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风湿”之免疫学说金匮要略庢湿喝病脉证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风湿(病)”,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湿疹等,湿热还可致人患慢性乙肝等疾病,那么中医的“风湿”含义是什么?现解读如下:一、 湿的含义在内经有关文章的解读中,已知中医的“风”指的是病菌、支原体、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风气指的是病菌脂多糖、磷壁酸、病菌毒素等抗原物质,那么“湿”指的是何物?近来阅读有关资料,从中解读出中医的“湿”指的是风气与营气(抗体免疫球蛋白)反应的复合物,即现代医学所讲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其依据是:1、风湿性病(RA)是一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均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风湿性疾病中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作为临床常见病,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的热点10-1025。中医认为病因是“风寒湿杂至”,其风为随空气流动传播的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临床也可见到部分RA发生于某些感染之后,如结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链球菌、EB病毒、衣原体感染等。通常没有预先进入人体的抗原,在病人血清和滑腔中可发现相应抗原的抗体(营气)效价升高。中医和西医一样诊断风湿病,因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首先应建立对该类疾患的模式辨识概念,并在诊断过程遵照关节表现和关节外表现两条主线。关节受累的模式辩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有无炎症表现;多少关节受损;有什么特殊关节受累。炎症关节病变的特点包括:关节红、热、肿胀,晨僵持续30分钟以上,血象、血沉、CRT和关节滑液分析等辅助有助于进一步判断。关节受累可分单关节、寡关节(24个关节)、多关节(5个关节),在此基础上再分为对称、不对称,有无中轴关节受累,急性、慢性等不同类型及其组合。其中急性关节单关节炎应考虑感染性关节炎、晶体关节炎、创伤、复发性风湿症、反应性关节炎,亦可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关节炎亦可见于结核、真菌感染、晶体介导的慢性关节炎、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以及包括骨关节炎在内的非炎性关节炎。慢性多关节炎/寡关节炎,如为对称性,则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II病等炎性关节炎;如为非对称性,多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或晶体性关节炎。不同疾病选择性的累及不同关节,其模式以手为例(图8-1-1)10-10331034。这说明西医所讲的风湿病与中医大体上是相同的。 风湿病的实验室检查的自身抗体有四类:抗核抗体,它代表细胞核内三大抗原物质即DAN、组蛋白及非组蛋白起反应的各种自身抗体(详见10-表8-1-2);类风湿因子(RF),它是一类抗“改变了的”自身IgG的抗体(营气),是针对IgG Fc段上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营气)。因此它是一种自身抗体,RF无特异性,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阳性率可达70%左右,RF阳性还可见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和其它疾病,如某些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尤其是在未控制的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病人中(见19-中表8-1-3)RF可分为IgM型(名草)和IgG型、IgA(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正常人中性粒细胞为底物按所见荧光的图形,分为C-ANCA(胞浆型)P-ANCA(核周型),本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有帮助,相关疾病见10中表8-1-4;抗磷脂抗体,临床指常见的抗心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10-10301032。这些抗体(营气)是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所释放的抗原(风气)激活淋巴T细胞,产生CD4+辅助性T细胞(Th);CD8+细胞毒性T细胞(Tc)和T抑制性T细胞(Ts)。Th细胞又可分为Th1和Th2,Th1分泌IL-2IFN-;Th2分泌IL-4、IL-10等细胞因子(卫气),B细胞在Th细胞和相关的细胞因子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同时发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类型转换,最终分泌特异性抗体(营气),抗体(营气)与游离抗原(风气)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10-1026。现代医学以特殊检验寻查抗体。因抗体(营气)是在抗原作用下产生的针对性相应产物,故有抗体必有其相应的抗原存在,必有其复合物“湿”的产生,这是必然判断。中医认为风湿病之“风寒湿杂至”而得,已知“风”是指病原微生物,“寒 ”是指冷球蛋白 ,必有结合物,故推知:“湿”是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变性的IgG再刺激浆细胞产生抗抗体即IgM(名草)抗体(RF),也称风湿因子,即中医所谓的“阳中之阳”,RF可与变化的IgG反应形成IgM-IgG免疫复合物(IC)27-105121,具有了新的生物效应,特别是具有活化补体能力,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湿气”或“湿邪”。