是夏季最受欢迎的瓜类。民间常用冬瓜煨汤,是最好的消暑妙品;鲜冬瓜绞汁或捣汁饮用,更可消暑解热;夏天用以配合肉类、冬菇煨汤,特别受小朋友的喜爱,更有消除暑热烦闷的功效。古代医家也多用之,如本草再新说:冬瓜“解暑化热”。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冬瓜清热,养胃生津,消暑湿。”节瓜 栽培于广东一带,味道清淡。粤草志:“节瓜乃冬瓜中一种小者,白皮,蔓地生,一节生一瓜,得水气最多,故解暑毒。”本草纲目拾遗亦说:“节瓜止渴生津,驱暑,健脾,利在小肠。”节瓜不仅解署,还有利尿作用。民间习惯在夏日用节瓜煨汤,不但能保持小便通畅,帮助消除疲劳,还能消除暑热,保持身体健康。地瓜 又称凉瓜,生熟均可食用。生吃味甜,可充当夏令水果,炒吃可当菜。陆川本草中记载:“地瓜甘凉,生津止渴,治热病口喝。”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还曾介绍:“伤暑烦热口渴:地瓜去皮生吃,有清暑解渴功效。”菜瓜 又名越瓜、生瓜、果肉白色或淡绿色。性寒,味甘,质脆多汁,炎夏季烦热口喝时,宜生食之。它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作用。食物中药与便方中说:“中暑烦渴,用生瓜捣绞汁,多量饮服,能解暑热。”尤其是在夏天酒醉后烦闷口渴时,食之更宜,因为菜瓜不仅能祛暑,又兼能醒酒。黄瓜 性凉,味甘,清凉多汁,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用。小黄瓜生食或凉拌,是夏日应时佳蔬,老黄瓜煨汤,又是炎夏解渴的天然保健饮料。甜瓜 又称香瓜,性寒,味甘,有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效果。随息居饮食谱中亦说它能“涤热,利便,除烦,解渴,疗饥,亦治暑痢。故夏季烦热口干时食之颇宜。菱角 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鲜者甘凉,熟者甘平。生食能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则健脾益气。”所以,炎夏烦渴之时宜食生菱。番茄 又称西红柿。据陆川本草记载,它“甘酸微寒,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欲不振。”番茄含丰富的维生素,其中以维生素C最多,还含有不少钙、磷、钾、钠等元素,它既是蔬菜,又具有水时人特征,故又有“菜中之果”的美誉。炎热夏天,吃白糖拌西红柿,不仅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民间还用于预防夏日中暑,习惯用番茄适量,洗净切片,煎汤代茶当作饮料。苋菜 性凉,味甘,是夏天的理想蔬菜。天气酷热,往往会令人心烦气燥,用苋菜煮汤佐膳,有解暑清热的好处,尤其是青少年在夏季服食,更加适宜,不仅能解暑,还由于苋菜含有高浓度赖氨酸,故对人体成长发育很帮助。若是孕妇夏日临产前,则食之最宜。本草衍义补遗中曾说:“苋,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临产时煮食,易产。”薏苡仁 又称六谷米。性凉,味甘淡,有清热利湿和健脾补肺的作用,最适宜长夏季节,暑热挟湿者服食,煮粥服用,最为有益。百合 有润心肺、安神志、清虚火的作用,炎夏酷署之际,常吃些百合绿豆汤,最为适宜。这是防暑清心、安神除烦最宜饮料,两者同用,相得益彰。大蒜 据现代研究,大蒜有八大功效,一有抗菌消炎作用,二有抗脉粥样硬化作用,三有降血脂作用,四有降血压作用,五有抗肿瘤作用,六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七有降血糖作用,八有健脑作用。根据古代医家经验,炎夏之季,食之尤宜。如本草衍义补遗中就曾说:“大蒜,多用于暑月。” 本草纲目亦云:“夏月食之解暑气。”木耳菜 又称落葵、西洋菜。性寒,味酸甜,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炎热夏季食之尤宜。本草纲目中曾说:“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由此可见,落葵是夏令季节性佳蔬。菊花脑 性凉,味甘,有清热、凉血、开胃的作用,是江苏南京地区的夏令佳蔬。每当炎夏酷夏季节,当地市民大多喜欢用菊花脑嫩头同鸡蛋熬汤喝,有种特殊的清香气味,或以菊花脑炒食,皆相适宜。瓠子 为夏令佳蔬。性寒,味甘,能清热、利水、止渴、除烦。唐本草中就曾说它“止渴消热”。炎夏酷暑,以之煨汤,最为适宜。正如群芳谱中所言:“味淡,夏月为日常食用。”丝瓜 性寒凉,为夏令佳蔬,有清热、凉血、祛暑的作用。陆川本草中还说它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民间百姓也习惯于炎夏季节多吃丝瓜,或烧汤,或炒食。生姜 为常用调味佐料。性温热,味辛辣,易发散。元代名医李杲指出:“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尤其是现代化生活,夏天多冷饮空调,极易感受寒邪,常吃些生姜最为适宜。米醋 中医认为醋有解毒作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抗病毒及抗菌消炎之意。