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新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新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新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新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单元分析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直尺、回形针、图钉、硬币、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一、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宽、高测量课本的宽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实际测量与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测物体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一、认识1厘米1、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2、认识几厘米二、用厘米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至5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厘米 过程与方法:同观察,探究等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认识米。(1)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划。(2)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3)体验。A、各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身体的那个部位?B、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学生回答。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1)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2)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3)汇报归纳。板书:1米=100厘米 齐读两遍。3、用米量。(1)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学生的身高等。(2)汇报测量结果。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4、判断。(1)铅笔长15米。(2)课桌高70米。(3)一棵树高16厘米。5、完成练习一第3、4、5题。四、质疑问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真是了不起!相信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认识米 用米量1米100厘米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感知新知1、感知线段的特征。老师准备了一根绳子,提问:看,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把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师示范:两手一拉,弯弯的绳子就变直了。师小结:把线拉直后,我们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贴绳子)今天我们就来人是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看看这条线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得出:a、直的b、有两个点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出示拉直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出示: 提问:这些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一样吗?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短。2、完成“做一做”。你们来看看,哪些是线段,那些不是线段?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3、找线段。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同学们拿起数学书,找一找它的那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多情几名学生回答)师:请你指一指,它的哪些边可以看成线段?这些线段的端点在哪?你们为什么都觉得它是线段?小组同学可以商量商量。小组讨论汇报。师小结:数学书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每条线段的端点都在两端。师: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可能会说:直尺(教师要及时补充直尺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课桌。4、连线段、数线段。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5、量线段的长。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是可以测量的。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么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教师叙述测量方法)二、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三、总结提升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画线段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题7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突破方法:实际操作的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实际操作法。教学准备:直尺。教学步骤课堂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短之分和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板书:画线段请大家猜猜,要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好了刻度尺。一、探索新知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六页“做一做”第一题的线段。我们要画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先得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在量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强调:A、测量线段的长度时,这条线短的一段要对准0刻度线。B、看线段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线段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6,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是6厘米。演示,直观感知。为了让学生看的清楚,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解测量线段的长度的过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度。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的教学情境图。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是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演示,直观感知。为了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演示。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针对性指导。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二、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板书设计:画线段画线段: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题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比较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突破方法:操作、比较、感受的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操作比较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1、出示教材第7页例题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根旗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测量它的长度是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自己尝试解决,选完之后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什么单位,为什么选这个单位?学生汇报:学生比划13厘米,如果是13厘米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一只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2、合作交流。你还能举出用“米”做单位的物体吗?小组交流,汇报。除了用“米”做单位的物体,你还知道那些物体是用“厘米”作单位的呢?小组交流,汇报。交流后师生一起总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二、新知拓展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学生汇报,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小组的同学汇报,要说出判断的理由。四、总结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五、课外延伸教材练习一第9题。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教学反思:单元卷面分析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分析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渗透: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1、加法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113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2、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归纳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127= 135= 217=413= 812= 143=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导入新知出示挂图教师讲解: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7人,二(4)班有34人,老师告诉同学们,每个班有两名老师带队。老师问: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回到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带学生回答后,教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林是不是这样做的,好吗?教师板书题目和算式。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100以内的加法。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自由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快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口算法:35+2=37或者5+2=7 30+7=37.、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小棒再拜2根。最后合计3捆零7根。学生边说边演示。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是37。学生边说边演示。学生在说算法时教师适时板书。3、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钟新的算法。教师出示,学生感知竖式。3 5+ 2 3 7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a、根据刚才的学习,自己列出竖式。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小结:个位对齐个位。4、教学例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自由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抽生汇报。在黑板上展示竖式:3 5+ 3 2 6 7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究竟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这个问题上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从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查看谁写的更好,指导书写。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35+23= 43+26=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2、当医生判断。3 5 4 7 1 7+ 4 + 1 2 + 2 2 7 5 5 8 1 9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的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板书设计:10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 35+2=37(人) 35+32=67(人) 3 5 3 5+ 2 + 3 2 3 7 6 7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第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笔算下免各题。36+21 23+75= 56+30= 4+52=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看来,同学们上一节课学得不错,出示: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学生?让小组进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3:出示37+35。尝试计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可独立解决,也可以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请各小组同学指派代表发言。我是用口算计算的,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这两个班一共有72名学生。(35+37,我也是用口算的,先算35+30=65,再算65+7=72。两班一共有72名学生。)(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5根与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2根,一共有72名学生。)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竖式算法。学生尝试列竖式: 3 5 3 7提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那么,十位怎样加呢?3加3再加1,为了避免忘记加进位1,也可以从1加起,1加3再加3。板书: 3 5 各位和各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3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7 2 从个位加起 满十向十位进1比较总结。小组讨论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都应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情况。2、反馈练习。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三、积累提高1、森林医生。 3 6 4 7 2 6 2 5 + 5 3 3 5 1 9 7 5 92、列竖式计算。3645= 4744= 2936=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四、总结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笔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 3537=72 3 5 各位和各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3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7 2 从个位加起 满十向十位进1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练 习 课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二、自主探究: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 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 19 24 22 26 17 妹妹(张) 21 18 23 37 20 合计(张)3、第16页的第8题。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练习题、第16页第11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板书设计:练 习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教学反思: 2、两位数减两位数第一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2、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竖式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二、自主探究: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2、师:3623该怎样解决呢?A、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三、拓展运用: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2、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熊猫(25元) 小车(30元) 积木(18元)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3623 = 13 3 6 2 3 1 3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退位减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发言,选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让学生解决。二、自主探究: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学生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思考问题:a、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因为单根不够减)b、现在整捆还剩几根?为什么?c、现在单根还剩几根?为什么? 教师在重新演示一遍,边演示边讲解。2、结合摆小棒,你能试着列竖式吗?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5、学习例3。你们会算吗?谁能说说个位上0减4,该怎么减呢?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个位要算10减4。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4 10 5 0 个位:104=6 2 4 十位:51=4,42=2 2 6 合并:2个十和6个1是26。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三、拓展运用: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2、做练习三第6题。四、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板书设计: 退位减例2:513615 例3: 502426 5 1 4 10 3 6 5 0 个位:104=6 1 5 2 4 十位:51=4,42=2 2 6 合并:2个十和6个1是26。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练 习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912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复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218= 9587= 6336= 5027= 8032=二、指导练习1、练习三第9题。要求学生认真看题,弄清题以后,再填空,把得数直接填在横线上。2、第10题。以竞赛的形式,比一比看谁能在6分钟的时间内做完8道题。3、第11题。引导学生先笔算,再根据结果比较大小,根据结果把卡片连到合适的箱子里。4、第12题。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解答第1、2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所提问题。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三、积累运用1、在里填上“+”或“”。428=50 2718=9 4515=60 3417=17 7213=59 5118=332、笔算下面各题。5418= 4226= 5029= 8647=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说,在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对于笔算减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板书设计:练 习 3 2 9 5 6 3 5 0 8 01 8 8 7 3 6 2 7 3 2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渗透: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师: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手指头找好朋友了,他们都找到了好朋友,我们就说右手手指头的个数与左手手指头的个数怎样?引出:同样多2、出示题图 和的个数相同吗?什么多?的个数可以分成那几个部分?(请一个同学指给大家看)比多几个?怎样列式?二、新课教学1、出示例4(1),指名读题,全班齐读。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老师贴出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