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教案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_第1页
XX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教案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_第2页
XX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教案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_第3页
XX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教案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_第4页
XX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教案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教案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年份xx体裁选材考查角度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 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 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 人物传记宋史朱昭传xx人物传记明史花云传xx人物传记宋使何灌传命题特点1.从选文体裁看,选文以人物传记为主。 2从选文篇目上看,不选作者特别知名的篇目。 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题、押题。 从选文的体裁特点上看,总体趋势是稳定的。 3选文的可读性较强,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内容相对陌生,体现了考试材料的公平性。 4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型稳定,一般为3个单项选择题加一道翻译题。 设题形式比较固定,考点各有侧重,试题仍然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词、虚词、理解和分析、筛选与概括、句子翻译等。 5主观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翻译题仍然备受青睐;侧重考查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对“言”的重视实质是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最后一题明显趋向于主观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即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鉴于上述特点,xx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仍会以史传文为主,适当关注散文。 题型趋于稳定,分值的变化也不大。 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意理解和翻译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第一节文言翻译【备考攻略】 一、文言文翻译的四个步骤(一)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二)切。 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三)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四)誊。 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 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第-1-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二、文言文翻译需关注的六个采分点(一)句子大意。 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二)关键实词。 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三)重要虚词。 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四)词类活用。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五)固定结构。 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六)特殊句式。 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三、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释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这两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1)中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2)中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第-2-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的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例如臣语(之)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例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高考真题】【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苦”应为意动用法,“以?为苦”。 B项,“纵”的意思是“放”。 D项,“抵”的意思是“到达”。 第6课时典例导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其”,都是代词,他的。 B项“以”,介词,凭;连词,表顺承。 C项“之”,都是代词,他。 D项“且”,都是副第-3-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词,将要,几近。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俟船过,附而锯其舵乃改行,投身军营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现其足智多谋。 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 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均不符合题意。 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是否是写的这个人;能不能体现该种精神,如不能,即可排除。 做题时,可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不能体现该精神的一句,即可排除两项,然后再找出剩余两项的区别,进行分析,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 “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属无中生有。 该题常见的设错角度有如下三个不是这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他做的;不是这一时间做的说成是这一时间做的;不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说成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 5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3分)译文_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3分)第-4-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译文_ (1)【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这段话是对罗提督的评价,以议论为主,所以找出一些虚词和固定短语,就容易断句了。 如“乃、然、其、安”这几个虚词应在句首,“以重金赎还”是固定结构。 (2)【答案】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句中要注意“募”“匿”等词的翻译。 句中要注意“历”“其事”“洵”等词的翻译。 【参考译文】东乡人罗提督的作战功劳,在圣武记中记录得详细。 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隐藏起来,并不仅仅凭借武力称雄一时。 罗提督曾经率领部队进入南山,搜查残余的叛贼。 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每天清晨一定要用火枪吓唬它们。 罗提督问其中的原因,让村民捕捉一只猴子,剃掉了它身上的毛,画它的脸成为大眼等各种各样丑怪的模样。 第二天等猴子们来到后,放那只猴子离开,猴子们都很恐惧逃跑。 以后再也不来了。 罗提督做官担任夔州游击大将军,夔关紧邻峡谷,山中水流迅速很急,一泻千里,盐枭到了这里鸣金叫喊,越过夔关,船上都安装了炮械,两边系着长长的竹,弯如弓箭。 别的船追来,砍断系的绳子发射,船一定会翻,人们不敢触犯他们。 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等船经过时,靠在船边锯船的舵,到达夔关恰巧锯断,船不能前行,碰上礁石船被撞坏,就把那些盐枭全都抓住。 罗提督年轻时行为恶劣,多次偷窃,县令抓住了他,用杖刑将他打死,把他丢弃在野地里。 他半夜苏醒过来,爬到一位老妇人家里,老人救济他。 于是改过自新,投奔军营,骁勇善战超过同辈。 正当赵金龙发动叛乱,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公坤前往平乱。 叛贼已经困顿,将要被擒住。 这时宣宗让皇室禧恩尚书前来督军,还未到,其他人都商议等禧恩到来,罗提督说“围困叛军时间久了,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 于是违背众人建议,打了一仗,把叛军几乎全部歼灭。 