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_第1页
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_第2页
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_第3页
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_第4页
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9年2013年)天水市教育局天水市规划局天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水市建设局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2008年12月第一部分 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第一章 基本情况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2009年-2013年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 市域概况一、行政区划概况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处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北部、西部、南部分别与甘肃省内的平凉市、定西市、陇南市接壤,东部与陕西省宝鸡市毗邻。是甘肃省内重要的工业、旅游、物资集散城市之一,是陇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全市辖武山、甘谷、秦安、张川、清水五县及秦州、麦积两区。市域东西长197公里,南北宽122公里,总面积14359平方公里。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为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丘陵地貌,中部为渭河河谷地貌。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口主要沿河流谷地分布。2008年,全市总人口357.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2.1万人,城镇人口95.1万人,城镇人口中城市人口46.2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5人。2008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6.6亿元。二、中小学教育资源概况全市有职业高中19所,普通高中57所(其中完全中学32所),初级中学225所,小学1967所,教学点626个,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71.27万人,其中:职业高中学生1.5万人,普通高中学生7.29万人,初中学生21.5万人,小学学生40.95万人,特教学生354人;有中小学教职工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小学1.80万人,初中1.04万元,高中0.39万人;学校占地面积1114.7万平方米,其中:小学721.7万平方米,初中212.8万平方米,普通高中151.4万平方米,职业高中28.8万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76.4万平方米,其中:小学145.3万平方米,初中62.4万平方米,普通高中59.5万平方米,职业高中9.2万平方米。第二节 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全市中小学布局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小学校均规模208人,其中100人以下的学校721所,占小学学校数的37%;50人以下的教学点510个,每个教学点平均学生数32人。初中校均规模950人,其中400人以下的学校52所,占初中学校数24%,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受5.12大地震的波及,全市1802所学校的116万平方米的校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倒塌校舍1.6万平方米,严重受损校舍68万平方米,一般破坏校舍47万平方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由于投资有限,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校舍及其配套设施较差,教具、图书等教学设备短缺,教师调配困难,加之教学点代课教师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农村生源逐年递减。由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逐年递减。据2003至2007年五年的统计显示,全市农村小学入学人数以年均5.5%的速度递减,在校生人数以2.7%的速度递减(见表一)。农村初中招生数以年均4.5%的速度递减,在校生人数以3.5%的速度递减(见表二)。五是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向城市和县镇转移,城镇学生逐年增长,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县城尤其是两区城区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差距较大,大班额现象严重,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择校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表一:天水市2003-2007年小学学生变化统计表年份招生数在校生数合计城镇农村合计城镇农村200385201124327276944307566873376202200478458164526200644076887523353245200571310119625934842706376531350532200675199126926250742280581358341447200765611128845272740951284877324635表二:天水市2003-2007年初中学生变化统计表年份初中招生数在校生数合计城镇农村合计城镇农村200368351147745357718997743372146605200471188182585293019865653295145361200576318301744614420818381482126701200678184345914359321811396330121783200769975284804149521445093706120744第四节 布局调整条件分析一、有利因素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5.12地震灾后重建契机,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向西部基础教育的倾斜投入,群众重教思想。