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汉语教案第八课_第1页
七年级下册汉语教案第八课_第2页
七年级下册汉语教案第八课_第3页
七年级下册汉语教案第八课_第4页
七年级下册汉语教案第八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周第(1,2)课时 课题: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词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掌握“博、摩、瘦、溶、愤、淀、谨、率、为”等生字。2. 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和讲练答疑,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会写,正确理解并使用的程度.二:能力训练点:1.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和词语组词,组成词组并造句。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分析并思考的习惯,正确对待失败、发愤图强。教学重点:掌握好“化合、摩擦、瘦弱、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会读,完全理解并会使用.教学难点:重点字,词的意思及使用特点.重难点处理法:把重点字,词用举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模仿运用.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讲授法,练习法).学习方式:多听, 多说, 多读, 多写, 多练,朗读,查词典理解,组词组,造句。教学工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教学设计:一, 前提测评:听写下列词语化合 博士 神往 发喷 吹灰之力 引以为戒 懊悔莫及二,导入新课:大家说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我们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回答的?三,教学步骤:一)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或听写词语。2.(板 书 ) 词语。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二) 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三)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四,讲授新课:一)疑难生字博:11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博士、博学、摩:15画,半包围结构,形声字。组词:观摩、按摩、。瘦:14画,半包围结构,形声字。组词:肥瘦、瘦弱,清瘦,溶:13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溶液、溶解,喷:12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喷怒、悲喷、淀:11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积淀,淀粉,沉淀。率:11画,上下结构,会意字。组词:率领,率先,直率为:4画,是多音字,在组词“引以为戒”,组词:为人,为生,行为:等二)疑难词语的解释:1【化合】:(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经过化学反应而生成另一种物质。如:氢与氧化合成水。2.【摩擦】:(动)物体和物体紧密接触来回移动。(个人或党派团体间)因彼此厉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如:1.两党不断产生摩擦。2.我们俩之间产生了摩擦。3.【瘦弱】:(形)肌肉不丰满、软弱无力。如:树苗。如:奶奶年纪大了,显得很瘦弱。 4.【神往】:(动)心里向往。如:心驰。如:山上的仙女弹的琴让人神往。5.【扭】:(动)拧、身体左右摇动。如1.他扭过头来向后看2.你把树枝子扭断。6.【发愤】:(动)决心努力。如:忘食、图强。如: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我要发奋学习。7.【主观】:(形)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只依据自己所想的。如:他看问题比较主观。 8.【武断】:(形)只凭主观作判断。如:我对此事知之不详,不刚武断。形容言行主观片面。如:这样做决定,未免太武断了。9.【沉淀】:(动)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比喻凝聚、积累。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10.【凭空】:(副)没有依据的。如:捏造;想象。如:他喜欢凭空捏造故事。11.【严谨】:(形)严密谨慎。如:写文章就是锻炼我们严谨的思考问题的能力。12.【搅拌】:(动)用棍子等在混合物种转动,和弄、使均匀。如:他在搅拌混凝土。13.【遗憾】:(形)悔恨;不称心;不满意。如:一时失误成了他终生遗憾。14.【吹灰之力】:(组)用很少的力气。如:1.孩子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把球扔进了球门。15.【引以为戒】:(组)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如:再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犯一次错误,就应该总结教训,引以为戒。16.【懊悔莫及】:(组)十分后悔。如:他懊悔莫及,怪自己当初没听父母的话。三)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四)各小组中进行各种活动巩固学过的内容:第一组:听写并默写词语。第二组:用“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等词语造句。第三组:利用本节课词语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课题: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生字词语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新课.第八周第(3)课时课题:课题: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课文理解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能用普通话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二:能力训练点:1. 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和读写能力,初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3. 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问题范例进行不少于300字的习作。三,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分析并思考的习惯,正确对待失败、发愤图强。3.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读音,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处理法:通过交流体会,讨论理解重难点.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朗读、问答法、思考法、交流法)学习方式:1.边读,边想象,初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2.画出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并进行解释。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段分析课文。教学手段: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教学设计:一, 前提测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二,导入新课:出示标签图片,让学生看看标签是贴在什么地方的。可是有人却把标签贴在了床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阅读课文。三,教学步骤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5.质疑问难。2)学习疑难词语:1.【只不过】:(副)表示限于一定的范围。如:1我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你别当真。2.【异常】:(形)不同于平常。如:我走进班里,发现班里的气氛有些异常,原来,刚才有两个同学吵架了。3.【途径:】:(名)方法;路子。如:参加招聘会是找工作的重要途径。3)分段分析课文:第一段(15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思考题1: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思考题2: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小结:写李比希童年时的“理想之火”;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事业的成功。第一段(610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问题2: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问题3: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问题4:李比希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说明了什么?思考题1: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思考题2:太自信,主观臆断。思考题3: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思考题4: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小结:写主观武断造成的重大失误-写一个新发现失之交臂。小组活动:第一组: 梳理前两段内容。第二组:回答问题。第三组: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板书设计: 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李比希失误 成功 吸取教训五)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概内容。2.预习新课。第八周第(4)课时课题:课题: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课文理解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知识教学点:3. 能用普通话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二:能力训练点:4. 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5.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和读写能力,初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6. 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问题范例进行不少于300字的习作。三,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分析并思考的习惯,正确对待失败、发愤图强。3.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读音,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处理法:通过交流体会,讨论理解重难点.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朗读、问答法、思考法、交流法)学习方式:1.边读,边想象,初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2.画出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并进行解释。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段分析课文。