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doc_第1页
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doc_第2页
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doc_第3页
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doc_第4页
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欧洲开辟新航路的出发点都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西洋沿岸,这主要是因为 ( ) A.当时商路的终点都在大西洋沿岸 B伊比利亚半岛离美洲、非洲最近 C.葡萄牙、西班牙的造船技术最发达 D葡、西两国王室都支持开辟新航路 2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B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圣地位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D“地心说”谬论被哥白尼“日心说”推翻 3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结局是 ( ) A.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B君主立宪制确立 C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D.内阁制开始形成 4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 )题号1-35 36 37 40 41 42总分评分 A.宣传天赋人权 B提倡自由平等 C.反对教权主义 D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5法国大革命中,被列宁称为“用真正革命的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的行动,指的是 (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 C国民公会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国家 年份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城市人口()英国(1851)约1800万人4852法国(1851)约3600万人7525俄国(1851)约5900 万人937美国(1851)约2300万人8713 6.下列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巩固了独立战争成果 B宣称种族之间平等 C.立足于三权分立学说 D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7.对该表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宅地法促进了美国农业人口的增加 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化的程度低于英国 A. B. 俄国农奴制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C. D 819世纪中叶,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A.资本主义发展步入工业社会 B无产阶级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国富论倡导自由主义 D.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9下列有关近代德意志统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俾斯麦是统一战争的领导者 B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 C.民族起义促进了德意志统一 D.萨多瓦战役对德意志统一的进程影响重大 10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其主要特点有 ( ) 普遍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 有的国家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没有形成先进的斗争纲领 既反对殖民主义又反对封建主义 A. B. C. D 1l 19世纪中期,英国在海外疯狂拓展殖民地和市场;而俄国则不断蚕食周边国家领土 造成两国对外扩张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 A.两国地理、气候条件不同 B资本主义工业化程度发展不同 C.两国的民族秉性存在差异 D. 两国的军事力量相差十分悬殊 1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A.亚洲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拉美完全成为英美的势力范围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320世纪初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梦想的最重要的发明是 ( ) A.滑翔机 B飞艇 C.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 D热气球 14近代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不同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是 ( ) A.垄断集团同军事集团相勾结 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政府大力扶持私人垄断组织 D带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1519世纪末,英国某官员说:“我们若失去了印度,我们帝国将日暮途穷了。”这表明随 着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 ( ) 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掠夺英国把印度视作帝国生存的重要条件 印度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殖民地对英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 B C. D.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库”,这是主要是因为 (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 B个别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17、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结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18、马克思指出:(在印度)不管英国是干出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 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表明 ( ) 英国在印度的活动具有双重的历史作用 英国资本主义冲击了印度的封建制度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不具有侵略性质 既谴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又肯定其客观进步性 A. B C. D 19下列有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评述,不准确的是 (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反抗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 C.均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D有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新格局被称为 ( ) A.雅尔塔体系 B美苏两极格局 C.凡尔赛体系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其主要内容是用余粮征集制代替固定的粮食税 22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 ) A.通过实践认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找到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确立了市场和商品经济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D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2320世纪三十年代,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主要集中体现在 ( ) A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B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的矛盾 C.世界各国人民与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 D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4二战期间,苏美两国达成了许多决议,其中未能实现的一项是 ( ) A战后德国民主化 B战后建立联合国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战后实行战略合作25下列二战期间的国际会议,其中明显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他国主权的是 ( ) 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26雅尔塔体系实质上反映了 ( ) A.倡导和平、民主和国际合作 B美苏力图独自控制欧洲 C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D美苏力图维护和扩大各自的既得利益27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 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 推行“遏止共产主义”的战略 帮助西欧各国经济复兴 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A. B C. D28二战后50至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 政局稳定,经济基础雄厚 B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经济生活 C美国资本的大力扶植 D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9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对“滞涨”的含义,理 解准确的是 ( ) A.生产停滞与生产发展迅速交替 B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革命一触即发 C.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 D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30勃列日涅夫之所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主要是为了 ( ) A.增强军事力量 B改善人民生活 C.发展民用经济 D建立工业体系31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 ( ) A.