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件社戏教案 香河县第十中学 刘海凤 联系电话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入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指导学生揣摩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由对“社戏”的文字介绍导入,同时出示相关图片。介绍作者。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情节。 1.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 看社戏 戏前波折(开端) 夏夜行船(发展) 船头看戏(发展) 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在看戏前和看戏后发生了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详略如何?(一)看戏前(13段)(二)看戏中(430段)(三)看戏后(3140段)2. 感知交流 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 (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 3.掌握本课字词(1)辨析字音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给红体字注音。(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这些词语。三、探究课文内容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方法:采取班上集体讨论式,然后归纳四点: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不必遵循各种规矩;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4.这一部分与写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复习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为下堂课更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打下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词连拼音一起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探究课文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思考:在平桥村的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是什么?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戏前波折;二层(1013段):月下航船; 三层(1421段):船头看戏;四层(223 0段):月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学生齐读一遍第一层,加深理解。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思考。 (学生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三方面进行赏析后,教师课件展示进行归纳总结。) 5.齐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层,并要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 (出示行船动画帮助学生理解。)6.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出示初见戏台和回望戏台两幅画面:这两部分中有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小组归纳总结。7.小伙伴们对看戏感兴趣吗?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教师范读第四层。 (偷罗汉豆)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特点。(双喜、六一公公)文章通过哪些事来写双喜?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双喜的哪些性格品质?通过六一公公送豆这件事看出他有哪些性格品质?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形成答案后交流。(双喜:聪明能干 热情大胆 敢于负责 善于为他人着想。六一公公老实厚道 淳朴善良 热情好客。四、探究练习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请同学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讨论发言)(通感)你要认真地想想!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似乎这一切都无聊,但文中表现的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在成人后那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生活中,这样的标志在人的记忆里越发清晰醒目,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有了小伙伴纯真的友谊,因为有了童年美好的回忆,“我”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写一个小片段,回忆童年时的一段往事。要求刻画出其中一个人物的性格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