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1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2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3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4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分析孟子二章为先秦诸子散文。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学生分析初中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因此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富贵不能淫含义,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3比较两篇短文,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1掌握富贵不能淫一文的论证思路。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教法学法1教法: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2学法:本课是文言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读、边问、边想、边理解。从文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对文章所表达的含义进行深刻理解。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达标练习: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妾妇之道()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无违夫子()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通过故事性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气氛。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二、诵读课文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对文章的字词认读后的基础上来阅读课文,整体的感知课文。学生齐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师指点示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研读第一部分,发现、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步骤是对文章的第一部分进行理解。1理解积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所以曾益其所不能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注:所有加粗的词均为使动用法;倾斜的词为通假字。2质疑明确。(1)文章第一段前面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字,请问“发”、“举”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发”字在第一段中的第一句“于”字之前,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发”与后5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后说的几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多媒体显示如下思考题)(2)课文连举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3)作者列举古代名人的事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4)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四、讨论第二部分这一步骤是对文章的第二部分进行学习理解,并明确所学文章的中心论点。(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多媒体显示)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征:观察到,检验。入则无法家拂(bi)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度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2小组讨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学生发言,教师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从而论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本文写法特点此设计是在理解文章后对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了解,了解孟子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提问后明确: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开篇用了6个“于”和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炼、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2以点带面、从小到大。文章从个人经受的磨难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从而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