东欧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B东欧国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苏联模式在东欧的影响 D.广大人民关心并支持社会经济改革32下列各项能表明两极格局解体后,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加剧的事件是 ( ) 朝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海湾战争 前南斯拉夫地区战争 A. B C. D33多极化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产生这一趋势的根源是 (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第三世界作为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C.世界军事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34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表现为 ( ) 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国际贸易的大幅增长 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A. B. C. D35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 ( ) A.自由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6题18分、37题16分、38题14分、39题18分、40题14 分,共计80分) 36阅读下列英国近代历史大事,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18分) 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10个国家的产品参展。 1854年,英法军队在克里米亚登陆,围攻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1856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从英国开始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欧洲各国,成为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同年,英国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18701913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从32-F降到14。 (1)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 (2分) (2)首届世博会的举办和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反映出19世纪中期世界经济 发展的什么特点? (4分) (3)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联合法国对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以及镇压印 度民族大起义,就其目的来说,三者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前两者与后者又有什么 不同之处? (2分) (4)18701913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 因何在? (4分) (5)综合上述英国近代历史大事,能得出什么结论? (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06年,拿破仑宣布:“凡与不列颠岛的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均禁止之” 材料二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称:“法国政府声明,它不以要求确定英国占领的期限 或其他方式妨碍英国在埃及国内的活动;英国方面承认,法国有权维持摩洛哥国内秩 序” 材料三 1945年,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戴高乐声称:“新时期使我有可能着手执行我为祖 国制订的庞大计划了从政治、经济和战略观点出发,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 利牛斯山的国家联合起来,使这个组织成为世界三大势力之一。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 和盎格鲁萨克森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 注:盎格鲁萨克森:戴高乐用以泛指英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分析材料一,法国对英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其目的是什么? (2分) (2)分析材料二,法英两国通过什么方式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 (2分) (3)分析材料三,应如何理解戴高乐所说的“新时期”? (2分) 戴高乐的这番言论表 达了什么思想? (2分) 其目的何在? (2分) 试举相关史实简要说明,戴高乐的这 一思想在法国外交实践中的运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法国近现代外交政策遵循的基本原则。(2分)38阅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14分)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示意图(1)读图,从世界经济方面看,图例所列的有关数字说明了什么? (2分)(2)在APEC成员中,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几乎同时崛起。回溯历史,两国的经历有什么 相似之处? (2分) 两国的经济崛起,又有哪些相似的成功经验? (4分)(3)1991年,中国加入APEC。十年后的2001年,APEC系列会议即在中国成功召开。这 说明了什么? (2分)(4)在APEC成员中,中国和美国、日本的经贸往来居重要地位。但在中美、中日交往中,也有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指什么?请分别指出来。(2分)(5)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APEC的成立,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鲜明体现。这一重大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9两极格局的本质是美苏对峙和争霸。试根据有关史实简要说明,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 和壮大,美国和苏联在争霸的不同阶段,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各自先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 化?其原因何在? (18分) 40从19世纪末的工业强国,到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连 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何在?请据有关史实,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之。 (14分) 西城区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01D 02C 03.B 04D 05.C 0 6B 07C 08A 09C 10.D 11.B 12.C 13.C 14C 15C 16D 17D 18A 19C 20.D 21.A 22.B 23.C 24D 25.C 26D 27A 28.D 29C 30A 31.B 32C 33D 34A 35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6题18分、37题16分、38题14分、39题18分、40题14 分,共计80分) 36答案要点(18分) (1)“世界工厂”。(2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4分) (3)针对海外市场和原料卢地。(2分) 前两者:扩大、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后 者:巩固已占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4)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旧工业部门设备陈旧,用于更新设 备和采用新技术的投资严重不足);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资本家仍能从殖民地获取巨额利润。(4分) (5)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最早完成和对海外的扩张、掠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失去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逐渐走向衰落。 (4分) 37答案要点(16分) (1)封锁英国。(2分) 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和霸权。(2分) (2)彼此承认对方的殖民特权。(2分) (3)法国光复后。(2分) 西欧国家联合。(2分) 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之成为美 英与苏联之间有力的第三种势力。(2分) 1967年,法国主导的欧共体成立;20世纪90 年代进而发展为欧盟。(2分) (4)维护本国(统治阶级)利益,提高本国国际地位。(2分) 38答案要点(14分) (1)经济实力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分) (2)遭受列强殖民统治。(2分)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和 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4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际的影响日益重大。(2分) (4)中美:台湾问题:中日: 日本右翼否认侵略战争。(2分) (5)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逆一步加深:为求自身经济发展,促 使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2分) 39答案要点(18分)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分) 美:敌视、孤立中国。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和实行霸权主义,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发 展壮大感到恐惧不安。 苏:由友好变为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破 裂。原因: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6分) 美:由敌视转变为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与苏争霸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入困境,遂实行对外战略重大调整。 苏:加大对中国压 制和军事威胁。原因:与美争霸暂处上风,加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