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doc_第1页
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doc_第2页
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doc_第3页
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doc_第4页
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 xx届本科毕业论文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姓名郭红丽院别法学院专业法学学号090712048指导教师杜亚老师xx年04月06日目录一道德感概述1(一)道德感概念及内涵分析1(二)道德感分类1 二、犯罪的成因2(一)犯罪生物学理论 21、体型说 32、脑电波说3 (二)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31、病态人格说 32、低能说3 (三)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31、社会失控理论 32、文化违规理论3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31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研究32社会学习理论的犯罪研究43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54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6 (五)犯罪精神分析理论61潜意识理论62人格结构学说63本能论生本能和死本能74弗洛伊德的犯罪观7(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71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7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83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区别与联系8 三、道德发展理论中道德感的形成对犯罪的影响9参考文献10浅析道德感对犯罪的影响摘要道德感是人类一种高级情感,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道德准则,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且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 道德感基于自身内心正直感和怜悯感等情感形成,当然不同的人、不同阶段的人会形成不同的道德感,即不同的道德感主体或同一道德感主体在成长过程中道德感也在不断地成长与完善。 然而,就是这些不同的人的各自不相同的道德感形成了道德感整体。 由于道德感的存在,它便会对道德感主体形成一种约束力,从而限制或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关键词道德感;道德精神理论;人格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Analysis onthe MoralSense ofCrime AbstractThe sense of moralityis onesenior sense,as abehavior codeof ethics,conducts inthe processof thesocial munication,and constraintspersons thoughtsand activities.The existence of sense of moralitydepends onpeoples internalsenseofjustice andpity etc.Of course,different peopleand thepeople whoare inthe differentcourse havedifferent senseof morality,namely differentsubjects ordifferent senseof moralityof thesame subjectsare growingto theperfection.However,the differentsenseof morality formsthe wholemorality.As theexistenceof the senseof morality,it canproduce oneforce ofconstraint,thus limitingand reducingthe ourrenceor germinationofthecriminal behaviors.Key wordsThe senseofmorality;Theory onthe Structureof Personality;Theory onDevelopment ofPersonality;Theory onDevelopment ofMoral Cognition 一、道德感概述(一)道德感概念及内涵分析道德感指的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随着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人生理想的确立,人的情感也更独立和稳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 当他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时,就会感到自尊、自重,有一种自豪感;而当他的所作所为同自己坚持的理想和价值标准相违背时,就会感到痛苦、懊悔,甚至丧失自尊心。 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自觉性,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调控和监督作用。 道德感是感觉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情感的一种,是长期生活在人思想上的烙印,是人们在感觉和认识对象时产生的一种善恶评价,这种评价是在长期社会生活的心理积淀和冷静的理智中形成的。 它包括道德感知、道德观念、道德理想等。 主体可通过自身的道德感对对象作出善恶评价或通过内心来激励自己。 个体道德感的获得因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和社会环境、地位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道德感也有差异,对同一事物也有可能作出不同的善恶评价。 由于人的社会性和主观性,对于道德的选择很大程度是出于自我需求。 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道德感是有差异的。 道德感是一种精神感觉和心理过程,它因个体的不同而存有差异。 (二)分类就道德感的分类而言,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 1、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同情感、荣誉感、公正感、羞耻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2、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具体情境引起的,以迅速产生为特点,对道德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如,常会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全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的制止不当的需求与行为。 想象性的道德感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大多数人会唤起钦慕之情。 伦理性的道德感是道德情感中最高级的形式,伦理性的道德感是一种在认识道德伦理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性的情感。 它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3、著名的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将普遍的道德感划分为非基本情感和基本情感。 他认为爱国之情、民族情感、宗教情感荣誉感等属于非基本情感,非基本情感与犯罪无关,基本情感产生于对他人遭受痛苦的同情,加罗法洛称之为利他情感。 虽然这些情感也有可能增加自身利益,但是直接目的是为了他人利益。 加罗法洛又将基本情感即利他主义情感分为两种即仁慈感和正义感。 仁慈感加罗法洛认为,“迄今为止存在一种利他情感,这种情感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无所不在的,至少在所有高等人种和由原始人进化而来的人中是如此。 这种情感至少以其消极形式表现为对我们同类的仁慈感或怜悯感。 这种仁慈感或怜悯感,是人们从爱自己孩子的本能发展而来的一种爱自己同类的情感。 仁慈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等级;制止引起他人身体痛苦的怜悯;制止引起道德痛苦的怜悯;促使帮助陷入困境的邻居的怜悯;从帮助他人中得到快乐的慈善、慷慨和博爱;其中前两种情感是消极的,它们能制止一些行为的发生;其他的情感则是积极的,它们能引起一些行为的发生。 加罗法洛认为,以负面形式存在着一种为全人类拥有的、基本的仁慈或怜悯的情感。 存在着那种使人避免任何与社会无益的残忍行为的情感。 正义感正义感是利他主义最有意义的形式,是自我利他本能中最突出的情感,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利他情操,以尊重属于他人的一切为特征。 一个社会平均的道德感不能包括正义感的所有层次,它仅仅包括一些处于较低水平的正义感。 “在社会的道德感受到侵害之前,一些接近普遍的情感受到攻击,而我们所遇到的唯一属于这类的情感就是基本的正直,这种正直就在于对他人财产权的尊重。 