现代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食醋能有效地抑制体内乳酸的形成,从而消除疲劳感;另一方面,人们在炎夏时节多吃些醋,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提神醒脑,保持精神健康。薄荷 性凉,味甘辛,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暑的作用,适宜在炎夏酷暑之季当作清凉饮料服用,可起到预防中暑之效。但有两点应提醒注意:一是薄荷不宜久煎久煮,因为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久煮则会减效;二是不宜多服久服,正如久经逢原所说:“多服久服,令人虚冷。” 本草求真亦云:“不敢多用,恐其有泄真元。”决明子 性凉,味甘微苦,有清热、凉肝、明目的作用。本草求真中还说:“决明子除风散热。”炎夏之季,常用决明子泡茶频饮,颇多裨益,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和高指血症患者,以及目赤肿痛之人,多饮些决明子茶,最为适宜。草菇 性寒,味甘,不仅菇肉肥嫩、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它含大量维生素C和蛋白质,其中有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而指脂含量低,又不含胆固醇,更具有消暑和降血压的功效。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宜吃性凉清热的草菇最为适宜。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肝胆疾病之人,夏天食之,颇多益处。鲜藕 性寒,味甘。据本草汇言云:“藕,凉血散血,清热解暑之药也。” 本草经疏亦说:“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可见,炎热的夏天,食用鲜藕,有清热、凉血、生津、止渴、解暑、除烦的功用。民间也常用鲜藕250克,洗净切片,加糖适量,煎汤当凉茶饮,借以防暑。紫菜 是一种生长在浅海岩石上的海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碘及优良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胶质、粗纤维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夏季炎热,人们大量出汗导致水、电解质、维生素大量丢失,此时多食紫菜,最为适宜。食后能调节机体、平衡血液酸碱度、消暑热、清心火,是夏季理想的清补食品。枸杞子 性平,味甘,有滋补肝肾、养阴明目、防治疰夏的功用。炎夏季节,津液外泄,阴常不足,宜吃生津养阴的清淡补品为妥。尤其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和每年疰夏人,宜用枸杞子泡茶频饮,很有好处。金银花 性寒,味甘,最擅清火解毒。用金银花制成的凉茶,是夏季最好的清热解暑饮料。民间至今还保留着夏饮金银花露的风俗习惯,无论老幼,皆为适宜。菊花 性凉,味甘苦,以白菊花为优,有疏散风热、泻火祛暑、清肝明目的作用。对夏天头昏头胀、暑热烦渴、目赤肿痛,以及血压偏高者,宜常饮菊花茶,颇有益处。荷叶 性平,味甘涩,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的作用。本草再新即载:“荷叶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解火热。” 滇南本草还说:“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尤其是肥、胖之人以及高脂血症患者,夏天食之更宜。或煎水代茶饮,或煮稀粥食用,既清暑热,又能减肥。此外电,炎热夏季还宜服食茼蒿、绿豆芽、赤小豆、萝卜、花菜、芹菜、茭白、发菜、莼菜、柑橘、橙子、香蕉、橄榄、苹果、胖大海、鱼肉、鸭肉、螺狮、蚌肉、蚬肉、甲鱼以及牛奶、豆浆、啤酒等补食品。四时月令:“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遵生八笺:“四月,每清晨吃葱头号酒一二杯,令血气通畅。”内景经:“四月食莼菜鲫鱼作羹,开胃。”孙真人:“五月,肝脏气体,心正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保生心鉴:“五月,午,火旺,则金衰,于是当独宿,淡滋味,保养五脏。”玄枢:“六月,宜饮乌梅酱、木瓜酱、梅酱、豆蔻汤以去渴。”琐碎录:“六月,宜食苦菜,以益心气。”家塾事亲:“六月,西瓜性凉,熟者可食,解暑,名白虎汤。”千金月令:“六月,可食乌梅酱止渴,方用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以梅加砂糖,姜米饮之,不渴。”遵生八笺:“夏季三月,发生重浊,主养四时,万物生荣,增咸减甘,以滋肾脏。是月肾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忌食物品炎夏季忌吃或少吃羊肉、狗肉、獐肉、麻雀肉、鹿肉、龙眼肉、荔枝、韭菜、洋葱、芥菜、花椒、肉桂、人参、白酒以及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等炒货食品;忌吃冷元宵、冷糍粑、冷黏糕;忌饮隔夜冷茶、冷粥、冷饭;忌食隔夜荤腥油腻菜肴等。