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必修2.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必修2.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必修2.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必修2.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人民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列举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猜猜他是谁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 掌握了无限的权力 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 我没有把握 斯大林同志太粗暴 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 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 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也许纯属巧合 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 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 而他的继任者 斯大林 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 钢 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 列宁时代 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 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大国崛起 风云新途 解说词 1 苏联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面临怎样的困难 苏联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取得了哪些成就 2 苏联是如何进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 3 斯大林模式 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有哪些表现 有何影响 如何评价 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 需要的投资少 资本周转快 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所以在那里 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 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 这才轮到重工业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 成为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如果这事做迟了 就要失败 优点 发展轻工业投资少 周期短 见效快 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思考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 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思考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 主要理由是什么 斯大林说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 就等于慢性自杀 那么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 提示 首先发展重工业 理由 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 为了保卫国家 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1927年 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 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 提出要 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直到1928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而同样庞大的亚洲近邻 中国的境遇 也更加坚定了这个钢铁般的领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志 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 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 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 苏联的缔造者 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候 列宁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 请结合教材知识与上面文字资料 归纳总结工业化之路的背景 1 苏联经济恢复后 但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 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 2 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3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1925年12月 联共 布 十四大 召开 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这次会议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 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 背景 2 概况 如何进行工业化呢 斯大林认为 工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问题 工业化的发展速度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不能去掠夺其他国家 也不能靠举借外债 而要靠本国节约的办法 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因其优越性也有可能靠自己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发展要快 要高速发展 斯大林的想法可取吗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 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 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 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 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材料二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直到1928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三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 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 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 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 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 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 约占其收获量的40 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一五计划期间 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 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 3 人教版教科书 苏联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 轻视轻工业为前提的 片面发展重工业 1926 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 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从1928年起 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 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 背景2 概况3 成就 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29年5月 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 讨论的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剧院里灯火辉煌 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 报告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 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 等到报告结束时 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 一千多个迷人的亮点闪烁着 就在苏联人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一年 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 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 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特立独行的苏联 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 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时 欧美的资本 技术和人才 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 美国 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 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拖拉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因为 它解放的是最广大的农业生产力 就在1929年 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 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 十个月后 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苏联的五年计划 1928年 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33年 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 因二战爆发而被中断 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 背景2 概况3 成就4 问题 材料一 苏联工业发展很快 1913 1950年增加12倍 农业却徘徊不前 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 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 货币不稳定 形成重工业过重 轻工业过轻 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 乌克兰人民正在集体收割庄稼 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 1 原因 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 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 概况 1927年12月 联共 布 十五大 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成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从1929年下半年起 一场大规模 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 1930年 斯大林写了 胜利冲昏头脑 一文 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的93 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 1 1932年底 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 4 富农政策 强制推行 消灭富农 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1 原因2 概况3 方式 农业集体化问题的表现之一 消灭 富农 是集体化运动中最为凄惨的一幕 富农 们被扫地出门 财产被没收 有的被处死 有的被驱逐到边远地区 根据一些计算 大规模集体化开始的时候 国内 富农 占农户总数不到3 即将近60 70万户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总共消灭了120万户 占到总数的6 7 有些地方甚至高达15 更为严重的是 对 富农 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雇过工的 有动力机械的 有小加工场或店铺的 有3头以上耕畜的 参与商业经营的 平均收入在300卢布以上的 都被当成了 富农 他们连加入集体农庄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5 影响 1 成就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 原料 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 弊端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 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 而是整村 整乡 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 大转变的一年 1929年11月 材料二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 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 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 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 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 约占其收获量的40 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一五计划期间 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 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 3 教科书材料三 据统计 在苏联农村中 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 牛减少了32 马减少了13 猪减少了33 羊减少了26 材料四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强制加入 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挫伤农民积极性 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1 原因2 概况3 方式4 富农政策5 影响 1 成就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 原料 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 弊端 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 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对富农采取了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 而且涉及部分中农 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 改变落后面貌 增强国防力量 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三个五年计划 由逐步过渡到用行政手段加快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增强了综合国力 初步实现了耕种机械化 但造成农 轻 重比例失调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违背了自愿原则 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中苏农业改造比较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 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但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影响 自愿互利 但后期改造过快 强制推行 方式 变成合作社农民 消灭富农 富农政策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背景 1953 1956 1929 1937 时间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三 斯大林模式 1 定义 20世纪20 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政治 经济体制 2 形成原因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 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三 斯大林模式 1 定义2 形成原因3 形成标志 4 实质 1936年宪法的制定 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1 经济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 斯大林模式 所有的生产 运输 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 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崛起 风云新途 解说词 5 主要特征 2 政治 高度集权 个人专权 开展大清洗运动 三 斯大林模式 1929年12月21日 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 真理报 用8个版面刊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寿文章 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唯一主要助手 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 是活着的列宁 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 许多城市 工厂 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 此后 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 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 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 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 真理的代表 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 发言的唯一依据 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 斯大林被奉为神明 当作偶像顶礼膜拜 5 主要特征 1936 1939年 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 1934年1月联共 布 十七大 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 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 当时 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 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 十八大 的代表 在军队中 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 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 无一人得以幸免 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1938年 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 只有39 的人是原任的 同时 在经济建设部门 大批专家 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 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3 思想文化 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否定思想理论 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三 斯大林模式 5 主要特征 6 评价 材料一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用不到20年的时间 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材料二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 计划 方式 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一时间 计划 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 一五 计划之后 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 美国 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 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材料三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 德国军队突袭苏联 一星期内 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 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 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德军不仅被全线扼止 而且开始遭遇反攻 希特勒不明白 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 为什么会越战越强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 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 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 成为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 风云新途 解说词 1 功绩 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三 斯大林模式 6 评价 但是 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弊端 经济上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 经济总体效益差 不能长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治上 权力过度集中 民主太少 容易滋生个人崇拜 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 文化上 管理模式单一化 公式化 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 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 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 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 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 则售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一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材料三 苏联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 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 没有油啊 伊万说 那就煮 老婆说 没锅 伊万说 那就烤 老婆说 没柴 伊万气死了 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 上身出水 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斯大林模式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基本符合了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条件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缺陷和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1 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 他接过俄国时 俄国只有木犁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