故内经病机十九条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认为“脾为之使”是卫外的使臣,即现代医学所讲的脾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证明“湿”具有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IC在清除和破坏多种抗原中起重要作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IC会沉着于组织(如滑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损伤而羅患“风湿性关节炎”27-121。可知这“湿”就是其IgM-IgG免疫复合物,从中药胡黄连清湿热是讲:其对补体(大气)激活途径有抑制作用和对旁路激活途径也有较强抑制作用,有抑制大鼠过敏反应作用28-32333234。证明中医的“湿邪”还包括与湿有关的亢进的补体(大气)。2、已解读出中医的“凉”是从四肢中回收的淋巴液。并将淋巴滤泡命名为“泽”;又将脾胃分泌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命名为“雨”,这是后天之气,那么先天之气自然就是指IgM,因IgM是分子量最大的球蛋白,称为巨球蛋白,一般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3-43;中医也指出:“营在脉内”(灵枢营卫生会篇),可知“名草”是指大的球白质即指代IgM。同时而知营气是指免疫球蛋白即抗体。3、粘附分子(CAM)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受体型(阴)跨膜蛋白,能介导细胞粘附(中医称为“着”)、趋化、淋巴细胞回巢等作用,参与炎症反应,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分为选择素、Ig超家族和整合素三类,在RA患者病变关节局部侵润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关节腔基质成分都不程度地表达CAM,在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细胞CAM表达增高。在RA早期炎症反应刺激循环白细胞(卫)和血管内皮细胞首先表达选择素,二者相互作用促进白细胞变形,从毛细血管后静脉游出(卫行脉外)进入滑膜组织。同时内皮细胞CD31表达增加,CD31吸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体趋化运动,使RA病变部位细胞侵润,侵润细胞的整合素增加,进一步加强T、B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基质成分是粘附(着)作用,整合素与配体(粘连蛋白-VN)结合(气交)的同时激活了细胞骨架结构,刺激细胞变形和吞噬。同时T细胞在ADMS和抗原协同刺激后活化,产生细胞因子,使B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进一步激活补体,其中C3a、C5a、C567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侵润到RA局部后释放多种蛋白水解酶,炎症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结合(气交)体外粘蛋白大分子物质上,以其为支架游出到软骨表面,诱导B型滑膜细胞产生释放金属蛋白酶(MPS),造成血管基底模和胶原纤维的分解,加重软骨的破坏,促进其转化成具有侵润性增殖细胞表达癌细胞基因,出现分裂增殖,并促进血管翳形成进一步破坏关节。25-108113。中医称之为“着痹”,“着”为附在别的事物上,可知中医“着痹”可理解为现代医学的粘附分子作用。在冷却(寒)条件下,从溶液中沉淀下来的任何血清蛋白或蛋白复合物称为冷蛋白,已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冷蛋白为免疫球蛋白(营气)或免疫复合物(湿),这些称为冷球蛋白。混合球蛋白是由IgG(抗原)和抗IgG(抗体)即IgM(名草)型组成的复合物。作为抗原的IgG通常是多可隆的,而抗体是单克隆的IgM(名草)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发现本型冷球蛋白,有此种混合冷球蛋白沉淀的某些病人,可见到脉管炎和肾炎同时发生的综合症,下肢末端常发生皮肤紫癜性病变,遇冷或感染时加剧,检查肾脏组织可见大量IgG、IgM(名草)和补体(大气)沉着,补体(大气)活性也明显增强。27-120121素问痹论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句中“杂至”为聚集不同类的事物;“合”为聚会、相互之意,故“杂至”即为复合之意,证明中医“湿”为现代医学所讲的抗原(风气)抗体(营气)组成的免疫复合物。因免疫复合物存在于机体的血浆、血清或其它体液中,故中医称之为“湿”。4、脉管炎和肾炎同时发生的综合症,临床上表现不一,有的为干燥综合症,本症的主要表现是角膜、口腔干燥(眼干、口干),是由于唾液和泪液分泌减少所致,50%病人有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26-238,这可能就是中医所讲的“燥湿”相关之意,即“燥”的发生是对“湿”起抑制作用,“燥湿相争”就是燥气对湿(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产生抑制作用。5、机体免疫球蛋白(Ig即营气)有IgG、IgM、IgA、gD、IgE五类,其中IgA有单体、双体和三体三种结构,它在体内分布不同,血清中主要是单体形式(7S),双体IgA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和肠液等处,又称为分泌型IgA(SIgA),其含量较血清中高68倍,但分泌液中SIgA含量差别很大,其中以初乳含量最高为1300mg%。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所合成的单体IgA与J链,并大部分由J链将两个单体联结成双体结构,再与粘膜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而成SIgA,最后随分泌液排出,中医称SIgA为之“雨”(解读见中医疫病学)。SIgA由于有分泌片的结合,可抵抗分泌液中蛋白水解酶的破坏,使之能在粘膜表面保持免疫活性。中医还以“名草”建模取象类比分子量最大的五聚体的IgM为“名草”,(解读见东方特有的逻辑思维),说明中医不仅知道西医所说的抗体营气,而且还进行了分型。SIgA(雨)的首要免疫功能是“免疫排出”,作为机体第一道防线,在粘膜表面排出外来的有害抗原物质,如传染因子和食物蛋白等,有抗原就产生相应的抗体,即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湿)引起舌苔白腻27-105121,故中医从“舌苔”来诊断有无“湿”存在27-105121。6、肠道有大量从食物中来的抗原,SIgA(雨)能阻止其从粘膜进入血流,选择性SIgA缺乏的患者缺少这一屏障,因此血液中抗食物抗原IgG含量较高,在血液中与相应抗原形成复合物“湿邪”,可能使狼疮样综合症出现。幼儿分泌系统发育不全,人工喂养者血液中有较多抗牛乳抗体,这与婴儿“湿疹”的发生有关。肠液中缺乏SIgA(雨)时,可引起肠道菌丛失调,发生以脂痢为特征的营养吸收彰碍。