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_第1页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_第2页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_第3页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_第4页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一类调查)国家林业局2003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目的与任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为单位,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是反映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任务是定期、准确查清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动态,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工作包括:1. 制定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计划、技术方案及操作细则;2. 完成样地设置、外业调查和辅助资料收集;3. 进行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统计、分析和评价;4. 定期提供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5. 建立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第二条 调查内容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主要内容包括:1. 土地利用与覆盖:包括土地类型(地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2.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森林按起源、权属、龄组、林种、树种的面积和蓄积,生长量和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3. 生态状况: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土地沙化、荒漠化和湿地类型的面积和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第三条 调查周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省为单位,原则上每五年复查一次。每年开展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省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要求当年开展复查,翌年第一季度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上报复查成果。第四条 调查总体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要求以省为总体进行调查。当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异较大时,为提高抽样调查效率,可在一个省内划分若干个副总体,但所划分的副总体要保持相对稳定。第五条 总体抽样精度以全省范围作为一个总体时,总体的抽样精度即为该省的抽样精度(按95%可靠性,下同);一个省划分为若干个副总体时,总体的抽样精度由各副总体按分层抽样进行联合估计得到。一、森林资源现状抽样精度1. 有林地面积:凡有林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12%以上的省,精度要求在95%以上;其余各省在90%以上。2. 人工林面积:凡人工林面积占林地面积4%以上的省,精度要求在90%以上;其余各省在85%以上。3. 活立木蓄积:凡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的省,精度要求在95%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在85%以上,其余各省在90%以上。二、活立木蓄积量消长动态精度1. 总生长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的省要求90%以上,其余各省为85%以上。2. 总消耗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的省要求80%以上,其余各省不作具体规定。3. 活立木蓄积净增量,应作出增减方向性判断。第六条 复位要求一、样地复位固定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98%以上。样地复位标准为:样地四个角桩(或坑槽)、四条边界和样地内样木及胸径检尺位置完全复位。但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存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也视为样地复位:l. 复位时能找到定位树或其它定位物,确认出样地的一个固定标桩(或坑槽)和一条完整的边界,分辨出样地内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位置,并通过每木检尺区别出保留木、进界木、采伐木和枯损木等。2. 前期样地内的样木已被采伐且找不到固定标志,但能确认(如利用前期的GPS坐标)原样地落在采伐迹地内。3. 对位于大面积无蓄积的无立木林地、未成林地、宜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非林地和经济林内的固定样地,复位时虽然找不到固定标志,但仍能确认其样地位置不变。4. 对位于急坡和险坡,不能进行周界测设的固定样地,复查时能正确判定两期样点所落位置无误,且地类、林分类型的目测也确定无误。二、样木复位固定样木复位率要求达到95%以上。样木复位标准为:凡固定样地内前期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位置能正确确定,并经胸径复测,前期树种、胸径均无错测者为复位样木。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也视为样木复位:1. 能确认前期样木已被采伐或枯死者。2. 样木编号能确认,但因采脂、虫害、火灾等因素,引起间隔期内胸径为“负生长”(即后期胸径小于前期胸径)的样木,以及前期树种判定和胸径测量有错的样木。3. 样木编号已不能确认,但依据样木位置图(或方位角和水平距),按样木与其周围样木的相互关系及树种、胸径判断,能确定为前期对应样木者。第七条 调查允许误差1. 引点定位:标桩位置在地形图上误差不超过lmm,引线方位角误差小于1,引点至样地的距离测量误差小于l%;用GPS定位时,纵横坐标定位误差均不超过1015m。2. 周界误差:新设或改设样地周界测量闭合差小于0.5%,复位样地周界长度误差小于1%。3. 检尺株数:大于或等于8cm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小于8cm的应检尺株数,允许误差为5%,且最多不超过3株。4. 胸径测量:胸径小于20cm的树木,测量误差小于0.3cm;胸径大于或等于20cm的树木,测量误差小于1.5%。5. 树高测量:当树高小于10m时,测量误差小于3%;当树高大于或等于10m时,测量误差小于5%。6. 地类、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等因子不应有错。第二章 技术标准第八条 土地类型(地类)一、类型划分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综合划定的类型,包括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13个三级地类,见表1。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667hm2(1亩)。表1 地类划分表一 级二 级三 级代 码林地有林地乔木林111红树林112竹 林113疏林地120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1其它灌木林地132未成林地未成林造林地141未成林封育地142苗圃地150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161火烧迹地162其它无立木林地163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171宜林沙荒地172其它宜林地173林业辅助生产用地180非林地耕 地210牧草地220水 域230未利用地240建设用地工矿建设用地251城乡居民建设用地252交通建设用地253其它用地254二、技术标准(一)林 地1. 有林地:附着有森林植被、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20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20,但生长稳定(人工造林35年后或飞播57年后),保存率达到80%(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为65%)以上人工起源的林分。