二、不利因素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城区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学校拆迁整合难度较大,近年来新建社区教育资源配置缺失,群众对学校撤并的接受程度及文物庙宇保护等制约因素。第二章 规划范围、期限、依据和人口预测第一节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全市两区(秦州区、麦积区)五县(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镇46个,乡67个,街道办事处10个。第二节 规划期限依据甘肃省有关规定,结合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步骤,确定规划实施期限为2009年2013年,共五年时间。第二节 人口预测根据全市人口发展趋势,到2013年,全市总人口达到370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8.5万,初中在校生达到21.4万,小学在校生达到38.5万。第四节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2-2002)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甘政发2001111号)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陇南等市(州)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甘教发2008110号)天水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年)天水市各县区人口、经济、教育资源的现状、预期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中小学布局调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寄宿制学校为途径,科学规划,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节 规划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牵涉面大、政策性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理布局,效益最大的原则。学校布局调整必须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功能区划分、未来城镇发展规模和方向,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统筹规划中小学布局。高中阶段学校选址向城区或县城集中,取消完全中学的办学模式,尽快完成完全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分离;初中(含九年制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自然村不再设置教学点,教学点原则上只包含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单班设置,不再搞复式教学。 2、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不是简单的撤并学校,学校无论是撤、并、扩、建都要有利于巩固“普九”成果,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基础设施薄弱、办学规模小、生源少、办学效益差的学校,实行撤并;对布点合理、基础设施好、发展具有一定潜力、教育质量较高、群众反映较好的学校,要扩大办学规模,或将其他学校并入其中。通过布局调整,要达到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3、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县区教育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时,一定要实事求是,积极慎重,决不能盲目撤并,一哄而起。布局调整必须以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为前提,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便于学校管理,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由易到难,成熟一批调整一批,逐步推进。4、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市规划的基础上,各县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一次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内实施方案。对新建、扩建的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学校用地标准、校舍建设标准和校园绿化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必须配套体育运动场地、食堂、医疗、供水、厕所等设施。5、先建后撤,示范引导的原则。率先改扩建一批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初中和城镇普通高中,扩大办学规模,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吸引周边学生就学,减少布局调整阻力,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第四章 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 规划总体目标在今后的五年内,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全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分布更加合理,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实现教育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为全市教育的持续性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13年,全市撤并中小学校1273所,新建学校61所,学校总数由现有的2249所减少到1037所,中小学校总数减少54%。