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1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2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3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4页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第三节古文今译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对古文献的注释 古代称 训诂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 训诂 二字 可以合起来讲 也可分开来讲 合起来讲 便成为一种注释 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 训 是解说 诂 是古言 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早期注释侧重于词句的解释 后来范围逐渐扩大 凡对古书注释均称训诂 文献注释 内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1 古文注音 为文中生难字 通假字等注音 帮助阅读理解 如 诗经 关雎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陆德明音义 悠音由 辗本亦作展 哲善反 又如 汉书 高帝纪 沛公西过高阳 郦食其为里监门 颜师古注引服虔 郦食其音历异基 再如 礼记 儒行 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2 古文常见释义类型 释词 串讲 通释 第一 释词 即解释字义 词义 如 论语 学而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马 融 曰 子者 男子之通称 谓孔子也 又如 离骚 皇览揆余初度兮 王逸章句 皇 皇考也 览 睹也 揆 度也 余 我也 初 始也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第二 串讲 或称串解 释句 即整体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 如 诗经 硕鼠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郑 玄 笺 我事女三岁矣 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串讲中也附带释词 如以 事 释 贯 以 顾眷 释 顾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又如 离骚 忽驰鹜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王逸章句 言众人所以驼鹜惶遽者 追逐权贵求财利也 故非我心之所急务 众人急于财利 我独急于仁义也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第三 通释 解通讲全章或全篇的大意 如 诗经 采薇 卒章郑笺 上三章言戍役 次二章言将率之行 故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时 极言其苦以说之 赵岐 孟子章句 每章之后 均有 章指 用以解释全章大意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通释有时为帮助读者理解文义 还有说明作者 介绍背景与写作过程等内容 如 尚书 金滕 孔安国传 武王有疾 周公作 金滕 诗经 七月 毛序 七月 陈王业也 周公遭变 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 致王业之艰难也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王逸 楚辞章句 对 离骚 有370字的解说之辞 即从屈原生平 离骚 作因 离骚 题意 创作目的 创作特点及后人评价等多方面阐释 原文如下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离骚经 者 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与楚王同姓 仕于怀王 为三闾大夫 三闾之职 掌王族三姓 曰 昭 屈 景 屈原序其谱属 率其贤良 以厉国士 入则与王图议政事 决定嫌疑 出则监察群下 应对诸侯 谋行职修 王甚珍之 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 共谮毁之 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 而被谗袤 忧心烦乱 不知所愬 乃作 离骚经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离 别也 骚 愁也 经 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 中心愁思 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 下序桀纣羿浇之败 冀君觉悟 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是时 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 令绝齐交 又使诱楚 请与俱会武关 遂胁与俱归 拘留不遣 卒客死于秦 其子襄王复用馋言 迁屈原于江南 而屈原放在草野 复作 九章 援天引圣 以自证明 终不见省 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 遂赴汨渊 自沈而死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离骚 之文 依 诗 取兴 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馋侫 灵修美人以媲於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讬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其词温而雅 其义皎而朗 凡百君子 莫不慕其清高 嘉其文采 哀其不遇 而闵其志焉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3 对古文语法的阐释 有阐释词法 有阐释句法 释词法如 诗经 麟之趾 于嗟麟兮 毛传 于嗟 叹辞 释句法如 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 吾见申叔夫子 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杜预注 已死复生 白骨更肉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4 