吃母乳的乳儿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易感时期,正是母乳中SIgA(雨)明显下降时期(第35个月)。人工喂养的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就对该菌易感了,有抗原和抗体存在就可产生溃疡-抗体免疫复合物湿,故经言:“其令湿”(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医认为“湿”在胃肠26-251253,亦证明“湿”为免疫复合物。7、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先在细胞浆内脱壳,由病毒核酸进入肝细胞核内进行复制,成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然后转录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再到细胞浆中翻译成病毒蛋白,成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病毒与肝细胞成分结合产生新的抗原(风气)释放入血,大部分掺入肝细胞膜,其病毒抗原(风气)入血后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病毒抗体(营气),抗原(风气)与抗体(营气)形成免疫复合物即湿,沉积至各处毛细血管壁,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疹等病变,对肝细胞也造成损害,另一方面由于变性肝细胞抗原(内风)而引起致敏T淋巴细胞及自身抗体产生,分别于肝细胞发生免疫反应,造成带有抗原的肝细胞被破坏等。有学者认为“湿邪”即HBsA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湿)至少在一部分慢性肝炎的发病原理中起一定作用27-105121。从现代医学的抗炎作用,中医称之为谓“清热”,已知中医所讲的肝炎发热,是抗原刺激库普佛细胞释放出的火气(IL-1),在神经中枢调高体温调定点所致。证明中医肝炎机制为“湿热”,其中的“湿”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热”是指火气(IL-1)、TNF-等。8、中医的正气是指免疫分子,包括营气(抗体)、大气(补体)、清气(TNF)、卫气(细胞因子)燥气(补体调节蛋白)等。二、风湿含义具有祛风湿作用的中药青风藤,其有效成分是青风藤碱(sin),sin腹腔注射或肌肉注射25、50、100mg/kg,能明显降低小鼠碳廓清率和脾脏及胸腺重量,显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引起血浆中cGMP/cAMP比值下降,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in亦可明显抑制小鼠抗羊红细胞抗体(营气)产生,对羊细胞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移植心肌的存活时间观察也显示50mg/kg的sin可明显延长移植心肌存活时间,对静息及活化增殖的T、B细胞的DNA代谢均有抑制作用,并有剂量依赖性。28-2661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相同抗原(风气)或半抗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和机能紊乱的免疫应答,是一种对机体不利的病理性免疫应答。迟发型变态(超敏)反应亦称第型,传染性变态反应(结核菌感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及接触性皮炎等属于此型。与变态反应、型不同的是此型是无抗体(营气)参与而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其发生是由于某些抗原刺激T细胞使其转化、增殖为淋巴母细胞、致敏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风气)相遇则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卫气),作用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皮肤血管,使抗原(风气)存在部位形成单核-巨噬细胞侵润(淋巴细胞侵润,即中医的“营卫不和”)。此后致敏淋巴细胞本身及致敏淋巴细胞放出的淋巴毒素还能直接杀伤和破坏带抗原的靶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12-214。sin作用是抑制抗体(营气)产生,正好符合了此型无抗体(营气)的生成,也就起到了抑制湿气的作用。同时又作用于T淋巴细胞(卫),抑制了其向致敏T淋巴细胞的转化,也就抑制了细胞因子(卫气)和淋巴毒素的产生,这样抗原所在部位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侵润也就不发生,从而保护了带抗原的靶细胞,故明显抑制了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自体免疫病组织损伤机理图更清楚地说明祛湿药青风藤作用于B淋巴细胞抑制了抗体(营气)的产生,即抑制了湿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产生,作用于T细胞抑制了细胞免疫功能12-216。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异物和排斥异物、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稳定的全过程。由此可见祛湿药青风藤所起的作用是去除免疫功能对机体病理不利的方面。“风湿”一词从修辞学讲为并列词组的形容词组,表示同一概念相应的两个方面,如“工农”一词表示工人和农民两类工作人员,是同一词性人的并列关系,“工农”是省去词性“人”的简称,并且两个字的词意相互限制对方,这样就可知“风湿”一词的“湿”指的是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即体液免疫作用,那么它就限定了“风”也应指免疫这一特定含义,故可知这里的“风”就只能按“风气”之“抗原”的免疫作用来理解,证明“风湿”一词表示的是现代医学所讲的免疫功能,风湿病就是免疫疾病,“营卫”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细胞,“营卫不和”就相似于现代医学的自身免疫病的病机。中医的“同气相求”是讲:在B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介导,藉B细胞分泌的抗体(营气)执行。