第二节 高中布局调整规划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和县镇集中,完善寄宿制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校均规模由目前的1300人扩大到2000人以上),取消完全中学办学模式,逐步撤消教学质量低、生源相对较少的农村薄弱学校。5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集中办好一所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各类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校均规模由目前的700人扩大1500人以上。到2013年,全市共撤并普通高中17所(其中完中改为初中15所,撤销2所),新建普通高中学校2所,完全中学改为独立高中13所,普通高中学校数由现有的57所减少到41所,普通高中学校数减少28%。第三节 初级中学布局调整规划初中按照2万人口以上,服务半径8公里左右设置。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寄宿制初中(寄宿率达到85%),山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乡镇,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校均规模由目前的950人扩大到1200人以上。城镇在校学生达到1800人以上,川道地区在校生达到1200人以上,山区在校生达到900人以上。生均占地面积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生均校舍面积达到6.66平方米,有寄宿制条件的生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8.65平方米。到2013年,全市共撤并初中学校70所,新建初中学校8所,完全中学改为初中学校15所,初级中学学校数由现有的225所减少到179所,初级中学学校数减少20%。第四节 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根据区域内人口、经济、交通、自然条件和原有学校设置等因素,按服务半径2.5公里左右设置,2000人以下的村原则上不独立设校。每个乡镇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和1-3所寄宿制小学(寄宿率达到50%)。城镇在校学生达到1400人以上,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完全小学在校生达到350人以上。生均占地面积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到5.66平方米,有寄宿制条件的生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7.4平方米,教学点达到4.52平方米。到2013年,全市共撤并小学1202所,新建小学16所,九年制学校改为小学36所,小学学校数由现有的1967所减少到817所,小学学校数减少58.5%。撤消非行政村教学点396个 第五节 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各县集中办好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学校。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主,兼顾秦州、麦积两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就学。第二部分 县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第五章 天水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 现状及问题一、概况全市市区现辖十个街道办事处和城郊五个镇的川区(大城、中城、东关、西关、石马坪、七里墩、天水郡、北道阜、道北、桥南等10个办事处和玉泉镇、社棠镇、马跑泉镇、花牛镇、甘泉镇的川区),市区规划面积约75.83平方公里。2007年底市区人口48.7万人。市区规划控制内,有小学5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初级中学11所,完全中学7所,独立高中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市区规划范围内有小学生36200人,初中学生25346人,高中学生19857人。二、秦州区学校布局状况。秦州区城市规划区东起东十里,西至西十里,以南北二山为界。城市规划区内现有小学25所(建一小学、建二小学、建三小学、新华门小学、枣园巷小学、人民路小学、回民小学、公园小学、解一小学、解二小学、逸夫小学、天水郡小学、五公司小学、轴仪小学、红山小学、西十里小学、七里墩小学、东十里小学、暖和湾小学、东团庄小学、石马坪中心小学、王家坪小学,五里铺小学、县家路小学和闫河小学);初中6所(逸夫中学、育生中学、玉泉中学、石马坪中学、伏羲中学和罗玉中学);独立高中3所(天水一中、天水三中、民办蓓蕾中学),完全中学4所(天水四中、天水五中、天水六中和长城中学)。秦州区已建城区共有小学14所,有中学小学部2个(罗玉中学小学部和长城中学小学部)。西片(天水郡、精表路一带)有天水郡小学、轴仪小学、五公司小学3所学校,学校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中片(坚家河以东、藉河以北、东桥头以西)有枣园巷小学、逸夫小学、解一小学、解二小学、回民小学、新华门小学、公园小学、人民路小学、天师附校、建二小学、建三小学等11所学校,学校布点相对集中,但学校面积和规模普遍偏小;东片(东桥头以东)仅有罗玉中学九年制学校、长城中学十二年制学校的两个小学部,小学数量严重不足;南片(藉河以南、天水师范学院以东、迎宾桥以西)为近几年新开发住宅区,人口增长较快,仅有东团庄小学一所,难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三、麦积区学校布局状况麦积区城区东起天水星火机床厂,南到麦积区甘泉镇,西至麦积区花牛镇曹家埂,南北以山为界。范围包括城郊4个镇、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城区现有高级中学3所(市二中、市九中、民办启升中学);完全中学3所(市八中、甘泉中学、民办梅兰中学);初级中学6所(市七中、龙园中学、马跑泉中学、花牛中学、向荣学校、赵崖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天成学校、潘集寨学校、蓝天学校、大柳树附中、甸子附中、渭峡附中、小陇山子校、桥南联中);完全小学28 所:城区5所(桥南小学、道南小学、道北小学、区府路小学、实验小学),马跑泉镇9所(中心小学、大沟小学、团庄小学、吴家崖小学、颖川小学、慕滩小学、胡王小学、黑王小学、什字坪小学),花牛镇4 所(中心小学、高湾小学、赵崖小学、花牛小学),社棠镇6 所(中心小学、社棠镇二小、社棠镇三小、下曲小学、柏林小学、俊林小学),甘泉镇4所(中心小学、文泰华小学、白石小学、吴家寺小学);中等职业学校2所(区职业教育中心、民办岭南高级职业中学)。