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09届本科生结课论文试论儒家与道家旅游观异同摘 要中国旅游观念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与道家旅游思想是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变迁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旅游观,以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旅游观,被后世继承和发扬。陶弘景、葛洪、谢灵运、范仲淹、周敦颐、朱熹、徐霞客等人将旅游观念应用于实践游览中,将儒、道两种旅游观念或偏于一方或二者融合。儒、道旅游观区别在思想和文化上的趋向性,但也有共通之处。Chinese concept of tourism began in the Chunqiu and Zhanguo Period contending, Confucian and Taoist idea is 2000 years of travel of the social changes that affect the most widely used in order to Confucius, Mencius, represented by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tourism, as well as old, represented by the Taoist Chuang Travel concept, was lat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Tao Hongjing, Ge Hong, Xie Lingyun, Fan Chung-yen, Zhou Dun-yi, Zhu Xi, Xu Xia-ke, who will travel tour ideas into practice,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two kinds of travel, or indulge in one or both fusion. Confucian concep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vel ideas and cultural trends, but also have in common.关键字:儒家,道家,旅游观,异同Keywords: Confucianism, Taoism, tourism concep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正 文在中国旅游史上,首先提出旅游理论的是先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比较突出的是儒家和道家。他们既是旅游的最早实践者,又是旅游理论的建设者。1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二家都曾获得极大的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历史一度产生过重要影响。其旅游理论不仅为人们普遍接受,而且影响和指导着中国的旅游活动。儒家与道家旅游观存异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孝悌为本,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旅游必须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节义”以及修身养性、礼乐教化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理论。与之相对的另一位旅游大师庄子,则以逍遥游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在知北游中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已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2在中国古代,差不多所有爱好旅游的人,都能在庄子一书中得到启发和共鸣。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也大不相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老子好动,不亦宜乎。 儒、道旅游观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一、“能至”与“能文”“能至、能言、能文”是旅游的三境界。“能至”方可“言、文”,在旅游体系中“能至”处于基础地位,“能文”则是最高境界。“能至”不过得一人之感观,山川形胜在乎一心。“能文”除了可以满足认识世界,欣赏世界的愿望,还可籍此增辉山水,留名后世。儒家与道家的异点是:道家多“至”,儒家多“文”。东晋道士葛洪曾仙游大江南北,周旋于江苏、浙江、江西、两湖及河南等省。“见山灵水秀,遂结庐筑坛,蓄池洗药”。(晋书葛洪传)稍晚其后的陶弘景亦是道家仙游的代表人物。他虽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但其思想还是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陶弘景博学多才,“性好著述”,“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恒,不能已已。”(梁书陶弘景传)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一生爱好山水之游的谢灵运。宋书本传称他经常“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障干叠,莫不备尽。”3在他的山水诗中,道家思想得到诗意的表述。“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常疏散,万事恒抱朴。”(过白岸亭)“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葛陶二人是道家“能至”的代表,谢灵运是“能文”的集大成者。儒、道二家的旅游观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二、“游中未敢忘忧国”与“山水间悟道”儒家重“入世”,即使置身于山水佳境,也不能尽心赏玩,家国之忧常萦于胸怀。道家重“出世”,往往忘返于林泉,悟道于山水。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反对胸无大志,好逸恶劳的惰性旅游,提倡理想抱负和爱国为民的积极旅游。即便登上可得“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景的岳阳楼,忧国忧民之心恒存,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范仲淹以家国为念的旅游观在他的旅游生涯中是一以贯之的。将人文思辩与旅游观景并重,范仲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文化的价值。宋代旅游处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因此与前代相比没有那样恢宏豪迈,放浪形骸,4而是更看重格物致知,明理见性。程朱理学以老子之学为架构,出入老释而反求诸经。这一思潮的开创者周敦颐晚年退居庐山莲花峰下,面对生气勃勃的满池莲花,就领略到景物的理趣和致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足见他对道家隐者风范也多所向往。其弟子程颐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更可资证。二程与周敦颐最初都厌弃世俗生活,倾向于道家。他们出入于老释之间近十年之久,然后才返回落实到儒家,这个过程正好说明宋明理学为何得以以道家的本体论架构儒家的伦理政治观从而成为儒、道家的。5流风所及,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亦曾“出入于释老间十余年”。