遵生八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而不宜吃冷冰雪蜜水、凉粉、冷粥。莫食瓜茄生菜。夏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腻、饼臛、油酥之属,此等物与酒浆瓜果极为相仿,夏日多疾至此。”金匮要略:“夏三月,不可食猪心,宜吃苦荬以益心。勿食韭菜,令人乏力,损目,勿食生菜。”千金方:“四月勿令韭菜同鸡肉食,勿食诸物之心,勿大醉,勿食葫,伤人神,损胆气,令人喘悸,胁肋气急,勿食蒜,伤人。葫即葫荽也。五月勿食獐鹿马各兽肉,伤人神气。忽食鲤,发风气。六月勿食韭,令人目昏,勿食羊肉,伤人神气,勿食野鸭骛鸟,勿食雁,勿食茱萸,勿食脾。”白云杂忌:“四月勿食雉,令人气逆,勿食鲤,能害人。”云笈七签:“自夏至至九月,忌食隔宿肉菜之物。六月,勿食羊血,伤人神魂,少志健忘,勿食生葵,必成水瘕。”月令图经:“五月勿食浓肥,勿食煮饼。”济世方:“五月,不可多食茄子,损人动气。”岁时记:“五月勿食菘菜,发皮肤风痒。”随息居饮食谱:“雉:冬月无毒。春、夏、秋皆毒,勿食。”饮食须知:“蚺蛇肉,味甘性温,有小毒,四月勿食。獐,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动气,多食发消渴及痼疾。”秋月饮食宜忌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界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尤其是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对一年四季的养生规律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 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燥、冬藏的养生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秋冬之季,收藏之气,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当然,在谷、肉、果、菜四大类食物中,很多都是可供春夏秋冬四季服食的,如人们常年食用的粳米、麦面、番薯、玉米、黄豆、花生、高粱、芝麻、赤豆、扁豆等粮食,青菜,萝卜、胡萝卜、菠菜、芹菜、香菇、黑木耳、山药、土豆、海带、紫菜等新鲜蔬菜,大枣、胡桃、苹果、梨子、山楂 、橘子等水果干果,猪肉、鸡肉、鸡蛋、鹌鹑、牛奶、酸奶、鲫鱼、鳊鱼、鲢鱼等肉食,一年四季均可服食。在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各季节的饮食宜忌时,有些就不一定重复细说了。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地跨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气候类型复杂。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炎热,雨水充沛,气候潮湿,冬季气温基本在零度以上。而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处亚热带,四季不甚分明,基本上无秋季冬季,全年可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年内四季分明,温差亦大,温度和湿度对人体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读者亦当根据各自的年龄、体质、病情和生理特点的不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掌握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宜忌。秋三月是指立秋后的七月,白露后的八月和寒露后的九月。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自然界的阳气渐渐收敛,阴气渐渐生发。再过十五天便是处暑,处暑是夏天的炎热气候的结束。立秋后,由于气温只是下降,余热尚存,秋阳肆虐,仍可见到夏日余威,加上入秋后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湿热蕴蒸,故有“秋老虎”之说。但处暑过后,气候便开始凉起来了。八月又称桂月,时令进入白露之后,夜间的温度骤然下降,露水开始凝结,这是自然界阳消阴长的一个标志。九月叫霜月,时令进入寒霜后,天气就慢慢变凉了,阴气渐长,万物趋向收藏,露水也因气温的不断下降渐渐凝结成霜。宜忌原则初秋之时,天气仍较热,但也不宜过食生冷,特别是生冷瓜果,切忌随意多吃。俗话说:“秋瓜坏肚”,如入秋以后生食瓜果较多,损伤了脾胃功能,恢复起来就十分缓慢。秋季天气渐凉,气候干燥,燥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此时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会出现口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小,大便干结等“秋燥症”。