(2)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或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3)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由不同竹类构成的竹林的具体划分标准由各省自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2. 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3. 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专为防护用途,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按照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2) 其它灌木林地: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4. 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1)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播种、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成活率85%以上,其中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2)未成林封育地:通过自然变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5.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和木本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6. 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表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单位:年营造方式400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南 方北 方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83-65-104-68-155-8飞播造林5-74-75-85-77-105-7人工造林直播3-82-64-83-64-104-8植苗、分殖2-52-42-62-53-83-6 注: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大苗造林、工业原料用材林由各省自行规定,青藏高原参照北方地区。(1)采伐迹地:采伐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2)火烧迹地:火灾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3)其它无立木林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森林防火等需要保留的无立木林地。7.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以下三类:(1)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2)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3)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8.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指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含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1)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2)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3)集材道、运材道;(4)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5)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6)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7)其它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二)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2. 牧草地: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3. 水域: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滩涂、沟渠、水利设施、冰川和永久积雪等。4. 未利用地:指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高寒荒漠、苔原等。5. 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以下四类:(1)工矿建设用地:指工厂、矿山等建设用地。(2)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居民住宅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用地。(3)交通用地:指各类道路(铁路、公路、农村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不含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中的集材道、运材道。(4)其它用地:除以上地类以外的建设用地,包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名胜古迹、墓地、陵园等。第九条 植被类型主要依据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别,其中:自然植被分9个植被型组,31个植被型;栽培植被分3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见表3)。各省应参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植被亚型和群系组制定操作细则。第十条 湿地类型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湿地调查范围包括面积8公顷以上的面状湿地(如湖泊、沼泽等)和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线状湿地(如河流、灌渠等)。表3 植被类型划分标准与代码表类别植被型组植被型代码备 注自然植被1. 针叶林1. 寒温性针叶林111分布于北温带或其它带有一定海拔高度地区,主要由冷杉属、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的树种组成的针叶林。2. 温性针叶林112分布于中温带和南温带地区平原、丘陵、低山以及亚热带、热带中山的针叶林。3. 温性针阔混交林113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4. 暖性针叶林114分布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和平地的针叶林。5. 暖性针阔混交林115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6. 热性针叶林116分布于北热带和中热带丘陵平地及低山的针叶林。7. 热性针阔混交林117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2. 阔叶林1. 落叶阔叶林121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落叶成分所占比例在七成以上。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2以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共同组成的森林,落叶或常绿的比例均不超过七成。3. 常绿阔叶林123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常绿成分所占比例在七成以上。4. 硬叶常绿阔叶林124以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森林,叶绿色革质坚硬,叶缘常具尖刺或锐齿。5. 季雨林125分布于北热带、中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特征是干季部分或全部落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 雨林126分布于北热带、中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高大而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7. 珊瑚岛常绿林127分布于珊瑚岛屿上的热带植被类型。8. 红树林128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达到的河流入海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或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9. 