麦积区已建城区被陇海铁路和渭河自然分割成道北、道南和桥南三大片,道北、道南两片是老城区,桥南片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城区。目前,已建城区有小学6所,道北片有道北小学、区府路小学和实验小学;道南片为道南小学和天成学校;桥南片仅桥南小学1所学校,难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四、存在的问题1、城市建设中教育规划用地得不到有效落实。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及小区开发中,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规划用地得不到有效落实,人口分布与学校布点错位,交通压力大。如秦州区东团庄小区、天河家园小区、天庆嘉园小区,开发建设力度都比较大,人口较为密集,但小学教育资源配套滞后,学生难以就近入学。随着城市人口重心东移,秦州区东片区小学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将会更加突出。麦积区桥南片现有的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也不能满足片内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需要。2、已建成城区小学数量减少,校园面积被蚕食。在旧城改造中,秦州区先后撤并了红台小学、青北小学、伊民巷小学、解三小学、解四小学、建四小学、中西小学、伏羲路逸夫小学等8所小学,城区小学由上世纪70年代的33所减少到目前的25所。在城市开发和道路拓宽中,回民小学等6所小学校园面积被占用。回民小学被瑞莲寺占去855平方米,拓宽道路占去300平方米;新华门小学被开发商占去1202平方米;枣园巷小学因道路拓宽占去869平方米;解一小学因建陕西会馆开发改造占去754平方米;人民路小学因建绿色食品市场,开发改造占去905平方米;建二小学因道路拓宽,开发改造占去400平方米。3、已建成城区校园普遍狭小,学生无活动场地。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定,城市完全小学生均校园面积分别是:12班为26平方米/生、18班为20平方米/生、24班为18平方米/生,与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均占地标准相比,两区城区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与国家标准差距很大,学生活动场地十分狭小。秦州区已建成城区小学生均占地5.68平方米,麦积区为13.48平方米。在秦州区城区仍有庙校合一的学校4所(解二小学关帝庙旧址、人民路小学泰山庙行宫、公园小学水月寺旧址、回民小学瑞莲寺)。秦州区公园小学、人民路小学、建二小学、建三小学、解二小学和麦积区的道南小学、桥南小学、天成学校等学校由于没有操场,活动场地窄小,学校只好分期、分批做课间操,有的学校取消了学生的晨跑,严重制约了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4、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定,城市完全小学生均校舍面积:12班为5.76平方米/生、18班为5.34平方米/生、24班为5平方米/生。而秦州区已建成城区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05平方米,麦积区为3.64平方米,同国家规定面积相比均未达标,部分学校相差还很大,校舍扩建的任务艰巨。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城区小学危房面积进一步加大,达4.17万平方米,占已建成城区小学总校舍的33.4%(秦州区3.49万平方米,麦积区0.68万平方米),相当学校的校舍存在安全隐患。第二节 布局调整规划一、市区人口及生源预测根据全市人口统计资料,2007年底,天水市区总人口为48.70万人。据市区人口预测数学模型:Pn=Po(1+D)3式中:Pn规划期人口数(人) Po现状人口数(人) D 综合增长系数() N 规划年限参照近几年人口综合增长率,2005年至2010年,市区人口综合增长率取20,考虑到机场搬迁和城市化率的增长,2010年至2020年,市区人口综合增长率取25。计算可得,2010年城区人口为51.7万人,2013年城区人口为55.7万。根据目前各年级中小学学生数,结合教育发展水平、普及程度及人口发展预测,到2013年城区高中学生将达到27100人,初中学生将达到28700人, 小学学生将达到47000人。二、总体目标任务通过改造、扩建等形式,合理学校布点,着力解决城区中小学校园面积狭小,活动场地短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全面改善市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和谐、均衡发展。通过布局调整:公办高中学校从10所整合到8所,校园面积从28.1万平方米扩大到41.2万平方米,生均从14.1平方米变为15.2平方米;校舍面积从17万平方米扩大到25.4万平方米,生均从8.56平方米扩大到9.3平方米。初级中学从20所整合到18所,校园面积从21.09万平方米扩大到39.33万平方米,生均从8.3平方米扩大到13.7平方米;校舍面积从8.3万平方米扩大到18.1万平方米,生均从3.3平方米扩大到6.3平方米。53所小学校园面积从34.1万平方米扩大到56.9万平方米,生均从9.2平方米扩大到12.1平方米;校舍面积从11.9万平方米扩大到18.6万平方米,生均从3.03平方米扩大到4平方米。1、高级中学布局调整完成天水市一中、二中、四中、五中、八中、九中等学校的校园扩建任务,进一步完善高中学校寄宿制条件(详见天水市城区高中学校规划期校园面积扩大一览表)。把市四中的初中学生整体并入石马坪中学,市五中初中学生并入天水六中等城区学校,撤消天水六中高中部,在适宜的区域选址新建高中一所。剥离天水八中初中部,将天水八中改制为高级中学,撤消甘泉中学高中部,把甘泉中学改制为初级中学。取消完全中学的办学模式。天水市城区高中学校规划期校园面积扩大一览表序号学校名称现状面积()规划面积()净增面积()拆迁面积()1天水市一中6523411702451790186772天水市三中38519385193天水市四中158682549296244天水市五中260444022114177209115长城中学2077327951717871116天水市二中4701872394253776807天水市九中25880479023313499008天水市八中2234028220588047209秦州待建高中5328010蓓蕾高中11启升中学12梅兰中学2、初级中学布局调整在麦积区城区道南新建1所占地面积11514平方米(拆迁面积8250平方米)的初级中学;在桥南新建1所占地面积20141平方米的初级中学。完成逸夫中学、天水六中、天水七中、育生中学、石马坪中学、龙园中学、马跑泉中学等学校的校园扩建任务(详见天水市城区初中学校规划期校园面积扩大一览表)。