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 如朱熹 诗集传 说明 诗经 赋 比 兴等艺术表现手法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古诗文修辞手段很多 诸如稽古 引经 代称 倒置 隐喻 迂回 委婉 夸饰等等 在注释中均常见到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而古诗文又普遍用典 诠释典故也就成了注释中最常见的工作之一 有些大量用典诗文 注明典故则成了注释家的首要任务 如左思 咏史 荆轲饮燕市 哀歌和渐离 谓若傍无人 李善注 史记 曰 荆轲之燕 与屠狗及高渐离饮於燕市 酒酣以往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於市中 相乐也 已而相泣 旁若无人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5 对其他文化知识的阐释 古书注释对举凡历史事件 典章制度 婚姻家族 人物称谓 天文历法 地理区划 教育科举 学术思想 宗教礼俗 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等各种影响人们阅读理解的内容 往往加以解释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如左思 咏史 郁郁涧底松 金张籍旧业 七叶珥汉貂 李善注 班固 汉书 金日磾赞 曰 夷狄亡国 羁虏汉庭 七叶内侍 何其盛也 七叶 自武至平也 又 张汤传赞 曰 张氏之子孙相继 自宣远元已来 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馀人 功臣之后 唯有金氏 张氏亲近贵宠 比于外戚 珥 插也 董巴 舆服志 曰 侍中中常侍 冠武弁 貂尾为饰 引 汉书 分别释金 张之典 引 舆服志 则在阐明服饰制度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又如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 下官每读其书 未尝不废卷流涕 李善注 沈约 宋书 曰 郡县为封国者 内史相并於国主称臣 去任便止 世祖孝建中 始改此制为下官 是为释职官制度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再如曹植 责躬诗 於穆显考 时惟武皇 李善注 毛诗 曰 於穆清庙 礼记 曰 王立七庙 曰显考庙 是为释礼乐制度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6 古典文献注释的渊源及发展 我国古典文献注释可谓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即有注释的萌芽 开始多散见于文献的正文之中 如 尚书 洪范 五福 一曰寿 二曰富 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 六极 一曰凶 短 折 二曰疾 三曰忧 四曰贫 五曰恶 六曰弱 老子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博之不得 名曰微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论语 八佾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论语 颜渊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左传 宣公十二年 夫文 止戈为武 释字 释音 通释大意均有 另如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发挥 有 易传 十篇 春秋 三传等 也可看作一种广义的文献注释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先秦文献包括注释性文献 至汉代已难以读懂 汉代为先秦文献作注渐成风气 尤其儒学独尊之后 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日益繁盛 至汉末大儒郑玄更是融合今古文 遍注群经 如 周易 尚书 毛诗 周礼 仪礼 礼记 论语 孝经 尚书大传 等 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魏晋南北朝文献注释仍以儒家经籍为主 如王弼 周易注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 论语集解 郭璞 尔雅注 等 道家著作注释有王弼 老子注 郭象 庄子注 等 其他明注如裴松之 三国志注 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 水经注 等 都堪称经典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唐人注释工作继续繁荣发展 如现在通行之 史记 三家注即 南朝裴骃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通行之 汉书 为唐颜师古注本 通行之 后汉书 为唐李贤注本等 而最通行的 十三经注疏 基本也为汉至唐代注疏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一 周易正义 十卷 魏王弼 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二 尚书正义 二十卷 旧题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三 毛诗正义 七十卷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四 周礼注疏 四十二卷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五 仪礼注疏 五十卷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六 礼记正义 六十三卷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七 春秋左传正义 六十卷 晋杜预集解 唐孔颖达正义 八 春秋公羊传注疏 二十八卷 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 九 春秋谷梁传注疏 二十八卷 晋范宁集解 唐杨士勋疏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十 论语注疏 二十卷 魏何晏等集解 宋邢昺疏 十一 孝经注疏 九卷 唐玄宗御注 宋邢昺疏 十二 尔雅注疏 十卷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十三 孟子注疏 十四卷 汉赵岐注 旧题宋孙奭疏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宋代注释多谈义理 注家以朱熹成就最大 有 四书集注 诗集传 楚辞集注 等 