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1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2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3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4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二)作者简介:1、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2、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三)诵读全文。(四)检查预习。见导学案(教师版)(五)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5、6段是游记的结尾。(六)诵读第1、2段。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记叙)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七)布置作业:1复习并整理文言知识。2熟读全文。第二课时(一)检查已学内容。(二)重点品读3、4段议论部分 1、诵读课文: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达到的。 感悟三:那么,要达到那些“人之所罕至”的境界,必须要有哪三个条件? 【明确】“志、力、物” 感悟四: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条件?文章中哪句话说明?本段议论的中心是什么?【明确】“志”;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本段议论的中心:要有志,尽志而为。(2)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引导】作者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举例说明。(3)研读第四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4)学生齐读3、4段(第3、4段写了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的人生道理,通过读去再次领受。)3、探究写作特点(1)3、4两段都是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了人生哲理。作者是从哪些具体的小事、游山细节感悟到的呢?请找出前文所一一照应的句子。理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有穴窈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则其至又加少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疚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2)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板书)这样写跟直接陈述道理相比,有什么好处?【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教师引导:要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三)学习收获1、 教师小结两个道理:(1)要有志,尽志而为 (2)深思而慎取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拓展思考:我们除了要学习课文提到的两个道理,以及“因事见理”的写作方法外,在王安石创作本文的层面上,我们还领悟到作者的什么精神?【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的“写作精神”慎取生活,深思人生。有关资料“他(王安石)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人生”中,也就是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臻于完善。”我们应学习的还有王安石的人生精神:懂得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收获经验,收获丰盛人生!(四)布置作业:1复习并整理文言知识。2熟读成诵。游褒禅山记导学练习及答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 名词作动词,命名3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 倒 4其文漫灭 模糊 5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平坦而开阔;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6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7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持、拿 9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10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责怪 11夫夷以近 平坦 1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平常,非同寻常; 景象1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的境地; 帮助 1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思而慎取之也名词作使动词,弄错,使错;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词作动词,说明白15何可胜道也哉 尽 1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探求学问的人 17.则其至又加少矣 副词,更加 18而卒葬之 最后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二、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并列连词,可译为“又”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译为“大概”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发语词,大概4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5而人之所罕至焉代词,那里6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表示判断,是,为8由山以上五六里连词,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可不译。9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修饰 10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11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来1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1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相当于“而”,表顺承 15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三、翻译下列句子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有的已经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因而未能极尽那游洞的乐趣。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