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平生做贼的事情,从不隐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改过自新后,才娶妻子,突然得了奇怪的病,用了各种药方都没有治愈,一个道人来到他家说“有个药方可以救你,只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药。 罗提督自己考虑家里贫穷,哪里有三十千钱,告诉他的妻子说“我有病,将要死了,你也会饿死。 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我们两个都能活下来。 妻子哭着答应了,病果然好了。 罗提督做了夔州游击将军后,于是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赎回,像当初一样做夫妻,报答她卖身救丈夫的大义。 这件事不值得作为典范,然而拿他和那些年轻时共患难,富贵后讨厌抛弃他们妻子的人相比,谁的品行高谁的品行低,大概不可以用道学来衡量。 天生豪杰,襟怀坦荡,怎么能用道学家之规范来拘束他呢?第-5-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2xx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9分)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埠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解析】D顾反而,却。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在平时的复习中积累,还要学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推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3分)()棺椁之作,自黄帝始A.下锢三泉,上崇山坟丘陇皆小,葬具甚微B.第-6-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以北山石为椁C.积土为山,发民坟墓始营初陵,其制约小D.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解析】B本题题干要求选择符合“薄葬”与“厚葬”的两项。 A.第一句是用棺椁进行丧葬的历史,第二句是“厚葬”。 C.两句均属于“厚葬”。 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与“薄葬”的后果。 只有B项符合要求。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信息,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明确筛选的范围;其次要根据要求,仔细比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 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 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 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解析】A张释之向文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 9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4分)译文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分)译文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3分)译文_【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第-7-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解析】 (1)句注意“厚衣”“封”“树”“以”等词语,以及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 (2)句注意“亡”“凿”“藏”等词语。 (3)句注意“以”“安神”“则”等词语。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 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实词、虚词),以及重要文言句式。 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留、换、补、删、调、变。 【参考译文】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石头做椁,哪里能动得了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未来作打算。 孝文帝感悟,便实行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中,不做坟堆,不种树,后世圣人改变这种习惯用棺椁。 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 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 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 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 到吴王阖闾,违背礼节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开了他的墓。 秦始皇帝葬在骊山的阿房,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做成凫雁。 天下人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反,骊山的建造未完,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兵临其下了。 项籍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 以后牧童丢了羊,羊进入始皇陵的洞穴,牧童举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 从古到今,丧葬没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几年之间,外遭项籍之灾,内受牧童之祸,不是很可悲吗?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简约。 没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挖掘得越快。 由此看来,明暗的征验,丧葬的吉凶,显而易见了。 陛下即位,亲身从事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形制约小,天下没人不称赞贤明。 到迁徙昌陵,把低处填高,积土成山,打开百姓的坟墓,总共数以万计,修建城邑,时间紧迫,耗资一亿多钱。 死者怀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动了阴阳,又加上饥馑,死去和流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盖世,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攀比坟墓,违背贤智者的意愿,失去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感到羞愧。 孝文皇帝削坟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产生忧患,足以为借鉴。 最初陵墓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来使百姓安定。 【模拟演练】 一、文言语段断句并翻译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为现代文。 (5分)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_闻_而_浅_识_者_固_文_之_陋_也_然_而_世_有_言_义_理_之_过_者_其_辞_芜_杂_俚_近_如_语_录_而_不_文_为_考_证_之_过_者_至_繁_碎_缴_绕_而_语_不_可_了_当_以_为_文_之_至_美_而_反_以_为_病_者_何_哉_其_故_由_第-8-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于_自_喜_之_太_过_而_智_昧_于_所_当_择_也。 译文_【答案】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 【参考译文】现今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他们的)文章本来就精深;孤陋寡闻并且学识疏浅的人,(他们的)文章本来就浅陋。 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却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并且言语没完没了。 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上面智性变得愚钝糊涂了。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为现代文。 (5分)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_之_讽_谕_诗_兼_济_之_志_也_谓_之_闲_适_诗_独_善_之_义_也_故_览_仆_诗_者_知_仆_之_道_焉_其_余_杂_律_诗_或_诱_于_一_时_一_物_发_于_一笑_一_吟_率_然_成_章_非_平_生_所_尚_者_但_以_亲_朋_合_散_之际_取_其_释_恨_佐_欢。 今铨次之间,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取材于白居易与元九书)译文_【答案】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 【参考译文】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 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我的杂律诗,有的是为一时一物所引起来的,有的是为一笑一吟所激发出来的,都是随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视的,只是在亲戚朋友聚合离散之间,用它排除离别之苦,增加聚会的欢乐的。 现在选编之时,未能删去。 将来有人替我这些诗文,把它们略去就可以了。