B细胞对胸腺(气海)依赖性抗原(TD抗原)的免疫应答始于BCR(mIg)即抗原与B细胞的BCR(B细胞抗原受体)结合,所产生的信号由CD79a/CD79b转导至细胞内,此即为激活的第一信号,但仅有第一信号是不够的,还需第二信号,即Th细胞给予协同刺激信号,这个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另外,活化的B细胞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它提呈抗原(风气)给T细胞,激活T细胞,这也需要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CD40 CD40组成性地表达于B细胞,属清气(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TNFRSF),CD40配体(CD40L即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CD40与CD40L结合在B细胞分化成熟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3-112.,即静息T细胞不表达CD154(CD40L),T细胞一旦结合(气交),迅速表达CD154,活化T细胞的CD154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相互作用(同岁会),向B细胞传递重要的活化信号,在淋巴滤泡(泽)生发中心的暗区形成B细胞克隆性扩增,B细胞分化成生发中心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的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T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中,包括黏附分子(痹)在内的其它胞膜分子间的作用也很重要。 活化的Th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卫气)作用于B细胞。Th1细胞分泌IL-2和IFN-等细胞因子(卫气),Th2细胞则分泌IL-4、IL-5及IL-6等细胞因子,Th也经由分泌的细胞因子对B细胞起辅助作用3-160。上述T细胞与B细胞体液免疫应答的辅助均为特异性辅助,即T细胞辅助的B细胞所识别(求)的与T细胞识别(求)的为同一抗原(风气),但体外实验表明Th细胞也能藉细胞-细胞直接接触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卫气)给其他抗原致敏的旁邻B细胞以辅助,这种辅助称为旁邻辅助3-161,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同气相求”之意。中医理论中有脾脏、气海(胸腺)、泽(淋巴结)、铃铛(淋巴滤泡)等免疫器官;有三焦手少阳浅淋巴系统;有厥阴深淋巴系统;有“卫”的白细胞、T细胞;“营”的浆细胞;又有正气免疫分子,有营气(抗体)有风气的抗原,有湿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有“同气相求”的T、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又有治疗各种风湿病较完整的药物和方剂学理论,可以看出中医的风湿学说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医学免疫学。三、 风湿药的药理作用金匮要略一书中提出“风湿”这一概念,将皇帝内经中的湿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这一概念提高到“风湿”免疫学这一高度,其后叶天士、吴又可等医学家创立的温病学问世,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免疫病)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中医治风湿病(免疫病)有燥湿、渗湿、盛湿、利湿、祛风湿、逐寒湿、化湿等多种治法,现将其药理作用以单味中药饮片功能作以阐释。1、 燥湿 中药草果药效为“燥湿温中”。现代药理学研究其作用有二:一是镇痛;二是抑制HBsAg(乙肝表面抗原),用其单味治乙肝有效率达50%以上28-3090。“燥湿”的“燥”是枯竭之意,因HBsAg既有传染性又有抗原性(风气),抑制了其产生的湿即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不能形成,这显然是从源头枯竭其生成,故“燥”为抑制作用。中药白鲜皮的“燥湿”作用是其水提取物,对半抗原(风气)2,4,6-三硝基氯苯所致接触性皮炎及颗粒性抗原羊红细胞(风气)所致的足跖反应。在抗原(风气)攻击后给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攻击前灌药则不能抑制变态反应发生。同时还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鼠耳肿胀及蛋清所致的足跖炎症反应。此外对小鼠抗羊红细胞抗体(营气)的产生,包括对抗抗体产生细胞的PFC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均有明显的抑制28-1612,亦说明燥湿的“燥”是抑制之意。陈皮有“燥湿化痰”作用,从蜜橘甲醇提取物黄酮类物质橙皮甙,能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平气)。口服橙皮甙对健全大鼠48小时同源的被动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提示,蜜橘的橙皮甙是抗型过敏反应的有效成分28-2560。型过敏变态反应,其发生是由于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风气)或半抗原(能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亲细胞抗体(营气)。这种抗体牢固地亲和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IgEFC受体上,当再次进入机体的过敏抗原(风气)物质与细胞上IgE相遇则相互结合(气交)激活细胞内酶,引起胞内颗粒脱出,并释放出组织胺(平气)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引起机体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造成皮肤粘膜充血、水肿、荨麻疹,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出现哮喘、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过敏症状12-213。而陈皮的有效成分橙皮甙抑制了再次进入机体的过敏性抗原与细胞上IgE相互作用,使其不能激活细胞内酶,也就不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平气)类活性物质,从而起到了抗型过敏变态反应发生作用,这里的“燥湿”作用也是一种枯竭其源的抑制作用。 苦参的“燥湿”作用是对血清IgE抗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8-2712。