加罗法洛在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自然犯罪(natural crime)这一概念,并与法定犯罪(legal crime)相区别.他认为自然犯罪是指“那些文明社会都认为是犯罪并用刑罚手段进行镇压的行为。 并且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一定量的道德本身,它们不是产生于个人的推理,而是由于个体的遗传。 加罗法洛认为认定犯罪的正确方法是分析情操,而不是分析事实。 因为“犯罪实际上是一种有害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损害了某种情操的行为,此种情操就是人类的道德感”。 利他情操为人们所普遍具有,是以他人的利益为直接目的的情操,当然这种情操也有可能增加我们自己的利益。 加罗法洛认为只有伤害利他情操的行为才具有决定性的非道德性。 他认为犯罪不是对权力的侵害,而是对道德情感的侵害。 他根据利他情操的分类将犯罪分为相对应的两类违反怜悯情操的犯罪,这类犯罪的特征是侵害他人的生命等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方式;客观上立即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违反政治情操的犯罪,不包含暴力但是违反诚实;对财产的暴力侵犯。 加罗法洛认为犯罪人是有心理异常的人,由此得出重要结论“无道德异常,就无自然犯罪(no moralanomaly,no naturalcrime)”。 此处的心理异常即道德异常,正如他所言“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犯罪人是一种异常的人,因为因为他们与他们同代人和同胞中的大部分是不同的把注意力转向犯罪人的心理异常,而不管心理异常是否有生理异常的根源。 加罗法洛认为,犯罪的本能(crime-instinct)或是道德异常是一种心里偏离(psychic variation)而非疾病,对于精神疾病和道德异常来说外部环境的作用不同,精神病人对外部的知觉引起扩大的印象,从而导致与外部原因不相符的心理过程,从而导致犯罪。 而缺乏道德的人则由于扩大的自尊、过分的虚荣和极端的敏感等导致犯罪的发生,所以缺乏道德的人罪恶要远远大于精神病人的罪恶。 二、犯罪的成因社会上为何存在犯罪现象?犯罪人为何会选择犯罪,究竟犯罪人的基于什么样的内心冲突,最终选择了犯罪。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犯罪现象以来,人们就不断寻找社会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犯罪生物学理论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三圣(holy threeof criminology)”即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 龙勃罗梭是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他是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创始人,他曾提出著名的“天生犯罪人论”。 他在当监狱医生期间,把犯罪人当做研究对象,对几千名犯罪人进行人体测量外貌考察,并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犯罪人进行研究,发现许多犯罪人在生理特征和心理反应上都有异于常人。 如异常的头骨、狭窄的额头、突出的胯骨等等,这些外部生理特征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前期野蛮人所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隔代遗传(atavism)表现在犯罪人身上。 所以,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1.差别接触理论 (1)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学习的来的。 (2)犯罪行为是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互动得来的。 犯罪学习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包括犯罪的技巧,犯罪的动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4)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这就是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为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5)犯罪行为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6)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价值观贪利和成就意识对成就的理解,影响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规定着自己的行为取向。 成功与失败的结果甚至取代善与恶的标准。 疯狂的追逐有时恰恰直接成为犯罪的动因。 人格特征心理异常人格特征反社会人格(自然人格障碍)指有些人从小到大都有问题,自控能力差,长大后常多次犯罪.犯罪人格(社会人格障碍)后天形成,早就开始犯罪行为,后来不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逐渐形成犯罪的习惯,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从而形成犯罪人格一时性的心理障碍包括意识、认识、成瘾、情绪等障碍。 即俗话说的心里有个结打不开,总是陷在某一点上.即精神病,指的是各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从而导致感知、情感、思维、意志的紊乱。 此类人经常丧失自我的意识能力,或出现意识障碍,辨别和判断能力丧失,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的支配下为危险行为。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行为是行为人的行为,行为不能脱离行为人而独立存在。 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是建立在一般行为人行为心理研究基础上的。 是什么促使犯罪人以违反法的要求的方式去实现个人私益呢?辨证唯物论的因果关系学说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定存在于该事物变化的内部。 外因一定是参与事物变化过程与根据发生相互作用的外部因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必备条件。 由此可知,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根据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犯罪人具体的犯罪行为则是犯罪人在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选择。 那么又是什么在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呢?从整体的角度看,人作为体力和脑力、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志诸因素相统一的有机体,而存在于现实社会,具体的人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会形成具体的行为心理。 而且,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 与人的生存、生活相关的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心理。 人的心理结构有三要素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人因自身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导致了行为动机的产生即获取某种预期的利益的心理,既而由于思维的惯性即人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心理习惯,在头脑中预设出满足这种心理的行为模式(知),并根据知识与经验认识这种预设行为模式与获得预期利益的现实可能程度(识),然后判断与取舍即实现或不实现预设的行为模式或修正预设的行为模式,最后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意志(意),实施所确认的行为模式或取消行为。 (五)犯罪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 s)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主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 意识(consciousness)是可以感知到的心理的表面层次,与外部世界联系,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但不是行为的原动力。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人们能够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部分的内容要达到意识层面会受到前意识的检查和抑制,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欲望或本能会通过伪装迂回地渗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是个体精神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 潜意识具有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理性、非逻辑性等特征。 而这些冲动不被社会风俗、伦理道德等所包容。 