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2分)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 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 第-9-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少师归,请追楚师。 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 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 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粟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所谓馨香,无谗慝也。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选自左传桓公六年)【注】慝(t)恶念。 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规范。 3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人使少师董成董主持B楚之羸,其诱我也羸疲弱的样子C今民馁而君逞欲逞炫耀D君姑修政修治理【解析】C逞放任,放纵。 4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少师得其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D祝史矫举以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解析】D A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B.代词,他们(指百姓)/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C.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转折,却;D.都是介词,表目的,用来,来。 5下面给文段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B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C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D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解析】B根据句末标志词“也”和名词(随、少师)作主语来判定。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武王准备攻打随国,假意派了薳章去随国谈判。 作为外交礼节,随国也派少师来楚营谈判,楚武王采纳斗伯比的建议故意在少师面前示弱。 第-10-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B在对待神、人的问题上,季梁更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君王应该致力于农事,发展生产,教化百姓。 如此,百姓和睦,神灵也自然就会降福给他们。 C文章以“季梁”为中心,先借敌人之口道出季梁,又借少师的愚蠢来反衬,末尾又点出“随侯惧而修政”和“楚不敢伐”,展现了季梁的沉毅、睿智。 D从文章来看,春秋时期,宗教神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所以随侯在听了季梁的劝谏后,马上加强了政事。 【解析】D“宗教神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理解有误。 从文章来看,随侯认为只要用很多好祭品来祭祀神,就能取信于神,得到神灵的佑护,这足见神灵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再从季梁的劝谏过程来看,亦不能看出。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3分)译文_ (2)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3分)译文_ (3)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4分)译文_【答案】 (1)他们则由于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 (2)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 (3)现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虽然独自祭祀丰盛,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参考译文】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求和,驻军在瑕地等候消息。 随国人派一位少师主持和议。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国在汉水以东不能达到目的,(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扩充军队,整顿武器装备,用武力逼迫别国,他们则由于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 汉水以东的国家,随国最大,(如果)随国自高自大,必定抛弃(周围的)小国。 小国(与随国)离心,这是(符合)楚国的利益。 少师很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装扮成疲弱的样子来助长他(的骄傲)。 熊率且比说“(随国)季梁在,(这个办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说“这是用作以后的打算,少师是会得到他们国君(宠信的)。 楚王就撤去精锐军队,而(以老弱士卒)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击楚军。 随侯准备答应他。 季梁阻止随侯说“上天正授予(天命)给楚国,楚军(做出)的疲弱姿态,大概是要引诱我们。 君王急什么呢?下臣听说过小国能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邪恶。 所谓道,就是对百姓忠心,对神灵诚信。 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实的言辞祝祷神灵,这就是诚信。 现在百姓挨饿而君王放任私欲,祝史假报(功德)来祭告神灵,下臣不知道(这样的小国)怎么能(抵抗大国)。 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壮,祭祀的谷物也都丰盛齐备,怎么不能使神信任呢?”(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 所以祭祀时奉献牲畜祝告说又高大又肥壮,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高大肥壮,繁殖很快,不生疥癣之类的疾病,各类良种应有尽有。 奉献谷物来祝告说谷物又洁净又丰富,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妨害农事,百姓和睦,年成丰收。 奉献甜酒祝告说米又第-11-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好,酒又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无违背德行的邪心。 所谓芳香远闻,不单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没有邪恶之心。 所以要致力三时(的农事),推行五教,亲近九族,以此来虔诚地祭祀宗庙鬼神。 这样一来,百姓和睦,神灵也降福给他们,因此事情一做就能获得成功。 现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虽然独自祭祀丰盛,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时亲近兄弟国家,也许可以免于患难。 随侯害怕,就治理政事,楚国遂不敢进攻。 第二节史传类阅读【备考攻略】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点(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要了解古代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正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二)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 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三)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 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 【高考真题】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第-12-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 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D项,“归”应是使动用法,“使?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C项,均为介词,把。 A项,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 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第-13-页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gaokao100.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解析】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A项,“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有误。 应是“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所引发的事,使兄长对万斯同刮目相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5分)译文_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5分)译文_【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