一般来说各种免疫细胞均可表达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其受体分子胞内分别带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和抑制基序(ITIM)。苦参的作用可能是其有效成分作用于B细胞FcB(B细胞抑制性受体)等,借助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上的SH2结构域与受体分子(谷气)上的ITIM结合(气交),并截断由PTK参与的激活信号转导,起到反馈作用(阴阳反作),抑制IgE抗体的产生,亦证明遏制的“燥湿”作用。但其所抑制枯竭的源头还是有区别的,草果是从抑制抗原(风气)发挥燥湿作用;陈皮、苦参则是从抑制抗体(营气)枯竭生“湿”之源。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是讲能把事物发生(产生)原因和情况讲清楚的人,也一定会知道其最终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如“湿”的产生是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了抗体。其IgG(免疫球蛋白)的N端有可变区V,C端有恒定区C,在体内V区与抗体(营气)结合后,借助C区作用可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IgM(名草)、IgG的C区可激活补体(大气),补体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巩膜复合体,从而导致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并产生多种炎症介质的活性片段(火气),又称过敏毒素及调理素。明确了其所生也就明确了最终生物学效应,是识别抗原、结合抗原(风气)中和毒素、阻断抗原攻击侵入及溶解病菌、病毒并加以清除,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是其对机体病理作用有利的一面,其还有溶细胞、产生炎症介质介导炎症(发热、发炎)对机体不利的一面,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湿热产生的机理。中医是讲果的26-238即效果的生物学效应,但其产生的机理也是清楚的,这就使我们清楚了“湿”在此是指对机体不利的效果(生物学效应),故中医把这种抑制对机体不利的病理性免疫应答表述为“燥湿”。黄柏的“燥湿”作用研究中,观察其有效成分黄柏碱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作用,结果提示:黄柏碱有望开发成一种新的有价值的免疫抑制剂,抑制细胞免疫反应28-4055.。进一步证明中医“燥湿”就是现代医学所讲的免疫抑制作用,其燥湿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抑制剂。2、渗湿 茯苓有“利水渗湿”之功,其“利水”是指促进K+、Na+、CI-等电解质排出。现代中药学研究已知其有效成分羟甲基茯苓多糖有增加酸性特异酯酶(ANAE)阴性淋巴细胞数(SKFC),羟甲基茯苓多糖对PEC(抗原分泌细胞)及SKFC的增强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茯苓所含真菌多糖不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能非特异地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灵兰)和血液系统(灵兰),促进免疫系统(灵兰)功能,从而提高宿主对癌细胞特异抗原的免疫作用,发挥集机体的抗癌能力28-4055。渗湿的“渗”是液体慢慢地漏出,“渗湿”就是湿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慢慢地产生漏出。茯苓多糖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灵兰),从增加抗体(营气)分泌细胞数及结合抗原细胞开始,以促进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湿的漏出,这有一个较缓慢的过程,故称为“渗湿”,这种作用不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促进作用。猪苓的“渗湿”作用,从溶血空斑实验证明,猪苓提取物能使小鼠脾脏抗体(营气)形成细胞增多,其有效成分猪苓多糖对小鼠全脾细胞(谷)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作用,明显增强了小鼠对SRBC(羊红细胞)的特异抗体(营气)分泌细胞数,可能是一种非T细胞性促有丝分裂28-41654166。证明渗湿作用是一种免疫促进作用,促进免疫细胞数的产生,其药物是免疫促进剂。3、盛湿 中药防风能“盛湿”,现代中药学研究防风水浸液(每毫升含生药2g)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卫)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对抗氢化考的松(寒气)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使其恢复并超过正常水平,同时能增强小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具有明显加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抑制2,4-二硝基氯苯所致速发型超敏反应,有使致敏豚鼠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过度收缩高度降低作用28-2024。“盛湿”的“盛”是“多、长、大”旺盛之意,从其有效成分(多糖)的“显著提高”、“明显加强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并超过正常水平”等作用,可知“盛湿”的明显加强机体免疫功能是对机体病理有利方面的作用,其药的作用相当于免疫增强剂。4、利湿 中药地肤子有“清热利湿”功效。研究观察地肤子对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影响,发现在抗原(风气)致敏后至攻击前(DTH的诱导期)期间给200mg/kg水提物口服,对2,4-三硝基氯苯(DNCB)或2,4,6-三硝基氯苯(PC)所致的接触性皮炎,SKBC所致足趾反应的诱导相,仅有较弱的抑制作用,若是在抗原攻击后(DTH的效应期)给相同剂量的药物则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明主要作用于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卫气)及其以后的炎症过程,而对效应T细胞(TDTH)的分化成熟影响较小,其作用可能与其抗炎(清热)作用有关。