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doc_第1页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doc_第2页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doc_第3页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doc_第4页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摘 要:本文从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着手,根据现存的诗歌文献、长安出土的墓室壁画、与之相关的考古资料等对唐代长安地区的女子妆容进行浅要的分析论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通过研究唐代长安地区的女子妆容可以透视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让我们对这个朝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风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唐代;长安;妆容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the late Tang three periods begin, aording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poetry, Changan unearthed tomb murals, associated with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other makeup of the woman in Changan shallow area to be analyzed exposition. Culture certain period is a period of time to reflec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rough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Changan makeup woman can perceive the whole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ituation, let us hav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peoples lives dynasty. Keywords: the Tang Dynasty; Chang; makeup 引言 中国的化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妇女已经用妆粉来装饰自己的颜面。化妆能修饰女子的容颜,使之更为姣好美丽,因此深受历代妇女的喜爱。然而,在所有朝代的妆容中,以唐朝的妆容最为突出,而唐朝的妆容又以长安城的妆容为主流。前人研究唐朝多偏重于政治制度、文人诗歌、衣冠服饰等,对于女子妆容的研究资料较少,即使有,大多也是在论述女子服饰中一带而过。唐朝女子妆容多样,大胆夸张,这种开放的风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本文通过唐代诗文的描述记载,并结合壁画、陶俑分析唐代长安地区不同阶段的女子妆容变化,可以更为深刻地体现这种特点。 一、初唐以淡妆为主,整体含蓄婉约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唐朝。当时唐朝的很多朝臣都曾是隋朝遗老,就连李渊本人也曾在隋朝担任官职,因此他们对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感情,隋朝的很多东西都被沿承下来,包括隋朝的都城长安。 高祖武德年间,由于长安地区刚经历改朝换代的动荡与战乱,国力依然衰弱,人们忙于恢复生产力而无心闲娱,因此女子妆容变化不大,多承前朝遗风。 太宗贞观之后,国力渐渐恢复,对外经济逐步发展,女子妆容趋向多样,但整体依然以淡妆为主,其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淡涂铅粉的白妆,一是淡涂胭脂的红妆。 白妆,即单以铅粉傅面,显得脸更为洁白可爱的妆容。古人尚白,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描写的都是这种皮肤白的美女。 古时女子化白妆所用的粉底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米粉,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1。 阎立本取材于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长安会见吐鲁番使臣时所绘的步辇图(见图1.1)里的妆容就是此款:画中女子身形清癯,脸上淡涂铅粉,眉毛偏细,神态各一,洋溢着浓厚的青春气息。 同样,燕妃墓(671年)墓室后甬道东壁掮柳枝女侍图(见图1.2)及后甬道西壁持花女侍图中的女侍化的也是这款妆容。 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对这种妆容进行了深具画面感的描述:“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由此可见,女子画白妆、描细眉在唐代初期的长安地区也曾是一大时尚热点。 红妆,是以胭脂傅面的一种妆容。胭脂,也称焉支、烟支、燕支、燕脂、阏支、烟脂、?E脂2。汉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由红蓝花制成。胭脂傅在脸上,能使脸看起来更有血色,更为明媚动人,因此在妇女界中备受欢迎。因女子喜欢在脸上化红妆的缘故,“红颜”一词也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 初唐时期,女子化红妆时主要在额头、眼睑、脸颊、下颏这四个部位择一处或几处点染胭脂,以突出脸部轮廓,增强脸部吸引力。初唐长安出土的墓室壁画中常见这种化法,如李思摩墓(647年)墓室西壁的弹琵琶女伎图(见图1.3)里的女伎额际、上下眼睑、脸颊、下颏均施胭脂,化的就是这种全套红妆;当然也有仅在眼睑、脸颊、下颏处点染胭脂的,如新城公主墓(663年)五过洞东壁北幅两相从二女侍图的侍女脸上的妆容;但更多的仅是在脸颊及眼睑处淡施胭脂,如李思摩墓南壁西侧执扇侍女图(见图1.5)的女侍、段简壁墓三天井东壁南段侍女图的女侍、新城公主墓墓室南壁西侧群侍图之一右侧的女侍,她们脸上化的都是这种简洁淡雅的红妆。 长安女子在化妆时除了在脸上傅粉外,还会在脸上增加各种别致的面饰。杨温墓墓室东壁七侍女图(见图1.6)中就有在额际点染胭脂,两颊边画斜红的妆饰。韦贵妃墓(666年)后墓室东壁南幅侍奉女主图中间的女主额贴花钿,面施胭脂,腮点笑靥,在这精致的面饰的陪衬下,使得她神情中透出一股难言的优雅的气质(见图1.6)。关于面饰的起源酉阳杂俎有:“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点迹也3”的说法,但从墓室出土的壁画来看此种说法并非属实。 (图1.1 步辇图中涂白妆的宫女) (图1.2 掮柳枝女侍图中涂白妆的女侍) (图1.3 弹琵琶女伎图中涂红妆的女伎) (图1.4 执扇仕女图中涂红妆的女侍) (图1.5 七侍女中两颊边画斜红的女侍) (图1.6 侍奉女主图中额贴花钿的女主) 二、盛唐开放创新,张扬多样 盛唐时期,国家综合实力发展到了顶峰,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更为密切,“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是当时时代的最好写照。由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女着男装、靓妆出行、坦胸露乳的现象在当时并非罕事。如果这放在唐代以前的话,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礼记?内则明确规定说:“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而盛唐的女性对此规定却视若无睹,外出时连最后一道遮脸的防线帷帽都不用了,直接靓妆出行。统治者虽头疼,对此却无可奈何,只好任其发展,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道:“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4。” 盛唐女性追求美的步伐还不止于此,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好的缘故,女性的体态趋向丰腴,并掀起了一股“以胖为美”的热潮。女子身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妆容,这一时期的妆容主要表现为高额、细眉、大髻,红妆的妆容更为红艳。苏思勖墓(745年)就出土了梳倭堕髻,脸涂红妆的仕女壁画。西安市西郊纺织厂出土的三彩釉陶女立俑化的也是这种浓厚的红妆(见图1.7)。 (图1.7西安西郊出土的涂红妆三彩女俑) 除此之后还有一些另类的妆容,如啼妆和泪妆。中华古今注说:“又太真偏梳朵子,作啼妆5。”啼妆是始于东汉的一种妆容,由梁冀的妻子孙寿所创。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6。”至于这种妆容的化法在后汉书?五行志一也有记载:“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6”,即女性在化妆时淡涂胭脂在眼睛下面,看上去就好像刚哭过一样,增楚楚可怜之感。除啼妆外,还有一种叫泪妆。泪妆是白妆的一种,在盛唐时期一度流行。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妃嫔辈,施素粉于两颊,号泪妆7。” 除了泪妆外,还有一种素面朝天不施胭脂仅描蛾眉的妆容,此例可见唐玄宗的宠妃虢国夫人。天宝年间,虢国夫人自持美丽,嫌弃脂粉会玷污她的容颜,仅淡描眉毛便进宫面圣。张祜集灵台有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的做法并非无道理可言,古时用来涂脸的脂粉大多都添加了铅粉,以增强黏性。齐名要术作紫粉法中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释说“不著胡粉,不著人面”,意思是说,不掺入胡粉,就不容易使紫粉牢固地附着于人的脸面2。但是众所周知铅粉有毒性,如果长久在脸上涂抹的话,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的伤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