竹林129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3. 灌丛和灌草丛1. 常绿针叶灌丛131分布于西部高山地区,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常绿针叶灌木构成的灌丛。2. 常绿革叶灌丛132由耐寒、中旱生的常绿革叶灌木为建群层片,苔藓植物为亚建群层片组成的常绿革叶灌丛。3. 落叶阔叶灌丛133由冬季落叶的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4. 常绿阔叶灌丛134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由常绿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5. 灌草丛135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包括有散生灌木的植物群落和无散生灌木的植物群落。4. 草原和稀树草原1. 草原141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2. 稀树草原142在热带干旱地区以多年生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所构成大面积的热带草地,混杂期间还生长着耐旱灌木和非常稀疏(郁闭度0.10)的孤立乔木。5. 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1. 荒漠151在具有稀少的降雨和强盛蒸发力而极端干旱的、强度大陆性气候的地区或地段上所生长的以超旱生小半灌木或灌木为主的群落。2. 肉质刺灌丛152西南干热河谷以肉质、具刺的仙人掌和大戟科植物组成的灌丛。6. 冻原1. 高山冻原161高海拔寒冷、湿润气候与寒冻土壤条件下发育的,由耐寒小灌木、多年生草类、藓类和地衣构成的低矮植被。7. 高山、稀疏植被1. 高山垫状植被171在高海拔山地由呈垫状伏地生长的植物所组成的植被。2. 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172分布于高山植被带以上、永久冰雪带以下,由适应冰雪严寒生境的寒旱生或寒冷中旱生多年生轴根性杂类草以及垫状植物等组成的亚冰雪带稀疏植被类型。8. 草甸1. 草甸181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9. 沼泽和水生植被1. 沼泽191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2. 水生植被192生长在水域环境中的植被类型。栽培植被1. 草本类型1. 大田作物型211旱地或水田以农作物为经济目的。2. 蔬菜作物型212以蔬菜为经济目的。3. 草皮绿化型213以绿化环境为目的。2. 木本类型1. 针叶林型221由针叶乔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2. 针阔混交林型222由针叶和阔叶乔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3. 阔叶林型223由阔叶乔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4. 灌木林型224由灌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5. 其它木本类型225由竹类植物或红树植物组成的人工植被。3. 草本、木本间作类型1. 农林间作型231农作物和除果树外的其它树种间作。2. 农果间作型232农作物和果树树种间作。3. 草木绿化型233以绿化环境为目的的人工草木结合植被。湿地类型划分为5大类38个小类,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如下:1. 近海及海岸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海水浸湿地带。(1)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浅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海峡。(2)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洋草地。(3)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4)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植被盖度小于30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包括低潮水线至高潮浪花所及地带。(5)潮间沙石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砾石为主。(6)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7)潮间盐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沼。(8)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9)海岸性咸水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泻湖。(10)海岸性淡水湖:与海水相连的通道已经阻隔,逐渐形成了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泻湖。(11)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至口外河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12)三角洲湿地: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表4 湿地类型代码表湿地类湿地型代码湿地类湿地型代码近海及海岸湿地浅海水域101沼泽湿地藓类沼泽401潮下水生层102草本沼泽402珊瑚礁103沼泽化草甸403岩石性海岸104灌丛沼泽404潮间沙石海滩105森林沼泽405潮间淤泥海滩106内陆盐沼406潮间盐水沼泽107地热湿地407红树林沼泽108淡水泉或绿洲湿地408海岸性咸水湖109人工湿地蓄水区501海岸性淡水湖110运河、输水河502河口水域111淡水养殖池塘503三角洲湿地112海水养殖场504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201农用池塘505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202灌溉用沟、渠506泛洪平原湿地203稻田、冬水田507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301盐田508季节性淡水湖302采矿性积水区509永久性咸水湖303废水处理场所510季节性咸水湖304城市性景观和娱乐水面5112. 河流湿地: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1)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3)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3. 湖泊湿地(1)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2)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3)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泊。(4)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4. 沼泽湿地(1)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的泥炭沼泽。(2)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3)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4)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覆盖度30。(5)森林沼泽:以乔木为主的沼泽,植被郁闭度0.20。(6)内陆盐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0.6以上,植被覆盖度30。(7)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8)淡水泉或绿洲湿地。5. 人工湿地(1)蓄水区:水库、拦河坝、水电坝。(2)运河、输水河。(3)淡水养殖场。(4)海水养殖场。(5)农用池塘:包括小型水池。(6)灌溉用沟、渠。(7)稻田、冬水田:一季和多季水稻田。(8)盐田:包括晒盐池、盐水泉。(9)采矿性积水区包括:砂、砖、土坑、取土坑、采矿地。(10)废水处理场所。(11)城市性景观和娱乐水面。湿地类型按保护程度分成五级,其划分标准见表5。表5 湿地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与代码表保护等级划 分 标 准代 码I湿地类型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II湿地类型落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内2III湿地类型落在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内3IV湿地类型落在县级自然保护区内4V湿地类型落在非自然保护区内5第十一条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一、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范围按表6的划分标准执行。