其水提物500mg/kg使小鼠碳粒廓清率明显降低,同时减少肝和脾脏对碳粒细胞和对鸡红细胞(CRBC)的吞噬作用,对PC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PC-DTH)及绵羊红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SRBC-DTH)的诱导相及效应相均有一定的抑制趋势,但对二甲苯所致炎症反应却无明显影响,表明其提取物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其抑制DTH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它对单核-巨噬系统功能的抑制有关28-18051810。汉语词典释“利”为“功用”。中医“风湿”的免疫功能中,地肤子水提物抑制了致敏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卫气),机体的免疫作用只有营的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湿)中的营气(抗体)了,故可知“利湿”是讲“功能在祛湿”,发挥体液免疫功能,既有利于发挥(促进)体液免疫功用。5、祛风湿 黄芪有“祛风湿”功效。现代中药学研究其免疫作用是:增强体液免疫作用,其多糖(APS)使鼠脾脏内T细胞数增加,而IgG的产生更需T细胞参与。小鼠口服黄芪液对免疫反应早期阶段的脾脏抗原(风气)结合细胞(含T、B细胞前体)有促进增生作用。以羊红细胞免疫后的小鼠的IgG抗体(营气)产生增加,脾溶血空斑数增加或呈调节作用,此调节作用与脾脏中的cAMP,cAMP/cGMP的变化呈逆相关,与cGMP变化呈正相关。提示其有效成分作用于免疫细胞的G1期进入S期的准备阶段,一旦受适当刺激即可启动磷酸化反应进入S期。黄芪制剂喷鼻后,鼻分泌液中IgA(雨)明显上升,正常人服黄芪全草液IgM(名草)、IgE显著增加;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对损伤、脱落的T细胞E受体有修复作用,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红细胞的免疫特异玫瑰花结的形成,能促进B细胞增殖,有抑制总补体活性作用,对正常T细胞功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中性粒细胞活性效应;对网状内皮系统影响:红芪增强M(巨噬细胞)吞噬、吞饮能力,不是或不只是使M细胞数的增加,主要是使M发生质的改变,即吞噬能力大大增强。红芪对小鼠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人淋巴细胞有直接显著活化作用。红芪、何首乌对环磷酸酰胺引起的脾脏抑制性改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药能促进老龄小鼠胸腺超微结构明显逆转其变化作用,联用更佳。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使小鼠SRBC溶血素生成增加,增强SRBC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和DHCB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对体外conA(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3H-TR参入的淋巴细胞转化有增强作用,对金气O2具有清除作用。提示有抗炎(清热)免疫活性,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及脾脏中巨噬细胞功能,使肺部巨噬细胞数增加,吞噬白色念球菌功能明显增强,促进明显的碳粒廓清作用;能使血液中白细胞(卫)和多核白细胞显著增加,在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时,用药后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对抗免疫抑制剂强的松龙(寒气)所致脾、胸腺、肠淋巴结等免疫组织的萎缩作用和外周白细胞减少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在与致敏原同时、同途径注射黄芪多糖,显示佐剂效应,提高空斑细胞形成数。对补体系统影响: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又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且抑制总补体(大气)活性,明显提高老年人补体,具有溶解免疫复合物能力,从而降低CIC(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减少CIC沉积,避免或减轻免疫复合物病等很有意义,可显著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PFC和抗体生成,提高CMSC及总补体水平,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有调节作用。对眼镜蛇毒因子处理后补体(大气)下降,吞噬率下降的豚鼠有促进补体恢复,促进中性白细胞吞噬率提高和恢复功能。对免疫细胞因子的作用:对IL-2(火气)功能的影响是能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增殖;对TH有促进作用,对TS(抑制性T细胞)无明显刺激作。提示:从两个途径调节免疫功能。IgG亚类缺陷病儿T细胞增殖反应降下,IL-2、BCGF(B细胞生长因子)和IL-6活性降低,黄芪明显提高患儿T细胞增殖反应,IL-2、BCGF和IL-6活性,其中BCGF和IL-6活性可达正常水平,即显示对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卫气)的调节与IgG亚群产生的调节作用。当归补血汤显著促进血虚小鼠淋巴细胞产生IL-2的产生(归芪均有此作用);黄芪可协同LPS(脂多糖)使IL-1活性提高,使脾虚低下者IL-1明显提高。黄芪多糖和IL-2均能增加人体LAK(淋巴细胞K)细胞活性,可促进IgG的产生。黄芪通过病毒诱生使肺及血清干扰素显著增加,且提高细胞对干扰素的敏感性,对病毒有轻度的抑制作用,但无直接灭活作用即黄芪本身无诱生干扰素能力,而是提高患者白细胞诱生干扰素能力。黄芪免疫调节作用:其有效成分F3可增强低剂量rIG-2诱导LAK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从而提高自然杀伤细胞能力。红细胞表面的C3b受体具有免疫粘附(RCIA)即痹着功能,红细胞通过免疫粘附(痹着)可发挥抗衰老及抗感染等多种免疫效应。口服黄芪液可显著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使其达到青年人水平,可能与其促进红细胞表面C3b受体的表达,改善免疫粘附功能,调节细胞因子的紊乱状态有关。其机理是增强conA刺激T细胞的增殖反应,IL-2的诱生亦能加强CIC的清除,增强抗体的产生,但对LPS刺激引起的B细胞增殖无明显促进作用,中等剂量(10%)、高等剂量(20%)反抑制conA刺激引起T细胞增殖和IL-2的产生。