朱熹一生足迹遍历闽、浙、赣、湘四省的名山大川与风景胜地。他的观书有感二首便是由山水之间悟得的治学之道。其一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理趣盎然的诗作,皓首穷经的儒子是写不出来的,实堪与苏轼的题西林壁相与媲美。理学作为儒、道家的合体,统治了中国思想界几百年。儒家与道家的旅游观作为共体中的个体,也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三、“近地而游”与“问奇于名山大川”儒家主张和看重近地而游,是因为这种短途旅游既可以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又可以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道家主张远游,寄情于山水,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在中国历史上,以远游著名的首推徐霞客。既未受国家派遣,亦非为宣传宗教,他的探险精神纯粹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以认识大自然为动力。徐霞客决心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依然冲破封建传统的藩篱,走出书斋,到大自然中寻源探脉,“问奇于名山大川”,以饱览祖国山川、描绘壮丽山河、探索大自然之奥秘为毕生快事。6每当霞客远游归来对母亲谈起种种历险情景时,她便赞许地说:“得所未闻如此,其可无憾而须眉矣!”。7徐霞客游记一书,不仅在中国旅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西方地理学界也高度评价这部巨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翰博士曾说:“他的游记读来不像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探家所写的考察记录。”8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不仅远离书斋,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道家的旅游观在他这里无疑已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儒家与道家旅游观求同儒、道二家在旅游观上虽然各有异同,但并不是绝对的对立与互补。道家从诞生伊始,便从儒家那里吸取了较多元素为己所用,并注重贴近社会下层,广泛的基础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同时意识到儒家某些方面的缺略,竭力完善,过于激烈不免会走到与之相驰的道路上去。在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家互相渗透与弥合,彼此都不能把对方同化。经过长期磨合,却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旅游观上,逐渐走到相通的道路上来。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旅游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1.1、儒、道二家都崇尚自然,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还要“资天地之化育”(儒),辅万构之自然”(道)。1.2、对旅游景观的保护。儒家在这方面的实例就更多,如重修藤王阁、岳阳楼、黄鹤楼等。岳阳楼的修缮是“增其旧制”,正合今日整旧如旧的古迹修复思想,可见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思想从古至今是一以贯之的。庄子提出了旅游资源的保护思想,主张“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以天然为美。在他看来,越是自然,越少人为的成分,就越美。大自然在他看来最少人为成分,因而是大美,全美。但庄子也知道一切听任自然,完全不用人为,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此他提出了衡量人为之美的标准: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这也是现代旅游景观的营造和修复所必须遵循的原则。91.3、儒、道二家都有重人尚古传统。但凡是古迹,前去游历者都比较多。如果此古迹与历史上某位名人联系在一起,则无论儒、道,有机会都是要去瞻仰的。上述共同点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处处对立,它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 第二,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儒、道二家都重视文字的功能。“山川景物,因文章而传。因了文章,作者之名也可传留后世”。古人曰三不朽,首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孰料真正能够不朽的却是文字。若无文言,德功无以名世。故儒家士子多能属文,道家的一些宗师像老子、庄子也是文学大师。第三、社会发展的共稳性。从社会思想文化上说,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容的氛围缓解专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从而减少社会的大变动对旅游景观的大毁坏。 在旅游观上,道家的出世观注定了它在旅游上的主导地位,儒家因倡导入世,便不可能象道家那样清闲悠游地去接近大自然,故而在旅游上便屈居从属地位。天下名山大川十有八九为僧道辟,而为之增辉添色的却是儒家的生花妙笔。儒、道二家的对立与互补在旅游观上是体现得很突出的。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若无儒家思想及其熏陶灌溉的士人支撑,便如被抽去骨架,訇然倒塌在所难免。无论释家与道家,都不具备儒家在上层建筑的韧力和张力。道家立足于下层社会的土壤,适应下层劳苦大众的需要,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与儒家一起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中国旅游业,离不开儒、道旅游思想的推动,在儒、道旅游观影响下,不断完善,不断向前发展。参考文献:1王淑良:中国旅游史上册,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捡土豆用工人免责协议书9篇
- 2025商业办公大厦融资租赁合同
- 2025企业单位劳动合同模板
- 2025标准劳动合同书范本
- 2025年塔吊工劳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航空公司人员的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固定租赁合同中的租金暂停条款
- 人事招聘面试追问技巧试题
- 2025年十堰市劳动合同书
- 土地使用权抵债协议书模板7篇
- 网络交友新时代课件
- 2024年江南大学公开招聘辅导员笔试题含答案
- 议论文写作入门基础任务式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5四川能投合江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招聘1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
- 2025年小学部分国防教育知识竞赛答案
- 【政史地 江苏卷】2025年江苏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高考真题政治+历史+地理试卷(真题+答案)
- 借车给他人免责协议书
- 原油电脱水处理技术(行业知识)
- 金属结构制造与安装-第七章平板钢闸门的安装ppt课件
- 气压止血带操作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