将市六中高中学生并入市五中,把市六中改为独立初中;将玉泉中学整体并入育生中学。撤消赵崖初中,将甘泉中学高中部剥离改办为初级中学,将马跑泉中学、花牛中学、甘泉中学建设为寄宿制初中,把潘集寨学校、渭峡附中建设为九年制的寄宿制学校,把天成学校、蓝天学校、甸子附中、大柳树附中4所九年制学校改为小学。天水市城区初中学校规划期校园面积扩大一览表序号学校名称现状面积()规划面积()净增面积()拆迁面积()1逸夫中学1051916971645285422育生中学6696280942139843543天水市六中1917523188401348174伏羲中学1128317393611029595石马坪中学728572856罗玉中学2177830534875633417甘泉中学17423321191469613208天水市七中1492724566963995279龙园中学957111943237226010马跑泉中学162392811711878362811花牛中学133633074917386101512向荣中学113402579414454678013道南初中11514825014公园初中2014115桥南联中11110157674657113116小陇山子校1230020783848317潘集寨学校41142676822654135318渭峡附中17500288851138535003、小学布局调整在麦积区的桥南片分别新建占地面积为15116平方米、18161平方米、10421平方米的三所完全小学。将原来的暖和湾小学和红山小学整合,在新址征地17042平方米新建红山小学。完成建一小学、建二小学、建三小学、新华门小学、公园小学、天水郡小学、枣园巷小学、人民路小学、解二小学、道南小学、道北小学、甘泉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校园扩建任务(详见天水市城区小学规划期校园面积扩大一览表)。将秦州区的回民小学整体迁入玉泉中学,回民小学旧址建设为新华门小学分校,在东团庄小区通过土地转让或者扩建现有小学,以解决该区的小学入学问题。把马跑泉镇的中心小学迁入黑王小学,将中心小学原址建设为幼儿园;扩建马跑泉镇的团庄小学;把社棠镇二小、社棠镇俊林小学变为教学点,撤消黑王、胡王、什子坪、慕滩等4所小学;把天成学校、蓝天学校、甸子附中、大柳树附中4所九年制学校改为小学。把马跑泉、花牛、甘泉三镇的中心小学为寄宿制完全小学,规模在1000人左右。天水市城区小学规划期校园面积扩大一览表序号学校名称现状面积()规划面积()净增面积()拆迁面积()1建一小学40236535251269552建二小学51868622343630493建三小学40928271417980474天水郡小学857417430885636325解一小学440344036轴仪小学2451120199568160007解二小学30008226522656538枣园巷小学70989245214717209逸夫小学970010488788157610人民路小学34601423010770215411新华门小学90131127022572900(原)回民小学(改新华门小学分校)22003565136585012(新)回民小学(即原玉泉中学)632190282707242813公园小学345771623705539014五公司小学69771773310756190015西十里小学80152039412379120016东十里小学5600103164716150017七里墩小学36001560012000234018石马坪中心小学4200420019东团庄小学2600124009800734020王家坪小学1080108021五里铺小学330091005800715022闫河小学1570157023县家路小学3040304024将红山学校和暖和湾小学(旧址)整合在新址建红山小学122001704217042198025区府路小学189901899026实验小学163521635227道南小学1042911890146181828道北小学15600188623262189729桥南小学6788717538729830陇林佳苑小学1511631龙园小学1816132公园小学10421150033甘泉白石小学1578157834甘泉文泰华小学118721187235甘泉吴家寺小学6325632536甘泉中心小学8054146836629331837花牛高家湾小学5641208251518465938花牛赵崖小学3720126618941234839花牛中心小学7419207931337479640蓝天学校44399651521226841花牛小学7500750042马跑泉大沟小学6725242351751073943马跑泉大柳树小学4462446244马跑泉团庄小学5042101485106182445马跑泉吴家崖小学29735784281146马跑泉颖川小学118551185547马跑泉甸子小学8667866748原马跑泉黑王小学(改马跑泉中心小学,原中心小学变幼儿园)7654150497395378049社棠下曲小学56322028314651121450社棠镇三小8462846251社棠镇中心小学792715627770082152天成学校4766167781201253社棠柏林小学240063298729750社棠镇二小(变教学点)98351774579102100社棠俊林小学(变教学点)25822582备注:甸子小学、大柳树小学由甸子附中和大柳树附中改制而来。4、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天水市特教学校的搬迁建设工作,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成为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主,兼顾两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就学的特殊教育示范性学校,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职能。第六章 秦州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 现状及问题一、基本情况秦州区位于天水市东南部,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属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总人口65.15万,其中农业人口45万,占人口总数的近70%。全区辖10镇6乡,420个行政村。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3.3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8元。农村现有小学317所,教学点55个,在校学生47777人,初中2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在校学生18217人,高中6所,在校学生4228人。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小学布局分散、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学生人数在百人以下的村学有203所,占全区农村小学的54.6%,50人以下的学校128所,20人以下的学校57所。