黄芪多糖体内应用能纠正烧伤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IL-2产生的受抑状态,恢复烧伤后细胞免疫功能。以上实验表明黄芪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大气)水平,补体介导免疫复合物溶解活性,使老龄鼠免疫器官和组织超微结构恢复正常,是良好的免疫调节剂28-38993905。淫羊藿有祛风湿功效,其作用是:有效成分总黄酮可使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提高,促进脾脏抗体(营气)生成细胞数量增加,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淫羊藿多糖可减少叠氮胸苷的毒副反应,使机体外周白细胞数目、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粒单祖系细胞数量增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产生IL-2能力增强;淫羊藿多糖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其多糖与其总黄酮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其多糖通过对脾脏抗体(营气)生成细胞的影响,即增加脾脏抗体生成的细胞数,又促进每个浆细胞产生抗体(营气),而总黄酮成分则通过影响免疫调节环路中的抑制性成分(其总黄酮可减弱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来发挥作用,虽脾脏抗体(营气)生成细胞数量增加,但并不促进每个浆细胞产生抗体(营气),其多糖可使胸腺细胞向外周释放而致胸腺缩小,使脾脏增大,脾有核细胞数及外周白细胞数增加,而总黄酮无此作用;淫羊藿多糖在供体鼠可促进SOI诱导Ts(抑制性T细胞)细胞产生,增强受体鼠抗体生成的抑制,抗体生成水平明显低于SOI组。淫羊藿甙(ICA)对TS细胞的产生有减弱作用,受体鼠抗体生成水平明显高于SOI组,其多糖与ICA对TS细胞作用相反,结果表明淫羊藿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淫羊藿多糖还可影响初次和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反应,20mg/kg/天ICA给药,小鼠脾脏重量显著增加,并能促进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的增殖,明显提高脾脏抗体生成水平(脾生湿),使小鼠脾脏溶血斑形成(PFC)显著增加,可显著提高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研究发现其多糖对人IL-2产生的作用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较低浓度(100g/m和I500g/mI)可增加人IL-2活性,而较高浓度(2500g/mI和5000g/mI)反而出现抑制LI-2产生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该药调节免疫功能的分子学基础之一。现代免疫学研究证明:淋巴细胞发生转化和形成活性花环是临床反映机体免疫功能比较有价值的两种客观指标,两者分别说明机体T细胞(卫)的反应性和T细胞数目。淫羊藿总甙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可能主要通过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cGMP水平及cAMP/cGMP的比值,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核酸代谢,促进淋巴细胞增殖28-42374238。“祛风湿”作用的“祛”是除去、清除之意,“风湿”在此是指免疫作用对机体不利的病理作用。从前述的青风藤及上述二味祛风湿药效,可知其作用是提高或降低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除去了对机体不利的病理影响,故称为祛风湿,其功能为免疫调节作用,其药似免疫调节剂。6、逐寒湿 附子有逐寒湿之功。医药学研究认为附子有兴奋副交感神经作用,并有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大气)含量,但对小鼠血清溶菌素无明显影响,其注射液可使T细胞和RE花环形成细胞明显上升,可使兔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人参和附子均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28-42374238要说清其逐寒湿作用,还得先说说机体为何会出现寒湿,这是因为任何对躯体或心理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除了引起与刺激因素直接相关的特异变化之外,还可引起一组与刺激因素无关的全身性非特异反应,现代医学称为应激,中医称之为客运,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它是机体适应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90。中医也认识到这一点,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是讲:天之六气为应激原,在人体从分子到整体(三阴三阳)不同层面都可出现应激性(客运)反应。“三阴三阳上奉之”,句中的“奉”是进献之意,在人体应理解为“应答”反应。机体免疫系统不是孤立的,是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即中医的“三阴三阳”共同应对各种抗原攻击,“最基本的表现是以蓝斑-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轴(LC/NE)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即中医太乙天符的三合而治,许多应激(客运)还可引起明显的体液、细胞乃至基因水平的反应,同时器官、系统的功能代谢(三阴三阳)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上奉之),这就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使副交感神经受到强烈抑制。但病毒、病菌、毒素、抗原等刺激都不能使一般意义上的感觉系统所感知,而免疫系统对此类刺激极为敏感(上奉之),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会出现“全身适应综合症”的警觉期、抵抗期甚至衰竭期的动态过程,机体代谢率升高,炎症、免疫反应减弱,胸腺、淋巴组织可见缩小,易感染结核等病患。