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 执教者:周晶一、 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夜莺的歌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听,夜莺来了”。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沉寂是什么意思?打开书53页,快速浏览,和哪一段文字相呼应?(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个村庄发生了什么呀?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请生读)(这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呢?)出示战争背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苏联从此开始了炮火连天的生活。(带着你对文字的理解,再读一读这段文字)师:如果要你给这一幅战争背景图涂色,你会图什么颜色?为什么?(黑白色,战争的狰狞) 除了这一段环境描写,文中还有一处环境描写,你能找出来吗?(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师:有一个词出现了多次?“密密”?为什么作者要突出这个词?(谁在森林的那一头)游击队员潜伏。所以“密密”“杂草丛生”“长满古松”是有用意的。所以,这一段环境描写能去掉吗?(不能,它引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二、 回顾故事情节,引出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1、师(过渡语):同学们,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往往能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阅读小说作品一定不能忽视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果说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情节则是小说的骨架。谁还记得我们在第一课时用小标题概括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出示板书: 报信 歼敌 诱敌 再诱 2、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会读书的孩子一定发现这四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均衡用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作者要为我们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人物可是小说的核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在故事情节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夜莺?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读。请同学们拿起笔,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画上 ,并在旁边做批注,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自读自悟自说)动作:1、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引起敌人的怀疑。)问: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真的将军官忘了吗?你做小夜莺,我喊你,你就答应一声。“小夜莺”“誒”“小夜莺”“誒”,小夜莺,你在想什么?(一定要把敌人带到游击队的包围圈),“小夜莺”“誒”“小夜莺”“誒”,你前面后面跟着一大群敌军,难道你不害怕吗?朗读指导:能否读得毫不经意,让敌人听不出来。孩子们,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夜莺?(勇敢)师过渡:这句话让我们读出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夜莺,谁接着说。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很勇敢)2、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师:有哪三个动词,看出来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中也能看出小夜莺是一次又一次诱敌?3、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小夜莺在等谁?)4、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赶紧说明孩子临危不惧,抖了抖说明孩子很沉着)过渡:孩子们,随着你们的阅读和思考,一个勇敢、临危不惧、身经百战的夜莺形象浮现眼前,除了动作,对小夜莺的语言描写也是至关重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你找到了吗?语言:(1)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敌人问的是什么?傻不傻?红蘑菇见过吗?白蘑菇?谁见过洋蘑菇?(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孩子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板书:机智 请个人读(2)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你觉得麻雀、乌鸦、猫头鹰是暗指德国军?德国军听懂了夜莺的话吗?(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真的是野兽吗?为什么称德国兵是野兽呢?德国军官听出来了吗?他还骂小夜莺是什么“蠢东西”,实际上蠢的是谁?)请学生读夜莺的这句话。(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4)“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看来夜莺的回答也是话中有话)分角色朗读:喜欢夜莺吗?老师做军官,你做夜莺,来读一读对话?(一对一,一对全班)孩子们:从对话中,你读出了一个( )的夜莺。总结:大家想一想,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三、 解读“夜莺的歌声”课题,理清楚线索,了解题目的升华。 师:课文学到这,似乎该讲的都讲完了,可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也是很多读过此篇小说的读者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呢?1、线索。文中夜莺的歌声出现了几次?(找出,板书,标记),我们发现夜莺的歌声在文章开头,中间,高潮,结尾都反复出现,它像一条线一样把文章串了起来,夜莺的歌声就是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 歌咏、赞歌。这歌声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表达了我们对小夜莺英勇无畏品质的赞美。3、 是呀,我们常说好题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更是小说的眼睛。一部成功的小说除了要有典型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