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1张)1.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1张)1.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1张)1.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1张)1.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1张)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杜牧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佛教的兴盛 第三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1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情况 一 三教合一 儒 佛 道三教合归儒 1 面临挑战 表现 佛教盛行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 隋唐时期的儒学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原因 社会动荡 人们怀疑儒学佛 道给人以慰藉 2 也有新的发展 互相影响和发展 儒学吸纳佛 道的精神佛 道吸收儒学精神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一 三教合一 魏晋隋唐时期的儒学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2 隋唐时期的儒学 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 主张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尊道礼佛崇儒 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儒学家的努力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佛教盛行 a 统治者支持和扶持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b 战乱 人们寻求精神寄托 当时南北对峙 王朝更迭频繁 兵戈不息 剥削残酷 压迫深重 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c 经济利益驱使 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 僧尼不入国家户籍 可以逃避赋役 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 d 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 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 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 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 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 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遭到镇压 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 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 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 东晋时道教日盛 不仅有皇帝 大臣信奉 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 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 不备 要么是 不明 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 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 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 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 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 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 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 对士人知识分子 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 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 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处于战乱 动荡和民族大迁徙 大融合时期 人民渴望过上和平 安定的生活 而儒学强调的是 和 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容易被人民所接受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 儒学比佛教 道教传播的更广 影响更大 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 儒 佛 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1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 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二 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宋朝 1 什么是理学 含义 所谓 程朱理学 指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 广义的理学 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 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 狭义的理学 专指程颢 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 以 理 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称为 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政治 社会 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 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 是批判佛 道学说的产物 他们把 理 或 天理 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 认为理无所不在 不生不灭 不仅是世界的本原 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人性论上 二程主张 去人欲 存天理 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宋代 理学 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2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 三教合一 潮流的出现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 佛教的冲击 二 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宋朝 1 什么是理学 3 代表人物及主张 1 代表人物 北宋 程颢 程颐 二程 南宋 朱熹 3 代表人物及主张 1 代表人物 2 主要思想主张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 是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核心思想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提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 把知识 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理之源在于天理 天理就是 三纲五常 人性与天理一致 人性本善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天理 人伦 圣言 世故皆为 物 格物致知 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朱熹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最重要的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还远及日本 朝鲜以至欧洲 在日本 朝鲜形成 朱子学 学派 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 格物 接触事物 致知 获得知识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 最终贯通明理 博学之 审问问 慎思之 明辨之 层层而进 朱熹说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 义 礼 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 天理人欲 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探究学习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主张 三纲五常 就是天理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 4 程朱理学的影响 二 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宋朝 1 什么是理学 3 代表人物及主张 2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备受推崇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 适应需要 官方哲学 维护统治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1 元朝曾将 四书章句集注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2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 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 等书 作为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 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 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 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1 代表人物 南宋 陆九渊明朝 王阳明 2 主要思想主张 1 陆九渊心学 2 王阳明心学 a 主张 心 就是 理 b 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心学集大成者 a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上提出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学说 心学 又称 良知之学 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 陆王心学主张以人 心 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理学以 道 或 理 为宇宙的本体 这一体系强调自心 主张修生养性 返身而诚 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 南宋陆九渊成为心学的创始人 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 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 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 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 因而又称 陆王心学 讨论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1 内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2 影响 a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不同点 1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 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 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 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 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 继承 改造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 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 宋明理学的影响 1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1 理 是世界的本原 2 格物致知 1 陆九渊 2 王阳明 3 存天理 灭人欲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强调人的主动作用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课堂小结 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 面临严重挑战 依然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三教合一 宋朝时期 程朱理学兴起 儒学思想走向成熟 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 心学 的产生 合作探究 宋代 理学 兴起的社会条件 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 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纲常松弛 不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因此 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 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理学的产生 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 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 农业 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 在此基础上 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 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 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 理学是儒 释 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 敢于疑经改经 相互辩论 相互启发 独立思考 大胆立论 讲注义理 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1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带有新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 受佛教 道教冲击失去正统地位 吸收佛 道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 儒学家明确提出 三教合一 的主张a b c d b 练习 2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其中 天理 主要是指 a 世界万物的本原b 社会发展的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人的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