元明时期注释事业处于低潮 总体成就不突出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清代学术大盛 学者注释古籍数量大 质量也普遍较高 注疏之作难以计数 几乎每部典籍均有注释 重要者如阎若璩 古文尚书疏证 陈奂 毛诗传疏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方玉润 诗经原始 孙诒让 周礼正义 刘宝楠 论语正义 焦循 孟子正义 郭庆藩 庄子集释 王夫之 楚辞通释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屈原赋注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王先谦 汉书补注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郝懿行 尔雅义疏 等 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现代以来 古籍注释进入新的阶段 注释事业辉煌发展 名家明注数不胜数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1 关于注释的名类 传 注 说 故 训 解 笺 记 诠释 微 隐 章句 集解 义疏 音义 直解等 古籍注释名类繁多 约有传 注 笺 疏 正义 集解 注疏 音义 章句 补注 集传 集释 序 解故 诂 说义 传记 解 微 集注 义疏 讲疏 索隐 直解 述 疏证 通释 举要 正读 译注 新注 纂义 今诂 通笺等数十种 不少名类大同小异 有些甚至名异实同 举其要者如下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一 传 意为转述 为阐明经义所用 传最早为孔子所作 易传 十篇 合称十翼 先秦又有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侧重于阐释经典的微言大义 左氏传 则重在转述史实 也有依据经文逐字逐句解释者 如 毛诗诂训传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二 注 为最通行之名称 西汉即有其名 东汉则较为普遍 如马融 周易注 尚书注 毛诗注 等 郑玄则有 周礼注 仪礼注 礼记注 以后则更为普遍 第三 说 即解释说明之意 汉志 载有解 易 的 五鹿充宗略说 解 诗 有 鲁说 韩说 解 论语 有 齐说 等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四 故 亦作诂 即以今言释古言 汉志 有解 诗 之 鲁故 韩故 齐后氏故 等 第五 训 亦是解释之意 与诂连用 称训诂 或称诂训 毛亨 毛诗诂训传 为最早 第六 解 分析解说之意 韩非子 有 解老篇 为解释 老子 之名篇 三国吴韦昭有 国语解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七 笺 表识之意 指引申 发挥 或补充 订正前人说法 自郑玄始 其注 诗经 在 毛传 基础上加以解说补充 表明为笺 笺的体例实际为后世疏 正义的源头 第八 记 与传 说作用相近 礼记 便是七十子后学解释 礼经 之作 汉刘向有 五行传记 第九 诠 释 诠 释或单言 或连用 均为解释之意 唐宋翰有 易诠 明冯时可有 左氏释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 微 汉志 春秋类有 左氏微 张氏微 等 颜师古注 微 谓释其微指 后世又有发微 阐微 显微 明微 解微 探微等 第十一 隐 与微略同 晋郭象有 论语隐 唐司马贞有 史记索隐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二 章句 后汉书 桓谭传 博学多通 遍习五经 解诂训大义 不为章句 李贤注 章句谓离章辨句 委曲枝派也 章句往往较传注为繁琐 汉人有 尚书 的 欧阳章句 大小 夏侯章句 等 赵岐有 孟子章句 王逸有 楚辞章句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三 集解 集解种类有二 名同实异 一如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 略同于郑玄 毛诗笺 一如何晏 论语集解 聚集孔安国 包咸 马融 郑玄 王肃等诸家解说 孔颖达在疏解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 序 时曰 杜言集解 谓聚集经传 为之作解 何晏论语集解 乃聚集诸家义理 以解论语 言同而意异也 后世集解多为何晏 论语集解 体例 而后世集注 集传 集说 集释均由此发展而来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四 义疏 起源于南北朝 当时完整流传者只有皇侃 论语义疏 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 只是更为详尽 义疏有疏义 义记 义章 章疏 讲疏等别称 南北朝义疏开唐疏之先河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五 疏 正义 疏与正义同义 都不仅训释正文 而且还给前人注释作注 如孔颖达 周礼正义 尚书正义 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等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六 音义 为辨音释义 陆德明 经典释文 14篇 分别为 周易音义 尚书音义 等 以注音为主 兼有训释字义 第十七 直解 为全用白话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 如元许衡有 大学直解 中庸直解 等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下举 毛诗正义 之 王风 君子于役 第一章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笺云 曷 何也 君子往行役 我不知其反期 何时当来至哉 思之甚 曷音寒末反 鸡栖于塒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凿墙而栖曰塒 笺云 鸡之将栖 日则夕矣 羊牛从下牧地而来 言畜产出入 尚使有期节 至於行役者 乃反不也 栖音西 时如字 本亦作 塒 音同 尔雅 同 玉篇 时理反 凿墙以栖鸡 凿 在各反 畜 许又反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笺云 行役多危难 我诚思之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疏 传 凿墙而栖曰塒 正义曰 释宫 文也 又云 鸡栖於杙为桀 李巡曰 别鸡所栖之名 寒乡凿墙 为鸡作栖曰塒 正文夹注中有毛传 郑笺和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列于最后 陆德明音义内容和孔颖达疏均以 标识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2 有关注释的术语 音某 