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选文解读 1、孟子谒见梁惠王(三)、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yn“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 1、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一、翻译原文解读个别语句。 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关注,源于他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关怀。 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 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辞跋涉千里的辛劳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 可是儒家学者自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 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 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子便劈头拦截他。 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家”指卿大夫的采(ci)地,也1叫采邑,是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 “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古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 如果一个国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云“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 但是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孟子这是举其一端,接下来孟子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他的意思是说,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怠慢君王之所急)。 孟子这里同样只是举例,但是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 所以他对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 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 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孟子回答说“王为什么张口就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假如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 但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不会怠慢君王之所急)。 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 2、全方面把握该文分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王何必曰利”的?明确从正反两方面来得出结论的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23、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孟子与梁王讨论了什么问题?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弑其君、夺不餍存在的危害秦、楚、拘兵破坏社会秩序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一)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1)亮出观点 (2)A、“后义先利”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3)B、“先义后利”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4)首尾呼应,突出立场义先于利 3、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牼将之楚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二、王何必曰利第2则选文的观念跟第1则选文其实是一样的。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宋”即宋钘,是战国时候宋国的著名学者,跟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等人同时,倡导上下均平,反对战争。 他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了他。 孟子很自然地问他将到什么地方去。 宋说“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原来,秦楚两国交战(“构兵”就是交战的意思),宋将要去制止。 他的愿望自然是善良的,并且他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先去谒见楚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假如楚王不高兴,就去谒见秦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两国之王,总有一个跟自己投合的。 这些盘算很合情理。 孟子说“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他先说“请无问其详”,接着又说“愿闻其指”,可以断定“指”就是大概的意向。 “说之将何如”意思是将怎么样游说他们?孟子关注的不是抽象的游说这种行为,也不是制止战争这种目的,而是进行游说的具体方式和理据。 宋说“我将言其不利也。 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做法。 先秦时期,说明战争的不利有时候的确可以制止战争。 远一点的一个例子,是众所周知的“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 郑国派烛之武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 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 秦缪公于是撤军返回了秦国,而晋国也只好撤军(参阅史记秦本纪)。 宋的心意是善良的,他进行游说的理据也合乎情理,思想准备也比较充足,然而宋“我将言其不利也”的话音刚落,孟子劈头就去拦截他“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志”即心之所向、心意。 对宋的心意,孟子是肯定的。 他反对的是宋打出的名号“利”。 这是宋游说秦楚之王的理据。 孟子接下来的解释,同样包括一正一反两3个方面“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就是说,拿利去游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为利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样就会使得三军之师乐于休兵,因而喜欢导致休兵局面出现的依据“利”;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着私利的目的互相交往,如此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这就是孟子最终的担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落为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沦落为“以市道交”(即以市场交易的原则为原则),人丧失对仁义的价值的关怀(更不要说去实践这些价值了),最终必然导致国家的覆亡。 根据孟子的观点,即便宋游说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战争,那也有一个严重的弊害,就是败坏了世人的心术。 显然,孟子比宋考虑得深远。 总之,游说秦楚之王阻止战争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名号即理据,这就是仁义了“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拿仁义去游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为仁义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样就会使得三军之师乐于休兵,因而喜欢导致休兵局面出现的依据“仁义”。 做大臣的依循仁义的原则侍奉国君,做人子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 孟子经过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论证,再一次推出了自己的结论“何必曰利?”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却可以启发我们省察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a、宋牼将之楚b、然而不王者c、孳孳为善者d、蹠之徒也e、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ng、wng、z、zh、ji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 1、相互 2、如果 3、交战 4、使停止 5、意向 6、这样而 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8、类 9、差别 10、背离)译文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宋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如果楚王不高兴(不听从我的话),我将去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 孟子说“我孟轲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 先生将怎么样去游说他们?”宋说“我将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这一名号却不行。 先生拿利来游4说秦国楚国之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因之喜欢利啊。 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着私利的目的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先生拿仁义来游说秦国楚国的国君,秦王楚王因为仁义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因之喜欢仁义啊。 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二、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二)第二则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论证?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提出“先生之号则不可”的看法。 2、因利罢师君臣成仇父子反目国破家亡兄弟割袍结论何必曰利(取义舍利)因仁罢师君臣一体父慈子孝称霸天下手足情深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4、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非标准答案)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 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三、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5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 一、二。 2、书面作业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表并列,不译)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表转折“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表顺接,不译)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语气助词,不译)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表转折“却”)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明知的政治主张。 也使同学们学到了,一味的追逐个人财利而且不择手段的人,是可鄙的,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把善德放到更高的位置上,这一人生的真谛。 王何必曰利教学参考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说理法的好处。 问题探究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害?谈谈你的看法,并且讨论一下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 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第三则翻译鸡鸣而起体会孟子的主张。 3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勤勉地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 鸡叫就起来勤勉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类。 要想知道舜这一类人跟蹠这一类人的区分,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啊 1、孟子的主张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这一则强调了什么内容?明确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扬善圣贤之君逐利杀人魔王6“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评析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 一、墨子公输叙述了墨子阻止楚国入侵宋国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叙述了烛之武说服秦国的军队放弃攻打郑国的故事。 联系这两个事例,谈谈你由本课第2则选文引发的思考。 提示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说服秦缪公撤兵,谈的都是亡郑于秦国不利。 墨子说服楚国放弃攻打宋国的行动,根据是攻宋“必伤义而不得”,即在义和利两方面都有害而无益(当然墨子谈的较多的还是利的问题,他最终使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攻宋的打算,也主要是靠利害方面的算计)。 在本节第2则选文中,孟子希望宋立足于仁义这一端去制止战争。 孟子不仅关注眼前的游说能否成功,而且关注游说是否有高尚的价值依据,是否能够弘扬高尚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才是孟子眼中的更高利益。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罢,停止。 2指,意旨,意向。 3去,抛弃,舍弃。 4徒,指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三)孟子的“义利观”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伊春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a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华南公司(广东省管网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6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6届国家管网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a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浙江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有答案详解
- 2026国网湖北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国网云南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6国网甘肃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国网陕西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提取、变换和加载工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电力市场交易培训
- 青马工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大学创业政策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烟支检测器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学校特殊教室管理制度
- 叉车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 2025年少代会工作报告
- 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 2024年9月电力负荷聚合商资质认证协议
- 中国当代知名作家鲁迅生平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