这种布局状况造成了师资、经费、设施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大量复式班教学和代课教师的存在,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多数学校由村民出资投工兴建,建设标准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今年5.12地震破坏,造成了大面积危房。据统计,5.12地震全区受灾学校344所,占学校总数的77.65%;受灾面积35.6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3.3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二是中学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高中布局上,全区西南两路共设完全中学5所,独立高中1所,汪川、平南、西口、太京高中规模约12个班,天水中学11个班,牡丹中学仅5个班。初中多数乡镇容纳量不足,平南、汪川、西口、太京、关子等乡镇初中平均班额达70人以上。另外,全区农村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其中初中学生不足百人的有6所,这些学校隶属农村学区管理,附中初中教师多由小学教师担任,学历合格率低,师资水平不高,部分学校课程不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制约着全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三是农村生源逐年呈递减趋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加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逐年减少。2006年农村学生总数为71176人,2007年为70672人,2008年为70222人,农村学校生源以每年50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减。四是学校发展不均衡。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间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校际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多数村学办学条件落后,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软、硬件建设不相适应,学校发展缺乏潜力,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因而缩小学校差距,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势在必行。第二节 布局调整规划一、规划总体目标在今后的五年内,采取“撤、并、挂、建”等多元化的调整合并措施,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通过撤并、改造、扩建等形式,合理调整全区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形成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以优质教育为支撑,结构完善、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合理布局,使我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相对集中,规模效益提高,实现教育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至2013年,将农村完全小学从现在的317所调减为116所,教学点由55所增加到151所,将农村初级中学从现在的13所调整为16所,九年制学校由13所调减为5所,高中由现在的6所调减为3所。二、分学段目标任务1、高中布局调整农村保留平南中学、汪川中学和西口中学3所高中学校,待2013年后逐步撤消高中部,保留初中部。撤消太京中学、牡丹中学和天水中学3所学校高中部,改办为独立初中。农村普通高中数量将由布局调整前的6所调减为3所,平均班额将由布局调整前的52人增加到调整后的60人,教育教学效益将进一步优化。2、初中布局调整全区农村现有初中学校26所(其中独立初中13所,九年制学校13所)。皂郊中学改办为独立初中,小学部与皂郊学区新庄小学合并。平南二中整体并入平南初中。太京中学、牡丹中学和天水中学改办为独立初中。通过调整,农村初级中学将由调整前的26所调减到调整后的21所(其中独立初中12所,完全中学改办独立初中3所,保留九年制学校5所,九年制改办独立初中1所),平均班额将由布局调整前的57人增加到调整后的60人。办学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将得到进一步优化。3、小学布局调整全区农村现有小学317所,按照行政村设置教学点,取消自然村教学点一至三年级复式教育的原则,重点发展乡镇寄宿制小学,有计划地撤并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的完小和教学点。在规划期内,将55所教学点中撤消51所(人数均在50人以下),完全小学转办为教学点147所;317所完全小学中撤销61所,保留109所,完全小学转办为教学点147所;天水学区咀头学校、牡丹学区王家铺学校、牡丹学区草川学校、牡丹学区张家寨学校、秦岭学区黄集寨学校、大门学区郭城学校、平南学区丁川学校等7所九年制学校改办为完全小学;至2013年,农村小学总数将由调整前的317所调减为267所,(其中小学116所,教学点151所)。平均班额将由调整前的27人增加到42人。三、分年度目标任务2009年:撤销教学点13所,撤销小学14所,完全小学改办教学点26所。2010年:撤销教学点12所,撤销小学8所,完全小学改办教学点25所;皂郊中学改办为独立初中,小学部与皂郊学区新庄小学合并。2011年:撤销教学点18所,撤销小学22所,完全小学改为教学点47所;牡丹镇王家铺学校、平南丁川学校和秦岭黄集寨学校由九年制改为完全小学;平南二中整体并入平南初中。2012年:撤销教学点3所,撤销小学5所,完全小学改为教学点18所;撤销天水中学和牡丹中学高中部,改办为初级中学;2013年:撤销教学点5所,撤销小学12所,完全小学改为教学点31所,天水镇咀头学校、大门郭城学校由九年制改为完全小学;撤销皂郊中学小学部,改办为初级中学;撤销太京中学高中部,改办为初级中学。第七章 麦积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 现状及问题一、基本情况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大门”。全区农村有11镇、6乡,37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5万人。