反切 读若 读为 如字 之言 曰 谓 言 貌 犹 某 某也等 第一 音某 为传统注音的一种方法 即用一个较易认的字来标注读音相同的某字 叫做直音法 如 诗经 葛覃 薄汙我私 薄澣我衣 陆德明音义 汙音乌 史记 项羽本纪 项梁尝有栎阳逮 张守节正义 栎音药 逮音代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二 反 切 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 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 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 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 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如 诗经 卷耳 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 陆德明音义 筐 起狂反 陟彼崔嵬 我马虺隤 陆德明音义 崔 徂回反 嵬 五回反 虺 呼回反 楚辞 离骚 鸣玉鸾之啾啾 清蒋骥注 啾 即由切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三 读若 读如 一般也用来注音 如 周礼 天官 大宰 六曰主 以利得民 郑玄注 利 读如 上思利民 之利 楚辞 九歌 国殇 霾两轮兮絷四马 洪兴祖补注 霾 读若埋 读若 读如 也可表假借 如 礼记 儒行 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四 读为 读曰 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如 诗经 氓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郑玄笺 泮读为畔 即畔是本字 泮是假借字 礼记 曲礼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 国君则平衡 大夫则绥之 郑玄注 此衡谓与心平 绥 读曰妥 妥之谓下于心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五 如字 此术语涉及多音字问题 一字多音 在特定的上下文里 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 叫如字 如 礼记 檀弓下 仲尼之畜狗死 畜狗 驯守 陆德明音义 畜 许六反 又许又反 驯守 上音巡 下如字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六 之言 之为言 用来释字 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 或同音 或音近 或是双声叠韵 此种称为声训或音训 如 论语 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 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 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 为政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 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 得于心而不失也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七 曰 为 谓之 常用来解释名物制度 并常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 相当于现代汉语 叫做 被解释之辞总是置于后面 如 论语 季氏 邦君之妻 君称之曰夫人 夫人自称曰小童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称诸异邦曰寡小君 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蘅与芳芷 王逸章句 十二亩为畹 或曰田之长为畹也 二百四十步为亩 五十亩为畦 论语 尧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 出纳之吝 谓之有司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八 谓 谓与谓之不同 用 谓 时 被释词置于前面 相当于现代汉语 指的是 如 离骚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章句 美人谓怀王也 谓 有时用来串讲句意 与下述 言 同 如 诗经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 零露溥兮 郑玄笺 零 落也 蔓草而有露 谓仲春之时 草始生 霜为露也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九 言 常用来串讲词语 句意或通释大意 相当于现代汉语 说的是 如 山海经 海内经 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晋郭璞注 息壤者 言土自长息无限 可以塞洪水也 庄子 逍遥游第一 王先谦注 言消遥乎物外 任天而游无穷也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 貌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解释表某种状态或某种性质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样子 如 诗经 氓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朱熹注 沃若 润泽貌 陆机 文赋 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 李善注 懔懔 畏惧貌 眇眇 高远貌 怀霜临云 言高洁也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一 犹 通常解释同义或近义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 等于说 如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洪兴祖补注 掩涕 犹抆泪也 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十二 某 某 某 某也 为最常见之注释格式 以判断句形式直释其义 各种情况均可以这种格式注解 如 周礼 天官冢宰 唯王建国 郑玄注 建 立也 后汉书 刘玄列传 遂攻拔竟陵 转击云杜 安陆 李贤注 竟陵 属江夏郡 故城在今郢州长寿县南 安陆 县 属江夏郡 今安州县也 第三节古文今译 1 古文今译的源流及历史变化 古代注释家在对古文献作注时 往往采用了今译的办法 