表6 气候类型的划分标准气候类型湿润指数(MI)极干旱0.65注:湿润指数为降水量与蒸发散之比,蒸发散按W.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一)荒漠化类型按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划分以下主要荒漠化类型:1. 风蚀:由于风的作用使地表土壤物质脱离地表被搬运现象及气流中颗粒对地表的磨蚀作用。2. 水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土壤搬运和沉积过程。3. 盐渍化:地下水、地表水带来的对植物有害的易溶盐分在土壤中积累引起的土壤生产力下降。4. 冻融: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表7 荒漠化类型代码表荒漠化类型风蚀水蚀盐渍化冻融非荒漠化土地代 码12340(二)荒漠化程度荒漠化程度反映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及恢复其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难易状况。各类型荒漠化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4级,其代码分别为1、2、3、4。针对不同的荒漠化类型和土地类型(地类),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评定荒漠化程度。1. 风蚀:风蚀荒漠化的评定标准见表8和表9。表8 非耕地风蚀荒漠化程度评定标准地类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或石砾含量覆沙厚度cm地表形态干旱、半干旱地区亚湿润干旱地区土壤质地石砾含量%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10(40)10(40)粘土(1) 10m(25)60(4)70(4)砂土(20)50(20)5(1)注:根据各指标评分(括号中数字,下同)之和,按以下标准确定荒漠化程度:非荒漠化18,轻度19-37,中度38-61,重度62-84,极重度85。表9 耕地风蚀荒漠化程度评定标准地 类作物产量下降率%土壤质地或石砾含量有效土层(表土层+心土层)厚度cm土壤质地石砾含量%耕地5%(4)粘土(2) 70(2)5-14(10)壤土(9)1-9(9)40-70(6)15-34(20)砂壤土(17.5)10-19(17.5)25-39(12.5)35-74(30)壤砂土(26)20-29(26)10-24(19)75%(40)砂土(35)30(35)10(25)注:1、作物产量下降率指作物现实产量与同年度该地区非荒漠化耕地在正常生产水平下产量相比下降的百分比(下同);2、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按以下标准确定荒漠化程度:非荒漠化15,轻度16-35,中度36-60,重度61-84,极重度85。2. 水蚀:水蚀荒漠化的评定标准见表10和表11。表10 非耕地水蚀荒漠化程度评定标准地 类植被覆盖度(%)坡度()侵蚀沟面积比例(%)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70(1)3(2)5(2)50-69(15)3-5(5)6-10(5)30-49(30)6-8(10)11-15(10)10-29(45)9-14(15)16-20(15)20(20)注: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按以下标准确定荒漠化程度:非荒漠化24,轻度25-40,中度41-60,重度61-84,极重度85。表11 耕地水蚀荒漠化程度评定标准地 类作物产量下降率(%)坡度()工程措施耕地5(3)3(1)反坡梯田(1)5-14(10)3-5(5)水平梯田(5)15-34(20)6-8(10)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10)35-74(35)9-14(15)简易梯田(20)75(50)15(20)无工程措施(30)注: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按以下标准确定荒漠化程度:非荒漠化24,轻度25-40,中度41-60,重度61-84,极重度85。3. 盐渍化:盐渍化的评定标准见表12。表12 盐渍化程度评定标准程度评 定 标 准轻耕地:土壤含盐量0.1-0.3%(东部)或0.5-1.0%(西部),盐碱斑占地面积15%, 一般只危害作物苗期,缺苗10-19%,大豆、绿豆、小麦、玉米等轻度耐盐作物能生长,产量有所下降(15%),改良较容易。非耕地:地面可见少量盐碱斑(1.0%(东部)或2.0%(西部),60%的地表为盐碱斑,几乎无植被(10%),极难开发利用。4. 冻融:冻融荒漠化的评定标准见表13。表13 冻融荒漠化程度评定标准与代码表等级评 定 标 准代码轻极高原、高山、高寒缓坡草原漫岗区,植被盖度40%。1中极高原、高寒丘陵荒漠草原区,植被盖度20-39%。2重极高原、高寒中低山荒漠区,植被盖度10-19%。3极重极高原、高山冰川侵蚀荒漠寒漠区,植被盖度10%。4二、沙化沙化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以沙质地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一) 沙化类型土地沙化监测范围内的土地分为沙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和非沙化土地3个类型。1. 沙化土地:划分为以下9大类:(1)流动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小于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2)半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10至 29(草本、灌木植被盖度10%但30,或乔木郁闭度0.50)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a. 人工半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封育)治理的半固定沙地。b. 天然半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半固定沙地。(3)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30(草本、灌木植被盖度30,或乔木郁闭度0.5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固定沙地分为:a. 人工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逢育)治理的固定沙地。b. 天然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固定沙地。(4)露沙地:指土壤表层主要为土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5)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能就地起沙的土地。(5)沙化耕地:主要指没有防护措施及灌溉条件,经常受风沙危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沙质耕地,包括沙改田。(6)非生物治沙工程地:指单独以非生物手段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或沙地,如机械沙障及以土石和其它材料固定的沙地。在非生物治沙工程地上又采用生物措施的,应划为相应的固定或半固定沙地(丘)。(7)风蚀残丘:指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土林、白砻墩等风蚀地。(8)风蚀劣地:指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粗化土地。(9)戈壁:指干旱地区地表被砾石覆盖,植被稀少的广袤而平坦的土地。2.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形成的临界于沙化的土地。草地、林地上的土壤表层为土质,原生土壤剖面基本完整,尚无明显的风蚀和流沙堆积形态,但植被严重退化,土壤表层腐殖质基本丧失;耕地上以偶见流沙点或风蚀斑为标志。3. 非沙化土地:指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以外的其它土地。表14 沙化类型代码表沙化类型代码沙化类型代码流动沙地(丘)110露沙地140半固定沙地(丘)120沙化耕地150人工半固定沙地(丘)121非生物治沙工程地160天然半固定沙地(丘)122风蚀残丘170固定沙地(丘)130风蚀劣地180人工固定沙地(丘)131戈壁190天然固定沙地(丘)13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200(二) 沙化程度沙化土地按沙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4级,其代码分别为1、2、3、4。1. 轻度:植被盖度40%(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50%(其它气候类型区),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较少(一般少于20%)的沙化耕地。2. 中度:植被盖度2540%(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3050%(其它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一般20-30%)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3. 