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事实还需雄辩一、内容讲解:议论文写作总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所谓摆事实就是列出论据;而讲道理就是对论点和论据进行分析。可是,我们有的同学,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不能体会到讲道理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论点之后,紧接着就是举例子,举了一个又一个,也不对事例加以分析。结果议论文形成了“论点+论据”格局。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雄辩见长。通过雄辩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通过对论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有了事实如何进行“雄辩”呢?这个故事在吴晗谈骨气中是用来证明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章中就说: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而另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却这样议论: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很多人对此都抱赞赏态度,我却不以为然。试想,一个人已饿至将死,形容枯槁,还有何气度可言呢?这食物诚然是嗟来的,但有何妨呢?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暂忍一时之辱,以图有为于将来,有如越王勾践之为,留得青山,卧薪尝胆,方才有重振雄风之日,如此“大丈夫”不更令人击节赞叹吗?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说理的呢? 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而这位学生通过假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大丈夫应能曲能伸暂时忍一时之辱,以图有为将来.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事实在于雄辩.“雄辩”需要仅扣事实材料,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使“雄辩”成为联接观点和材料的桥梁。 “雄辩”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1因果分析法: 如上面谈骨气中的这段分析,它是从态度和目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的。这样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如想和做中“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又如:刘备出身平民百姓,但最终成就西蜀一方霸业。正因为刘备少有大志,立志要匡辅汉室,拯救黎民,所以在屡屡遭到挫折时,刘备能够抱持信念,坚持不懈,最终入主西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基本格式:正因为 所以 ; 之所以 是因为 2条件分析法: 勤能补拙中说,“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对其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3假设分析法: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这段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进行假设分析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其他句式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n曹雪芹故居的墙壁上,题着好友鄂比赠给他的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是什么赋予曹雪芹“远富近贫”这样的品质呢?是现实生活。红学家们说,如果曹雪芹的生活是先富后亦富,或是先贫后亦贫,抑或是先贫后富,他都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部巨著来。恰恰是家道中衰,先富后贫的生活,使他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藏;正是因为看透了世间“疏亲慢友因财而散”的种种丑态,才使他能够“远富近贫以礼相交”。没有生活,他又怎能挥舞他的如椽大笔,写尽人间沧桑,写出震烁古今的巨著红楼梦呢?n画线句用了假言推理,虽是一个补充,但却从另一角度强化了论题,即现实生活对曹雪芹写出巨著的重要作用。倘若没有这个“假言”,文字的论证力量必然要单薄许多。n假言推理多半是充当正面论证之后的反面论证。正反配合,阴阳互补,文意才有完整严密之感,所以,不可小视假言推理的作用。而且,假言推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理,完全可以根据作者主观“随意”运用。论证不下去了,请用假言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又一次次否定自己拟定的假设,那论证不也是雄辩的吗?又如:(1)、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如果秦王能居安思危,以求沉稳,那么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秦朝也就不会只是个短命的王朝了。基本格式:如果 那么 (2)、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不计前嫌,原谅并重用了魏征。如果李世民不能做到宽宏大量,量才重用,魏征又怎能“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汗马功劳?如果李世民没有广阔的胸襟,唐朝又怎能出现夸耀于世的“贞观之治”?基本格式:如果(不) 那么 4对比分析法:想和做:“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此段是从意义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分析的。正面用的是因果分析,反面用的是假设分析。由此可见,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5评论分析法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进行评论。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由此可见: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基本格式:所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这就告诉我们。6、设问分析法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仅仅是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生活吗?不,还因为他是一位文人,他的创作只能属于自然,仔细体会他的诗吧,若不是那恬静的田园生活,又怎能留下“心远地自偏”的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欢快?基本格式:有问 为什么 ? 有答 因为 。当然,还有其它诸多方法,这里不详述,请从下面的方法分析中去多加体会二、一例多析(一)、下面对一个论点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作为示例。 论点: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1、因果分析: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呢?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毅力才能征服它,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因为有了毅力,就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有了毅力也就有了恒心。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2、结果分析:有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总有一天我们会取得成功。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春天的耕耘,怎么会没有秋天的收获呢?3、正反分析: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光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4、评论分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幼年读书读得“口舌成疮”;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其间贫困疾病交加,用他妻子的话说,他是在坟墓边徘徊。可是马克思没有动摇过信念,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毅力是治学的支柱,凡是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有艰难的历程和坚强的毅力。5、假设分析:如果我们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刻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绕道而行,遇到挫折就气馁,我们永远也不会取得成功。6、条件分析: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毅力呢?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因为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其次,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再次,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7、意义分析: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从无数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规律,充分体现了成功者的真知灼见。它可以给失败者以信心,使他们能够正视困难,从而战胜困难;它可以给那些奋斗者以不断拼搏的勇气,使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8、比喻分析:如果说成功是胜利的彼岸,那么毅力便是前进的风帆,它可以使我们劈风斩浪;如果说成功是高山之巅的一道奇异的风景,那么毅力便是通向山顶的阶梯;如果说成功是一座关闭的宝库,那么毅力便是打开宝库的钥匙。9、类比分析:鸟儿飞翔需要浮力,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需要动力,人要取得成功也离不开毅力。我们要运用所学的“雄辩”方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一翻“雄辩”。 (二)、再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观点之一: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观点之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观点之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例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站安全维护培训内容课件
- 齐鲁安全培训班课件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标准与政策解读报告
- 酒店反恐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鹿王本生图课件
- 考研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3篇)
- 郭守杰课件更新
- 出租车岗前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退药试题及答案
- 腾讯云主机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20863.2-2025起重机分级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
- 2025机采棉作业合同协议书范本
- 仓库安全培训课件
- 树木学试题及答案北林
- 学生历史思维品质提升策略浅识
- 财政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扶持效果可行性分析报告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2
- 2025第三季度作风建设党课以忠诚廉洁担当的政治品格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 项目部领导带班记录
- 打井设备成套转让协议书
- 组织结构的权力与权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