把古代语文译成当代语文 如汉代毛亨 毛诗诂训传 中 即有接近今译性质的注释 第三节古文今译 周南 鹊巢 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 毛传 兴也 鸠 鸤鸠 秸鞠也 鸤鸠不自为巢 居鹊之成巢 司马迁著 史记 采用许多古文献 如 诗经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等 司马迁在采用这些文献之时 往往将其改变为汉代通行文词 也就是将先秦古文译成汉代语言 如 史记 周本纪 引用 诗经 大雅 生民 描述后稷即是 第三节古文今译 诗经 生民 厥初生民 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 时维后稷 诞寘之隘巷 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 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 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 后稷呱矣 第三节古文今译 史记 周本纪 周后稷 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 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 心忻然说 欲践之 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以为不祥 弃之隘巷 马牛过者皆辟不践 徙置之林中 適会山林多人 迁之 而弃渠中冰上 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 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 因名曰弃 第三节古文今译 显然 周本纪 比 生民 要通俗平易得多 史记 在引用 尚书 之时 采取多种方法使之通俗易懂 如以平易的同义词代替艰深文词 增字以补足句意 减字而不损原意等等 司马迁对历史文献的处理方法 为古文今译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节古文今译 东汉王逸 楚辞章句 在分析章句 串讲大意之时 也有采用今译的方式 如 九歌 国殇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 章句 戈 戟也 甲 铠也 言国殇始从军之时 手持吴戈 身被犀铠而行也 或曰 操吾科 吾科 楯之名也 原文 车错毂兮短兵接 章句 错 交也 短兵 刀剑也 言戎车相迫 轮毂交错 长兵不施 故用刀剑以相击也 第三节古文今译 原文 旌蔽日兮敌若云 章句 言兵士竟路趣敌 旌旗蔽天 敌多人众 来若云也 原文 矢交坠兮士争先 章句 坠 堕也 言两军相射 流矢交堕 壮夫奋怒 争先在前也 坠一作队 第三节古文今译 孔颖达 五经正义 也有今译形式 朱熹 诗集传 也有类似形式 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 也采用类似司马迁的处理古代文献的方式 使文词明白好懂 第三节古文今译 而汉末魏晋至唐宋许多从事佛经翻译的高僧也积累了诸多的翻译经验 如东晋道安在 摩诃钵罗密经抄序 中提出 五失本 三不易 之说 要求不失厥义以深达佛旨 五失本 为佛经翻译中有五种情况要改变梵文原文的表达方式 以符号中土习惯 第三节古文今译 宋代以来 随着商业经济的活跃 印刷业繁荣 俗文学地位逐渐提高 文白夹杂的白话小说迅速发展 这时已经出现全用白话释译经书的所谓 直解 直讲 已与现代之今译很接近 但总体而言 现代以前 古典文献的今译远远不能与注释相比 其受重视程度还非常不够 第三节古文今译 现代以来 语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白话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古典文献的翻译工作也就逐步蓬勃起来 今天 许多重要的古文献都有现代翻译本 白话本 为普通读者阅读了解古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三节古文今译 2 古文今译的标准 信 达 及其关系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 天演论 之 译例言 中对外文翻译提出了三条标准 第三节古文今译 译事三难 信 达 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 象寄之才 随地多有 而任取一书 责其能与于斯二者 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 一也 偏至 二也 辨之者少 三也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 融会于心 则下笔抒词 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了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 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辞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 达而外 求其尔雅 第三节古文今译 严复 信 达 雅 三标准乃就外文翻译而言 且其 雅 即古雅 雅懿 严复译文有桐城派风格 显得过于典奥 因此受到梁启超等人批评 但信 达 雅的标准确是文献翻译的基本标准 只是我们对其含义的理解可有不同 第三节古文今译 信 当即真实 忠实于原文 即孔子于 周易 乾卦 文言传 中所说 修辞立其诚 要准确理解原文 不可任意发挥 更不可有意曲解 译文违背 信 即不是真正的翻译 而是改写 达 即通达 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通畅 明白 文从字顺 符合现代语言习惯 无晦涩难懂之感 雅 即典雅优美 有文采 雅必须以信 达为基础 不信 不达 徒具所谓优雅的外表 是以文害意 丝毫不足取的 第三节古文今译 3 古文今译的方法 直译与意译 基本可分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即按照原文词序 逐字逐句对应翻译 词语的意义 词性 词在句中的位置 句法结构等方面 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 直译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方法 能尽量保持原文特点 一般而言 能直译之处尽量直译 尽可能做到原文字句落实 第三节古文今译 但古今语言在词语 句法结构等方面差异有时很大 完全直译难以合乎现代语言习惯 因此 为做到今人能够明白易懂 往往还需要意译 意译即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 对原文结构和词语作适当的调整 使译文更适合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