全区农村人口分布差异较大,西北部川区村镇集中、人口稠密,山区及东南部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全区农村现有普通高中4所(民办1所),在校学生4564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337人,初级中学16所,在校学生12793人,九年制学校11所,在校学生4100人,完小299所,教学点45个,在校学生人数38596人,。教职工3604人,学校用地面积131.47万平方米,生均21.5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36万平方米,生均5.79平方米。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小学校均规模为113人,班均27人,其中:100人以下的128所,占小学校数的43.24%, 50人以下的教学点45个,校均规模24.6人;每个乡镇有1.2所初中,校均规模在400人以下的学校有1所,占初中学校的6%。 二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校舍及配套设施较差,教具、图书等教学设备短缺,教师难以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不到位。尤其是教学点的代课教师,大部分学历不达标,素质不高,学校不能开齐开足课程,国家课程计划很难全面落实,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农村生源逐年递减。由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转移,农村生源逐年递减,2005-2008年连续三年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500-800人。这些问题的凸显,迫切要求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第二节 布局调整规划一、规划总体目标全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口,采取“撤、并、挂、建”等多元化合并调整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全区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到2013年,农村完全小学从现在的299所调减为103所,调减66%,教学点调整为193所;将农村九年制学校从现在的11所调减到 3所,调减63%;将农村独立初中从现在的16所调减到15所(将2所完全中学调整为初中),调减19%;撤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从现在的4所调减到2所(民办1所),调减50%。2009年至2013年,撤并公办高中2所,设置寄宿制高级中学1所;撤并公办职业高中1所,保留民办职业中学1所;撤并初级中学3所,将2所农村完全中学设置为初中,共设置初级中学15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4所;撤并九年制学校8所,设置3所(寄宿制3所);撤并完全小学195所,撤消教学点45所,设置完全小学103所,其中寄宿制14所,保留教学点192个。二、分学段目标任务1、高中阶段布局调整全区农村现有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2所(民办1所)。 全区每年有初中毕业生9000人左右,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共7000多人,其中升入区内普高的学生4500人左右,职高的学生1500人左右。全区城区现有公办普高3所,每年招生4000人左右,农村保留一所高中(市十中)、一所民办高中(文正中学)完全能够满足农村学生就读普高的需求。撤销第二职高,并入职教中心扩大职教中心的办学规模,以满足农村未升入普高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的需求。2、初中布局调整全区现有九年制学校11所,独立初中16所,校均在校学生625人。将现有的农村初中由现在的16所,撤并为13所,将2所完全中学改为初级中学,九年制学校由现在的11所撤并为3所。3、小学布局调整全区农村现有完全小学299所,教学点45个。将我区农村小学由现在的344所调整为296所。三、分年度目标任务2009年:剥离新阳中学初中部,并入温集初中;剥离石佛镇峪口附中初中部,原校址办峪口小学;撤销29所完全小学;撤并10个教学点;建成5所寄宿制初中、1所寄宿制九年制学校、3所寄宿制完全小学。2010年:撤销西枝初中;剥离甘泉镇谢崖附中初中部,原址办谢崖小学;剥离石佛镇张坪附中,原址办张坪小学;撤销22所完全小学;撤销21个教学点。建成3所寄宿制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5所寄宿制完全小学。2011年:撤销第二职高,并入职教中心;撤销立远初中;撤销24所完全小学;撤销12个教学点。建成1所寄宿制高级中学、3所寄宿制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3所寄宿制完全小学。 2012年:剥离元龙中学高中部,将其办为独立初中;撤销新阳中学,同时将温集初中迁入新阳中学校址,将新阳中心小学迁入温集初中校址,新阳中心小学校址办新阳镇中心幼儿园;撤销正阳初中,原址办完全小学;剥离元龙镇葡萄园附中初中部,将其办为葡萄园小学;剥离马跑泉镇龙槐附中初中部,将其办为龙槐小学;剥离五龙乡陈山附中初中部,将其办为陈山小学;撤销花牛镇杨家河附中;撤并完全小学20所,撤并教学点1个。建成寄宿制初级中学2所,寄宿制完全小学3所。2013年:撤并完全小学31所,撤并教学点1个。建成1所寄宿制初级中学。第八章 甘谷县城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 现状及问题一、基本情况甘谷县城位于甘谷县县境东南部,北起新兴镇永安村南砖头屲,南依大像山,西邻大像山镇杨赵村,东至大像山镇魏家庄,南北长约5.6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全城辖10个行政村,6个社区,人口总数12.3万,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人口7321人。县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发展的中心,近年来在城区经济开发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城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甘谷县城区有16所学校,其中高级中学3所(一中、像山、育才),完全中学1所(二中),初级中学3所(西关、康庄、模范),小学8所(柳湖、南小、西小、柳汁、杨场、魏家庄、姚庄、谢小)。在校高中生6897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