因此当潜意识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 这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 正常人的举止言谈、日思梦想,以及宗教科研等活动,都受它的支配和影响。 2、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弗洛伊德又将之称为“三部人格结构”。 这三部人格结构是在他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我(id),指原始的自己,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处于无意识之中,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生物本能,包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是人格中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依照“本能快乐”原则,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它的目标是追求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本我不考虑价值的观念,不顾及道德,如果欲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而且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则更趋强烈,在本我的推动下会不惜一切去获取自身欲望等的满足。 如果本我过度发展,超我功能不张,导致个人无法以道德良心来规范本我的欲求,极易导致犯罪。 自我(ego),自我是由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被现实了的本我。 依据“现实原则”原则。 它并非是要彻底放弃最终获得愉快的目的,而是暂缓实现这种满足。 自我是本我和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所以自我不再遵循“快乐原则”去追求无条件的满足,而是按照逻辑,接受现实,并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既不与现实的要求相冲突,又能使自己获得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了各种无所限制的激情,自我则代表了理性和良好的理智。 自我是理性的,它对外感受、认识和适应现实,对内管理本能冲动和欲望。 超我(super ego),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和社会规范,把社会规范和道德内化,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追求完美,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一方面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 超我过度发展,会引起持久的罪恶感和焦虑,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人格的三个方面如果能够协调一致,个人就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反之,就会导致个人异常行为的发生。 3、本能论生本能和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内驱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死的本能主要表现的两个方面一是其能量向外投放,表现为破坏性、攻击性等;二是向内投资,表现为自我惩罚、自杀等。 它具有四个特征根源性、目的性、对象性和动力性。 4.弗洛伊德的犯罪观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在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违反了人类的本性。 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当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挡本能的诱惑,或本我过于强大,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无意识罪恶感”,个体在超我作用下产生,无意识的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等不良行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ory onDevelopment ofMoral Cogniti on)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和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与否与其是否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1、科尔伯格的观点认为道德判断是决定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 科尔伯格在大量研究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重新研究和评论,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阶段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2)习俗水平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3)后习俗的水平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3、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性第一,皮亚杰主要研究道德思维形成过程本身;而科尔伯格主要研究对道德思维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特征。 第二,皮亚杰的研究是纯理论推演;而科尔伯格不仅重视理论探求,更加注重应用研究,所以他的研究更为完善。 (2)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联系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均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都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 第一,他们认为,道德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转换形成了道德的发展。 个体的道德结构在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扩充和重建。 个体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作出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道德判断,从而个体的道德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 第二,他们都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认知概念一样,按同样的方式发展。 道德是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形成的。 一般说来,当智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也达到较高层次,道德也就相应发展到较高阶段。 但这并不是说高智力水平就能保证个体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即智力水平与个体道德水平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因为智力仅是道德发展的一个条件。 三、道德发展理论中道德感的形成对犯罪的影响在道德发展阶段或道德感形成过程中,人类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由最先的无道德感,即起先的无道德阶段,到他律道德阶段,再到自律的道德感阶段,由起初的仅仅是服从,到遵从自己内心道德准则,再到遵循社会普遍的伦理规则。 在这样的循序渐进的道德感形成阶段过程中,人们在内心会形成自身价值观等行为指导规则。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自身的弱点或缺陷,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或欲望,由于行为主体自身的弱点或缺陷,自身无法控制某些不合法律规范或不道德的行为,并且为了满足自身各种各样的需求或欲望,便会为了自身的需求为一些不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则的行为,在自身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道德感逐渐形成,从而就会在人这个矛盾体中产生作用,使得自己的需求或欲望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从而或多或少地抑制或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如上所述,犯罪行为不仅仅是违反既定的法律规范的行为,从人这个个体角度来讲,犯罪行为同时也违反了或破坏了道德感这种人类高级情感,但是道德感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伤害而已,它在受到伤害的同时也作用于行为主体本身,使得行为主体受到自身或外界的影响,从而在内心深处做思想斗争,思考自己所为的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