故宜吃些具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忌吃辛辣香澡,煎炸炒爆的助火伤阴之物。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相应,秋季肺气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人乃气之聚”,肺气与秋气关系尤为密切。肺喜清肃濡润,燥邪又最易犯肺伤津,使人出现鼻干喉干,咳漱无痰或少痰,甚至痰中带血,或干咳声嘶,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的表现。此时宜吃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食品,忌吃辣椒、大葱、生姜、肉桂等澡热之物。暮秋时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吸收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素质,故宜逐渐进食一些鸡、鸭、牛肉、鱼、莲子、银耳、大枣之类营养丰富的清补食品。忌吃性属寒凉,破气伤正的食物。宜食物品秋三月适宜服的食物如下。百合 性平,味甘微苦,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立秋以后,用百合干品作粉煮食,或用鲜百合煨服,均有滋补营养之功。尤其是秋燥干咳之时,或平素肺气虚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久咳伤肺,咳嗽无痰或痰中带有血丝之时,食之更宜。芡实 俗称鸡头果,是秋后水生植物的果实。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肾、祛暑湿、止遗泄的滋养强壮作用,最宜秋季服食。本草从新中说:“芡实补脾固肾,解暑热。”尤其是立秋之后,暑热未去,秋燥渐起,服食芡实,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补强身,是秋天适时补品。对肾虚脾虚之人,如遗精、遗尿多尿或尿频,或妇人带下,或大便溏薄之人,食之更佳。莲子 深秋之时,莲子成熟上市,是秋季应时补品,它有养心、益肾、补脾之功。清王孟英说:“可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为粥饭,健脾益肾,颇著奇勋。”正所谓:秋令进补,莲子第一。山药 可药可蔬,药食兼用,既可充粮,亦堪人馔。药性类明云:山药“味甘,性凉而润”。本草纲目认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润皮毛。”所以,秋燥季时,最宜食用。本草用法研究还说:“山药纯白者入肺,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有调肺之功,可治肺虚久咳,效果颇著。”可见秋天肺虚燥咳亦宜。医学衷中参西录又说:“山药色白入肺,甘归脾,液浓益肾,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常服多服。”所以,入秋吃山药,滋补肺脾肾。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无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均宜食用。白扁豆 立秋以后,秋阳未减,余暑挟湿,湿热交蒸。每易使人头号昏如裹、四肢困重、胸闷痞满、食欲减退、舌苔厚腻。此时最宜用白扁豆煮粥食,或用白扁豆煎汤服,可以起到消余暑,化暑湿,健脾胃,增食欲的作用。藕 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中秋时节便有新藕上市了。生藕甘寒,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故有“暑天宜生藕,秋凉宜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之说。菱角 刚入深秋,菱角就成了应时食品。随息居饮食谱云:“鲜者甘凉,熟者甘平,菱角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则益气补虚,健脾开胃。所以,夏宜吃生菱以解暑,秋宜吃熟菱以补气。栗子 每年八九月间,栗子成熟上市、入秋吃栗,已是民间习俗。栗子甘温,有健脾养胃、补肾强筋的作用。玉楸药解中说:“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中实脾,诸物莫逮。“尤其是患有腰痛腿疼的中老年人,人秋食栗,更为透宜。本草图经载: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胡桃 每年三秋的白露前后,胡桃成熟了。由于胡桃易返油、虫蛀,故新上市的胡桃,食之最佳。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宜滋补收藏,尤以补肾补肺为要。胡桃能补肾固精、温肺定喘,又能益气养血、润燥润肠。正因如此,秋季食用胡桃,尤为适宜。