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生态文明观.doc_第1页
论先秦生态文明观.doc_第2页
论先秦生态文明观.doc_第3页
论先秦生态文明观.doc_第4页
论先秦生态文明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先秦时期生态文明思想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文明逐渐替代了农业文明,当今人类社会所要面对的是以工业污染为主导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形势极为严峻。本文将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观相结合,浅谈生态文明与先秦文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并使其发扬光大,这有助于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 和谐自然 先秦文明 绪论:什么是生态文明?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的物质果实、精神果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1)学术界: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发展,使人类活动既不对自然界造成伤害和破坏,又能够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主张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眼中的生态文明是绿色革命,人在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条件下,利用自然资源来补给人类社会,而这种利用不是掠夺性的,而是可持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人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感恩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欣赏大自然的美。先秦时期生态文明思想一、道家“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1.1庄子篇“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也。”(2)在庄子的思想中,提倡“顺物自然”。“顺物自然”就是尊重客观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性,这是自然规律的需要。并告诫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如果随意破坏,过量砍伐,无节制开采,必将遭受到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人类也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秋水)在庄子的眼中,一切生物都没有等级之分,万物平等,人类与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共同享有享受自然的权利。而不会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由此联想到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大肆污染和破坏,极端的恶劣天气对人类的报复。“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罡之患;呑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3)能含车的巨兽,离开了生活的山林,就免不了被网捕捉的命运,能吞了船的鱼,如果被波涛荡出了水流,小小的蚂蚁也能使它痛苦不堪。再大本事的个体也离开自然也会寸步难行,更何况我们人类?所以庄子的哲学教我们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的怀抱。1.2老子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的和谐秩序是由道的生养、和合、协调、制约功能产生的,不仅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的中和而生,而且世界万物运动变化也是由道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演化的结果。“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低和贵贱之别,这样他就把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很好的建立在坚实的生态平等观之上了。宇宙间存在一种“先天地生”而且“为天地母”的东西“道”。宇宙空间中有这四大,而人占有其中的一大。人取法于大地的准则,地取法于大道的准则,道取法于苍天的准则,天取法于大道的准则,道取法于自然的独化自成的准则。人从属于天地,从属于大道的地位,也即是人从属于自然,人道从属于天道的关系。“自然”则是道性与道境的最高体现。(5)二、儒家“天人之合”与“仁民爱物”2.1孔子篇孔子在礼记中要求:“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孔子说的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啊,牛啊、羊啊、猪狗什么的,都是上天的恩赐,都是人类的朋友,不论诸候士大夫,还是普通老百姓,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随意宰杀它们。孔子的用意不仅是为了让你有肉吃、生活好,而且让你的子孙后代也有肉吃、也能生活得好好的。我们今天实行的休渔、休牧、封山育林的政策,就与孔子的这种生态环保理念一脉相承。(6)礼记认为, 正是由于大自然的生生之德,天地间才有“草木生之, 禽兽居之, 宝藏兴焉” ,人类才有了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其次, 自然界是最无私的。礼记将这种精神概括为“ 三无私” : “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口月无私照” , 即对世间万物都一体相待, 无所偏佑。再次, 自然界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 无所不涵容, 无所不承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从而使千千万万异质异相的事物和谐相处, 实现了多样性的统一。也正因为如此, 古人才一提出效法天地, 效法自然,“厚德载物”,普利万物。(7)2.2孟子篇孟子发展了孔子“ 仁者爱人” 的思想, 提出“ 仁民爱物” 。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 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人只有顺应万物的本性, 才能和谐地与万物共同发展。人若要自己生存, 必须让万物都生存; 人若要爱自己, 必须兼爱他人和万物; 人若要成长发展, 必须让万物也得以成长发展,共同进步、繁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时”指:其一,指一切动植物依据季节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其二,含有人们必须依着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态规律而根据一定的时序进行农业生产、砍伐取用和捕获渔猎,适度获取生活资料。(8)这样“王道”就开始了,社会又会展现出新面貌。2.3荀子篇“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季节有四时的变化,土地中有丰富的资源,人有治理他们的办法,但要遵守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9)“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制)这表现了荀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这也是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思想。在生长季节不去砍小树苗和小鱼苗,不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来获取利益,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不过分开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同向前发展。三、墨家3.1 墨子墨子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节用”“节葬”“非乐”也出于兼爱。梁启超说:“墨子所谓爱是以天下实利为标准,他以为有一部分人奢侈快乐,便损害了别部分人的利了。”换个方面,同样,人若是向大自然索取过多,也损害了大自然的利了。“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墨子辞过)”,贯彻了辩证法的适度,即便是在商品多样化的今天,“节用”的思想同样值得提倡。对待生态环境,“节用”的思想也大有“用武之地”。十多年前中国总是自诩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无节制地开采、滥用,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节葬”的思想也同样适用于今天。“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墨子节葬下),今天,我们提倡树葬、火葬,不提倡土葬,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不提倡将昂贵的物品作为陪葬,以显示对去世者的尊敬。“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子辞过),夫妇之事有节制,天地就和顺;风雨调节,五谷就丰收;衣服有节制,身体肌肤就安适。有节制,事物才会顺利的发展,天地的阴阳与人事活动自然安适顺应。先秦诸子不重自然科学,只是一味的迷信、相信有天神的存在,而墨家注重探索和发现自然,墨经中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四、结论在弘扬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时, 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那就是领导者要正确认识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近年来, 有人把生态环境恶化单纯归咎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这是不对的发展科学技术并没有什么过错,我们不能在大自然的浮威面前手足无措, 任其摆布, 不能倒退到人与自然“ 浑然一体” 的原始的, 天人合一” 状态。恰恰相反,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尺度, 是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标志。虽然科学技术与保护生态环境有矛盾的一方面, 前者会给后者带来某些负面效应, 但科技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人类只有继续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 才会更有能力解决环境问题, 绝不能为保护环境而反对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 因为那样只能两俱无成。(6)对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作深入研究, 力求准确地考察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智慧, 以便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为更好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历史文化支持,做到古为今用, 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五、参考文献:(1)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5期。(2) 陈股应:庄子今注今释骈拇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页。(3) 陈股应:庄子今注今释庚桑楚,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2页。(4) 陈股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二十五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