因甲状腺轴受HPA的抑制,即生长抑素和糖皮质激素(寒气)都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且寒气(糖皮质激素)还抑制甲状腺素(T4)在外周转化为活性更高的T3,使甲状腺素功能下降,机体产热减少,出现寒湿象,到衰竭期肾上腺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和亲和力下降,即出现中医的“阴虚”证时,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反应会陆续出现,故机体能量代谢低下的寒象更为明显7-156。此时患者服用附子饮后,附子作用于神经中枢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必然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也使生长抑素和寒气(糖皮质激素)分泌间接减少,随之对甲状腺系统的抑制作用减轻,使甲状腺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就是“阴阳反作”之功,加之附子有效成分发挥其强心作用,因此可以逐寒。同时生附子的有效成分乌头碱类生物碱能使神经中枢的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各种补体(大气),使脾细胞产生IL-2增加,使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抗体(营气)产生增多,其湿之抗原-抗体复合物也随之增多,补体的增加及时清除了“湿”,故可知附子有逐寒湿作用。由此可知“逐寒湿”是讲药物对副交感神经中枢的兴奋作用,逐寒湿中药就是副交感神经兴奋剂起负反馈调节作用。7、散风湿 中药苍耳子有散风湿功效,药理研究通过血空斑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和白细胞抑制实验,观察到小鼠服用苍耳子后的免疫功能明显受到抑制。进一步实验发现,其抑制作用与影响到实验小鼠的T细胞亚群分布和内啡肽的产生有关28-2591。“散风湿”的“散”是分开之意,“风湿”表示细胞和体液免疫,推知是苍耳子的药效影响到效应T细胞的分化成熟,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状态,从而起到免疫功效。8、化湿 中药白扁豆有健脾化湿之功,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活化E-玫瑰花环反应实验,证明在所实验的10种豆子中除绿豆未显示作用外,其它8种如白扁豆均对活性E-玫瑰花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28-1626,即促进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因B细胞产生抗体(营气)与T细胞参与有关。“化湿”的“化”为物之生,故可知“化湿”作用就是通过刺激T细胞增殖影响抗体(营气)的产生,即通过“同气相求”而发挥免疫作用。9、除湿 中药白芷有散风除湿作用。散风是使其成为失去统属的病原微生物,便于消灭即抗菌作用。那么除湿是何意?现代中药学研究,5%白芷酊剂外用加小剂量长波紫外线(PUVA)照射能影响表皮免疫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C)及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处理侧皮肤反应强度及组织学炎症变化显著弱于对照组,表明50%白芷酊剂加PUVA对豚鼠二硝基氯苯(SNCB)接触过敏传出支的抑制作用,是对受处理皮肤本身的局部效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表皮LC的数量减少及功能改变,效应淋巴细胞的活性及功能改变有关。另据报道,白芷酊剂加PUVA处理后ATP酶阳性细胞的数目显著降低,且处理部位残留可见的LC显示形态学变化。致敏前于诱导部位外用白芷酊剂加红斑量PUVA照射对非照射部位激发反应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当于正常皮肤进行诱导,在致敏后至激发期间给予白芷酊剂-PUVA处理,则暴露部位的激发反应显著弱于对照侧。单独白芷酊或单独PUVA照射对ACD的表达无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表明白芷中的光敏活性物质为线性香豆精类化合物,当光敏活性物质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和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的皮肤发生日光皮性炎、红肿、色素增加、表皮增厚等,其有效成分中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最强,香柑内脂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临床用红斑量证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28-1519。机体表皮和胃肠上皮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称为朗格汉斯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车库租赁及车位租赁一体化管理协议
- 2025年离婚后财产分割调整方案制定与执行指导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跆拳道道场学员与职业教练专业指导合约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深度解析
- 2025年度全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认证培训与选拔服务合同
- 乒乓球体重管理配合训练计划
- 2025年度国际医院医疗团队互访与协作聘用合同样本
- 2025工伤预防知识竞赛考试参考题库(+答案)
- 研究生德语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林海雪原》阅读题及答案
- 九年级英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 2024秋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 问题解决策略:直观分析
- DB61T 5113-2024 建筑施工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 施工安全教育内容
- 2025年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小学生育儿心得课件
-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手术室感染与预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