白木耳 是秋季最理想的滋养清补佳品,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其18种氨基酸中有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尚有脂肪、矿物质钙、钾、镁、铁和磷等。其功用也较广泛,有润肺补肺、生津润燥、益气养阴、补脑强心、提神益智、滋养肌肤、健肾益胃的效果。入秋以后,凡肺虚体弱、干咳气短、皮毛憔悴之人,以及患“秋燥症”之人,食之最为有益。燕窝 性平味甘,有养阴润燥、益气补虚的作用,秋燥或肺燥,食之最宜,实为清补上品。本草求真云:“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中,俾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而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也。“秋食燕窝,诸无所忌。花生 性平,味甘,有润肺补肺之功,适宜秋燥干咳或肺咳嗽时服食。深秋后花生成熟,选用鲜花生仁,或生研冲汤服,或水煮煎服,但不宜炒食。滇南本草云:“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药性考亦载:“花生研用下痰,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杏林医学中也曾介绍:“治久咳,秋燥:花生(去嘴尖),煎汤调服。”红枣 性平,味甘,四季皆宜,它有健脾胃,补气血,生津液,调营卫的作用。秋季进补,是滋阴润燥、益肺补气的清补食品,诸如银耳、燕窝、百合、山药之类,通常配合红枣一同煨食,既能增加甘香气味,又能加强补益作用。蛇肉 广东民谚云:“秋风起兮三蛇肥”,对习惯食用蛇肉的地区和百姓来说,秋天正是吃蛇肉的好季节。蛇肉蛋白质含量高,极富营养,常食有轻身耐老、延年益寿之功。在驰名南国的蛇馔佳肴中,秋天的肥蛇最受欢迎。故秋季常食,尤为适时。黄鳝 性温,味甘,能补虚损、益气力、除风湿、强筋骨。黄鳝冬蛰,出蛰后5至6月产卵,农历7月最肥美。入秋食鳝,不但补益力强,对人体的血糖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民间也习惯入秋后以黄鳝进补,烧鳝段,清炖或炒鳝丝,南方还爱吃黄鳝粥,均有裨益。枸杞子 有滋补肝肾,养阴润肺的作用。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枸杞子能养阴润燥、填精补肾,故秋季常以之泡茶饮,最相适宜。沙参 性凉,味甘淡,有养阴润肺、益气润燥之功。凡秋燥之人,或肺燥患者,食之尤宜。对肺燥咳嗽,或久咳无痰,咽干口喝之人,颇有裨益。本草从新载:“沙参专补肺阴。”饮片新参说它“养肺胃阴。”故秋燥干咳宜用沙参煎水代茶饮,效果极佳。此外,秋三月还宜服食梨子、荸荠、海蜇、胡萝卜、荠菜、金针菜、平菇、海带、番茄、发菜、兔肉、黄芪、人参、何首乌等。遵生八笺:“秋气燥,宜食麻仁以润其燥。”修真指要:“立秋日,用水吞赤小豆十四粒,一秋可免赤白痢疾。”神仙饵松实法:“七月初七,取赤小豆,男女各吞七粒,令人终岁无病。”杂纂:“八月采百合,曝干蒸食之,甚益气力。”千金月令:“八月可食韭菜、露葵。九月宜进地黄汤。其法取地黄洗净,以竹刀切薄晒干,用时火焙为末,碾细,冲汤服,煎如茶法。”四时纂:“九月取枸杞子浸酒饮,令人耐老。”云笈七签:“九月采白术,蒸曝九次,晒干为末,日服三次,不饥,延年益寿。”食疗本草:“九月后宜食野鸭,多年小热疮不愈,多食即瘥。”忌食物品入秋以后,人们应当根据各自身体状况,忌吃或少吃西瓜、香瓜、生菜瓜、生地瓜、生黄瓜、小蒜、莼菜、葵菜、茄子、槟榔、柿子、香蕉、绿豆、炒瓜子、炒蚕豆、炒黄豆、爆米花、辣椒、茴香、砂仁、荜澄茄、食茱萸、肉桂、草豆蔻、冷茶、羊肉、狗肉、金银花、薄荷、菊花等。金匮要略:“三秋不可食柿。”白云忌:“七月,勿食莼。勿食韭,损目。”千金方:“七月勿鹿獐,动气。勿食茱萸,伤神气。勿食雁,伤人。勿多食菱肉,动气。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勿食生蒜,勿食猪肺,及饴和食,令人发疽。勿食矬肉,勿食猪肚,冬成咳疾。”千金月令:“立秋勿多食煮饼及水溲饼,勿多食猪肉,损人神气。九月勿食脾,季月土旺在脾也。”法天生意:“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本草钢目:“八月勿食獐肉,动气,勿食芹菜,恐病瘕,发则以颠,小腹胀。勿食生蜜,勿多食生果,勿食鸡子,伤神。勿食蟹,霜降后方可食。”月忌:“九月勿食犬肉,伤人神气;勿食霜下瓜,冬发翻胃;勿食葵菜,令食不消化。”云笈七签:“秋季节约生冷以防痢疾。勿食新姜,食之成痼疾;勿食小蒜,伤神损寿,魂魄不安;勿食蓼子,勿以猪肝同饴食,冬成嗽病,经年不瘥;勿食矬肉,损人神气;勿多食鸡,令人魂魄不安。”随息居饮食谱:“茄子,秋后者微毒,病人勿食。”冬三月饮食宜忌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界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尤其是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对一年四季的养生规律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 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