重度:植被盖度1025%(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或1030%(其它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10%的风蚀残丘、风蚀劣地及戈壁,或作物生长很差、缺苗率30%的沙化耕地。4. 极重度:植被盖度10%的各类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包括植被盖度10%的风蚀残丘、风蚀劣地及戈壁。三、石漠化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土壤消失的现象。按程度分为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石漠化土地3个类型,其石漠化评定标准见表15。当评定为“无”级时,即为非石漠化土地。表15 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与代码表等级土壤侵蚀程度基岩裸露(%)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层厚度(cm)代码无不明显107052500潜在不太明显10-2950-695-1420-2410轻度较明显30-4935-4915-2415-1921中度明显50-6920-3425-3410-1422强度强烈70-8910-1935-445-923极强度极强烈901045524注:在判别石漠化程度时,如果四项定量评定因子不在同一等级水平上,应根据上下互补原则综合考虑;如果处于两个等级之间,应根据风险最小原则评定为较低级别的石漠化等级。第十二条 森林分类一、森林类别按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含林地)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个类别。(一)生态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1. 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1)国家公益林: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按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2)地方公益林: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表16 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代码表项目事权等级保护等级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特殊重点一般代码10201232. 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3个等级,划分标准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国家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方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二)商品林: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商品林按经营状况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评定标准见表17。表17 商品林经营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经营等级评 定 条 件代码用材林、薪炭林经 济 林好经营措施正确、及时,经营强度适当,经营后林分生产力和质量提高。定期进行垦复、修枝、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经营管理措施,生长旺盛,产量高。1中经营措施正确、尚及时,经营强度尚可,经营后林分生产力和质量有所改善。经营水平介于中间,产量一般。2差经营措施不及时或很少进行经营管理,林分生产力未得到发挥,质量较差。很少进行经营管理,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产量很低。3二、林种划分(一)分类系统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将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分为5个林种、23个亚林种,见表18。表18 林种分类系统表森林类别林 种亚林种代 码生态公益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111水土保持林112防风固沙林113农田牧场防护林114护岸林115护路林116其它防护林117特种用途林国防林121实验林122母树林123环境保护林124风景林125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126自然保护林127商品林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231速生丰产用材林232一般用材林233薪炭林薪炭林240经济林果树林251食用原料林252林化工业原料林253药用林254其它经济林255注:代码的第一位为“森林类别”的代码;第二位为“林种”代码;第三位为“亚林种”代码。(二)技术标准1. 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1)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 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外围2km以内; 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2)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坡度在25度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坡度在35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4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 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3)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 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 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 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1000m范围内,其它方向200m范围内的; 珊瑚岛常绿林; 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4)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农田、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500 m范围内的; 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5)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或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 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 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 红树林或海岸50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6)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 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下同)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各50m以内; 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50m以内,其它地区各1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7)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2. 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1)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 边境地区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其宽度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划定; 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2)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