教学手段: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教学设计:一, 前提测评朗读课文的(第1117自然段)。二,导入新课:年轻的化学家为什么要把氯化碘的标签贴在自己的床头上?请阅读故事,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严谨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三,教学步骤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5.质疑问难。2)分段分析课文:第三段(1117自然段)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问题1: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问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问题4: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思考题1: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思考题2: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考题3:总结全文作用。思考题4: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中发现问题。小结:写李比希不悲观,失望,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做了个标签贴在床头上-时时警示自己,终于当了化学史上的巨人。分析题:为什么课文以标签为题?标签起什么作用?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总结课文内容、课文主题。课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3)学习句型:1前一句动词前用“一”提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如:经他这么一提,我才记起来这件事。2.“以便”-表示前一句的目的,使它更容易实现。如:我先把提纲写好,以便照着它复述课文。3. 前句用“除非”来表示唯一条件,后句用“再不”表示前句的结果。如:除非有家长陪伴,我再不去河边玩了。4.“无非是”强调唯一的理由、结果等。如:爸爸这样努力工作,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小组活动:第一组: 梳理第三段内容。 第二组:回答问题。第三组:科学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态度?板书设计: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失败-成功五)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概内容。2.预习新课。第八周第(5)课时课题: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练习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做练习,复习并巩固已学内容。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做练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分析并思考的习惯,正确对待失败、发愤图强。3.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教学重点:理解练习要求。并按要求做练习.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天然化妆品的保健作用。重难点处理法 :把重点字,词用举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思考法)。学习方式:学生首先独立做题,然后上黑板做,最后师生共同纠正。教学设计:一, 前提测评:背诵课文前7段。二,导入新课:讲一讲关于床头上的标签的故事。三,教学步骤: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上黑板做。3.最后师生共同纠正。一)讲授新课练习一,选择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1.C 2.B 3.B 4.A 5.A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 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吹灰之力)2. 我们可以引以为戒,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3. 他做事比较盲目。(盲目)4. 他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轻率地进行实验。(轻率)5. 类似的问题很多。(类似)6.学校公布的先进班集体中。(公布)三,选择恰当的选项完成句子。1.B 2.A 3.A 4.C 5.D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1.B 2.D 3.B 4.C 5.C 6.D五,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二)小组活动:第一组:选择正确答案。第二组:分析课文结构。第三组:回答问题。板书设计: 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练习1.完成句子。 2.回答问题。3.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析课文结构。三)布置作业:1.做练习册。2.预习课文二。第八周第(6)课时 课文二: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词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知识教学点:3. 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掌握“端、洒、腻”等生字。4. 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和讲练答疑,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会写,正确理解并使用的程度.二:能力训练点:1.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和词语组词,组成词组并造句。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分析并思考的习惯,正确对待失败、发愤图强。教学重点:掌握好“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会读,完全理解并会使用.教学难点:重点字,词的意思及使用特点.重难点处理法:把重点字,词用举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模仿运用.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讲授法,练习法).学习方式:多听, 多说, 多读, 多写, 多练,朗读,查词典理解,组词组,造句。教学工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教学设计:一, 前提测评:听写下列词语碟子、 油腻、 溶解、 润滑、 文雅、 尖端、 固体、 要强、 讲究、 精致、 明显、 对比二,导入新课:你们家来客人时你母亲怎样接待的?你呢?三,教学步骤:一)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或听写词语。2.(板 书 ) 词语。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二) 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三)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四,讲授新课:端、洒、腻一)疑难生字瑞:14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法瑞、开瑞、事瑞。洒:9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洒水、洒脱、潇洒。腻:13画,左右结构,形声字。组词:腻味、腻子、油腻。二)疑难词语的解释:1【碟子】:(名)盛菜蔬或调味品的器皿,比盘子小,底平而浅。2.【油腻】:(名、形)油脂、油膏。含油多的。指含油多的食物。油污、油垢(gou)指沾着油污的。油滑。3.【溶解】:(动)一种物质(溶解)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4.【润滑】:(动)湿润滑溜。加油脂等以减少物体之间的摩擦,使物体便于运动。5.【文雅】:(形)指礼乐(yue)法度,文章教化。斯文有礼,不粗俗。如:举止。6.【尖端】:(形)尖锐的末梢;顶点。发展水平最高的(科学技术等)。如:科学|技术|产品。7.【固体】:(名)有一定体积和一定形状,质地比较坚硬的物体。在常温下,刚、铁、岩石、木材、玻璃等都是固体。8.【要强】:(形)争强好胜,不甘落后。9.【讲究】:(动)精美;重视。如:他很讲究吃穿。10.【精致】:(形)精巧细致。11【明显】:(代)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看出或感觉到。12【对比】:(动)事物之间相对比较。三)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四)各小组中进行各种活动巩固学过的内容:第一组:听写并默写词语。第二组:用“文雅、 尖端、要强、 讲究、明显、 对比”等词语造句。第三组:利用本节课词语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课文二: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生字词语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新课。第八周第(7,8)课时课文二: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课文理解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能用普通话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二:能力训练点:1.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和读写能力,初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3.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问题范例进行不少于300字的习作。三,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2.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3.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读音,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处理法:通过交流体会,讨论理解重难点.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朗读、问答法、思考法、交流法)学习方式:1.边读,边想象,初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2.画出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并进行解释。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段分析课文。教学手段: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教学设计:一, 前提测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二,导入新课:你听过从碗碟间走出的科学家吗?课文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瑞利。想听一听吗?三,教学步骤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5.质疑问难。2)分段分析课文:第一段(19自然段)轻声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瑞利的母亲是怎样接待客人的?问题2、什么样的现象吸引住了瑞利?问题3、瑞利是怎样做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汇报:思考题1:瑞利的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瑞利的母亲亲自动手沏茶,并很讲究地把小茶碗放在精致的小碟上,端到客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